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口蹄疫的综合防控措施
2017-03-15阜新市第二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123003
韩 阳 阜新市第二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123003
生猪口蹄疫的综合防控措施
韩 阳 阜新市第二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123003
猪口蹄疫是一种感染快、流行广、发病突然,而且病势凶险的动物疾病,具有急性、热性等特征,能够通过接触进行传染。
1 流行病学
(1)传染源。口蹄疫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猪和携带病毒的健康猪中。病菌存在于水泡液、排泄物、分泌物和呼出的气体中,能够污染饲料、水、空气和用具而传染疾病。屠宰后通过未经消毒处理的肉品、内脏、皮毛和废水传染该病。尤其是病猪和潜伏期猪的淋巴结、骨髓内含毒量最高,可成为猪口蹄疫的重要传染因素。
(2)传播途径。口蹄疫的传播途径多、传染速度快。病毒可通过空气、灰尘,病畜的水疱、唾液、乳汁、粪便、尿液、精液及被污染的饲料、褥草,接触过病畜人员的衣物引起传染,猪的消化道是最常见的感染门户。口蹄疫通过空气传播时,病毒能够随风散播到50~100km以外的地方。猪、牛、羊等易感动物的感染发病率几乎为100%。成年动物患口蹄疫的死亡率在5%~20%之间,幼畜的患病死亡率为50%~80%。
(3)易感动物。该病是猪、牛、羊等家畜和其他家养、野生偶蹄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易感染动物有黄牛、水牛、猪、骆驼、羊、鹿、黄羊、麝、野猪和野牛等。
(4)流行特征。病畜发热期的粪、尿、奶、眼泪、唾液和呼出的气体均含有病毒,康复动物能隐性带毒,近年来发现口蹄疫还可导致隐性感染和持续感染。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病毒进入易感性牲畜的呼吸道、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黏膜而引起发病。
2 临床症状
猪口蹄疫的潜伏期为1~2天,病猪以口蹄部水疱为主要特征。病猪精神不振,体温40.0~41.5℃,食欲减少或废绝,在蹄冠、蹄叉、蹄踵和吻端皮肤以及舌面、口腔黏膜等处局部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很快破溃。病猪跛行,有的蹄壳变形或脱落,疼痛、站立困难。有时母猪的乳头和乳房等部位也出现水疱。口蹄疫对成年母猪的致死率一般不超过5%,妊娠母猪可发生流产。仔猪尤其是哺乳期仔猪感染后水疱症状不明显,但因发生心肌炎和胃肠炎,可在短期内迅速致死,死亡率高达80%以上。生长猪和育肥猪不同程度出现死亡,疫情迅速蔓延至整栋猪舍,继而扩散到全场。
3 病理变化
病死猪尸体消瘦,主要病变位于蹄部,有时也可在口腔黏膜、鼻镜和乳房等部见到大小不一的圆形水疱和溃疡灶。重症病猪的心包膜有弥散性及点状出血,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斑点或条纹,称“虎斑心”,此病理变化具有诊断意义。
4 实验室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可作出初步诊断。当猪口蹄疫的临床特征难于鉴别时,应进行实验室诊断确诊。实验室检查方法有补体结合试验(CF)、病毒中和试验 (SN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正向间接血凝(IHA)、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病毒感染相关抗原(VIA)和琼脂凝胶免疫扩散(AGID)试验等。
5 防治措施
(1)杜绝传染源。消除传染源最直接的办法是扑杀染病动物。发现疫情后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决定扑杀动物的范围。严禁从疫区购买种猪。发现疫病立即上报,划定并封锁疫区,隔离、观察染疫动物,必要时做扑杀和消毒处理。
(2)切实做好消毒工作。在疾病多发季节定期对养殖场、运动场和相应的设备及用具全面消毒,关闭与动物及产品相关的交易市场。定时对猪舍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及时将养殖场内的粪便和尿液清理出去,集中堆积发酵处理。做好工作人员的消毒工作,在养殖场进出口设置消毒池和隔离带,杜绝病毒传入。
(3)猪口蹄疫的免疫接种。免疫接种的目的是提高易感动物的免疫水平,降低口蹄疫流行的严重程度和流行范围。常用的油佐剂灭活疫苗的免疫密度是100%,抗体合格率是80%以上。疫苗接种分为常年计划免疫、疫区周围环状免疫和疫区单边带状免疫。实施免疫接种应根据疫情选择疫苗种类、剂量和次数。常规免疫应保证每年2~3次,每头份疫苗含3PD50以上。
(4)限制动物、动物产品和其他染毒物品移动,目的是切断传播途径。要想保持无口蹄疫状态,必须对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引入保持高度警惕。
6 结束语
防治猪口蹄疫病是养殖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只要畜牧兽医部门在工作中做到善观察、早发现、早治疗,认真落实强制免疫、疫情监测和消毒灭源等综合防控措施,就能够确保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1]林太明.猪口蹄疫的特点与防治[J].猪业科学,2009(2):68-69.
[2]王凤,罗险峰,汤德元等.猪口蹄疫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J].猪业科学,2011(10):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