“PPP”投资决策中的风险及防控探究
2017-03-17张婧
【摘 要】对PPP模式下项目投资存在的风险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社会意义,论文总结了“PPP”模式特点,并详细论述了其存在的六大主要风险,并针对有了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出了四点具体意见,试图对防控“PPP”投资决策中的风险提供参考。
【关键词】“PPP” 投资决策 风险 防控
一、引言
传统意义上我国大多数社会公共服务多由政府提供,但对于政府而言,越来越多的惠民工程项目推出,尤其是大型公共基础设施具有资金需求量大、工期长、资金技术要求高等特点,单纯依靠政府自身力量不仅存在资金、效率、质量等问题,甚至还会面临滋生贪腐的风险。面对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地方债务高筑、部分行业產能过剩的大背景,中央政府审时度势对内大力推进“PPP”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引入市场机制,解决国内投资拉动型经济面对的项目、资金问题;对外力推“一带一路”、“亚投行”,解决我国企业在产能输出上瓶颈,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基础设施领域引入社会资本,将基础设施融资、建设和运营推向市场,可以为政府更好履行公共服务职责,高效率、低风险为社会提供更好服务提供支撑。政府在授权企业特许经营的同时,与企业共担风险,为企业投资注入了一剂有力的强心剂,且PPP项目投资市场广阔,为社会资本投资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虽然公私合作模式早已有之,但是像今天这样系统化,算得上真正现代意义的PPP模式,距今也只有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其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因此对PPP模式下项目投资存在的风险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社会意义。
二、“PPP”模式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风险
PPP,通常被称为公私合伙制、公私合作模式、公私合伙或合营模式,该模式下,政府通过引入私营企业、民营资本投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并通过合同条款明确与之在一定期限内围绕所投资项目形成的合作伙伴关系的一种模式。PPP模式是现代市场经济契约精神的产物,即政府与企业通过合作协议等形式形成的合作伙伴关系,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一种模式。PPP模式的概念是基于一系列融资实践结合管理、经济学等多种理论融合而形成的。PPP项目投资模式的概念最早于1982年由英国政府提出,当时英国政府通过与私人企业签订长期授权协议,允许私营企业代替政府负责建设、运营或管理公共基础设施,通过借助私营企业资金优势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
PPP项目投资模式对于企业来讲主要存在以下相关风险:
1.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包括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尤其是针对PPP模式项目投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有些法律法规对于具体投资细节规定不够明确,甚至存在法律变更的风险。法律变更风险主要源自PPP项目相关法律的不完善,导致部分原有法律、法规无法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而对PPP项目投资合同的签订、履行造成一定的伤害。
2.审批延误风险
审批延误风险首先和相关行政审批制度有关,虽然我国政府已经多次简政放权,但是在项目审批方面仍存在审批程序复杂,审批效率低下的问题。由于传统政府决策往往存在程序不规范、官僚式作风严重且缺乏PPP项目实际操作经验等因素,企业在项目投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审批不及时、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有时会提升项目投资的时间成本,由于工程项目的自身特点,难以及时调整投资策略,甚至给整个项目运转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3.政府信用风险
PPP投资是建立在契约精神基础之上的政企合作模式,双方订立合作合同并相互承诺履行相应义务,如果政府方面作为强势一方拒不履行合同约定条款,就会直接给项目投资带来伤害。例如,如果某项目因为影响到公众利益,例如拆迁安置问题,而导致公众反对甚至政府单方提高合同成本或毁约,将对项目建设造成严重影响。
4.融资风险
PPP模式下企业缴纳投标保证金参与项目投标,中标后政府为了尽快推动项目建设,往往会先与中标企业签订一份特许权协议,中标企业必须在协议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融资,否则将会面临被取消资格和没收投标保证金的风险。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会面临比较大的融资压力,如果筹资方式、渠道安排不合理同样会为后续投资埋下隐患。PPP项目投资所需资金量巨大,一旦企业出现资金周转或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就会面临巨大的资金问题,甚至投资失败的风险。
5.市场收益不足风险
项目选择阶段会对所投资项目进行一个前期收益测算,达到企业投资预期的项目才会收到企业的青睐。但是由于很多未知因素的影响,有时会出现市场需求变化造成项目实际运营收益达不到预期收益水平,甚至远低于预期收益的现象。
6.其他风险
其他风险包括不可抗力造成的诱发的一系列风险因素等,这些风险在合同签订时如果不能合理进行规范,情况发生时就会有可能造成难以回避和克服的困难。
综上,PPP模式因为其特性决定了企业所面对风险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作为企业来说PPP项目投资是机遇,同时也充满挑战,需要企业在投资决策之前做好充分的评估。
三、防控“PPP”投资决策风险的几点建议
1.优化与创新PPP投资模式
投资模式的优化与创新不仅可以有效化解相关投资风险,同时还会降低投资成本、提升运营效率和收益;另外从投资业务上还可以考虑参与医疗卫生、养老、体育场馆、城市地下管廊、城际铁路区域开发等领域,在投资过程中可以考虑尝试运用并优化相关合作机制安排。
2.投资决策体系建设与完善
通过实践经验积累不断加强自身PPP项目投资制度建设,加强项目前期测算与评估,合理选择PPP模式运作方式,科学制定合作经营细则,丰富和完善PPP投资决策体系等举措是PPP项目投资成功实施的必由之路。一方面,要明确PPP项目投资全过程风险评价与防控的基本思路。另一方面要丰富和完善PPP投资制度建设,尤其是财务管理制度。
3.财政承受能力评价体系建设与完善
“财政承受能力评价”指企业在识别、测算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所需要承担的财政支付责任,通过科学的方法对所投资项目涉及政府财政支付的风险,为企业更好做出项目评估提供帮助。企业作为PPP项目投资重要的参与方,对所投资项目涉及需要政府付费或财政补贴的情况,重点关注项目投资、运营期内政府财政收入、支出情况,作为项目投资风险评价的依据,这就需要企业结合所投资地区的政府实际情况加以区分、确定,以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
4.财务指标评价体系建设与完善
财务指标作为现代财务管理体系中重要的系统化分析工具,在项目评价中不仅可应用与项目前期可行性评价论证分析,同时具备动态监控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发现并纠正企业管理活动重大失误和波动、及时发出警报,建立免疫机制,不断提高企业抗财务风险的能力,使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始终处于安全、可靠的运行状态等多方面的意义。在PPP项目投资前期测算过程中运用最多的主要包括净现值、内涵报酬率、投资回收期等。
【参考文献】
[1]王灏. 加快PPP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推动轨道交通市场化进程[J]. 宏观经济研究, 2004(1):47-49.
[2]邓小鹏, 申立银, 李启明. PPP模式在香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研究及其启示[J]. 建筑经济, 2006(9):14-18.
[3]彭桃花, 赖国锦. PPP模式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 中国工程咨询, 2004(7):11-13.
[4]袁竞峰, 邓小鹏, 李启明,等. PPP模式立法规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J]. 建筑经济, 2007(3):95-99.
[5]刘薇. PPP模式理论阐释及其现实例证[J]. 改革, 2015(1):78-89.
作者简介:张婧(1984年)女,山西运城人,中铁二局集团建筑有限公司财会部,研究方向:管理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