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目标、价值和学科定位
2017-03-16吴瑕
吴瑕
摘要:21世纪初叶,在全球音乐多元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回顾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所走过的历程,从音乐、音乐教育理论、中外音乐教育状况的研究出发,立足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的音乐教育教学理念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教学方法,对于重新审视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目标、价值和学科定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育目标;教育价值;学科定位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6)04-0091-09
音乐艺术是人类文明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最具普通型、直观性、生动性和最富有感染力的情感性。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左尔坦曾说过:“音乐和人的本体有着密切关系,人的生命中不能没有音乐,没有音乐就没有完满的人生。”从自然哲学角度,“乐者,天地和也。”“乐者,所以象德也。”音乐是人类天地自然的和谐统一。从伦理角度,“乐者通论理者也。”“乐者,德之华也。”音乐与伦理道德相通,音乐是德操的表象,音乐是德行的鲜花。从心理学角度解说音乐:“夫乐者乐也。”“乐者心之动也。”“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认为音乐就是快乐,音乐是心灵的感动。从音乐旋律学角度看,“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从生理学角度来看,大脑右半球具有快速和深层记忆的功能,而音乐有助于开发使用大脑右半球的功能,使人的思想更有创意、生活更有情趣、工作更有成效、领导更有艺术、人生更为丰富。因此,音乐的重要作用使音乐教育广受重视。
就接收对象而言,音乐教育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音乐教育自人类音乐诞生之日起就已产生。从“昔葛天氏之乐”的历史传说到《尚书·舜典》中“夔命汝典乐教”,足以说明古代劳动人民通过看舞蹈、听歌唱的演出场面,从中感受音乐教育及文化知识教育,感悟古代乐师的音乐传授和接受音乐的熏陶。狭义的音乐教育是指学校音乐教育,接受音乐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成均”之学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以音乐教育为主的学校。
我国现代音乐教育源于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出现,对当时树立新的社会风尚、改造国民品质、增强国民爱国思想起到了积极作用。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偕夫人于1864年创办“登州文会馆”(今山东蓬莱),这所教会学校学制6年(相当于大学程度),开设“乐法”课,以唱歌认谱编写歌曲为主。普通高校音乐选修课程的开设是在1897年浙江大学(前身是求是学院),由日籍教师武桥敦义主讲音乐选修课,后由丰子恺先生兼授音乐课程。普通高校音乐必修课程的开设是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制预科2年,本科2年),在预科课程中设置“乐歌”为必修科目之一。经过近1个世纪的见证与完善,音乐教育的作用日益彰显。现代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在1917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就大力实施美育和艺术教育,组织“画法研究会”“书法研究会”“音乐研究会”,初建时的宗旨是“研究音乐、陶冶性情”,后来改为“研究音乐、发展美育”。当时北京大学还在全校开设大量的艺术类课程,组织各种艺术社团并且经常举办音乐会。在蔡元培先生的努力推动下,北京大学成了一所具有综合性文化艺术功能、充满生机的文科大学。1938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圣地延安创办了我国第一所闻名国内外的综合艺术和专业文艺教育大学——鲁迅艺术学院。解放后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该院毕业的大部分学生一下子成为我国音乐、文化、教育战线上的骨干,为社会主义音乐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中外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状况研究
(一)国内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现状
由于受诸多历史因素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我国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有所发展。由于起步较晚,发展也较为缓慢,至今尚处于探索试行阶段。1990年以前,除少数院校开设了音乐教育课程以外,绝大多数普通高校几乎没有设立音乐教育学科。究其原因,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冲击,加上人们对音乐教育这门在素质教育中具有特殊教育功能的学科存在着种种偏见,致使音乐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轻视直至被取消,导致音乐教育学科不但不能产生对其他学科的协调和促进作用,反而常常被其他学科所取代,造成素质教育的滞后和音乐教育的缺失,其后果只能给在校大学生造成音乐文化知识的匮乏和素质教育“育人”的盲点,任其发展将直接影响到培养当代大学生做一个“完整人的设计”。
迈入21世纪,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中明确规定:“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均在2005年前普遍开设艺术学选修和限定选修课程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深化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加强科学研究、大幅度地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
近年来,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状況有了明显的改变,大部分开设音乐教育的普通高校为不同学科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学习音乐文化知识的创新课程、展示音乐才艺的平台和参与音乐艺术社会实践活动的实习基地,为深化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发展和提升大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综合性知识素养和创新创造能力,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成才之路,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北京大学多年来一直重视音乐艺术教育教学工作并将音乐教育置于和其他学科教育同等的位置,以音乐艺术学院为核心,以点带面广泛发动不同专业学科学生接受音乐艺术课程的学习。各学院、系分别组建了适合大学生需要的音乐艺术团队,以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参与学院文化活动和各种文艺演出活动,收效显著。
南京大学在开展音乐教育、艺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做到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他们组织有音乐艺术特长的大学生协助专业音乐教师辅导不同学科的学生学习音乐基础理论、欣赏音乐经典、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娱乐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深受在校大学生喜爱。由不同专业学科学生组建的大学生艺术团、大学生交响乐团、合唱团等多个文艺团队,除了经常参与大学生校园的演出,参加国内各大院校的互动交流外,还走出国门赴欧美等国进行出访交流演出,送去具有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特色的交响音乐和体现当代中国大学生风范的艺术大餐,受到国外高校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中国人民大学一直重视人文音乐艺术教育学科建设,先后开设30多门音乐艺术课程,使广大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爱好接受音乐教育不同科目的普修、选修和必修课程的教育。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多年来一直把音乐艺术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教学内容来抓,该校开设了“声乐”“基本乐理”“音乐作品分析与欣赏”“中外音乐史”“基本乐理与名曲赏析”等音乐选修课和限修课,为活跃大学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提升大学生音乐文化素养起到了积极作用。该学院创作的音乐作品曾7次荣获国家级的大奖,16次荣获省部级奖项。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独立学院)不同专业学科大学生精心排练演出的大型歌剧《江姐》,首场演出即引起社会的轰动,受到音乐界、文艺界、教育界多位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我国已故著名词作家、歌剧《江姐》的词作者阎肃老师在观看了该剧的演出后惊叹不已,一个劲地称赞:“真了不起!像这样大学版的歌剧《江姐》在全国高校实属首创、值得推崇,完全可以到全国各大院校进行推广,进行巡演。”
华中科技大学的一群工科学生制作了《理想青年》音乐专辑,不仅填补了国内非音乐专业学生出版音乐专辑的空白,也展示了这群工科大学生对音乐艺术创造的魅力。
南京医科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分校、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中央财经大学、河北文理大学等六所理工类、文科类、文理兼有的大学分别组建了各自的大学生音乐艺术团,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大学生对音乐文化艺术的感知起到了积极作用。
此外,在音乐教育学科学分认定上,北京大学艺术团、浙江海洋大学艺术团、天津理工科院校艺术团都明确规定,参加上述艺术团的大学生均加入学分考评。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内蒙古科技大学师范学院采取参加艺术团的大学生学分考评纳入到综合测评成绩中计算。
近年来,在国家教育部、文化部的直接关注下,国家歌舞剧院、国家交响乐团、国家京剧团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的专业文艺演出团体纷纷走出剧院来到各大、中院校进行演出,开设音乐、艺术、戏剧的学术讲座为当代大学生送去一份份高雅、精美的音乐艺术戏剧大餐,为普及大学生音乐文化知识做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各省市自治区教育部门定期举办的普通高校大学生艺术节,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更有力地推动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创新的力度和深度。
在全国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取得可喜硕果的同时,笔者从相关资料中获悉,至今仍有一些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还处于滞后的初级阶段,应引起教育界的足够重视。
(二)外國音乐教育研究
苏联把发展一切艺术形式作为国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把艺术作为任务融合于从事建设事业的人民大众中去。人民对音乐的爱好有着广泛和深厚的社会基础,音乐已经深入到人民每天的生活之中,成为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曾经明确指出,“艺术属于人民”“为了使艺术靠近人民并使人民靠近艺术,我们应该首先提高教育和文化水平”。政府非常重视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在国家中文化的发展和建设被认为是人民大众的事业,写入国家宪法。在国家高等教育事业中,文化艺术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文化是培养道德文明的重要条件之一,他指出:“美妙的音乐、旋律和音响是人们道德和智慧培养的重要手段,是人们形成美好心灵和纯洁精神的来源。”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造力、自由与和谐的个体,成为新形势下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为达到这一目标,根据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提议,国家教育部门非常重视教育方法论的研究,聘请国内具有较高音乐学和心理学造诣的专家教授,以音乐哲学、音乐教育哲学、音乐学和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制定了高等教育学院专用的音乐教学大纲《音乐教师方法学的训练》,以使广大音乐教师能够熟练地掌握方法学知识的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中诸多问题建立独立的、正确的、富有独创性的教育观点,更好地在音乐教育实践中进行教学工作。俄罗斯把开展全民音乐艺术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幼儿到中学生直至高等院校的大学生都建立了一整套音乐艺术教育教学大纲,编制出一整套教学教材,设制了科学的教学体系并配备了一流的教学设施和高水平的音乐教育师资,定期举办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学生参加的各种音乐艺术演出和才艺大赛,把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艺术活动和参与社会的艺术活动形成制度化,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和人民大众的欢迎。
美国的教育方针是开发及培养个人的潜能,使学生了解自己进而了解整个世界,培养自我意识、理解人与人的关系及作为公民的责任。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明确指出,“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绝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为了培养“全才”大学生,美国有300多所高校开设了音乐学院,名牌大学联盟的成员学校中全部设有音乐学院、音乐系,所有大学都设立了音乐教育机构,以便于在校大学生选修音乐。美国杨百翰大学面向所有在校大学生开展艺术教育,密西根大学采用普通艺术教育与专业艺术教育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受到广大学生的赞同和喜爱。
1994年,美国政府以法律形式通过了2000年的目标,该法令把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课程首次列为美国教育中的核心课程,使音乐课程获得与其他核心学科(例如数学、自然科学、英语、历史、地理等)同等的地位。对于普通大学生艺术教育,美国教育家萨拉丽·吉布教授认为:“艺术是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当今高速度、快节奏的科技社会,教育正在接受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其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怎样培养出多才多艺会思考能够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人才。”在美国理科院校开设音乐教育课程已有多年的历史且相当普遍。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全院各系修满360学分即授予学士学位,在360学分中竟可选修72学分音乐艺术普通必修课。哈佛大学举办每届大学生艺术节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参加,大学生们互相切磋,使艺术节仿佛像狂欢节一样隆重热烈。
多年来,英国的音乐教育虽然一直拘泥于欧洲古典主义传统教育,但对世界多元文化音乐也高度重视,尤其是近年来英国高校把音乐教育课程有机的结合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采用交叉授课的固定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受广大大学生的喜爱。
日本高级教育部门强调:“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和丰富的感受音乐的能力、陶冶高尚情操”“音乐欣赏和表现活动(歌唱,演奏,创作)并举”。在日本学校里音乐课是一门必修的主课。高等学校在招收新生时都要求学生加试音乐艺术技能,在校学生每逢学期专业考试时必须要加试音乐内容,并计入学分。
德国的现代音乐教育以20世纪60年代为起点,从理论到实践可总结为音乐课以单纯的技术性的唱歌课程转为真正的“音乐课”,强调:“音乐面向每个学生,人的所有能力都必须得到发展。”在21世纪初,德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重点就转向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瑞士的教育系统完全由各个州负责,每个州都有适应不同类型学校的课程设置,音乐教育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瑞士不少学校通过增加音乐教育课时的授课方法来强化学生接受音乐教育,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瑞士的音乐教育改革使普通学校突破了单一文化知识学习的局限,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音乐教育在人类个体和人类文明的整个发展中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意大利在高度重视不同学习阶段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同时,为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层次的音乐教师指定了国家级选修课程计划,通过培训学习,着力提高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能力和水平,以更好地向学生传授音乐教育、艺术教育的知识。
20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学会生存》和《学会关心》专题报告,在这部经典文献中首次提出,艺术和科学在教育中具有同等重要性和互补性,为提升音乐艺术教育在普通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中外音乐教育的差距
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和外国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尤其是在我国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高校,这种差距显得尤为突出,具体体现在:
1.缺乏目的性认识。音乐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载体,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及综合性素质具有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取代的作用。科技、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都把音乐教育作为开发人智力的重要途径。俄、美、英、日、德、匈、澳等国家,不仅把对学生的音乐教育看成是整个国家国民教育中最基本的环节,甚至就像扫除文盲一样,致力于扫除“音盲”。只有明确认识到音乐教育的目的,才能把音乐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知识教育”“文化教育”和“审美教育”去认真对待,也才能把音乐教育摆到和其他专业教育的平等位置引以重视、加以完善、不断发展。
2.缺乏教育观念更新。一些普通高校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一直沿袭“应试教育”“专业育人”的陈腐教育理念,把音乐教育看成是一种校园娱乐活动,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不能从思想上真正确立音乐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大学生通过音乐教育能够培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追溯过去、展望未来的能力。一些高校即使开设了音乐欣赏课程也只是走过场,完全流于形式,一旦专业学科较紧或面临学期考试时,音乐教学也便停下甚至彻底“流产”,这种状况确实令人担忧。
3.缺乏系统性实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内容是融音乐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实践能力为一体的一门多功能综合性教育学科,课程设置应采取多元化、多样性的操作教学手法。但笔者在对相关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情况的调研中发现,有近三成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不够严谨且隨意性大,音乐课程的安排不是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去引导大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大学生学习音乐的自觉性,而是根据音乐教师的音乐专长去考虑音乐课程的教学。由于音乐老师没有参照系统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加之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完全按照自己的自由发挥,忽视和大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原本充满生气、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堂变得僵硬、呆板、失去活力,无法吸引学生对音乐的参与和调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并因此对音乐教育学习消极怠慢;以至一遇上音乐课,不是迟到早退就是中途退课或干脆缺课,完全违背音乐教育的初衷和目的。
4.缺乏配套支持。不少普通高校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的普通高校,由于受到财力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开展音乐教育教学所需的硬件设施缺乏相应的配置,如多媒体音乐教学室的设立、电光、音响教学课堂的配置不完善,排练(演)厅、多功能音乐教研室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音乐教学的正常进行,使当代大学生根本无法享受到高科技带给他们的音乐感受,降低了音乐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5.缺乏高水平师资。长期以来,由于受音乐专业教学的影响,不少高校音乐教师的业务水平只能体现在专业水平的教学上,面对非音乐专业学生进行的综合性、交叉性、多元性音乐教育时,则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广大的音乐教师不但要具备良好的师德、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还要学习掌握相应的音乐教学法和适应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综合性音乐艺术知识,世界多元文化音乐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完满完成音乐教学任务。
二、目标、定位与课程设置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落实“以德育人”的重要环节。音乐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美育教育,是培养“完整人”、塑造健全人格的最基础的教育方式,是开发人的思维、强化人的创造性创新性能力最有效的途径。音乐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开发大学生智能,培养大学生创造性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影响青年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有着重要地位,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现代科学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独特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人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不仅能培养大学生的艺术修养,而且能够培养其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的想象力具有自由性、情感性和差异性的特点,音乐给人展示的想象空间极为浩瀚、极其自由,音乐能够开拓大学生专业知识以外的空间,通过多维性、多层次性思维,产生更为广阔的创造创新能力。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作为一种美育艺术教育,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育方法呈现多样性,音乐本身所具有的情感性反映出音乐极具特殊魅力。音乐凭借声音的运动直接渗透到一切心灵活动的内在发源地,底蕴丰富的本土优秀民族音乐散发出的乡土气息,融合世界多元经典音乐,穿越时空融入缤纷多彩的异国情调,深深地触动大学生的心灵,经过思维内化增强大学生对不同音乐文化的审美意识、审视、分析、借鉴、学习的能力,崇尚优秀音乐艺术文化知识成为大学生不懈追求的共同目标。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有利于对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不是把学习音乐作为一种技能性技术加以操练,而是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来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不仅种类繁多、各具特色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性、欣赏性和演示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源自古今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是千百年来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艰苦生活的点滴写照和人民大众集体智慧的汇聚,是各民族人民大团结的象征。普通高校开展音乐教育,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精神实质,向世界展示其音乐文化的经典,作用极为伟大,意义极其深远。21世纪的社会是高科技发展的开放式社会,是多元文化音乐资源共享的社会,只有立足本土音乐文化教育,努力融入到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氛围中,加强与外国音乐文化教育的交流、互动、更好地把握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才能为发展我国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事业开辟更为广阔的音乐文化知识领域。
(一)目标
普通高校教育的总目标是: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事业,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人才。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和正确的审美观点,使大学生从情感、意志、品德、情操方面得到陶冶,以开拓大学生的音乐思维、艺术的想象、创造力、开发智力,把对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借鉴、吸收作为不懈努力进取的责任。通过音乐艺术的熏陶,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型复合型多功能型的创新人才。
(二)定位
1.价值定位
价值定位可体现为文化价值定位、个体发展价值定位和社会发展价值定位。文化价值定位是开展音乐教育教学的基础,而个体发展价值定位和社会发展价值定位才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所追求的真正意义上的目的。
1)文化价值定位。在21世纪知识全球化的背景下,音乐教育走出单一的音乐认知教学,融入世界各国不同音乐艺术之间,在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中不断总结,取长补短。这样做不仅能够使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在立足本土生根、开花、结果的同时,走向世界,得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和认同,加以弘扬;同时也能汲取世界优秀的经典音乐文化,通过比较融合到中华民族优秀音乐艺术文化中去,使中华民族的优秀音乐艺术文化更加璀璨辉煌。世界多元文化音乐的深入渗透,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丰厚的音乐文化资源,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增进了大学生对世界的重新认识和对世界多元文化知识的感悟。
2)个体发展价值定位。在校大学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后备人才,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阶段是个体身心、知识能力等方面能否健康发展的转折点,大学阶段的学习既是人才成长的“黄金期”,更是塑造完美人格的“关键期”。学习不同国家的民族音乐,以及由不同音乐文化所产生的人生观、世界观、艺术观、价值观,不同音乐文化产生的区域性差异、风情差异、人文及生活差异,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各国、各民族人民的了解以及对各种音乐文化的深层次理解,通过文化思想意识的多方面变化,开拓大学生的视野。拓宽大学生的思维渠道,增强大学生的分析力、判断力,能够更加客观地尊重和学习世界各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从而更加热爱本土的优秀传统和文化,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国家,促进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大学生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和综合性文化素养,沿着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方向迈进。
3)社会发展价值定位。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经济力量,未来社会有赖于对生机勃勃的艺术社会、文化社会的建设,通过音乐教育培养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全面认识和创造性、创新性操作能力,以适应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社会需求,成为当今世界全面发展的可塑性人才,这正是其社会发展的真正价值所在。
2.学科定位
2006年3月,教育部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规定:“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一门并通过考核。”并将“音乐鉴赏”确定为8门限选课之一。该方案的出台为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拓宽了发展空间,为确立音乐学科在普通高校的重要地位、优化课程结构、完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依据。在世界呈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大潮中,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对象,是来自不同专业学科的学生,在多元文化音乐汇聚的知识长河中,大学生通过音乐教育和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学习、交流、沟通、互动形成所学专业知识和全球音乐文化的融合、贯通,拓宽了知识研究的疆域,浩瀚的科学文化知识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21世纪初叶,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外国音乐教育科学的学科定位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对国内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因校制宜进行合理的学科定位,将音乐教育学科设计到和文、理、工等学科同等的位置并予以立法,使之成为一门具有中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特色,综合类素质教育的学科,为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体系的创新发展,和国际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体系的接轨,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设置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学科定位,是音乐教育大纲、教学计划实施和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前提,是有效地开展音乐教育教学的可靠保证。
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对相关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调研,笔者认为,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公共音乐教育)应建立“一主多辅”的教学原则,在教学层次上以渐进为主,复合性、交叉性、实践性、多样性的程式更为贴切。在教学内容上建立以音乐基础理论、音乐赏析、技能训练、多学科交叉、音乐实践等课程设置、以“3+1”的教学模式更为贴近学生,更能形成师生互动,也更便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具体设计是:以院校级必修课、选修课,不同学科学生的限定选修课为主体,加上音乐实践活动教学的互补,形成一个独特的音乐教育教学组合系列:必修课程的安排是以“音乐鉴赏”“音乐基础理论”和“外国音乐的形成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基础理论教育;选修课程的安排是以我国本土的优秀民族音乐文化和世界各国的优秀音乐文化、经典音乐作品为主要内容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限修课程的安排是以音乐教育为主体内容和音乐有关联的相关学科进行交叉授课的形式,如音乐与数学、音乐与历史、音乐与物理等;以大学生音乐、才艺、综艺性艺术展示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实践活动,该活动的安排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专职音乐教师为主导,按音乐教育教学计划有序展开的。具体包括:由大学各艺术演出团队,各分院、系音乐演艺团队定期组织的校园演出活动、文艺表演、才艺大赛;院校所在地组织的各类文艺大赛;院校间的互动交流演出以及进社区、下工矿、到农村、深入营房和社会的慰问演出等。
1.必修课。必修课侧重于音樂基础理论、名曲(经典作品)欣赏课程和对世界各国音乐的了解,核心是培养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认知,感悟音乐节奏的乐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学生感受、体验、评价音乐水平的能力。只有掌握音乐的原理和音乐的基础,才能更好地欣赏音乐,也才能更好地以音乐的天籁之音感受到音乐的乐趣和魅力,从而使人的思想、精神发生质的变化。音乐必修课逐步向理论课、欣赏分析的深度发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质和人生观的培养。在整个音乐教育学分中,必修课应占不低于2个学分。
2.选修课。选修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接受音乐教育的好方法,既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选择性地调动学生学习音乐兴趣。在专业学习之余进修音乐,从而提升自己对音乐文化知识的修养大有必要。音乐教育选修课程的学分应考虑不低于0.5分为宜。
3.限修课。音乐限修课是不同专业学科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和音乐文化知识融会贯通交叉进行教学的课程,是实施音乐教育和其他学科交融创新的课程。不同专业学科参与音乐教育,一改以往学习内容单调枯燥的状况,使教学充满生机,使知识文化的接受更为丰富,更加实在。这样的教学形式既拓宽了原有专业知识授课的视野,又潜移默化地向学生灌输了音乐教育给他们带来的潜在思维。音乐教育限修课程的学分一般不低于选修课的学分。
4.实践活动课。音乐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普通高校原有专业学科课时较紧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把音乐实践类课程开展得有声有色,让音乐课程设置成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学科建设工程。音乐实践的主体是学生,音乐实践活动的主导是大学分管领导和专职音乐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普通高校各级学生会的作用,根据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层层选拔具有音乐特长的大学生组建高校学生艺术团、合唱团、舞蹈队、民乐队、交响乐团等大学生音乐艺术团队,通过校艺术团队人员的艺术技艺,以点带面去传授辅导各分院、系大学生的音乐技能,切实做到提高与普及的紧密结合。此外。还要发动其他大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创作、演出后勤、舞美设计、道具制作、美容化妆、灯光设置、音响处理、服装制作等和音乐实践活动相关工作中去。音乐教育实践活动课程的学分可依据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态度、表现,以大学生自评、学生集体评议,加上分管领导、音乐教师的建设性意见构成综合性学分的评定。音乐教育实践活动的学分原则上作为1个学分。
以上四个方面的课程组合,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音乐教育教学课程设置,其目的是让在校大学生人人都能参与音乐,人人都能接受音乐教育,保证每一个学生在大学的学习期间都能够亲历音乐之中,接受到3~4个学分的音乐教育。
三、树立多元化观念,推进音乐教育发展
(一)树立音乐全球化观念
从教育发展方向来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中国教育面向世界、走向未来的重要策略。树立“音乐全球化”理念,将中华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和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经典音乐文化进行交流、融合。有助于大学生理解学习不同国家民族风俗,文化传统,不同社会环境、历史背景中形成的不同音乐文化特色,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价值观、艺术观、信仰、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等。通过比较、赏析、借鉴,学习从中取长补短,洋为中用,促使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与西方音乐文化教育的磨合、融洽,使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更加充实完善,内容更为广泛,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世界多元音乐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与各民族人民的交流,加深对不同音乐文化的理解,开阔文化知识视野,丰富文化知识内涵;更加客观平等地尊重学习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更加热爱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艺术观,增进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交往,推动人类社会健康文明和谐发展。
(二)建立教学保障制度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要求普通高校领导对音乐教育形成共识,给予足够的重视,从制度上、物质上为本高校音乐教育提供条件,予以保障。加强对音乐教育的统一规划和专人领导,将音乐教育列入学校年度教学计划和学校发展规划,优化教育资源,统筹安排学校的各项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在高校教务部的直接领导下,建立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机构,公共音乐教研室和音乐交叉学科领导小组,指导开展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
(三)制定特色教学大纲
在国家教育部普通高校“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各普通高校设置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音乐教育教学大纲,各分院校、系音乐教育教学计划和音乐教育课程安排,在努力挖掘、继承和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优秀音乐文化的同时,加强与世界各国各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研究,逐步形成与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目标相协调的、全新的中国音乐文化教育教学理念;组织音乐学专家、音乐基础理论学家、音乐哲学家、心理学专家,编写具有整体性、连贯性、操作性、权威性、先进性和普通高校特色的音乐教育教材,以此振兴和推进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创新发展。
(四)探索交叉教学模式
音乐教育是一门多功能教育学科,音乐教育和其他学科的交叉式教学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实践证明,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音乐中的节奏、和声、调式、调性、作曲等的学习,会运用到数学、化学;对五度相生律、十二平均律等律学问题的研究,需要物理学的基础;古今音乐的研究和历史、地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音乐有利于大学生语言表达和写作构思等综合能力的提高。音乐教育和其他学科的交叉教学和多学科交叉教学的艺术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学习综合研究的理念与方法,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专业学习的信心,还能扩展大学知识文化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为此,开展音乐教育和其它学科间交叉教学的前提是希望尽快组织专家学者一起商讨,共同研究编制出交叉学科的教学教材和不同学科之间融合互补的指导性教材。
(五)完善教学配套设施
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现代多媒体教育、音乐网络资源的应用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各种电化教学手段在普通高校中得到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在音乐学科教学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使音乐形象更加生动直观、印象清晰,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认知能力,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世界先进的音乐教育信息,通过网络以其涵盖面广、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交互性能强、普及使用率高、易于操作等特点,在普通高校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使用。方便快捷的网络是大学生学习世界多元文化音乐的有效途径,必将推动音乐教育学科的快速发展。普通高校应重视多媒体音乐教学室、音乐舞蹈排练厅、各种演艺教室等音乐教育设施的配备和完善并不断加以更新。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普通高校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不仅要开展日常的教学工作,还要负责指导大学生的交叉学科教学和音乐艺术实践活动。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不仅要有音乐特长,还要具有较高的鉴赏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不仅要有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更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一专多能的操作本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赋予普通高校音乐教师以神圣的使命,高素质高水平音乐师资队伍的打造已成为音乐教育成功的关键。
1.強化音乐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为适应21世纪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教学的需要,每一位音乐教师必须强化职业道德修养,做为人师表的楷模,当言传身教的表率。在教学中多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研究讨论和操作的能力,用真情实感去打动每一位大学生,真正做大学生的良师益友。
2.强化音乐教师的文化素质修养。高校音乐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不断奋进。通过深造、培训,接受不断更新的前沿音乐教育教学的思路构想,自我完善,主动积极参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编制和学术科研,接受和掌握现代的教学手段和对学生心理学的研究。坚持音乐教学梳理和自身的音乐叙事,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和世界经典音乐文化作为第一要务,努力为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为实现音乐文化教育的全球化而尽责尽力。
3.强化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修养。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教学中,音乐教师是音乐教育的主导者和策划者,音乐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艺术,提高教学的表现力和渗透力,用启发式、形象化的教学方法(网络教学和电光、音响多媒体教学),将音乐艺术教育的真谛融入到教学中,使单调、枯燥、抽象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音乐教师要做勇于创新教学的带头人,通过大胆摸索、改变教学模式,在弘扬中华民族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同时,将世界各民族的经典音乐文化,将其他专业学科的文化知识贯穿其中,实施三合一的借鉴式、交叉式教学,引导启发学生善于发现、敢于想象、敢于探索、勇于创新,让创新思维贯穿与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性能力和全方位音乐文化知识水平。
(七)健全教学的评估机制
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由于所学的专业不尽相同,各人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也不一样,形成在专业知识结构与音乐接受能力结构上的较大差异,因此应以他们接受音乐教育所取得的实际成效来参照他们所学专业知识的提高程度、综合性实践动手操作程度和平时生活中的文明举止程度进行全面的考核、分析,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增强学好专业文化知识的信心和决心,提高大学生学习音乐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培养自身综合性文化素养,同时还能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提供第一手更为科学的依据。在开展大学生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应本着以人为本、因人施教、量人而用、全面启动的教学原则,在对接受音乐教育的大学生实施评估的同时,对专职音乐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综合性评估,不仅能有利于提高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进一步拓展创新音乐教育教学的思路,更能够提升音乐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普通高校对于音乐教育教学的评估应形成制度化、长效化,通过定期评估,总结成绩,排找差距,不断调整,创新音乐教育教学的课程设置、教材更新和音乐教师教学法的更替,为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深化发展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
结语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实质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改革创新的新常态下,通过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植和拓展,构建大学生审美心灵结构达到陶冶心灵和塑造人格的目的。音乐教育以传承和发展本土音乐文化为基础,以贯通和融合世界多元文化音乐为主旨,从更高层次上探索和研究世界音乐文化的奥秘,能够开拓大学生音乐文化知识的空间,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心境,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些有益的实践不仅可为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更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取之不尽的精神和物质资源。
责任编辑:钱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