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教学的立体化思考与实践研究
2017-03-16高飞
高飞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化,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得到明显的重视和加强。如何“导好”实验课堂,教师的立体化思考与实践是必要的。文中指出:第一,深刻分析实验内容,持续保持不断优化和改进的思考;第二,系统分析科学方法的杠杆作用,挖掘引导学生领悟科学方法内涵的途径;第三,嵌入使用原始物理问题、课外实验,将知识的应用进行融合设计与实施,并提出了实施建议。
关键词:物理实验内容;优化;串联;融合;立体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2-0057-4
1 问题与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化,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得到明顯的重视和加强。从中考物理的变革来看,实践探究和应用是最被强调的两个变化方向。从2014年北京中考命题以及各区县的模考命题可以看到,实验题的命题形式愈发多样化,实际应用问题的比重也明显加大。
面对新课程改革和中考改革的严峻局面,如何将物理的实验教学落到实处?首先,需要教师对实验教学的意义有深入的认识。物理学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科学体系,具有完整、有序的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实验教学不只停留在完成实验,同时是物理观念、知识、方法层面的提升,即科学素养的培养,进而解决新问题。
落实在课堂上,要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导师”这一理念。如何“导好”,教师的立体化思考与实践是必要的。第一,深刻分析实验内容,持续保持不断优化和改进的思考;第二,系统分析科学方法的杠杆作用,挖掘引导学生领悟科学方法内涵的途径;第三,嵌入使用原始物理问题、课外实验,将知识的应用进行融合设计与实施。
2 实施策略研究
2.1 实验的深度分析与优化
2.1.1 实验的不断改进
同一实验,使用不同器材,效果不同。例如:热学部分演示实验比较多,在“做功改变内能”的实验中就有这样几个改进和发现的阶段。起初,是对装有水的试管进行加热,如图2(a)所示。当水沸腾时,塞子会被水蒸气顶出,同时试管口出现“白气”。这个实验现象比较明显,而且能同时体现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改变内能的方式,缺点是由于有加热装置,不仅需要加热时间,而且试管塞弹出不受控制,容易出现安全隐患。通过查阅资料,自制了如图2(b)的器材,瓶内装些许酒精,用打气筒向管内打气,塞子弹出时瓶口也会出现“白气”,同时体现了外界对物体做功和物体对外界做功的过程。但缺点是打气筒通过皮管与塞子连接,打气的动作较大,塞子的弹出有被带动拉出的影响。又继续改进,在瓶子的侧端开口,如图2(c)所示,排除影响。
2.1.2 融入生活元素
实验的情境往往过于严肃,并且与日常生活的实际脱离较远,学术味太浓,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可以增加一些学生熟悉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使学生有一种物理实验并不神秘,就在自己身边的感觉,这对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有着很好的作用。
如上述“做功改变内能”的实验,除了利用实验室的器材外,也可指导学生在课下做相关的趣味实验。
2.1.3 拓展实验内容
同一个实验可以证实不同原理,同一原理可以用不同实验体现。
例如:“气压降低沸点降低”的实验。将烧瓶内装有水,用酒精灯进行加热,待水沸腾后,撤掉酒精灯,水不再沸腾。实验的下一步骤是降低烧瓶内的气压,当气压降低后,水会重新沸腾起来。降低气压的方法,可以有两种,一种是用抽气筒抽气,另外一种是将烧瓶倒置,泼冷水,如图3所示。
同时,这个实验也可以用在液化放热的实验中。
再如:分组实验“温度计的使用”中,学生不仅体验温度计的基本使用,而且还恰当地将蒸发吸热制冷的部分整合进去。准备装有酒精的烧杯和适量棉花,用蘸有酒精的棉花包裹温度计的玻璃泡,待观察到示数降低后,拿开棉花,示数又会逐渐升高,这也体现了蒸发吸热制冷的作用。
2.2 用科学方法串联实验
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物理实验,都是配合教材内容设置的,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对教材的内容加深理解,对实验的思想与方法讨论较少。虽然在教学中已经或多或少提及所运用的科学方法,但由于教材是按知识系统排序的,方法的教育难免蜻蜓点水,加之方法的理解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往往对教材中重要的、常用的思想方法不甚明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实验教学特有的教育价值。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归纳与总结。在教学中,笔者利用科学方法串联实验的做法,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的操作途径是以某个科学方法为横坐标,不同的实验内容为纵坐标,进行罗列,引导学生在对比中领悟方法的内涵,体验科学方法的根基作用(如表1所示)。以“压强和浮力”的知识为例,如表2所示。
2.3 应用的融合设计与实施
2.3.1 嵌入使用原始物理问题
现象是物理学的根源,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还原”科学问题的实际情景,可以增强知识应用的灵活度和现实意义。原始物理问题呈现的是对现象的描述,而解决问题的模型或解题途径是具有隐蔽性的或者非现成的,是需要学生去思考而寻求的。
将原始物理问题与课堂教学进行融合设计,嵌入式使用,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物理概念和对物理规律的正确理解,帮助学生学习体会思维方法,领悟物理思想,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物理技能。
例如:在学习了《压强和浮力》一章后,给出“鱼缸换水”的问题,解决的过程需要调动学生所有已学的相关知识,从物理抽象方法的使用到数学推导,模拟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性体验。
鱼缸换水问题:生活中有一个简便的给鱼缸换水的方法:用一根较长的软管,将其一端没入鱼缸内的水面下,在另一端用嘴吸,待水充满软管后将这一端在缸外立即放下,使出水口下垂并低于鱼缸内的水面,水就会自动流出。针对水通过软管“翻越”鱼缸边沿自动流出的现象,请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推导出相关表达式,并进行解释。
2.3.2 课外实验融入实验教学
中考物理实验的考查,注重由课内向课外迁移,部分实验内容是学生没有实践过的,但是实验的分析过程与课内相同,即过程性考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结论得出的过程,恰当融入课外实验,使分析能力得到迁移。
例如:在“比热容”一课,教材在分析了吸放热本领的物理量后还提到了物质的导热性,这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课外迁移素材。将2016年北京市物理中考的一道比热容题恰当融入,模拟实验过程,重点练习分析方法的应用。
这个问题恰恰考查了本节课的两个核心:一是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比热容衡量的是物质的吸放热性质,本题中的物理量k用来衡量导热性能,定义方式可进行类比迁移;二是图像分析能力,对于比热容实验中的数据曲线,与题目中的曲线相似,分析方法相同。当然,两者都是对物理量内涵、实验分析的应用。
3 实施建议
3.1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实验內容的调整
不同班级的学生,接受知识的水平不同,在实验教学时,也要有的放矢地进行剪裁或增容。例如:在学习《压强和浮力》一章的内容时,《压强》一节的学习,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班级,可以补充了解密度均匀、高度相同、粗细均匀的物体在平面上产生的压强与其底面积无关。这样,在液体压强的实验教学中,对液体压强的大小与液体的高度和密度有关,而与液体的多少无关的认识起到了铺垫作用,对实验结论的得出也有了一个说服作用。
3.2 逐步拓展学生自主实验的空间
初中物理教学是启蒙的时期,所以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实验时,需要教师示范实验过程、教授仪器使用规则和实验分析方法等。待到一定时段后,可以逐步放开,让学生自主完成实验内容,能够更有效地发展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测量性实验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刻度尺的使用,在后续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时,只需要提前印发使用说明,学生自主进行阅读和实验。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学生已经熟悉基本的探究环节,在进行新的探究实验中时,可以将重点放在分析实验数据和评估方面。这样既学习了新测量仪器的使用,也提高了阅读理解、数据分析等能力,增强了实验的宽松度。
3.3 通过课堂对话升华学生对实验的精神需要
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交往的过程,是师生通过课堂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因此,实验教学的好与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实验中师生的角色是否投入,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否融洽,学生是否愉快地投入实验的全过程,并升华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是检验的标准。
例如:在“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关系”实验中,笔者先设计了一系列问题:“串联电路中电流经过用电器电流会减少吗?”“串联电路中电流经过用电器电流不会减少,而用电器是耗电的,矛盾吗?”“上述实验中,每组只进行了一次测量,各个组的灯泡规格相同,得出的结论偶然性的几率很大。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你该怎样做?”这些问题恰恰是学生认知的矛盾之处,欲言又止,需要实验验证才能得出结论,促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地投入实验,寻找答案。
参考文献:
[1]乔际平,邢红军.物理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2]邢红军,陈清梅.对原始物理问题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6(8):67-69.
(栏目编辑 王柏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