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美

2017-03-16刘瑛

大观 2017年1期
关键词:音乐文化艺术歌曲古诗词

摘要:我国古诗词艺术是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的肥沃土壤,同时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音乐与诗词结合的一种声乐作品体裁,其中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从多方面体现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是我国当代声乐作品的典范之作。本文主要从诗词、曲调、节奏韵律等方面综合分析探究该歌曲中的美,这对我们更好的了解、传承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音乐文化;美

“艺术歌曲”一词源于西方,是声乐歌曲体裁的一种。最初源于欧洲德奥地区,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种声乐体裁传入我国,它以我国古诗词为本体,融入现代作曲技法与传统戏曲音乐、五声调式等音乐元素从而形成了艺术价值极高且具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特色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是语言艺术诗歌与表情艺术音乐的完美结合。

一、诗词韵律美

唐代历来有“大唐诗国”的美誉,是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诗歌艺术最为繁荣的一个阶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由盛唐“诗仙”李白所作的一首送别诗,是一首近体七言绝句诗。

此诗作于开元盛世公元728年春,此年的李白只过加冠之年,正值年轻之际(27岁),在武昌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去广陵(今江苏扬州)时而作此诗。全诗言简意赅28字凝聚了大自然的风光美景与诗人的离别情愁,诗歌中蕴含了诗词美、音韵美、格律美、中和美、气韵美、意境美等,这些也是我国文化内涵的一种重要表现。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由作曲家刘文金根据李白同名诗改编而成,该曲整体曲调风格讲究简、空、灵,多方位体现了我国古典哲学思想与传统审美观念。

诗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表明离别地点为长江边的黄鹤楼,所辞故人则是孟浩然。该句诗人简明交代了地点、人物、事件,看似简短的七字中也带有诗人的一种心境。黄鹤楼也位于长江边,而此句诗人选择地点用黄鹤楼而不是长江边或者其他地名,显然黄鹤的意境美更强,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李白对好友孟浩然此行如驾鹤仙人般自在的羡慕之情,体现了中国音乐文化中的“简”“灵”,追求意境之美。

诗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描绘离别地的景色和目的地。中国古代文人向来偏爱描绘自然之景,情景交融,是我国音乐极其重要的表现手法与审美追求。在繁花似锦的暮春三月友人要顺流而下去扬州,在唐朝扬州是一个繁华的大城市,此时长江边春色如画,诗人看似写景,其实诗人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此行的羡慕之情,同时美景与自己心中的忧情对比,但忧而不伤,体现了中国传统“中和”的思想,强调心性感悟。

第三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描绘离别后的情景,送行后友人的帆船越来越远,最后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一个“孤”字点出诗人心情,诗人的不舍之情就如友人渐行渐远的船被越拉越远,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船”与“情”在慢慢流动,远近流动之间体现了中国古典艺术中的“气韵”美。

诗尾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继续写景抒情。友人的船走远后,诗人仍在江边,不舍离去,看着长江之水在天边处奔流而去。诗的末句本应该是情感抒发最为直接强烈的地方,而此处诗人并没有这样处理,而是以情驭景,用“长江天际”描绘出一幅广阔的远景画面,看似留有空白没有具体抒情,实则营造出了含蓄悠远的意境感。

在整首诗中,诗人没有直接的表达情感,而是将自然与情感结合,这体现了诗人李白“崇尚自然之美,强调真实情感和自然天成的意境,提倡清真”。1这也是我国文化内涵“写意”的特点。

总的来说,我国诗歌讲究格律音韵。在古代有四声:平、上、去、入,而在现在的普通话中没有入声,所以分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阴平与阳平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为“仄”,整首诗的平仄定格为:“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该诗为仄起入韵式,押平声韵,第一、二、四句的尾字都押韵在“U”上,分别是:楼、州、流。平仄是运用汉语的四声使语句抑扬顿挫,所以诗词本身也具有朗诵性和歌咏性。

二、曲调结构美

我国著名作曲家刘文金先生在他中老年时期创作了古诗词艺术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该声乐作品曲调韵味悠长,沉淀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且影响深远。

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旋律采用我国传统五声音阶调式,整首歌曲为D宫七声调式。歌曲節奏吟诵性强,节奏型多样,运用了较多的连线与自由延长等,增强了乐句诗歌的吟诵感与律动感。并且每一个乐句都运用了前倚音或波音等装饰音,加强了韵味感,使得曲调富有传统民族音乐感。全曲字少音多,融入了戏曲中“一字多音”元素。

全曲速度变化多样,歌曲开头引子部分为自由渐快的散板,由连续不断的一长串前倚音引入,紧接着是紧密震音和琶音,如行云流水般一泻而出,然后由节奏较稀疏的四分音符放慢速度,最后自由延长。这些节奏型都极具有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特色,歌曲在引子部分就自然的营造了一种古韵优雅的氛围。

在散板形式的前奏后紧接着进入了乐曲第一句,此句节奏上延续引子的散板风格,起音为波音,节奏上继续运用前倚音、三连音,增强曲调的婉转与韵味,结束在A徵音上。值得一提的是“辞”字虽然只有一拍的时值,但作曲家在用音方面特别讲究,此处并没有延长音的时值,但音乐效果并没有减弱,反而增强,瞬间将听众情绪集中,为后面抒情段落的释放做铺垫。

第二个乐句节奏由散板转为速度适中的慢板,节拍为归整的4/4拍,音程之间跳度不大,在三度以内,最后结束在升F角音。在这一乐句中,有两处休止的地方,运用得恰到好处,增强乐句抑扬顿挫之感。

第三个乐句音高由低往高,音程跳度相比前面几句加大,“远”字运用一字多音,有突出强调作用,也表达了诗人的不舍之情。此句为下句的推向高潮起了铺垫作用,最后结束在B羽音。

第四个乐句出现了整曲最高音G音,将歌曲推向整段的高潮,也突出了诗人对友人此行的羡慕与不舍之情。最后一个“流”字拖了四拍的音高,然后结束在升F角音上。

最后一个乐句前面没有间奏,紧接第四乐句,此乐句重复上一句歌词,旋律节奏归整,此句结束音不同于前四句都是结束在中低音上,最后结束在主音D宫上。

接下来一段是重复上段诗词,速度上比前段较快,旋律上音较密,每一个乐句都结束在不同的音上,第一句落在B羽音,第二句落在D宫音,第三句落在升F角音,第四句落在的两个“流”字分别落在E商音与升F角音,最后结束句减弱,结束在主音D宫音上。乐句在调式的整体安排上错落有致,不单调,整体曲式结构归整。

全曲篇幅不长,但整个旋律总体来说是如诗一般富有意境,让人回味悠长,旋律与诗的结合恰当。

我国古诗词艺术随着时代沉淀至今,经过我国现代作曲家二度创作,更是锦上添花,再度完美诠释了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

【参考文献】

[1]李西林.唐代音乐文化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2]杜亚雄,秦德祥.中国乐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刘瑛(1994-),女,汉族,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表演与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音乐文化艺术歌曲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艺术歌曲演唱的技巧探究
猜诗词
高中“艺术歌曲”教学之漫谈
如何将声乐学习作为音乐文化的积累
《粤江流域人民史》之广西壮族音乐文化《刘三姐》
论吉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对我国艺术歌曲演唱技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