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核雕课程文化建设助力学校内涵发展

2017-03-16夏静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学校发展

夏静

摘要: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载体。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中心小学基于学校办学品位提升的迫切需求,特别是教师课程文化意识亟待唤醒的现实,结合学校所处地域独特的核雕工艺资源优势,从核雕活动走向核雕课程,进而逐步建设核雕课程文化,对核雕课程文化建设的内涵、意义与价值形成了独特的思考。核雕课程文化建设激活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潜能,也极大地解放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为学校的课程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样本。

关键词:核雕课程;课程文化;学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1A-0061-04

江苏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中心小学的“核雕课程文化”建设项目是江苏省教育厅批准的义务教育课程建设项目之一。学校按照“重点保障、分类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有序、有力、有效地开展核雕课程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得到了省、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实践表明,核雕课程文化建设项目对于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分析学校现实:寻找突破瓶颈的发展坐标

度假区中心小学是随着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设立与开发而异地重建的,由原来的两所乡村小学合并而成。新建学校校园环境优美、硬件设施进一步改善,但这并不代表原先乡村小学办学底子薄弱的现状就能马上得以改变。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度假区中心小学亟待通过提高办学水平满足社会和家长的需求,跟上时代步伐。因此,我们认真分析了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分析了阻碍度假区中心小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一是教师教学观念亟待转变。多数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念仍然停留在文本或话语层面,传统教学观念仍占据课堂主导地位,课堂教学实践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学生更多是以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学习,主体性、能动性受到抑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土壤缺失。

二是教师专业素养亟待提高。学校教师主要是原来乡村小学的教师,年龄老化;一些新入职的教师,尚处于成长和成熟过程中。由于教学观念的陈旧和教学视野的逼仄,教师的教学更多凭借的是传统课堂教学的经验,未能及时吐故纳新,专业素养难以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三是教育教学质量亟待提升。一方面,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等常规管理制度不健全,实践时常止于制度层面,缺少具体的行动举措,尚未建立起稳定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另一方面,教师受专业发展水平的掣肘,课堂教学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是课程文化意识亟待唤醒。由于长期没有适合学校特点的项目抓手,学校文化建设实际上没有纳入学校工作的整体规划,学校发展的目标、愿景并不清晰明朗。广大教师也缺少课程文化的意识。

困境意味着挑战,但从困境中也可以获得前进的动力。基于学校办学品位提升的自我诉求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前瞻性要求,我们以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与项目要求为依据,立足学校实际,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并合理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有益资源,为学校内涵发展寻找并确立新的坐标。

二、聚焦核雕资源:确立内涵发展的坐标原点

充分利用核雕资源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度假区中心小学找准了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文化项目。核雕资源的文化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香山匠人精神是独特的文化资源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学校所在地太湖香山,历史上曾涌现出无数能工巧匠和工艺大师。“香山匠人”誉满天下,他们的核雕技艺更是精妙绝伦。“中国核雕第一村”——舟山村,与学校仅一步之遥,学校有近300名学生来自核雕世家。核雕工艺的精巧,核雕作品的意趣,核雕藝术的品性,让孩子们浸润其中,耳濡目染,深受影响。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核雕工艺已有500多年的发展历史。早在明代,苏州就出现过像王叔远这样的核雕艺术大家。近年来,舟山核雕更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涌现出了宋水官、周建明等一批国家级工艺大师和非遗传承人。毫无疑问,核雕连同香山匠人文化,共同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学校文化资源。

2.核雕文化蕴含了中华文化的精神

小小核雕刀上所表现出来的机敏智慧是苏州文化的典型代表。苏州文化最大的特点是由水的灵动孕育出来的机敏智慧。那小桥流水般的纤纤韵律赋予了苏州刺绣、苏州园林、苏州评弹、昆曲等苏州文化符号以特有的韵味。而核雕在苏州工艺文化中,除了有难以复制的“一绝技巧”,还有那缜密细致、深邃严谨的特质与风格。这一特质与风格与苏州市教育局提出的“苏式教育”要求有着自然的契合点与融合点。

3.核雕文化浸润的风格课堂体现了苏州特色

学校对核雕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首先从中得到的启示还是课堂教学改革。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根本途径在课堂,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体途径与最佳平台。如何向课堂要效益?怎样才能让课堂40分钟产生最好的效益?核雕工艺,如同吴门画派中的散点透视、高远法则、分层、留空、相间等技法原理,都能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苏州教育名家薄俊生的课堂被语文教学研究者总结为一种“疏密有致的布局艺术、欲擒故纵的导引艺术、不漏痕迹的渗透艺术”。这些课堂艺术与苏州绘画、苏州刺绣,当然还有苏州核雕,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4.核雕文化的浸润有利于学生习惯养成

核雕工艺文化与香山工匠精神所表现出来的专注力对学生的习惯养成将起到显著的熏陶作用。在小小的橄榄核外壳上要雕出千姿百态的形象,需要超凡的专注力、耐力与毅力。无数经验与事实都表明,一个人能否成才,一个人能否把自身的潜能发挥出来,专注力、耐力和毅力是非常关键的。我们让学生学习核雕是为了让他们体验到其中的苦与乐,从小养成专注地做好一件事的习惯。而习惯的养成正是基础教育中最值得研究与探讨的教育问题。习惯养成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正如教育大家叶圣陶所说,教育无非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需要耐心与长期的积累,从而成为“直觉行为”(杨九俊)。

三、构建核雕课程:勾勒文化育人的纵横坐标

核雕资源如何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坐标原点,进而为学校文化育人勾勒出科学的纵横坐标?我们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逐步构建了度假区中心小学的核雕课程体系。

阶段一:从核雕活动走向核雕课程

处于核雕之乡的度假区中心小学,让学生们学习核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最初,学校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增加核雕内容,并专门请核雕工艺大师为学生授课。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核雕社团。学校核雕社团作为吴文化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的典型,曾多次代表吴中区和苏州市对外展示交流。2014年6月,参加世界语言大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2国大使以及多国教育官员莅临度假区中心小学,对学生现场展示的核雕艺术和核雕作品啧啧称奇,赞不绝口。

无论是综合实践课程中的核雕教学,还是核雕社团活动,都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以核雕为内容的教学活动与核雕社团活动的开展,不仅积累了大量的核雕教学素材,而且形成了丰富的核雕活动教学经验。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已经具备了开发一套完整的核雕校本教材、形成独特的核雕校本活动课程的条件。经过校外专家和校内教师的共同努力,这套核雕活动课校本教材已经成形并处于逐步完善之中。与之相配套,学校两周一节的核雕课也已作为校本课程正式编入课表,实施教学。

阶段二:以核雕课程为抓手形成“双线自主弹性课程”

我们在实施核雕课程的过程中,十分重视课程设计和组织的科学性,着眼于核雕课程体系的建构,努力发挥核雕课程对于其他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步形成了学校的“双线自主弹性课程”,即以核雕课程为核心和引领,书法、音乐、舞蹈、科技等课程分为课内、课外两条线组织。“弹性”是指学校、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对课程作必要的调整,学生在选修上述课程时具有较大的自主空间。即使是核雕课程本身,我们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充分考虑弹性与个性的原则。有的侧重于动手能力的培养,有的侧重于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有的侧重于对核雕文化史的学习,从而加深对核雕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设置“双线自主弹性课程”的目的就是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内、课外学习内容。我们认为,课程的实施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在课程实施上,既要重视构建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课堂路径与课堂平台,也要重视通过活动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自由、多元的学习空间和路径。事实上,由于学生的学习机会多了,表现舞台大了,他们的学习信心也得到了增强。而这一点对于度假区中心小学尤为重要,因为这儿大多数是农村学生。

经过几年的努力,度假区中心小学以核雕课程为原点,在努力提升国家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全系统的课程架构。在这个全面立体的架构中,国家课程是体现共同要求的、具有基础价值的一维,以核雕课程领衔的校本课程是具有学校特色的、更具延展价值的另一维,二者共同支撑起度假区中心小学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个性发展。一路走来,我们还意外地发现了学校课程建设的一条有效路径: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创意化—创意课程常态化—常态课程体系化、科学化、全员化。

阶段三:在核雕课程中逐步形成核雕课程文化

建设核雕课程特色本身不是目的,由特色形成文化才是最终追求。基于核雕课程文化的建设目标,我校的核雕课程文化体现出了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主体性。核雕是香山地区的地域文化资源,将核雕课程引入学校文化建设,其着力点就是关注学生兴趣的生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创设自由的学习、实践、交流环境,使学生能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凸现自我优势,表达自我理解,尽显自我的生动与灵动。二是综合性。核雕课程涉及品德、文学、历史、艺术、劳技等多门学科,充分体现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同时,核雕课程既有工艺技术的学习,也蕴含着艺术创造与审美情趣培养的目标,体现出目标指向的综合性。三是实践性。核雕课程从根本上说是让学生参与的课程。它需要学生动手又动脑。这让人想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创办人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话:告诉我,我会忘记;演示给我,我会记住;让我参与其中,我会学会。核雕课程的主要实施策略就是让孩子参与、体验、选择、修正、感悟、提高,从而在学生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激发出他们内在的学习热情与智力潜能。

四、形成文化效应:延展师生发展的多维空间

核雕课程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激活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潜能,也极大地解放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核雕课程彰显出蓬勃的文化生机。以“自主双线弹性课程”的实践为契机,我们始终秉承一个理念:“与古为新,道器相融”的核雕文化必将成为度假区中心小学由乡村薄弱学校走向现代化特色学校的文化源泉。实践证明,以核雕课程为引领的弹性课程体系化设计与建設成为学校重大项目部署实施以来,学校在各个方面的发展令人欣喜。从教学质量来看,学生国家课程学习及相应的学业水平不但没有降低,而且逐步得到了提高,在区域学业水平测试、学习能力测评、教学质量检测等方面,学校多项指标名列前茅。从发展潜力来看,学校在项目带动、课题研究、课程引领、教师培养等方面都得到了区域的认可和主管部门的肯定,作为区“校外专家助推改革”项目副组长单位,牵头区域校本课程选择化、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从教师发展来看,教师的课程能力不断提升,学校的课程规划、校本课程纲要、国家课程学期纲要成为区域样本,1名教师获得全国校本课程纲要设计特等奖,市、区学科带头人的数量也在2年间翻了一番。从学生成长来看,学生在各个领域的获奖数据不断攀升,不仅获得核雕创作方面的各种奖项,作为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代表参加各级展示,舞蹈、合唱、书法等艺术类比赛也屡获省市区金奖,在无线电、建筑模型、科学创意等科技创新比赛中获得全国、省、市级别的第一名。学生、教师乃至校长在核雕课程文化的熏陶下,逐步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认同与目标追求,优质的办学形象正在区域内形成。

如果说,核雕课程只是一种外在的任务部署,那么核雕课程文化就是一种内在的行为自觉力。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人化。办好一所学校,为的是人,靠的也是人,好学校的要素有千百种,但归根到底还是人的要素最重要。学校作为集中学习的场所,人的要素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教师的层面。课程文化之于教师,就自然演变成为人师表,而为人师表是教师文化的核心意涵。第二个层面是校长。课程文化之于校长,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即把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看得高于一切。只有发展好教师,才能发展好学生,才能铸就学校的辉煌。校长管理文化的核心意涵就是为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创造条件。第三个层面是学生。课程文化之于学生,就是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和信念,帮助学生养成坚毅与果敢的性格,促使学生懂得责任与担当。核雕课程文化凝聚了度假区中心小学从校长、教师到学生的共识,让他们有了共同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这是核雕课程的作用,这更是核雕课程文化的魅力。如果说核雕作为一种工艺只不过是一种技术、艺术,那么由核雕工艺延伸而来的核雕课程文化就有了精神的品位与灵魂的高度。核雕课程文化延展了度假区中心小学师生的发展空间,强化了学校的课程能力建设,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无限的活力。

英国大教育家、人类学家纽曼说:真正的教育是什么?不是专业教育,不是技术教育,而是博雅教育。教育的理想就在于把一个人的精神与灵魂提高到博雅的高度。一个灵魂健全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更容易成功。苏州香山数百年来所传承下来的核雕工艺文化必然可以滋养学生的精神与灵魂,度假区中心小学核雕课程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所指向和追求的就是对学生精神成长的引领和完整人格的塑造!

责任编辑:杨孝如

猜你喜欢

学校发展
体育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
教师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
文化引领学校走向科学健康发展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浅析小规模学校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浅论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作用
浅谈学校工会在学校发展中的职能
中学体育在学校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教育转型期校长当谋学校内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