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舞曲》之魅与断臂维纳斯之美
2017-03-16三耳秀才
也不必进入音乐频道,只要看一遍《采茶舞曲》的歌词,就会明白。周大风先生的名曲《采茶舞曲》,不完整。
一开始,有哥的事:“哥哥呀,你上畈下畈勤插秧”,“插得秧来匀又快呀”。到了曲的后面,“哥”不见了,“上畈下畈”里的“秧”也不见踪迹,只剩下茶园里的“姐姐呀”“妹妹呀”以及绿油油的茶。觉得不对呀,这曲子没有前后呼应,情感起来了,没有落下去,这不成了“不了之了”吗?
我的研判是:本来是完整的作品,在时光的打磨下,《采茶舞曲》反倒变得不完整。有趣的是,正因为这样的不完整,如维纳斯之断臂,《采茶舞曲》反而被赋予了一份独特的魅力。
回到从前,果不其然。看看当时的情景,原来《采茶舞曲》是一部名叫《雨前曲》的越剧的插曲——也就是,一部戏的“副产品”。
百度百科上说:《雨前曲》,越剧现代剧。周大风创作于1958年5月。其剧目简介是这样的:浙江某产茶山区,在春耕大忙之季,因采茶与插秧并举,劳力緊张,难以解决,青年技术革新能手蔡新华,边推行插秧机,边研制炒茶机。其父蔡大伯是炒茶能手,坚决反对机器炒茶。蔡新华矢志不移,在党支部书记的支持下,经过多次实验,终于将炒茶机研制成功,使村里采茶和插秧两不耽误,茶叶、水稻双丰收。
哈哈哈,看了简介就明白了,原来,《采茶舞曲》之中,“哥哥呀”“妹妹呀”,叫得这么欢,也只不过是劳动竞赛时,不同阵营拉起的劳动号子的前奏。歌词中提到上畈下畈的“插秧”,完全是为了《雨前曲》的剧情需要,而跟采茶以及舞蹈的主旨似乎没有什么内在关联。
百度显示,其演出历史如下:浙江越剧二团首演。王瑗导演,周大风作曲。1958年8月赴上海演出,摄成连环画并灌制唱片。9月赴北京汇报演出,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同志于11日晚亲临长安剧场观看,并接见全体演职员,作了亲切谈话。剧中的《采茶舞》,后成为浙江歌舞团常演节目。插曲《采茶舞曲》于当年国庆节由周总理指定在天安门城楼连续播放,后流行国内外。《采茶舞曲》在周总理关怀下,后又修改了唱词。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教材选收。剧本于1958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注:我引百度百科,文字已略作修整)。
看看百度,大致清楚了,《采茶舞曲》就这样出世了。出世后,先是伴随《雨前曲》“入戏”出场,不久,歌伴舞,又常伴《采茶舞》出演“节目”(证剧:剧中的《采茶舞》,后成为浙江歌舞团常演节目),再后来以及现在,“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不复闻《雨前曲》《采茶舞》矣!自然,在《雨前曲》中的“哥哥”“插秧”之事以及后来的故事,就逐渐只有开头没了结尾。
2016年09月05日,G20文艺演出,央视报道:《采茶舞曲》西湖水间的轻盈律动。
茶是一种充满中国文化意向的符号。随着千百年来的文化发展,“采茶”由一种富于诗意和艺术形象的劳动,逐步演化成为汉族民间的歌舞体裁。作为杭州最有代表性的民间小调,《采茶舞曲》将在音乐上实现与开篇《春江花月夜》水乳交融的无缝连接。在西湖最美的夜色中,漫山遍野的采茶女,将令整个西湖都随之轻盈律动。
在此,我得特别加“批”:央视把周大风先生的《采茶舞曲》说成是“杭州最有代表性的民间小调”,错了,且,犯的是专业错误。
回到“不完整”的焦点上吧。为什么“不完整”的《采茶舞曲》穿越半个多世纪,为什么“插曲”成了名曲呢?
我们先来欣赏一下断臂维纳斯!
断臂维纳斯,也称米洛的维纳斯,是一尊女神雕像。代表爱与美,这尊雕像极富成熟女性神韵。至于如何神如何美,哎呀,那是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极致。所以,在此,我就不多言了。
欣赏维纳斯,欣赏那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美,当然也关注——多是特别关注,那残缺的所在。不管是艺术家,还是普通凡人,都会在断臂上费一番脑力的。
思量起来,其实,这番费力,本身就是审美的动力,本身就是审美的一部分。正因如此,后世不少雕塑大家曾试图复原,但续作皆在“断臂”面前黯然失色。有人断言,即使是维纳斯雕像的原作者穿越时空拿出没有断臂的原作来,也无济于事。——大家都不要画蛇添足吧!
换个角度看断臂。断臂维纳斯谜一样的美,耐人寻味的美,也只有断臂才能给。假若,维纳斯丧失的不是两条胳膊,而是其他部位,比如,眼睛被捅坏了,鼻子降低了高度,或是乳房被拧掉了,恐怕也不会产生如此别样的魔力。
有失必有所得,失的巧,得的妙,断臂令人感到遗憾,却又在遗憾中滋生出一种神秘来,而这种由断臂造成的神秘感,在时光之中,渐渐演化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残缺而自足的美。
都是时间之功,历史使得断臂维纳斯闪耀着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历史,也同样造就了《采茶舞曲》的“残缺”。我相信,《采茶舞曲》的“残缺”,也一样会给这个作品带来谜一样的艺术魔力,神助此曲,四海飞扬。
周大风先生是一位音乐家,其人其作浸润着江南的灵秀,就《采茶舞曲》来说,也不例外,也难怪央视把此曲说成是“最有代表性”的“民间小调”。
搞脑子,让我们忘掉《雨前曲》《采茶舞》,忘掉劳动是主旋律的那个时代,让我们在民间小调的韵律中,回到民间小调的情调,或者在电脑前,或者在广场舞的音乐中,或者,于无声处,拿起《采茶舞曲》的歌词,慢慢念道,仔细品味。有趣吧,里面有“哥哥呀”,里面有“妹妹呀”,很自然,春天来了,茶叶青了,花儿也开了,哥哥呀,妹妹呀……下面省略一万字。
——多么美好呀!这,也算因《采茶舞曲》的“残缺”而引发的一起青春“事件”吧!
2016年10月30日三耳秀才草于五更涵书斋
附注:周大风简介
周大风(1923年7月——2015年10月),宁波市北仑大碶后洋村周家人。著名音乐家、音乐教育家。
“全球同声,为国争光”,抗战期间,创作《国际反侵略进行曲》,被定为“国际反侵略协会”“会歌”。
1958年创作《采茶舞曲》,“溪水清清溪水长”,绕梁不绝。在国内外传颂中成为经典。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纳入亚太地区风格音乐教材。
1982年,创办“浙江社会艺术学校”和音乐教育刊物《中小学音乐教育》。1985年,开办“江南音乐师范专科学校”。
才子风度,曾填词自寿曰:“我本乱世一书郎,天生刚直半疏狂。常辨人间美与丑,亦尝世态炎和凉。歌一曲,文千章,兴来作画镌篆方。不与俗客争名利,但创一得酬国殇。”
(原载于《港城文脉》201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