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017-03-16李晓梅

大观 2017年1期
关键词:情感体验教学效果

摘要: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借助于倾听来感知音乐美,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美,借助表演来发展音乐美,它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对音乐及外界事物的感知力、培养具有个性化创造力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音乐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要善于抓音乐美的通性,调动学生的体验。

关键词:调动学生;情感体验;感受音乐;教学效果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该明确素质教育离不开音乐教师,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方面。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所以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音乐教育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素、手段作出整体性的反应。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还要坚决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

一、创设情境,培养音乐情感

音乐教学的情感化需要情境的历练,音乐情感是在社会实践、生活积累中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提高的。在中职学校的音乐教学中,教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调节控制者,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了解上课的内容,产生探究的欲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始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学生学习新知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音乐课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根据新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巧妙运用电教媒体,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我在教学《海》一课开始,演示一段展现?的视频影像进行欣赏:绚丽的色彩,变化无穷的神秘海底,以及优美的音乐,给学生的视觉、听觉带来美的享受,使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探究新知奥秘的心情油然而生,他们带着强烈地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师生一起进入教学内容所规定的角色,融洽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电化教育有两个功能:一个是能向学习者提供在当时无法看见和看清的事物、现象和过程,或无法听到和听清的各种音响。另一个是能够提供替代的经验。在课堂中,老师要充分运用电化 教育的这两种功能。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恰当的媒体,创设特定的环境,营造特定的氛围,这对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引导学生感受、领会音乐的美,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创设音乐教学情境,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实现师生思维同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力。在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提高的同时,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升华。学生審美能力、审美意识的发展,让学生能更好地实现自我完善。

二、激发兴趣,营造氛围带动学生

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这是一门技巧。良好的环境对人的健康发展有着促进作用,而不好的环境则不利于人的成长,甚至产生极大的危害。对于社会的大环境,我们难以改变,却可以在课堂这个小环境里,精心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创建良好的单薄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除了要和学生分析、掌握一些好歌、乐曲外,还要经常播放优秀的音乐作品。音乐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唱歌,还是开发和提高学生智力的最好形式。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其次为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学生有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便会对学习音乐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精神才会丰富,思维才会灵活、多变、流畅。教学时,教师应避免单一的教学模式,可以采取多样的方式进行,比如师生互动,建立学习小组,或者借助多媒体模式等来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对音乐教育的学习,教师用爱去激励学生,让学生在提升自己自信心的同时愿意去学习音乐。

三、音乐为桥,培养学生能力

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素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音乐与文学不同,尽管它们都可以化为特定的声音表述,但文学有其明确的含义,而音乐却没有精确的内容,它的内容通过模仿、象征、暗示、表情等手段来表现,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老师要充分运用生动的语言,如提问、提示、描述、讲解等手段,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入音乐的天堂,体验五彩缤纷的音乐之美。古今中外许多高智能的名人如孔子、爱因斯坦、卢梭、歌德、列宁等大都酷爱音乐,可以说音乐对于他们的事业成就具有一定的影响。在进行音乐教育时,教师可通过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这样不仅可以进而听旋律、听和声、听辨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象、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不但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而且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大有益处。

四、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学生的音乐兴趣、潜能有很大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上是不一样的,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与表现也不一样。作为音乐教师,我们不能以同一标准去对待学生,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的积极性。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潜能的差异,要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基础,把全体学生的参与和发展不同的个性因材施教结合起来,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参与音乐活动,表达个人情感,充分肯定每一位同学,让他们享受音乐的乐趣。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素质教育。而音乐教育因其具有愉悦性、审美性、易接受性的育人观成为中学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智力、情感等身心健康的发展。音乐教育中能体现出美学教育,德育教育等很多关系中学生人格发展的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音乐教育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其作用是非常巨大的。重视音乐教育,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塑造学生完美人生的有效措施。

音乐教学,因材施教是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先“相才”再“施教”。 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学生即“相才”是关键。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老师对学生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个学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限等,然后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

五、打牢声乐基础,以情带气息

声乐基础训练,就像修高楼打基脚,基础不打牢、不打扎实,是修不起来的。学习声乐往往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都喜欢和别人比,老师也有拔苗助长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看到人家学习进步快,心里便着急,心里一急便急于求成,结果误人子弟。声乐教学一一定要循序渐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一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正确的声音感觉(包括内心听觉和内心感觉)。二是先从学生唱得最好的一个母音开始训练,逐渐过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即能“张口就来”。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千万不可光“练声”不“唱歌”。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實际演唱能力,安排丰富的曲目让学生唱,要认真分析作品,教学生充分表现好每一首乐曲,哪怕是很简单、很小的声乐作品,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四是锻炼学生正确的运用歌唱气息。在气息练习中,有的人喜欢专门教学生先找气再发声,这样往往造成学生找到了气息,但气息疆硬、不灵活、唱歌呆板,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歌唱中找气。其实,歌唱气息是本能的,情绪有了,状态对了,激情来了,气息自然就有了,水到渠成。

总之,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不断地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充分发挥其作用,就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文红.谈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J].潍纺高等职业教育,2007(01).

[2]杨雪芳.关于职业高中音乐欣赏课的几点思考[J].湘潮,2010(09).

[3]赵赞.关于音乐教学基本原则的几点思考[J].临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12).

[4]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李晓梅(1981.11-),女,彝族,云南永仁县,本科,楚雄技师学院助理讲师。

猜你喜欢

情感体验教学效果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究
案例教学法与标准化病人联合教学提高医学影像技术教学效果的研究
基于分形评估模型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情感优教对中职护生老年护理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多媒体辅助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效果探究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绘本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恰当有效地提问促进幼儿积极情感体验的发展
巧用策略,“悦”读绘本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