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塞罕坝狍初步调查及保护对策

2017-03-16王亚芹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保护对策塞罕坝

王亚芹

摘 要:狍为河北省重点保护动物,为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利用野外安置红外相机与样线法对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狍的种群生存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该文根据调查资料系统阐述了狍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其保护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狍的保护对策。

关键词:塞罕坝;狍;初步调查;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4-0073-02

狍(Capreolus capreolus Linnaeus,1758)别名狍子、狍鹿、野鹿、麞狍,属哺乳纲偶蹄目鹿科空齿鹿亚科的一个属。狍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动物,狍肉可食,肉味鲜美;毛皮可做褥垫,能防潮湿,加工后可制成皮革,可做皮衣、皮靴等。为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为河北省重点保护动物。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山西、河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国外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1]。河北见于石家庄市的井陉、灵寿、平山、赞皇;唐山市的丰润、迁西、遵化;秦皇岛市的青龙;邯郸市的涉县、武安;邢台市的邢台、内丘;张家口市的下花园、宣化、沽源、尚义、蔚县、阳原、怀安、涿鹿、赤城、崇礼;承德市的承德、兴隆、平泉、滦平、隆化、丰宁、宽城、围场;保定市的易县、涞源、唐县、涞水、阜平;北京市的昌平、西北部山地。

1 研究地概况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围场县北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的交接处,地理坐标为:北纬42°22′~42°31′,东经116°53′~117°31′。區域海拔高度1 500~1 939.6m,面积20 029.8hm2。其中:核心区7 213.31hm2,占36.01%;缓冲区6 083.89hm2,占30.37%;实验区6 732.60hm2,占33.62%。属于典型的森林-草原交错带和高原-丘陵-曼甸-沙地移行区,保护区内生态环境独特,生物物种丰富,生态景观变化多样,既有大面积的森林、草原,又有成片的沼泽湿地[2-3]。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利用地形图和植被分布图,结合区域内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基于狍生活习性,在野外安置红外摄像机20台,定期进行资料收集,电池更换,获得了大量的照片及视频资料。同时结合样线调查,获得了6只狍子,并对其进行了测量与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狍的形态特征 狍是中小型鹿科动物。仅雄性有角,无眉叉,分叉位置较高,共分3叉,角干多结节。肩高大致等于躯干长,臀部略比肩部高。头部侧观近三角形。耳宽大直立,超过头长的一半,内外均被密毛。眼大,有眶下腺。颈长,额较高。鼻端裸出无毛。尾很短,淡黄色,隐于体毛之内。冬毛臀部有白斑。四肢细长,蹄狭长而尖,黑色,侧蹄短,一般不着地。冬毛厚密,全身棕色。背毛毛基淡紫,毛尖棕黑色,中间一段为棕黄色。体侧毛基为极淡的紫色,毛尖淡棕黄。鼻端近黑色,两颊淡黄,喉灰棕,吻部咖啡棕色,耳背面棕色,耳尖黑色。腹部淡黄色,四肢外侧沙黄色,内侧较淡,呈黄白色,臀斑白色,尾毛淡黄。夏毛短薄,毛色单纯。从嘴到尾及四肢、背侧都为淡黄棕色,背中线毛色较深。吻部咖啡色,鼻尖黑色,面颊淡黄。耳背毛稀疏,暗棕色,耳内毛淡黄或近白色。下颌白色。上颌骨向前延伸,吻部突出。泪骨短,不与鼻骨连接,当中成一孔。眼眶前缘有浅的泪窝。额骨后部中央略隆起,雄性在额骨后外侧长出角,雌性在相应的部位有嵴突。狍的上颌门齿和犬齿缺失。第1前臼齿小,呈尖形,第2、3前臼齿大,各具1对新月形齿突,臼齿各具2对新月形齿突,排成2列。下颌门齿和犬齿均集中于前端,臼齿与犬齿之间存在一个空位。中央门齿最大,齿面呈凿状,最外侧门齿与犬齿狭小。第1前臼齿较细小,第2前臼齿较大,前臼齿各具2对新月形齿突,排成2列。第3臼齿较大,具3横列齿突。齿式为:0.0.3.3/3.1.3.3=32。狍的外形尺寸见表1、表2。

3.2 生态习性 栖息于树木较稀疏的混交林、多草的灌丛地带、山区林缘、河谷或草原等,偶尔接近村庄或放牧地点。多在晨昏活动,常单独活动,有时亦成3~5小群,往返循行一定路线。性胆怯,机警灵活,嗅、视、听觉均很发达。腿细长,善奔跑,能迅速逃避敌害,但不能持久。喜食灌木的嫩枝、芽、树皮和各类青草,食物缺乏时,亦食干草、地衣、苔藓,有时吃树苗。庄稼成熟季节,亦盗食白菜、萝卜、大豆、谷物及各种瓜类等农作物。春天常到盐碱地舔食盐碱。发情交配期多在8—9月份,雄狍有争雌习性,争雌现象剧烈。受精卵有延缓着床现象。妊娠期约9个月。翌年5—6月产仔,通常每胎2仔。仔狍生下后即能睁眼,毛干后即能行走,但站立不稳,7d后随母狍在近处活动。哺乳期1个月。仔狍体上有斑点,约半年左右胎毛脱落,斑点亦消失。1岁左右的雄狍在4—5月间长出不分叉的角,角上结节不明显。大约11—12月脱角,次年1—2月又重新长出新角。结节随年龄变得明显。

4 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4.1 存在问题 一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周边居民过度抓捕;二是旅游业的迅速发展,随意进出森林,狍的生存栖息环境逐渐缩小;三是保护经费不足;四是科研投入力度不足。

4.2 对策建议 鉴于塞罕坝狍物种频危现状,急需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其脱离频危:一是实行全面禁捕禁猎;二是加强资源动态的研究与监测,为资源保护利用提供决策依据;三是根据塞罕坝的实际情况,逐步改善野生狍的栖息环境,加强保护塞罕坝植被保护,防止进一步破坏;四是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及旅游路线,减少对马鹿种群的侵扰;五是通过养鹿业的发展,保护该种质资源。

参考文献

[1]吴跃峰,武名录,曹玉萍,等.河北动物志[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82-84.

[2]黄金祥,李信,钱进源.塞罕坝植物志[M].北京:中国科技技术出版社,1996:2-8.

[3]刘春延,赵亚民,刘海莹.塞罕坝森林植物图谱[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1-9.

猜你喜欢

保护对策塞罕坝
献给塞罕坝的青春记忆
奋战在塞罕坝的农大人
江苏“塞罕坝”水上绿森林
塞罕坝之歌
塞罕坝
塞罕坝点兵
婺源县古树名木调查和保护对策建议
仡佬族语言濒危程度及其保护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