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科学发展
2017-03-17郝献超赵洁
郝献超+++赵洁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创造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璀璨的科技成就,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伦理、经验,轻视科学实验、理论思考,没有超出实用的目标或提高到思辨和原理的阶段,其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导致近代中国科技的落后。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通过吸取和消化现代科学精神、科学规范、科学方法,不断推陈出新,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继续彰显其积极作用,有力推动中国科技的历史腾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传统文化;近代科学;关系;发展
中图分类号:N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2-0190-02
中国古代的许多科技成就,如四大发明,对东西方社会及整个人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这其中无不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在接受外来文化挑战的同时,与之又不断地融合,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不过从明代中期开始,中国的科技逐渐走向下滑。作为科学技术生长的土壤,中国传统文化不得不进行反思。
一、中国传统文化和近代科学的区别
近代科学探求自然规律的方式跟中国传统文化相比,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1][2]。其一,跟传统中国文化一样,近代科学采用归纳法求得这些规律。其二,近代科学另外有一套思维的方式,是用逻辑的方法来推演的,而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所没有的。
传统中国文化怎样进行归纳呢?那就是思考。比如有名的王阳明“格”竹子:坐在那儿,看着竹子,脑子不断思考,希望能够了解到这个竹子的“理”是什么。这跟西方的近代科学精神是不一样的。近代科学的精神,是要把归纳法跟推演法结合起来,为研究基本的现象,你需要做一些实验。从这些现象和实验中,在一个很广但很浅的领域里提炼出一些规律性东西。这些规律性理论跟这些现象之间的关系,又是归纳的,又是推演的。因此,传统中国文化跟近代科学从精神上最主要的分别就在于:传统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是以思考来归纳天人之一切为理,但缺少了推演和实验。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近代科学的益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代创造的文化的综合,它反映和代表了我们祖先的思想和智慧[3][4]。由于它已被中国社会长期认同,因此它对科学的影响全方位、多层次,同时也根深蒂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精神归纳起来主要有“自然” “天人合一” “会通”等。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精神的出发点就是要人们“如实的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主观想象”。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汉代王充的“天道自然”观。它并非要人们在自然面前无所事事,主张按照自然本身的结构和特点去认识它,在不伤害自然的前提下向自然索取人类的生活资料,这些“自然”观,充满着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也就是说,人与自然密切关联,要客观地认识自然,然后利用自然的规律为人类服务[5]。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特点,主要强调要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协调发展。世界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共同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辩证统一。人类如果能够恰当把握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如果被破坏,那么遭受自然的报复也就难以避免。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人类曾一度滥用改变自然的能力,迫使资源枯竭,物种消失,这一切促使人类反思并选择理性发展道路,维护生态协调,使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发展。因此,“天人合一”对当代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明显的指导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汉族为主体,各族人民在保持自身特点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创造的。在创造过程中并非故步自封,而是不断学习各种文化体系的优点和长处,加以消化吸收丰富提高自己,这也形成了中华民族宽容的气质。这即是“会通”精神的含义,这对科学的进步起着直接或间接作用。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科学发展方面的弊端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政治伦理为本位,最为强调人伦。历代文人学士的“格物致知”,无不限于伦常之中,科举考试则更偏重于“为圣贤立言”的道德文章,远离经济生活和科学技术。当古希腊科学家逐渐从哲学分化出来,有了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时,中国的科学则还游弋在伦常的海洋中。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伦理修养,忽视自然科学研究,这阻碍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的科学非常重视直接观察和实际应用,但缺乏必要的科学实验。如李时珍为写《本草纲目》深入樵夫、猎人中间收集民间的药方,主要是直接的考察和现有经验的归集,但缺乏相应的科学实验和理论升华。即使有科学理论,也多进行描述性叙述,缺少严密的理论推理和论证,如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内容多为记述形式,缺乏理论思考。
对经验的重视,是中国思想千古以来的传统。前人的经验和生活模式,便是后人生活的基础;前人的所言所行,便是后人立身处世的准则。人们习惯于从前人的言行中去寻找标准。《墨子·非命上》中说:“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可以看出其高度重视前人的经验和功利,轻视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也正因为此,在代表西方演绎思维的《名理探》传入我国之后,数百年间,“习者盖寡”,影响甚微。“中国的经验长梦”虽然使其在一些实用型、技术型的学科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后来就停步不前了。因为,科学一旦走进理论的殿堂,“经验的方法就不中用了。只有理论思维才能有所帮助。”由于中国古代科学长期局限于经验材料的记录、整理,因此就只有量的积累,而无质的飞跃[6-11]。正如哲学史家罗斑所说,“东方的科学在它存在的许多世纪之中,甚而至于和希腊科学接触之后,都从来没有超出实用的目标,或对细微末节的好奇心,以提高到纯粹的思辩和决定原理的阶段。”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偏重于在宏观上把握世界,从总体上观察和描述自然界、社会及人生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种思维方式又忽视了事物本身要素、结构、关系等方面的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中还主张通过内心的情感体验来把握事物。这种思维方式把科学限定在人的自我体验的狭小范围,淡漠了对自然本身的深入探讨和验证。各个朝代都自诩中国是“天朝”大国唯我独尊。这种内省而不外求的思维方式影响了对外部优秀科学文化的学习。
四、中国传统文化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启示
在五千年文化传统与现代化大潮的双重夹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碰撞和融合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方面,新时代的中国显然仍有很多的东西需要去思索、判断和选择。
一方面,现代科技的思想基础可以取法中国古代哲人的某些思想。李约瑟就一直认为中国传统科学中保存着“内在而未诞生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当代西方有一些自然科学家已经把目光转向包括《道德经》《论语》和《周易》在内的中国古代典籍上。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价值理论和思维方式在推动未来科技的发展中可能会重新获得其生命力。
另一方面,在时代转折的新历史时期,要使未来科技不断发展,中国文化需要不断地开陈创新。新时期的中国不仅要引进科技成果, 更重要的是要吸取和消化科学精神、科学规范、科学方法。要吸取现代科学的优点,去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科学理论及其思维成果,增强科学意识,构建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12]。只有这样,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才能在创新中得到真正发展[13][14]。
李约瑟、卡普拉、普里高津等人都特别强调中国系统思想的现代科学价值, 中国的学者也越来越强调中国传统系统论思想对于当代科学整体化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在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发展规律,指导现实科技工作;而且其本身特有的理念和方法等也可以直接推动科技前沿的探索。我们应该重视并发挥中华民族文化的优势, 大力加强优秀民族文化的教育, 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升华, 促进传统哲学和科学思想的研究, 探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特殊规律, 在新的世纪中,实现中国科技的历史腾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吴禾.传统文化与近代科学的求理方式之比较[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2):137-139.
[2]陈方正.谈科学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J].自然辨证法研究,2015(6):3-8.
[3]王渝生. 传统文化与中国科技发展[J]. 传承,2012(9): 82-85.
[4]杨长春.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发展的影响[J].琼州大学学报,2004(6):74-75.
[5]余卓群.从科学发展观视觉看中华传统文化[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2(12):16.
[6]李斌全,郑伟建. 论中国传统文化和近代科学的发展[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89(5):50-52.
[7]孙岩.李约瑟难题与文化基因移植[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9-22.
[8]乌尼日,何华青. 从中国传统文化特点解读“李约瑟难题”[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3-85.
[9]孙小淳,储姗姗.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对科学起阻碍作用吗?[J].科学文化评论,2011(2):97-116.
[10]余静.中国文化背景中的科技现代化[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5-48.
[11]宋会群.中国文化传统与科学发展的关系研究[J].韶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42-50.
[12]赵宇善.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辩证关系[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3(5):103-105.
[13]顾行超.论科学发展理念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4):84-86.
[14]邹春花.浅析传统文化与科学发展观之关系[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