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人无我,清风来袭

2017-03-16李莹

延河 2017年2期
关键词:桐树境界师傅

李莹

吴克敬新作《无我》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借传统外壳以表达当今社会诸多问题的方式。这次他破釜沉舟表现出了一个作家决绝的一面,将写作背景置身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周原文化的故乡——岐山(也有作者故乡扶风的影子),还有什么比看到传统文化在这里丧失而更悲痛的吗?还有什么比看到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恢复而欢呼雀跃的吗?

两千多年前,华夏文明在这里發源,“礼治”开启世界文明。“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在这诗经曾经的发源地,儒家也发出了“人之初,性本善”的呼声,那时的他们对人类文明的未来充满了乐观,他们哪里会料到,华夏文明命运多舛,自那时起两千多年经历了怎样的浩劫?在一篇两万多字的中篇里,吴克敬用周人的儒雅、秦人的干练将一个小世界的是非恩怨娓娓道来,尽显作者对文字的掌控力。

选取一座庙,一座庙里的和尚来完成一件恢复传统的大事,这种叙事方式本身就是一个作家深谙传统的表现。昔日的凤凰来栖的凤栖镇已风光不再,空心仓桐就是生活在当下污浊世事里的俗人,也是空心人。老桐树是曾经强大的传统,现在是什么样子的呢?集市出现了,却也出现了不洁的存在,有钱与色的交易,也有钱与权、权与色的交易。传统无力地应对着现代,看看老桐树的存在状况就可窥见:老桐树“秃秃的,生着几条细细的枝桠,挑着几片薄薄的树叶,有风的时候,像风筝一样飘飘摇摇,没风的时候,就安安静静地戳在半天上,贪婪地吸收着太阳的光芒。”这就是我们传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的现状。悲呼?愤呼?

小和尚无我在追寻在“文革”中惨死的师傅,完成师傅的遗愿重建寺庙的过程中,他充分体现了寒山与拾得的那一问一答,那问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那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有自己做人做事的信条,所以可以面对世人对他处理天价布施的怀疑,也能面对代表权威又腐败的镇书记,他始终不卑不亢,表面敬重,心理唾弃,主张修佛而不求佛,主张诚心向佛而不用赃款敬佛,一个人艰难地在凤栖寺完成着自己的使命。因为有自己做人做事的信条,所以在面对鱼豆花用私生女嫁祸于他、污蔑之时,他仍然善待孩子,最终这个世界黑归黑,白归白,并且走向洁净与安宁。在当下浮躁的、娱乐至死消费至上的社会,恢复传统确实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只有像白白的、圆圆的,干干净净的无我和尚这样的智者才能承担起这样的责任。

和尚无我的讲道过程是一场传统文化与西方心理大师弗式对人的存在的分析的对弈。西方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存在“我”可以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其中“本我”(ego)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他遵循快乐原则,因而在西方文化中,自大狂是对一个人人格缺陷的最严重批评(即egoist)。“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他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同时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可以看出,西方心理学对“我”的存在是哲学的动态概念,这三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而且研究的重点是“本我”到“自我”这样一个过程,因为“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和人类的共同开始,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本我”是非道德的,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为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却又强烈地要求得到发泄的机会。

而在无我师傅讲经过程中,他将“我”划分为“物我”、“身我”、“情我”、“德我”、“本我”,这五个层次的划分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道德境界上的划分,是一个成人道德境界的界定。如文中所述:

“物我”的人,认同“我”即物质。这种人对一切物质的东西都很敏感,有极强的占有欲;“身我”的人,认同“我”即身体。他们特别在乎自己的身体,最为开心的事情,就是乐于娱乐自己的身体;“情我”的人,认同“我”即情感。这种人极其在乎情感需要,精神非常脆弱,一时的失意,都可能干出傻事来;“德我”的人,认同“我”即道德。这种人特别享受荣誉的滋养,把自己的名节看得高于生命,便是“杀身成仁”,也在所不辞;“本我”的人,认同“我”即本体。这种人善修好学,清净自在,事实是一种“无我”的状态。

在西方的心理学中,“本我”研究是性格特征的基本研究,是自我与世界的关系的处理,而在作者五个“我”的划分中,主要侧重的是人与世界关系的比重问题,取决于本体看重的是身外之物中的物质、金钱,还是身体、还是道德?其中,“身我”、“情我”与西方的“本我”较为接近,即以自我为中心,快乐至上。“德我”较接近弗氏的超我,而“物我”与“本我”即是作者自己通过中国传统与哲学创造出来,虽与弗洛伊德的同名,但含义截然相反,它已经不是心理学、哲学上的概念,而是一个宗教上的境界了。事实上,无论是否为了传统文化的发生、发力,作者的第五境界完全可以直接是“无我”或者“非我”,便可以达到与西方观点更加泾渭分明的效果。在这里,我猜想作者可能是为了呼应题目,为了进一步让作者让读者明白自己的用心,无我师傅进一步这样阐述:

无我师傅说:我现在还做不到无我。我把无我当作一种目标,时时提醒我,我希望我能无我,也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无我。

这是这篇文章的立意之处,无论是无意识的自我创作,还是有计划的整篇布局,作者在动笔之前只有这一点我可以确定。修佛也许遥远,远不可及,但修身是每个人的必修功课。在中国漫长的哲学发展历史中,哲学的起点就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士大夫情怀,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佛家包容,甚至可以说一部中国哲学史就是修身史。具体到吴克敬笔下的无我师傅,他就是张载笔下民胞物与的精神的体现。北宋关学大儒张载讲学的地方就在作者的老家附近,耳濡目染的关学的伦理思想让他的创作总是充满了儒雅之气。在张载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观点中,“气”为世界的本源。人为物中一物,人同天地万物一样都源于“气”,人的本性也同于天地万物的本性,所以他提倡爱一切人如同爱同胞手足一样,并进一步扩大到“视天下无一物非我”。“非我”即“无我”。无我师傅的这个目标几乎成了凤栖镇大部分人的目标,许多东西都在悄悄改变,首先是枯死多年的老桐树复活了,这也印证了小和尚之前的踌躇满志的说过:老桐树还会活过来的这个大胆的预言。

是的,春是来了,好像徐徐吹动的春风里,也像无我师傅在老梧桐树树洞听到的水流声一样,湿漉漉地吹着,吹得老梧桐树的树身上,这里那里的,生发出一些嫩嫩的枝条来,而嫩嫩的枝条上,还带着点点叶蕾,绽放出许多的叶片儿,翻转在嫩嫩的枝条上,一天天地变着样子,变着颜色,开始时有点浅浅的红,慢慢地绿着,这就绿成嫩枝条一样的绿颜色了。

传统的力量得到了肯定,镇上的很多事情都在改变,年三十的第一炷香由两位建寺功臣而不是由任何达官显贵点燃,凤栖寺真的做到了“千圣万贤有凤来栖,长善久德乘龙扶风”。文学必然要走向文化,文字的背后一定要有文化的担当,这样的作品才有可能走向经典阅读的可能,若干年后能够屹立在世界文学之林的作品必定是承载了独特的文化。吴克敬的写作就证明了这一点,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作品,从情感上来说他写给关中大地,他的故乡——扶风,那个“扶助京师,以行风化”的美好地方。从写作方法上来说,他正在接近哲学立意、诗学叙事和文化;从人文关怀和一个作家的情怀来说,他正在接近我们写作的终极目标:用传统文化和信仰来拯救这个世界,并最终指向了世俗的解决之道。

传统能拯救当代社会吗?也许可以,也许很难。烧死的传统很难恢复。烧死的传统,努力却可以恢复。这是作者的信心与雄心,也带给我们信心与雄心。我想民心也最期待有一个外壳能把所有的涣散的传统凝聚在一起,那个东西是什么呢?也许是无我,去掉心中的贪、癫、痴,才会到达那个境界的吧。社会问题和矛盾的解决,绝不是依靠强势的管理,凝结人心的办法,也许是了解世人在新常态下新的想法,对于世人信什么和不信什么,都得了然于心才行,更希望那个人人无我、清风来袭的时代早日到来。

猜你喜欢

桐树境界师傅
我爱青桐树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桐树
我爱青桐树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桐树花治烧伤烫伤
最高境界
最高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