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乡非异客 他乡亦故乡

2017-03-16蒋三军

黑龙江史志 2016年9期
关键词:波兰哈尔滨协会

[摘 要]曾经在哈尔滨生活过的外国侨民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以“哈尔滨”为名的侨民团体,具有代表性的有由俄罗斯侨民组成的俄罗斯哈尔滨人协会、悉尼原哈尔滨工业大学(北满大学)校友会和由波兰侨民组成的波兰“哈尔滨人”俱乐部。本文梳理了这些侨民团体的相关情况,并为哈尔滨市地方文化建设、经济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哈尔滨;俄侨;波侨;俄罗斯;澳大利亚;波兰;协会

在中国近代史上,各国人向远东,包括向中国领土的移民,始终是与国际局势紧密相关的。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哈尔滨的外侨人口或是井喷式来到哈尔滨,或是群体式离开哈尔滨,助推哈尔滨城市建设、文化、经济上繁荣,同时也造就了外侨们离开哈尔滨之后与哈尔滨之间剪不断的思乡情愫。这些曾在哈尔滨繁衍生息的原哈尔滨外侨现在分布在世界各地,通过各种方式来缅怀接纳、包容、供养过自己的这座城市。其中,有不少原哈尔滨外侨在一些国家创立了以“哈尔滨”命名的侨民团体,其中最著名的有由俄罗斯侨民组成的俄罗斯哈尔滨人协会、悉尼原哈尔滨工业大学(北满大学)校友会和由波兰侨民组成的波兰“哈尔滨人俱乐部”。

一、俄罗斯哈尔滨人协会

俄罗斯哈尔滨人协会系俄民间组织,隶属于俄罗斯—中国友好协会。其成员均为上个世纪前半叶在哈尔滨出生、学习和生活的俄罗斯人。俄罗斯哈尔滨人协会在各地的主要分支机构有:新西伯利亚哈尔滨协会、莫斯科的哈尔滨协会、鄂木斯克老哈尔滨人协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哈尔滨协会、车里雅宾斯克哈尔滨人协会、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分会等。协会现任主席为俄罗斯著名的历史学家格奥尔吉·瓦西里耶维奇·梅里霍夫(1)。

新西伯利亚哈尔滨协会前身是成立于1988年12月3日[1]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友协会。会里不仅有原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毕业生,还有他们的家人、原中东铁路职工。后来该协会改为新西伯利亚哈尔滨协会。1993年10月9日,协会开始发行自己的刊物《在满洲的山冈上》(《На сопках Маньчжурии》)。正如叶连娜·梅德韦杰娃在第一期中写道:“报纸的任务是尽可能详细的描写中东铁路、哈尔滨,甚至是中国东北的历史。”[2]期刊刊登世界各地的老哈尔滨俄侨的回忆性文字、诗歌、老广告等内容。

莫斯科哈尔滨协会成立于1988年。莫斯科哈尔滨协会有120人左右,大多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中有学者、医生、翻译、艺术家等等。协会现任主席为现俄罗斯哈尔滨人协会的主席格奥尔吉·瓦西里耶维奇·梅里霍夫。莫斯科哈尔滨协会每年集会两到三次,一般是在中国的节日里。莫斯科的哈尔滨协会以一家博物馆式餐厅哈尔滨饭店为活动基地(莫斯科和平大街5号)不公开地进行活动。这座餐厅坐落在茶商佩尔洛夫的旧宅内,1896年赴俄签署《中俄密约》的李鸿章曾在此下榻。[3]“是中国文化把我们紧紧连在一起,让我们的友谊非常牢固。”奥尔基·瓦西里耶维奇·梅里霍夫说。[4]莫斯科哈尔滨协会没有定期的刊物,但是于1997年出版了两本《莫斯科的哈尔滨人》(《Харбинцы в Москве》)文集。

鄂木斯克哈尔滨人协会注册于2006年5月23日,主席为一个老哈尔滨人的后代基里尔·尼古拉耶维奇·马卡罗夫[5]。当时的会员有156人。同时,他们还有自己的会歌和刊物《鄂木斯克的哈尔滨人》(《Омские харбинцы》)。2006年年初,鄂木斯克哈尔滨协会和鄂木斯克国立教育史博物馆合作办了一个老哈尔滨照片实物展。紧接着,他们代表鄂木斯克州参加了第17届哈洽会。2015年8月25日,应哈尔滨市人民政府邀请,俄罗斯鄂木斯克州老哈尔滨人协会代表团一行6人赴哈尔滨,开始为期一周的寻根之旅。代表团成员均为80岁以上在哈尔滨出生和生活过的原哈尔滨俄罗斯人[6]。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哈尔滨协会成立于1991年,它的创建人是叶·米·斯特列里彼茨卡娅。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哈尔滨协会经常参加活动的会员有三十几位。每年中国春节,他们都到一家中国人开的饭店里聚会庆祝,有时还结队到新西伯利亚、鄂木斯克等地,和当地的老哈尔滨人团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哈尔滨协会一直没有公开注册,但用现任会长谢·瓦·别雅图宁的话说:“这绝不影响我们这个组织的正常活动,不影响我们之间的相互关心和帮助”[7]。

车里雅宾斯克哈尔滨协会成立于1994年10月16日,当时,新西伯利亚哈尔滨协会在自己的扩大会议上决定创立车里雅宾斯克哈尔滨协会作为新西伯利亚分会的分支。[8]1998年起,在车里雅宾斯克哈尔滨协会开始出版期刊《俄罗斯的大西洲》(《Русская Атланлида》)。

此外还有1990年3月成立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哈尔滨人协会叶卡捷琳堡分会,办有报纸《俄罗斯人在中国》(《Русские в Китае》)。

1998年,世界上的原哈尔滨俄侨汇聚在莫斯科举行了第一届世界性的研讨会,主题为“中国俄侨史”。

我国也非常重视俄罗斯哈尔滨协会。2014年3月20日,驻俄罗斯使馆为俄罗斯哈尔滨协会成员举行“开放日——回家”联谊活动。中国驻俄大使李辉、俄罗斯哈尔滨协会会长、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所长兼俄中友协主席、俄罗斯哈尔滨协会部分成员及使馆外交官约50人出席[9]。在会上,俄侨们表示,作为出生和成长在中国的俄罗斯人,他们愿继续同使馆保持紧密联系,为推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做出努力。

二、悉尼原哈尔滨工业大学(北满大学)校友会

悉尼原哈尔滨工业大学(北满大学)校友会(Объединений инженеров, окончивших ХПИ/СМУ)主要以原從哈尔滨逃到悉尼的俄籍原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北满大学(2)的毕业生为主。

该会时常进行丰富的活动来吸引来访者,比如书法小组、节日晚会、音乐会、周末聚餐、观影会等。该会曾经有100多人是原哈尔滨的大学毕业的工程师,如今,仅剩下约10人了。年纪最大的91岁,最小的79岁。

校友会从1969年起开始刊发自己的杂志《工大人》(《Политехник》),已出版了约20期。该杂志每期的封面都是原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楼(公司街59号,现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的照片[10]。

原哈尔滨工业大学(北满大学)校友会和澳大利亚俄侨组织——俄罗斯俱乐部关系密切。2014年1月8日,俄罗斯俱乐部的例会上,原哈尔滨工业大学及北满大学毕业生举行了庆祝会。25人参加了纪念会,庆祝哈尔滨工业大学成立90周年。

2009年5月15日,71岁的旅澳俄裔“哈尔滨人”科利亚组织了在澳大利亚和美国的190名“哈尔滨人”回到了哈尔滨[11],是俄侨界的一大盛事。

三、波兰“哈尔滨人俱乐部”

波兰“哈尔滨人”是在中国哈尔滨出生,后回到波兰的波侨后代。他们把哈尔滨看作是第一祖国,所以称自己是波兰“哈尔滨人”。波兰的“哈尔滨人”俱乐部成立于1987年11月7日,隶属于波中友协。总部设在什切青市。成立大会之后,一些城市先后成立了波兰“哈尔滨人”俱乐部分部。其宗旨是:联系波兰“哈尔滨人”,促进波中友好,传播关于中国的知识、文化和经济建设成就[12]。

1987年,这样的“哈尔滨人”在波兰有几百人[13]。而到2000年,在波兰的“哈尔滨人”已不足百位。这些人从哈尔滨返回波兰时已上了年岁,现在绝大部分已作古。当年二三十岁的人也年届古稀[14]。这些波兰侨民在什切青经常举行聚会,纪念曾经的故乡——哈尔滨。

2009年,在时任波兰驻华大使塔德乌什·霍米茨基的协助下,哈尔滨市重新建立了与波兰“哈尔滨人俱乐部”的联系[15]。2015年9月1—3日,副市长张显友对波兰什切青进行了考察并和“哈尔滨人俱乐部”进行了深入交流。同年10月12日,由波兰什切青“哈尔滨人”俱乐部副主席扎基夫斯基·泽吉率领的原居哈尔滨外国人代表团一行7人到哈尔滨市参观访问[16]。

四、结语

原哈尔滨外侨团体成员现在年纪都非常大了,而且人数越来越少。随着身边的“老哈尔滨人”相继离世,这些仅存的“老哈尔滨人”心中对哈尔滨的向往和期盼也越来越浓烈。他们对哈尔滨的感情真挚、深厚,对哈尔滨魂牵梦绕。近年来,这些原哈尔滨侨民团体频繁开展活动纪念、缅怀、重温曾经在哈尔滨的那段岁月,他们通过办报办刊出书等形式试图为后人留下很多有用的资料,并开展各种形式的访问、寻根、学术交流活动,活动的级别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些团体之间,甚至和以色列、美国、加拿大、巴西的俄侨、犹侨及其团体之间互通有无、信息共享,保持着良好而又密切的联系。

为了助力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促进哈尔滨全面建设,一是加强交流,掌握沟通渠道:对外侨及其团体进行广泛的联络,加强访问、交流,考察这些外侨们在各自国家的生活状况,掌握好外侨及其后裔的去向和现状,了解他们在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联系渠道。利用信息技术组建原哈尔滨外侨信息库,挖掘其中的招商潜力,为招商引资搭建沟通渠道;二是搜集资料,助力地情研究:搜集、抢救哈尔滨外侨文献,一方面,整合国内馆藏机构的外侨旧文献,另一方面广泛搜集世界范围内的外侨资料文献及影音资料,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能够媲俄罗斯联邦档案局科学图书馆(俄)、什库尔金远东档案馆(美)、旧金山俄罗斯文化博物馆(美)、境外俄罗斯历史档案馆(捷)等收藏外侨文献的馆藏机构。为哈尔滨地情历史挖掘研究留住火种;三是开展研究,构筑合作平台:应对哈尔滨外侨文献进行编目、整理、译编、研究,推出成果,从中挖掘哈尔滨历史文化亮点,填补哈尔滨历史文化空白点,形成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着力点。组建课题组,核拨专项经费,扶持哈尔滨外侨文化研究项目,培育相关学科。推介研究成果,使有关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立得住、叫得响;召开、参加有关的研讨会、联谊会、交流会,在达成良性互动的同时,构筑共通的价值交流空间,夯实广泛坚实的民意基础,加深互信,为双边合作搭台、引路;在官民互动的基础上,拓展官方互动的对话内容,丰富中外政府及其各部门之间现有的合作形式,促进多层次、多方面合作;四是加强保护,营造发展环境:应该继续加强外侨建筑遗存的保护、修缮、开发力度,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推出特色旅游线路,打造有国际影响的旅游品牌,形成有城市特色的招商引资品牌;五是加强宣传,涵养城市品格: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可以开辟专门的版块、栏目、话题讲好哈尔滨故事,传播好哈尔滨声音,以历史文化来涵养哈尔滨城市品格,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六是顶层设计,形成统一合力:应当从顶层设计出发,整合哈尔滨市宣传、外事、外贸、文化、旅游、档案、科技、民政、农业、教育、地方志等部门的力量和优势,探讨、研究相关问题,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做好舆论造势和理论准备。继而成立高级别的对外合作协调办公室,统一协调、处理对外合作事宜,全面协同推进这方面工作的开展[17]。

注释:

(1)梅利霍夫·格奥尔吉·瓦西里耶维奇:1930—,哈尔滨俄侨、著名中国学专家。出生于哈尔滨。著有一系列研究中国俄侨史方面的书。除了研究中国俄侨史外,还研究从中国去美国、澳大利亚和以色列等国的俄侨,并和这些地方的俄侨们保持着友好而又密切的往来。曾多次到访哈尔滨。

(2)北满大学:伪满洲国在哈尔滨设置的一所大学。193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不再招收俄国人,俄侨子弟欲接受高等工科教育只能上北满大学。北满大学继承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教学制度和传统,属于基督教青年会哈尔滨分会管辖,校长是А.А.谢尔科夫教授。

参考文獻:

[1]李兴耕等.风雨浮萍——俄国侨民在中国(1917—1945)[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339.

[2]http://shley.ru/o-gazete-na-sopkah-manchzhyr

ii/o-gazete-na-sopkah-manchzhyrii.html

[3]Г.В.Мелихов.Белый Харбин середина20-х[M].Москва: Русский путь, 1998: 24.

[4]http://commerce.dbw.cn/system/2007/04/19/000011874.shtml

[5]http://www.list-org.com/company/4207581

[6]http://www.hrbfao.gov.cn/detail.jsp?urltype=news.

NewsContentUrl&wbtreeid=1095&wbnewsid=3777

[7]http://commerce.dbw.cn/system/2006/12/07/00

0008220.shtml

[8]http://www.russianchina.org/catalog/sites/2008/

08/29/315

[9]http://www.cgccru.org/zh/%E9%A6%96%E9%A1%B5/%E5%95%86%E4%BC%9A%E6%B4%BB%E5%8A%A8/%E5%95%86%E4%BC%9A%E6%B4%BB%E5%8A%A8%E5%86%85%E5%AE%B9?NewsID=f3583f5d-43e0-4661-ac77-

e4c473224668

[10]http://www.emigrantica.ru/item/politekhnik-

sidnei-19742004

[11]馬田园.俄裔“哈尔滨人”漂泊四海的“冰城情结”[N].新晚报,2010-3-26.

[12]单樨.心归哈尔滨——记波兰的“哈尔滨人”[J].当代世界,2000(5):47.

[13]文有仁.中国泥土的芳香——波兰散记[J].瞭望,1987(22):38.

[14]单樨.心归哈尔滨——记波兰的“哈尔滨人”[J].当代世界,2000(5):45.

[15]陈程.波兰驻华大使成哈市荣誉市民[N].哈尔滨日报,2015-1-30(1).

[16]http://www.harbin.gov.cn/info/news/index/det

ail/416895.htm

[17]赵竹帛.加强外侨历史文化挖掘利用[N].黑龙江日报,2016-05-10(3).

作者简介:蒋三军(1986-),男,浙江诸暨人,吉林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硕士,哈尔滨市方志馆编研科副科长。

猜你喜欢

波兰哈尔滨协会
波兰睡眠研究会
静听花开
网络时代
刘派
“广厦奖”优秀评选机构名单
哈尔滨冰雪之旅
协会 通联站
协会 通联站
协会 通联站
倘若,爱在哈尔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