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机制研究
2017-03-15徐丽曼
徐丽曼
(大连民族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 大连 116605)
个体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机制研究
徐丽曼
(大连民族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 大连 116605)
为了加强个体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认为高校要坚持以情感教育为基础、以心理疏导为核心、以实际帮助为保障、以行为引导为目标的原则,提出工作中以精细化工作导向、树立大德育观、从抓好队伍、创新机制、更新形式入手,不断提高个体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
个体;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中坚力量,其民族观念将直接影响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长期以来,高校在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中做出了积极努力。然而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呈现出新的态势,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一是伴随高校扩招与民族教育政策的深入实施,少数民族学生人数迅速增加、民族构成日趋复杂。在多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大学生以本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1];二是改革开放以来,边疆民族地区与内地在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等方面产生较大差异,迅速城市化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种种心理不适和认识困惑,不及时有效进行疏导澄清,有可能会造成民族仇视和群体性心理不平衡;三是由于近年来“三股”势力活动猖獗,借助于网络等新媒体大肆传播不实言论,且经常披着“民族、宗教”的外衣制造事端,以达到渗透、破坏的目的。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2]。在校大学生百分之百是网民。对于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大学生难分真伪,容易偏听偏信,产生对少数民族的反感、抵触心理,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则容易因此产生自卑情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面对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新形势,高校必须立足实际,不断探索提高民族团结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新方式,真正使民族团结观念深入人心。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宣传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平台。民族高校一般还开设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公共必修课及民族历史、民族文化等选修课。结合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以及民族地区突发事件,一些高校还安排专题讲座,并注重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渗透等。这种普遍性的教育活动形式上通常是一对多的正面灌输大课堂,内容安排上多是面向群体的主题式或命题式的,保证了民族团结教育受众面却难以接近大学生思想实际,缺乏对个体的关照,还有可能造成学生对此类课程的抵触心理,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难以保证。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让大学生真正形成民族团结的意识和观念,并最终转化为投身民族团结事业的行动。因此要使民族团结教育真正深入人心,还需要加强个体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研究和探索,把握学生个体差异性,包括生活环境、性格特征、民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有的放矢,不搞“一刀切”,通过有效的教育方式使民族团结意识植根于心中。
一、个体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原则
1.坚持以情感教育为基础
人心相聚的基础在于价值相通,民族团结的动因在于情感认同。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和西方列强对抗的压力中,更是形成了一个休戚与共、自觉的民族实体[3],要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真正树立“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基本观念,首先要使他们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历程,在新时期,要让他们明白“国家统一、 民族团结, 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 民族纷争, 则丧权辱国、 人民遭殃”[4],进而理解在中国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前提, 是国家统一的基础的深刻道理,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演进。在此基础上要使他们在内心里产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厚情感、坚定认同和引以为荣的骄傲。因为有了深厚的情感基础才能产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转化为之奋斗的积极行动。这种情感的培养,既来源于理性的认知,也来源于现实的体验,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在实际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摒弃隔阂与偏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分享内心世界,并结合思想实际让他们体会民族团结事业的重要和自身肩负的责任,努力营造校园一家亲的和谐文化,使他们在尊重、包容、和谐和善意的氛围中学习生活,久而久之,就会潜移默化为他们日后面对民族关系时的一种态度。
2.坚持以困境帮扶为核心
民族团结教育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要将对学生的关注落到实处,对困境中的学生做出具体帮扶。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不同民族之间差异性不小,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高校后在学习、经济、人际交往、文化适应等方面面对的困难等个体差异大,只有将民族团结教育与具体的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心理困境相结合,才能真正让民族团结教育收到实效。高校要积极建立健全各种困难救助制度,对于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交往困难学生等都要有完善的应对和保障措施,确保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得到及时和积极的回应。
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5]。在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容易出现两个方面的心理困境:一是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等诸方面与内地相比都是相对落后的,进入城市尤其是现代化大城市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要面对巨大的生活环境差异,还要努力在生活习惯、语言等许多方面融入主流,难免产生心理落差、心理不适和认识困惑;二是在多民族学生的交往中,少数民族学生出于自我保护心态容易对于自己所属民族、本民族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产生强烈的自识性,不断强化本民族意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封闭、内聚的心理,影响校园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严重的还可能造成民族仇视和群体性心理不平衡。民族团结工作是解决人思想、观点、立场的工作,更是争取人心的工作,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讲清地区差异、文化差异产生的背景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帮他们走出心理困境,培养他们开放、包容的心态,使他们迅速融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以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未来。
3.坚持以行为引导为目标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对待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的正确态度,最终转化为其积极推动和投身民族团结事业的行动。因此高校在培育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的同时,要加强行为引导。在校园里,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可以在其无意识的行为倾向上表现出来[6]。比如是否乐于自觉自愿地成为校园中情同手足的良好友风、团结协作的良好学风、和谐共进的良好校风的参与者和维护者,是否愿意主动对破坏民族团结事业的人和事坚定反对、自觉远离等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的这些点滴行为中检测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及时改善工作,提高民族团结教育实效性。
二、个体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机制探索
1.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
要切实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使个体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制度化、常态化,高校必须始终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民族团结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第一,组织领导要到位。要在学校(院)党委统一领导下,成立以学校(院)党委书记、校(院)长为组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和副校(院)长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全面部署、协调和监督各项工作落实。同时,建立校领导联系班级制度、校长接待日制度,党员、干部与少数民族大学生“一对一”结对子制度,拉近与少数民族学生心与心的距离。
第二,工作职责要明确。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应由学校各级党组织、各二级学院书记(院长)担当,并要注意将这项工作渗透到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之中,具体工作责任分配到人。组织、宣传、保卫、学生工作、团委、教务、后勤等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同时又相互配合,积极发挥教育合力作用。民族高校可以着力建立集各部门专人参与的积极联动的学生工作队伍,实行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管理干部值班、管理服务人员首问负责制等工作制度,对影响民族团结的现象和事件防微杜渐,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第三,责任追究要落实。要切实使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必须有相应的监督和考核机制,要有规划,做到年初有部署,年底有检查,高校要坚持把民族团结和育人能力作为相关人员评奖评优、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严格要求所有教职员工不利于安全稳定的事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做到“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对民族团结教育旗帜不鲜明、工作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要严厉追究其责任。
2.强化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水平
要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高校要着力打造一支理念信念坚定、值得学生信任的育人队伍。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无疑是核心的两支队伍。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使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要以学生对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等正确的认知为前提,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肩负起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传授的职责,将民族团结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结合突发事件和学生容易产生认识模糊的事件,及时加强形势政策教育,为学生讲清国际国内形势,剖析事件的本质,澄清模糊和错误认识。教学中,还要在因材施教上下功夫,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钻研国情、社情,深入民族地区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有依据地为学生进行讲解,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和学生,为提升民族团结教育实效性大胆探索。辅导员是学生日常各项工作的直接管理者,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力量。辅导员要自觉学习,积极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学习教育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要树立关爱学生、服务学生的理念,不仅要做学生工作中的“管理者”,更要成为了解、关心学生思想的“引导者”。
在注重发挥教师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学生骨干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优秀代表,也是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托。高校团学组织应当通过选拔优秀少数民族大学生担任学生会、社团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扩大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促进交流融合。并通过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优秀高年级学生等实行“老带新”,积极发挥同辈群体正面引导作用,便于及时了解个体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变化、实际困难等,多方面提供引导和帮助,并不断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
3.创新育人举措,提升教育实效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要适应新形势和新变化,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民族团结教育的方式、手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第一,建立健全针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业管理制度。在少数民族学生预科班或者民族班的课程安排上,可以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案,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段考评”,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精细化”培养,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建立针对于个体少数民族学生的谈心、谈话制度,建立个体谈心档案。谈心谈话的过程即是与学生情感交流和心理互动的过程,有利于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利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宣传。学生辅导员要自新生入学伊始,与每个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谈心谈话,准确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宗教信仰、思想动态,并形成制度,建立每个学生的个体谈心档案,使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有的放矢。
第三,建立班导师制度。选拔优秀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兼任学生的班导师,通过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业辅导,关心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发展、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引领学生的学术成长,使民族团结的观念从点滴、细微之处深入人心。
第四,建立困境帮助制度。学校应准确掌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奖、助、勤、贷、补等方式构建起完整的资助体系,帮助学生解决后顾之忧;对于环境适应、学习等方面感到压力的学生,应抓住班集体骨干力量,或着力培养专门的协会或学生社团,建立“一帮一”制度,及时伸出援手,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解决语言方面、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困难,使他们时刻感到温暖、自信。
4.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育人氛围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高校既要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又要打造各民族大学生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让有形的、无形的、显性的、隐性的民族团结教育在校园之内全覆盖。要综合运用校园网、微平台等现代化传播手段,以隐性教育的方式加大民族团结教育宣传力度,做到润物无声、点滴入心。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尊重差异、开放多元的环境,打破学生按照民族身份、地域同乡“扎堆”“抱团”的习惯和传统,通过“民族风情周”“民族文化节”“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等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各族学生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校园中形成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促进各民族学子交往交流交融。
[1] 奔厦·泽米,吴宇.新时期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及其路径选择[J].西北民族研究,2011(3):231-237.
[2] CNNIC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8-13].人民网,http://edu.people.com.cn/.
[3] 孙秋云.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之我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3):58.
[4]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新时期统一战线文献选编 (续编) [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7:386.
[5] 丹珠昂奔.沿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前进——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体会[N].中国民族报,2014-1-7(5).
[6] 白屯.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如何做到“争取人心” [N].中国民族报,2014-11-28(5).
(责任编辑 刘敏)
Mechanism of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for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as Individuals
XU Li-man
(Research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Dalian Minzu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05, China)
National unity is one of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re contents of socialist ethnic relations. To enhance the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for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as individual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view that colleges should take emotional education as the basis,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s the core, practical help as the guarantee and behavior instructions as the goal. Moreover, colleges should have work meticulously-planned, take a macro moral view, manage personnel construction properly, innovate mechanism, renew forms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for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as individual constantly.
individual;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2017-02-27;最后
2017-03-29
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L16BSZ01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50437);国家民委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项目(2015-GDWT-05)。
徐丽曼(1979-),女,辽宁朝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文化相关研究。
2096-1383(2017)04-0416-04
G6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