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述康德对斯多葛派和伊壁鸠鲁派的批判

2017-03-17何丹凤

学理论·下 2017年2期
关键词:道德观康德

何丹凤

摘 要:在西方伦理学史上,作为最早较有系统的动机论与义务论者的斯多葛派的伦理学,对西方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整个西方文化的发展,都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对于道德学说的讨论总是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因为道德感是伴随着每一个有理性的人的。无论你是个恶人或者是个善者,你都有你的道德感在起作用,在无形地帮你判断每一件事情,只不过每个人的道德评价标准不一样罢了。

关键词:康德;斯多葛派;伊壁鸠鲁;道德观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2-0088-02

一位西方学者曾说:“在哲学方面希腊所留下的实践遗产,不是柏拉图的壮美,也不是亚里士多德的博学,而是芝诺和伊壁鸠鲁的实践体系以及皮浪的怀疑论。在我们今天的时代,每个人不是一个斯多葛派或伊壁鸠鲁派,便是个怀疑主义者”[1]27。由此可以看出,斯多葛派和伊壁鸠鲁派伦理学对道德哲学的影响。

一、斯多葛派的禁欲主义的道德观

(一)“按自然生活”即德性

斯多葛派主张“只有为义务而义务才合道德”,斯多葛派伦理学的最基本概念是“自然”,他们的格言或准则是“顺从自然而生活”。顺从或者说按照自然给予的角色去过自己的生活,不要违背自然,违背规律。如此看来,斯多葛派有种宿命论的色彩。如果我们只是消极地去适应自然,那人类与动物又有什么区别。但是在斯多葛派看来,他们所提出的“顺应自然”便是“顺应本性”“顺应理性”。主要的善就是依照你所拥有的德性而生活,是以一种顺从自然的方式生活。上帝在创造我们这个有理性的物时,就规划了我们生活、存在的方式,我们只需顺从自己的本性,顺从人类的本性。因此,斯多葛派主张,每一个人只要摆脱世俗的欲望,从中解脱出来,便可以拥有完全的自由。这就得出了,德性就是唯一的善。或许一个人你可以很穷,你可以没有健康的体魄,你可以没有姣好的面容,哪怕你快要失去生命,但你同样是可以有德性的,并且只要你有德性,你就是善的。但是斯多葛派坚定地认为,我们并不是为了要行善所以才会有德的,而是为了要有德所以才去行善的,德性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二)对斯多葛派哲学的批判

斯多葛派哲学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但也不得不说,它的禁欲主义和宿命论观点也一直引来诟病。斯多葛派的创始人芝诺,认为没有偶然,自然界的一切都是自然规律决定的。对于形而上学的玄虚,芝诺是从来不理会的。以至于怀疑派曾经问:德性、正义或者比例也都是坚固的物质吗?芝诺回答说,当然是的。很显然,芝诺已经陷入另一个极端。

一味地追求必然、追求顺应自然,而忽略了我们人类所拥有的理性。对待理性,斯多葛派认为人的欲望、激情也是理性,只不过是错误的理性。只是让人们逆来顺受地去接受生命里的一切,吃野菜、喝凉水,生活在自然中,这似乎是人类文明的倒退。的确,随着奴隶制度、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出现,人类之间有了所有制的划分,有了等级的出现,但这是历史的车轮所不可避免要走的路。因此,斯多葛各派只是说我们去消极地抵抗,只让我们去放弃争取欲望、幸福,回归自然,回归朴实。一个人只要拥有道德就会拥有幸福,而且道德是一个与外界无关的存在,它无关你的财富、健康、欲望。只要你有按照自然生活的意志,你就是有德性的,你就是幸福的。由此来说,幸福完全是个主观。所以哪怕时代变迁,自己所处的环境在变化,只要你有德性,按照自然生活,那你便是幸福的。斯多葛派强调的是内心的修养而不是外界的满足,因此一个外在的人,是不可能去影响你幸福与否的。因为你的幸福是源于你的内心,这似乎与我们道家的“无为”有相似之处。但这或许更容易被阶级统治者所利用。

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道德观

(一)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思想

一个人思想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伊壁鸠鲁(公元前341—前270年)正是生活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马其顿帝国统治雅典时期。此时的国家并不能给民众带来幸福和快乐,反而动荡的局势和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让不得安宁。此时,每个人在心灵深处都渴望幸福、远离苦痛。并且他们意识到,这种幸福的获得只能靠自己。因此,伊壁鸠鲁的追求快乐、心灵的宁静的伦理学也就应运而生了。

伊壁鸠鲁同样承认有神的存在,但与斯多葛派不同的是,他认为神是不会过问我们人间事的,因此我们不必要去对他产生畏惧更不应该受控于那些所谓的宗教训诫。我们生活在自然界中,当然要服从自然,但我们又有自由意志,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命运仍然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们有权利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快乐,使自己处于心灵的安宁中。而自己是否幸福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感觉,伊壁鸠鲁认为感觉可以证实一切东西,感觉你是快乐的,那就是好的、善的;感觉你是痛苦的,那就是坏的、恶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担心死后的事情,因为死后是未知的,也是没有知觉的,特别是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更是毫无感觉的。我们没有必要现在就去担心、恐惧,而忽略了当下的幸福,更丧失了去追求幸福的权利。他说:“我们认为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而以感触为标准来判断一切的善。”[2]367快乐是至善的,人生的目的就应该是去追求快乐。任何快乐本身都是好的,都是值得我們去追求的,而痛苦的都是坏的、恶的,我们就应该趋乐避苦。这显然与斯多葛派的“按自然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

但是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绝对不是享乐主义。虽然伊壁鸠鲁一直在强调快乐的至上性,但是他从不认为快乐与享乐等同。伊壁鸠鲁认为,精神快乐远远大于肉体快乐,并且精神上的痛苦更是大于肉体上的磨难。他把精神的快乐称之为静态快乐,把肉体的快乐称之为动态快乐。毕竟身体的痛苦总是暂时的,而精神上的痛苦却是自始至终都能感受到的。同样,快乐也是如此。并且,如若没有了精神上的快乐,身体也是不可能体会到享乐的。哲学史上,有很多哲学家认为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与享乐主义如出一辙,但我想两者是绝对不能等同的,因为两种学说对待道德是完全不同的态度。享乐主义或者说纵欲主义,是把道德抛在一边,为了享乐、肉体上的满足,是完全可以丢弃道德的,甚至与道德相违背的。但是伊壁鸠鲁却认为,我们追求快乐的同时必须以德性为基础。“各种美德都与愉快的生活共存,愉快的生活是不能与各种美德分开的。”[3]105

(二)伊壁鸠鲁快乐主义的缺陷

伊壁鸠鲁认为“若不是从大小事物跑出的波流刺激我们的感官,我们就不可能认识事物。一切感觉都是真理的报道者,永远要以感觉作为依据,感觉是人们认识的基础。”[4]109从中可以看出,伊壁鸠鲁过分夸大了感性认识的作用,一切都以感觉为依据。或许人们自己能感觉到自身的快乐与否,但是对于超出自身的事物是不能仅依赖感觉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事实上,对于这一点,伊壁鸠鲁本身是很清楚的。他提到过错觉“一个人在旋转中停下来时,会觉得周围的大厅还在旋转,柱子在动摇,好像天会塌下来。”[5]61这就存在自相矛盾了,即已经知道感觉是会存在错误的却还要以它为一切认识的基础。

在伦理学方面,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单单只是强调了个人的快乐与满足,而缺少了社会福利。并且他强调的是一个人快乐的获得,是与他人无关的,只是自己的感觉。社会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只要你能够获得心灵的宁静便可获得幸福。这就为后来的哲学家误解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是只专注自己的一己私利的享乐主义埋下了伏笔。并且伊壁鸠鲁所提到的与他人友善,所能想象的社会生活中的快乐也只是单纯的友谊而已,而且他所提倡的这种友谊,并不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侠肝义胆的友谊,而是拥有同等的地位、知识水平的人之间的快乐交往。或许这就是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难以忽视的缺陷。

(三)康德对这两种道德观的批判

如上文所说,在康德之前,斯多葛派的禁欲主义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是传统的道德判断中的两大哲学。但康德却对这两大哲学派别持批判的态度。康德在他的《实践理性批判》中对至善问题的研究时专门讨论了斯多葛主义与伊壁鸠鲁主义两大哲学派别。“斯多葛主义与伊壁鸠鲁主义的学说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伊壁鸠鲁主义的善的原则是感性原则。斯多葛主义从一开始具有一种禁欲趋向,后期将这种倾向推向极端,他的善的原则是理性的原则……有的哲学家将至善看作最高的实体,而有的哲学家则将其解释为幸福。康德是在这种道德与幸福对立的模式中思考自己的至善的。康德的至善思想无论是最高的善还是完满的善在上述哲学家那里都有所体现,对以前的思想康德并不是完全的否定,而是在扬弃前人的思想上,为解决现实的窘困而提出至善的。”[6]42

中国现代社会在物质层面高速发展,在物质生活方面虽然取得瞩目成就,但也带来了相关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也成了高速运转的机器,国人的精神世界令人担忧。管仲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后,仓廪实了,衣食足了,但是我们的礼节和荣辱也少了许多。至善似乎褪去它本来的光芒,已经离人们的生活很远了。中国社会缺少一次康德哲学至善思想的启蒙,缺少理性与自由的社会思想基础,缺少形而上的道德信仰,而这些应是中国现代化社会中非常紧迫的任务,康德的至善思想恰恰可以为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出一种新思路。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康德的至善思想进行重新审视以获得借鉴和启示。

参考文献:

[1]Ror Mahaffy.Greek Life and Thought[M]// Arnold.Roman Sto-

icism,劍桥,1912.

[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王太庆.西方自然哲学原著选辑·第1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卢克莱修.物性论[M].方书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6]常大龙.论至善如何可能——康德实践理性中的至善思想[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5.

猜你喜欢

道德观康德
铸魂育人,润物无声
康德的统觉理论及其价值一文补正
光棍康德的幸福生活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大学生道德观教育
试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助学金道德观
试论劳动法的道德观
创新理念下大学生道德观问题探析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分析《罗摩衍那》的道德观
康德调钟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