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忆江南

2017-03-16郑弘平

小溪流(成长校园) 2017年2期
关键词:西溪园子扬州

郑弘平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除却依恋如花似玉的垆边人之外,这次下江南的心情全被这首词道着了。

到了杭州,西湖是必去的。我们事先准备了薄衣服,但仍低估了春天怒放的暖热。游人如织的情形也和张岱的《西湖七月半》中所描绘的一样——遥遥望去,白堤和断桥上都是人流。下午四五点之后游人散去,在苏堤上漫步,没有了白天的拥挤与喧闹,风微凉,十分惬意。湖畔的名人故居也不少,多是民国时期建造的小洋楼,其中就有名媛沈秋水的秋水山庄。这些小楼小庭院反倒让人神思飞扬,脑袋里来来往往着许多的故事。

西泠印社是我们非常喜欢的一个地方。西泠印社的小园子依山而建,又因为人文气息浓厚,显得十分雅致。西湖十景可以在饭后茶余随意赏玩,而游览西泠印社却需心中灌注一股文气,方可与之气味相投。

西泠印社门口正对着的大厅,是当年一九八七年版《红楼梦》中拍宝玉生日宴群芳的地方。三年前我第一次来到西子湖畔的时候,不知道这处景致有这段历史,没有多加留心,只记得当时庭院里柳絮纷飞。

西湖之外,西溪湿地也在我们的行程之内。大部分人都是因为《非诚勿扰》这部电影才知道西溪湿地,故而生出想去看看的好奇心。西溪湿地里村落依水分布,村里人家也种植着一些柿子树或桑树。据说,秋天的时候,两岸的柿子树上挂满红红的小柿子,如一个个小小红灯笼,煞是好看。

对于在南方长大的人来说,西溪湿地里的民居和我们小时候在乡下见惯的木房子区别不大,两层的小木屋,二楼上是开着一溜儿窗的小阁楼。南方地潮,墙上、石阶上都长着浅浅一层青苔。看到这些老房子,我不禁想起老家的木房子。

在西溪湿地游览,最惬意之处在于乘船在碧波上荡漾,享受着湿湿的水风拂面。有一处水面,两岸杨柳依依,柳枝在空中搭往一处,呈掩映之姿,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想起《桃花源记》里的描写。

在杭州的最后一天,我们踏着朝阳来到灵隐寺。公交车挤得不行,但沿路风景很好。灵隐寺内一大早便香客、游客甚多。寺里殿堂的外墙都用明黄色,殿内的装饰和金身菩萨极尽奢华,但经几株大古树和丛竹一衬托,殿墙与石阶在绿叶间若隐若现,也有千年古刹的感觉。在最高处的殿堂外的一隅,拣块石头坐下,看着眼前的绿竹古木,闻着悠悠檀香,饶有趣味。我记得当时寺里面还放着《云水禅心》这首古筝曲。

杭州风景如画,但杭州菜我却吃不惯——叫花鸡里放了中药材,宋嫂鱼羹酸酸的,龙井虾仁很清淡,西湖醋鱼倒是嫩,西湖莼菜汤和东坡肉还不错,西湖绿啤淡淡的,即使是我这种对酒精过敏的人喝了也不会上脸……

杭州的行程结束后,我们便奔赴苏州。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这次去苏州,我们看了拙政园、耦园、怡园和艺圃。眼下茶花、广玉兰、梅花、桃花以及连翘都开着,但爬山虎和一些树还是光秃秃的,再迟半个月景致会更好。苏州大部分的园子设计思路都是一致的,亭台楼阁与假山绕着一池子水来布局。园子看得多,等到回来整理照片时我完全混淆了,不知哪儿是哪儿。

耦园是个浪漫的园子,就像耦园里一副对联所书——“卧石听涛满衫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而“耦园住佳偶”的佳话更为园子增添不少情趣。讲解员还强调回廊复道巧妙地贯穿全园,即使下雨天女子出来走动也不会沾湿绣花鞋。

看完耦园出来时下起了雨,为了避雨我们一行人在老街上喝了碗糖粥,上面撒着苏式的小糯米圆子和鸡头米。这两样食材和珍珠奶茶里的黑珍珠一般大小。我们还请店主人用苏州话念了那首关于糖粥的童谣:“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胡桃四斤壳,吃子侬格肉,还子侬格壳……”苏州话就和这糯米团子一样软绵绵的。苏州人告别时说“再会”,公交车上的报站也有普通话版和苏州话版。吴音软语娇俏不已,听着心都酥酥的。

苏州的老城区有些破败,水多桥多,但水很脏。下了点儿雨情境就大不一样了,小桥流水人家,烟雨蒙蒙,如一幅画。趁着雨,我们跑到了怡园。雨中的苏州园林别有韵致。风雨潇潇,竹叶滴着水,玉兰花瓣滴着水,山茶花瓣滴着水……在长廊上坐坐、听听雨,很惬意。怡园和艺圃都是地处偏僻的小园子,游客稀少,反倒让人感觉清净自在。

来到历史文化古城还必须看看古镇。几年前去过西塘,下榻在一家客栈。那客栈是一座门楣、窗棂上都雕着花的老房子,室內的一应家具摆件都是复古式样。屋子内陈设着梳妆台,雕花床,床前有脚踏,窗下放着两把木椅和一张方茶几。住在二楼上,一推开窗便能看见一轮明月。苏州城郊有一个叫甪直的古镇。镇上的保圣寺很有名头,因其保存有唐朝的泥塑罗汉像。寺门口有一座井亭和一口老井。这个保圣寺是87版《红楼梦》中拍摄葫芦庙的地方,这井便是后来做了门子的小沙弥打水的那口井。我们老家的井口相当宽敞,但是苏州的井口都只有水桶大小。

在甪直早起去景区门口取票时,看到绿树流水间晨雾飘渺,透出水乡的秀气、宁静和安逸。河面缓缓划过来一只船,码头上有围着头巾的老太太在刷马桶……眼中所见都饶有趣味。

中学时学地理就耳闻了扬州因为交通不便,所以发展落后于苏杭,这次算是亲眼目睹了这一事实。不过,扬州小小一座城,有新的城区,但不过分浮华,感觉很宜居很舒服。下榻酒店之后,我们去吃晚饭,想尝尝扬州的扬州炒饭是什么味道。不料,扬州的扬州炒饭与北京的扬州炒饭别无二致。

瘦西湖是扬州的招牌,事实上不过像个人民公园。古时瘦西湖两岸盐商们的豪宅林立,抗日战争时期被摧毁了,只留下一座凫庄。凫庄建在水中间,原本是用吊桥通过去的,现在改成了小石桥。

因为爱竹,我们早就对个园心向往之,这次终于得偿所愿,饱览一番。个园和苏州的园林相比,大气许多。园里还有个楠木厅,屋梁用的是两根金丝楠木,四季假山里灌注了白银,为的是增加山石的重量。个园里的黄家老爷爱听戏,养着两三百个戏子(《红楼梦》里贾家自己养的戏班子才十几个人)。这些都可以让我们窥见园主人和当时的盐商之财力以及江南之富庶。《红楼梦》中林如海就是扬州的巡盐御史,家底应该非常殷实。写林黛玉的吃穿用度、一草一纸都要依赖贾家,实是刻意为之。

个园主人是个儒商,造园手笔很大,但是不俗气。以园子的命名来说,园主人爱竹成痴,三片竹叶好似一个“个”字,“竹”字半边的写法也似“个”,竹子格调高雅,园主人为表谦逊之义,只取“竹”字半边,故名“个园”。个园里的对联也挺有意思,如“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逛园子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以前在古典小说里提到的名物能亲眼见到实物,例如鸳鸯厅、耳房、走马楼、合欢桌等等。

何园是中西合璧的园林,园子里有许多西方元素,例如留声机、电灯、婴儿车、法式壁炉等等。何家是当时扬州最早用电的人家。走在何园里有一种走进《金粉世家》的感觉。何园里有个水心亭,是个戏台子,借着水可以扩音,这和刘姥姥第二次游大观园时,贾母把戏安排在藕香榭的水亭上是一个道理吧。水心亭上有老太太们唱扬州清曲。老太太们穿着大红的旗袍,有两个弹琵琶的,有一个拿小酒杯的,有一个摇铃的。另外还有两个老先生穿着长衫拉二胡。其中那个拿小瓷酒杯做乐器的老太太最有镜头感,有扬州画舫或秦淮河上的歌女的风韵。老太太们最先唱的《茉莉花》或许是原始版本的《茉莉花》,曲调和我们所熟悉的不一样,词听不出来,因为是用方言唱的。

扬州的东观街两边也尽是盐商巨贾或官宦人家的大宅子,当年的繁华想必盛极。在东观街里还能看见捏面人、制糖画这些传统民间工艺。借着手机导航找去何园的路时,我们一行穿梭在老街区的大宅院与寻常人家之间。巷弄幽远,迷宫似的,远离喧嚣。我们在一个弄角看见一个妇女坐在阳光下刺十字绣,很有古意,还有人家门户前的花盆和花架、窗口或屋檐上的猫、石阶上晒太阳的狗……都透着江南的悠然自得。

猜你喜欢

西溪园子扬州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快乐的园子
树的野园子
我和祖母的园子
扬州的秋日
杭州西溪湿地
所见·西溪度假酒店
下扬州
园子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