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接换优在油茶低产林改造中的运用
2017-03-16潘忠飞
潘忠飞
摘要 参照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对舒城县油茶低产林业进行样地调查,通过采取不同油茶低改措施的对比试验,对油茶高接换优技术在油茶低产改造中的运用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经过连续跟踪调查试验,得出高接换优技术对油茶低产林改造见效快、投入产出比大、技术可行、适宜推广,对改变油茶林低产现状、提高油茶产量与效益、对油茶低产林改造意义重大,并对其优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 高接换优;油茶低产林;改造;运用
中图分类号 S7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2-0129-02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具有良好的經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与油橄榄、椰子、油棕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被誉为“东方神树”。油茶产业是保障我国食用安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安徽省是全国油茶主要产区之一,大别山、皖南山区和江淮丘陵部分地区有30多个县(市、区)适宜油茶栽培生产。舒城县油茶发展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20世纪60—70年代经历了繁荣发展期,21世纪初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期。经过10多年的发展,舒城县的油茶种植规模与产业效益达到了新的高度。
1 舒城县油茶发展概况
截至2015年底,舒城全县油茶面积20 000 hm2,油茶籽产量1.65万t,产值达4亿元。县内拥有安徽德昌苗木油茶良种繁育基地,年出圃油茶苗木600万株。华银、新源、奥凯发等油茶规模精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5.6万t,茶油精加工率达50%以上,已注册有“野岭”“舒花”“舒岚山”“华银”“舒宝”“奥凯发”和“中钓”等多个茶油品牌,其中安徽华银茶油公司生产的“野岭”牌精制茶油荣获第五届全国食品博览会金奖,品牌效应初步显现。油茶是舒城县主要林业经济产业,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是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支柱产业。
2 油茶低产林改造的必要性
由于舒城县的油茶树龄多数在40~50年(建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树龄趋于老化,且多数为实生苗繁殖,由于品种混杂、管理粗放、气候异常、造林地选择不当等因素,对油茶产量造成很大影响,导致油茶低产。全县共有低产低效油茶林7 000 hm2,占全县油茶面积的36.4%,全县油茶平均产量为63.75 kg/hm2,低效茶园的平均产量仅为30~45 kg/hm2。近年来,舒城县不断加大对油茶低产林改造的扶持力度,加快推进油茶低产林改造步伐,通过高接换优、测土配方施肥、清园除杂、疏密补植、整枝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改造措施以及林业科技推广、油茶示范林、现有林培育等项目的实施,油茶低产林改造的面积不断扩大,油茶园建设标准不断提高,油茶林产量大幅度提升,通过对汤池、百神庙、庐镇、河棚、山七、高峰等乡镇6个低产林改造样地的连续测产试验,茶油平均达到220.5 kg/hm2,其中采取高接换优技术的庐镇乡中岭低产林改造样地产量达到579 kg/hm2。因此,采取高接换优技术改造低产油茶茶园,可切实加快推进油茶低产林改造进程,迅速提高油茶产量,增加效益。
3 高接换优技术成果
高接换优技术于20世纪末,在湖南省平江县试验成功。2001年开始,舒城县林业局与安徽德昌苗木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委托其进行油茶高接换优试验,2004年高接换优技术基本成熟,并相继在舒城县晓天镇白桑园村、黄河村,山七镇梅冲村,五桥乡五桥村,庐镇乡沈河村、庐镇村,河棚镇河棚村,春秋山林场等地推广示范,示范面积达30.7 hm2,取得良好的效果。运用高接换优技术对老油茶林实行良种接穗嫁接,第1年平均成活率达88.4%,通过第2年补接,平均成活率可达95%以上,当年接穗生长平均达30 cm,第2年即开花,第3年挂果,5~6年恢复树冠进入盛果期,从而可大幅度提高老油茶林产量,将原油茶林茶油产量由63.75 kg/hm2提高到750 kg/hm2以上,比原产量增加10多倍。该技术获得安徽省科技成果、六安市科技奖科技类进步类三等级奖和舒城县科技创新三等奖。
4 高接换优技术要点
4.1 砧木选择
换冠对象选择壮龄林中不结果或结果少的低产林植株,每株砧木选择角度适当、干直平滑、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主枝。
4.2 穗条采集
穗条必须是省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或认定的良种,如安徽省的长林系列和大别山系列油茶良种。剪去发青壮实、健壮、腋芽饱满的当年生枝条,穗条一般随采随用,若要运输,必须采取保湿措施[1]。
4.3 油茶植株处理
3月20日左右将需换接植株沿树冠外缘垂直投影处挖环状或半环状沟,施碳铵0.5~1.0 kg/株,以确保油茶树吸收后嫁接时能撕开树皮。
4.4 适时嫁接
嫁接主要选择在夏季和晚秋进行,以夏季嫁接效果最好。最佳嫁接时间为5月中旬至6月上旬。可在当年9月和翌年5月中下旬补接。嫁接位置宜选在主要骨干枝条易撕片、树干光滑的部位。每一干段嫁接3~5个芽,幼树每株嫁接6~10个芽,壮树每株嫁接10~15个芽[2]。
嫁接方法采取嵌合接,用湿布(毛巾)擦净嫁接部位灰尘,清理小枝,使嫁接部位干净光滑。用刀片在嫁接部位平行竖划2刀,深达木质部,长1.5~2.0 cm,宽度视接穗粗度而定。上面横切1刀,呈“门”形,撕开树皮上端,待装入接穗。选健壮饱满芽段,先将芽基部留1.5~2.0 cm长切段,切口成楔形。在芽的正背面平削1刀,削面要光滑,深达形成层,略带木质部,然后在芽上方0.5 cm处切段,切口与接穗成直角,剪掉半张叶片[3]。撕开树皮,迅速装入削好的接穗,使接穗削面与砧木撕皮口紧密嵌合,对齐两边形成层,用0.8~1.0 cm宽韧性较强的薄膜条将叶、芽绑扎结实。照此操作方法在同一干段嫁接3~5个芽后即用准备好的塑料方块膜(规格为20~25 cm)罩住接芽,上端捆紧,预防雨水流人罩内,中间呈圆柱形鼓气状,下端捆绑略松,以不通气为宜。罩上薄膜罩主要是防雨保湿。
4.5 高枝换接后的管理
油茶高接后要经常检查,薄膜罩内若通气要及时补罩,罩内积水要解松下端绑条排水后紧扎。30~40 d后接芽基本愈合,芽体膨大开始抽梢。当看到罩内有40%接芽抽出新梢0.2~0.4 cm长即可拆除薄膜罩,选择陰雨天或晴天傍晚进行。然后加强抹芽和病虫害防治。9月截干去掉原树冠,每一嫁接干段预留50 cm树干,利于第2年接穗抽梢40 cm左右作砧桩捆绑枝条以防风折。第2年春季全部解除绑条适时追肥,促进树体生长旺盛,尽快形成树冠,早实丰产[4]。
5 高接换优技术运用效果分析
庐镇乡庐镇村中岭油茶低产林小班是2011年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项目区面积50 hm2,其中采用高接换优技术10 hm2,高枝嫁接1.5万株。分别于2014—2015年对采取不同低改措施的样地挂果和产量进行调查,具体数据见表1。
根据表1得出,采取低改措施,油茶产量有了明显增长,采用高接换优技术改造的油茶林产量更是有了成倍增长,平均产油量达579 kg/hm2,按照80元/kg计算,毛收入达46 320元/hm2。随着树龄增长,冠幅增大,产量还将增加。因采用良种接穗嫁接,落果率降到22%,比低改示范前(56%)下降34个百分点;炭疽病发病率降低到8%,比低改示范前(32%)下降 24 个百分点。
6 高接换优技术存在的问题
一是油茶高接换优技术繁琐,技术要点多,实施风险大,群众难以很快掌握,不易于大面积快速推广。二是采用高接换优技术改造低产油茶林,前期投入大,投入在30 000元/hm2左右,成本高,如果没有政策扶持,实施难度大。三是油茶嫁接存在亲和力问题,不同品种、不同品系直接亲和力不尽相同,而且差异性很大。后期,嫁接口容易产生溃疡病,导致油茶植株衰老死亡。四是由于低产茶园林相复杂,参差不齐,大面积实施难度大。
7 参考文献
[1] 敖礼林,饶卫华.低产油茶林的综合改造技术[J].农家科技, 2008(3): 21.
[2] 韦发长.油茶高接换优技术在舒城县研究成功[J].安徽科技,2006(10): 31.
[3] 左继林,黄雷生,张时煌,等.油茶低产林高接换优效果与关键技术[J].湖北林业科技, 2009(6):65-67.
[4] 陈素传,蔡新玲,肖正东.油茶高接换优技术[J].安徽林业科技, 2009(3):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