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断与免疫防治
2017-03-15白新强汉中市洋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723300翟学林汉中市洋县家畜改良工作站723300陈世军汉中市洋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723300李彦芳汉中市洋县家畜改良工作站723300
白新强 汉中市洋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 723300 翟学林 汉中市洋县家畜改良工作站 723300陈世军 汉中市洋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 723300 李彦芳 汉中市洋县家畜改良工作站 723300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断与免疫防治
白新强 汉中市洋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 723300 翟学林 汉中市洋县家畜改良工作站 723300陈世军 汉中市洋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 723300 李彦芳 汉中市洋县家畜改良工作站 723300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一种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猪的高度接触传染性、致死性呼吸道传染病。
1 流行特点
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染,2~5月龄猪最为易感,大群比小群易发,病猪和带菌猪是传染源。该病的感染途径是呼吸道,即通过咳嗽、喷嚏喷出的分泌物和渗出物传播,主要传播途径是气源感染,4~5月份和9~10月份最易发。该病的发生受外界因素影响很大,气温剧变、潮湿、通风不良、饲养密度大和管理不善等条件下多发,无明显季节性。
2 临床症状
(1)最急性型。2016年10月初,汉中市洋县某猪场保育舍饲养50~60日龄、体重15~25kg的仔猪120头,突然有72头发病,病死猪55头。种猪、哺乳种猪和大猪情况相对稳定。病初有5头猪突然病重,在无明显征兆下死亡。随后病情迅速发展,很快波及全群。病猪的体温升高至41.5℃,表情漠然,食欲废绝,张口伸舌,呼吸困难,常呈犬坐姿势,有短期下痢和呕吐。鼻、耳、腿和体侧皮肤发绀,严重的于24~36小时内死亡,临死前从口、鼻中流出大量有血色的泡沫液体,死亡率高。该型的发病率一般为80%~100%。
(2)急性型。该型多呈死亡转归或转为慢性型。病猪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体温41~41.5℃,呼吸困难,喘气和咳嗽严重,鼻部间可见明显出血,口鼻流出脓性、血性泡沫样分泌物,鼻端、耳及四肢末端皮肤发绀,尿黄色,多数病猪便秘,包皮积尿。
(3)慢性型。该型发生于急性症状消失之后,不发热,有程度不等的间歇性咳嗽,食欲不振,体重减少,个别猪出现后躯麻痺。
3 剖检变化
最急性型由于突然死亡,剖检多无明显特征性病变;急性型剖检可见肺呈紫红色、坚实、切面似肝、间质充满血色黏液性的液体,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内充满带血色的黏液性泡沫性渗出物。黏膜水肿、出血,胸腔积有大量淡红色液体。全身淋巴结肿大,呈暗红色,切面呈大理石状花纹;慢性型剖检可见肺炎区出现纤维素性物质,有黄色胶样渗出物。膈叶可见到大小不等的结节和脓肿,周围的结缔组织增生较厚,大小如鸭蛋,常与胸壁粘连,胸腔积有大量淡红色液体及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块。心包膜与心脏粘连,病变明显。
4 临床综合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剖检可以初步诊断。2016年3月中旬,某猪场发生传染性胸膜肺炎,该场猪存栏400多头,3月初猪群中有个别咳嗽、喘气,到了3月中旬病情迅速蔓延,共有46头病猪出现体温升高、精神不振、绝食、多拥挤在一起、喜伏卧和不愿走动等症状,严重的呼吸极度困难、喘气、咳嗽、张口伸舌,从口鼻咳出泡沫状血色渗出物。病初耳、鼻、腿部皮肤发紫,继而全身皮肤发紫。急性的2天内死亡,慢性5~6天死亡。剖检发现病变主要在呼吸系统,急性死亡病例气管和支气管充满泡沫样血色黏液性分泌物,肺充血、水肿,两侧肺叶呈现紫红色,病灶界限清晰,切面似肝断面易碎,间质充满血色胶样液体。胸膜可见纤维素性炎症,胸腔有黄色渗出物,慢性病例见坚实肺炎区,表面有纤维结缔组织粘连。至3月29日共死亡16头,死亡率达30%,曾用青霉素、链霉素治疗效果不显著。经采用敏感药物注射和混料投服,加强饲养管理等综合措施,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5 免疫与防治
(1)疫苗免疫。注射疫苗是控制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感染的有效措施,临床上采取肌肉或皮下注射。对初产的妊娠母猪产前6~7周首免,产前2~3周加强免疫1次;经产母猪每次分娩前2~3周免疫1次;仔猪 3~5周龄首免,3周后加强免疫 1次(5mL/头);种公猪每年免疫2次。
(2)防治方法。治疗该病以抗菌消炎、解除呼吸困难为原则,采取病因治疗与对症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同时要防止出现耐药性。治疗的首选药物是头孢噻呋、头孢喹肟、头孢噻肟或氟苯尼考。对于发病初期患病猪群还有较好食欲和饮水的情况下,或对未病猪群使用混饲给药,或确定该病通常爆发的时间,提前1~2周采取策略性投药。可用药物有阿莫西林粉剂、替米考星粉剂和氟苯尼考粉剂等,可以按照产品说明拌料或饮水。
该病的耳、鼻、腿有发绀现象,容易与猪蓝耳病混淆;呼吸困难容易与猪喘气病混淆,应注意区别。该病的发生多因饲养环境和气候突变、饲养密度大、通风不良及长途运输等诱因引起。因此,加强平时各环节的饲养管理,减少应激,搞好环境卫生,做好消毒工作,坚持自繁自养是控制该病发生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