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教育环境下高校中医学认知体系的发展环境初探

2017-03-16叶绘晟

大医生 2017年7期
关键词:师承中医学中医药

叶绘晟

(广西中医学院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广西南宁 53022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正逐渐得到普及[1]。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中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认知体系。近年来,在现代教育模式的不断普及下,中医学发展十分迅速。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古老中医的研究更为深入,与此同时,批判中医、诽谤中医的行为也屡见不鲜。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前沿群体,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2]。了解高校中医学理论体系认知的发展环境,对做好中医学的继承、发扬和创新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文化底蕴——中医学的生命基础

1.1 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使中医学有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医学的历史就是人类的历史,有人类就有疾病,由此产生了医与药,病与方[3]。众所周知,中国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世界惊叹,而中医学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诞生的。随着几千年的沉淀,中医学经受了历史长河变迁的洗刷,留下的都是道法自然的经典,为人类的生存繁衍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哲学从古至今就是为了解释社会和自然。中医学正是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决定了它的治病之法的唯一:追求自然、达到平衡。钱学森先生指出“中医是自然哲学”[4]。因此,中医学各科的在辨证施治时尽管方法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使患者的身体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殊途同归。再者,中国虽然先后经历了24个朝代,但是古代哲学思想却是在一条主线上持续发展。所以,基于以上两点,中医学的教育目的和主要的认知体系得以一脉相传,可以很容易的使自己吸收各个时代的精粹,然后沉淀,因此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因为中国哲学的登峰造极而使自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1.2 传统文化遭遇“主流”,中医学委屈标上“非主流”

随着西方工业革命取得的进步,西方列强曾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他们在掠夺财富的同时也在霸道地输送着较为开放的思想。那时的国家,因为落后,以致于国民会盲目地认为当时西方的思想理念才是先进的。教堂替代了寺院,胶囊也替代了本草。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实际是一个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不断侵略迫使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并推进近代中国现代化的不断发展的过程[5]。暂且不论这些事物转换的利与弊,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这种惯性在今天还未能完全停下来。

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即中西方的哲学文化起源不同,西方许多国家的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很难弄明白。拿中医举例,在中医里面有很多内容是思辨性的,它们是大脑构建的东西,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这些思辨的东西,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6]。不懂中国文化的人更是无法将它融入到医学的思维当中的,因此,有不少人认为中医学不符合科学的精神和要旨。无数国人与外国人“群情激愤”申讨中医,要求彻底灭掉中医,实在不能不让深叹“非主流思想”的根深蒂固。

我们知道,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在教育上以现代教育模式为主,从小学到大学,很多人看到的是西方的工业文明带来的社会变迁和巨大进步,更忽视了自身文化。在这样的一个现代文化环境下,挖掘历史文化的内涵,让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使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7],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思维活跃、挑战力强的高校大学生正确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真正水平,展现传统文化之美,使他们明白中医学文化的特点,让他们了解到,过度贬抑传统文化,是民族理性不成熟的一个表现[8]。

2 教育模式——中医学的发展力量

2.1 中医学师承教育模式的优势——一脉相承、继往开来

我国中医学知识的传授方式主要是师承、家传等传统教育模式,注重对传授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并具循序渐进的传授方法[9],其中最普遍的便是师承教育。在中医学的发展历史中,师承教育是中医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主要形式,在几千年绛帐薪传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中医人才的模式。

师承教育模式其优势对于医学人才的培养来说是无可厚非的。传统的师带徒方式,学徒实践机会很多,能力提高很快[10]。例如唐宋时期,名医辈出,他们的医疗经验及学术特色,依靠师承教育的形式,师授徒承、学成再传。学生更容易获得老师的辅导,也获得了更多实践机会将知识化为经验。不仅使先辈的学术得以继承,而且通过几代传人的努力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学术流派,从而使中医学术流派纷呈,代有薪传。

2.2 现代医学教育的普及,无形当中阻碍了中医学的有效传承

回顾中医药高等教育近50年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得出一个客观的结论,那就是绝对传统的中医教育不断受到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的补充和冲击[11]。随着现代医学教育在全世界的普及,我国很多地区的教育部门,将医学教育的重点放在了现代医学的教育上,甚至有的学校设置的西医课时超过了中医课时。这样虽然有一定的短期效应,就业形势会好一点,但从长远看,中医知识一知半解,没有发展后劲[12],得不偿失,与“术业有专攻”的道理相悖。

目前的院校教育,在经典著作课程方面有削薄的趋势,这令人堪忧[13]。日常理论学习中,很多学生基本不看中医古籍,忽视文言文的重要性,却将英语作为重中之重。技能培养上,西医的仪器实验不少,中医的望、闻、问、切等临床硬功夫训练却不多[14],由于在学校学习期间的训练基本都用于练习消毒、包扎等现代医学的临床技能上,造成不少学生们毕业后普遍不会使用中医思维去治病,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读完五年的大学后,很可能还是不知道中医到底是什么。

当今无论是中医学还是现代医学,内容正在不断的被补充。如果再将两者内容强加于学生身上,只能让他们更加困惑中医学的魅力所在。因此,以传统教育为载体,结合现代教育的手段才是重点,而并非盲目的一昧附和。换而言之,在现代教育体系当中,在院校教育的基础上,回归传统,未必不是一条有效的路线。

总而言之,在现代教育的大环境下,面对中医学认知体系的发展环境,高校既要能看到阻力,更要能准确地运中医学在文化、教育上的优势。把握住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以此为前提,突出中医学的亮点,创造出一个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认知环境。与此同时,结合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此为依托,传承中医学的博大精深,建立一个有效的认知体系。如此,便不难将高校大学生的活跃的思维调动起来,增强他们的学习意识,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成他们对中医药文化的求知欲。从而,让中医学的认知体系在现代教育之中,不受外界干扰,拥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1] 王文胜.现代教学环境的特征及教育观念的更新[N].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2.18(4):287-291.

[2] 高媛.分析当代大学生特点,创新理想信念教育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2001(4):2,5.

[3] 王小平.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特色的渊源[N].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5):337-338.

[4] 杨学鹏,张维波.用唯象理论促进中医现代化[N].中国医药报,2010-11-29(3):4.

[5] 董淼.西方列强的侵略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J].社科纵横,2009(2):159-169.

[6] 韩健平.对于批判中医更该有一个开放的心态[M].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4:中医药科学研究,2007(1):114-115.13.

[7] 窦书勇.挖掘历史内涵——绽放传统文化魅力[N].学知报,2011(8):1.

[8] 赵玉华.继承与超越—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齐鲁学刊,2003(2):53-57.

[9] 朱曦.论传统教育模式与网络教育模式[J].科技信息,2009(27):123-124.

[10] 周登峰,关玲.中医教育的思考—中医学的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优势互补[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0):93-94.

[11] 唐俊琪.正确认识中医教育环境的“西化”与非主体专业开设[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4):8-10.

[12] 戴恩来.关于中医教育模式有关问题的理性思考[J].甘肃中医,2005.18(3):37-39.

[13] 吴鸿洲,程磐基.古今中医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12):10-13.

[14] 赵晶.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萃[C].2006(8).

猜你喜欢

师承中医学中医药
昆剧“传”字辈师承探析
师承授受经验谈
师承与独创之美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