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图书馆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研究
2017-03-15靳婉燕
地方文献是图书馆藏书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国家文献和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以及风俗、民情、自然资源的综合反映,是一方土地孕育出来富含这方水土特质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素有“一地之百科”之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为此,收集保存西北地区古老的民族文化遗产,为学界研究西北民族地区历史文化提供参考,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情报依据、文献资料和参考数据是时代赋予图书馆人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职责。
一、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
地方文献的收集是地方文献开发与利用的基础,要做好地方文献工作,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地方文献,范围如何界定。国内最早对地方文献进行概括的是我国图书馆界地方文献事业的奠基人杜定友先生,他认为“地方文献是指有关本地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照片、影片、画片、唱片、拓本、表格、传单、票据、文告、手稿、印模、簿籍等等。凡有历史价值的,即‘断简另篇,‘片纸只字,也在收集之列。”这一定义首次揭示了地方文献空间“区域性”的本质特质,全面系统地表述了地方文献载体的“多样性”,价值“史料性”的特征。此后对于地方文献概念的探讨也大多基于杜先生的这一概念。可以说,把地方文献概况性的总结为“记录有某地区知识的一切载体”已得到图书馆界的广泛认可和接受。为此,在界定地方文献收集范围时,可依据此定义,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本着“反映地方特色”的主题来界定。具体来说,地方文献从内容范围大致分为如下三类:
1、地方史料:地方史料是指有关本地区一切情况的记载,包括过去和现在的,凡是与本地有关,并以各种形式记载、表现的一切资料,都属于这一范畴。如:本地区的各类史料、志书及记载本地区山川名胜、历史沿革、风俗文化、地方经济等资料;各姓氏的家族谱牒,其内容是记载家族成员的生、殁、配、葬,以及族群的迁徙变化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的人口状况。还有有关本地区的革命历史文献、有影响的人物传记、出土文物记录,以及历史重大事件、风土人情等的记载;本地区土地、矿产资源调查资料和地图、图表及各种统计资料等,都算作广义的地方文献。
2、地方出版物:地方出版物是指出版发行的本地区历代各类文献资料。主要包括:各类图书、报纸、期刊、著述等。现当代的地方出版物还包括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出版物,如碑记拓片、摄影照片等。由于过去的出版概念不是很明确,内部印刷的仅供内部使用和交换的资料,甚至抄写誊录、刻印的资料也算作地方文献,如公开、未公开发表或会议交流的涉及本地区的调查报告、研究成果、游记、笔记等文献资料。
3、地方人士传记、著述及其研究资料:各地都会有一些知名人士,如革命家、政治家、艺术家、科学家、作家、学者等,他们生活在他们所属的时代,其生活无不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到了晚年一旦悠闲下来,往往都会撰写生平回忆录,或者进行专著、论文、诗词、信札、日记等的整理,这些地方人士以及外地人士关于本地区的有关著述,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历史,尽管没有正式出版,也应视为地方文献。
二、西北地区图书馆地方文献收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西北地区图书馆把地方文献收集工作作为馆藏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应看到,由于受历史、经济、地理和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西北地区图书馆地方文献收集工作仍存在许多问题,严重束缚和阻碍了地方文献工作的顺利开展。
1、地方文献购置费明显不足。经费不足是西北地区图书馆地方文献事业发展的瓶颈。地方文献工作在一些经济发达省份开展较好,但对于经济欠发达的西北地区而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西北地区各省财政拨付公共图书馆的经费较少,相应地,在保证图书馆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基础上,用于地方文献工作的经费是少之又少。如:青海省2012——2013年省财政虽然一次性投入了部分文献购置费,解决了青海省基层图书馆十几二十几年不买书的问题,但文献购置费进入当地财政预算的问題,大多数图书馆仍未解决,少数图书馆进入当地财政预算的也仅有5000——30000元左右,多数图书馆与第五次县以上图书馆评估标准中新增藏量购置费10000元的最低下限还有较大差距。由于受文献购置费的限制,许多图书馆只注重报刊订购和新书购置,对于地方文献只能是有钱就买,没钱也就算了,这极大地影响了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事业的发展。
2、对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地方文献收集工作一直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早在二十世纪50年代,国家就提出要加强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1982年中央文化部下发的有关条例中明确指出“图书馆对本省、自治区、市的正式出版物和有关本地区文献应尽量收集”;1999年中央文化部又下发了《关于加强地方文献工作和征集地方文献的通知》。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本地区地方文献的“呈缴本”制度,为本地区图书馆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行政支持和政策保障。但从地方文献收集的实践来看,由于多数图书馆对政策和地方文献工作的宣传还很不到位,许多读者对地方文献的认知、收集和“呈缴本”制度都知之甚少,或者说对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无法将“呈缴本”制度深入到地方文献的出版机构和著作权人的意识中,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给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阻碍了西北地区地方文献事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3、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不全面。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地方文献的种类和数量急剧增加,尤其是非正式出版物,每年都有上升的趋势。加之,地方文献不同于一般文献,它涉及面广,出版地分散,图书馆缺乏出版、发行信息,无法取得完整的地方文献书目,对内部出版的资料和没有出版的重要会议材料、调查报告、地方科技资料等无法主动收集;对散失民间或尚需挖掘的少数民族原生态多样性文化遗存也没有主动收集整理。同时,大部分馆存在着重正式出版物、轻非正式出版物;重纸质载体、轻非纸质载体;重显性文献、轻隐性文献;重官方文献、轻民间藏品;重文史类文献、轻科技、经济类文献等倾向,导致一些有价值的地方文献无法收集齐全,造成馆藏地方文献品种缺失、收藏残缺不全的现象。
4、缺乏地方文献收集的长远规划和目标。一些图书馆,特别是西北边远地区的县(市)图书馆还未充分认识到地方文献的意义和价值,对地方文献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制订地方文献收集的长远规划和目标,对地方文献仅仅限于零散、偶然性的简单收集,没有形成馆藏的体系和框架;在文献收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科学的规划,收集重点不够明确,收集工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甚至认为地方文献可有可无,造成地方文献收集的较大缺口,很难形成鲜明的馆藏特色和科学的藏书体系,使地方文献工作处于无序的状态。
5、地方文献资源的收集方式缺乏社会化协作。多年来,西北地区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都是各自为政,没有建立统一的协调机构。各省图书馆对地方文献资源的收集也还停留在单兵作战的状态,既缺乏图书馆间的整体合作,又缺乏与社会各方面信息源的沟通与协调,没有开展横向的业务联系,对地方文献的出版发行状况及相关信息了解不够全面,导致地方文献的收集、收藏不完整、不成体系,或产生交错、重复建设现象,收集工作难以取得理想的成果。
三、西北地区图书馆做好地方文献收集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1、争取资金,设立地方文献工作专项经费。要卓有成效地做好地方文献工作,保障地方文献后续工作的有效开展,西北地区各省图书馆要争取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一是争取政府政策、法规的支持,保障地方文献征集、采访的合法性。二是积极向当地财政申请经费,设立地方文献工作专项经费,推动西北地区地方文献收集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2、加大对地方文献工作的宣传力度。收集保存地方文献不仅是各类图书馆的责任,更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因此,西北地区图书馆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激励社会参与。一是做好对各级政府的宣传。把收集地方文献工作变成一种政府行为和社会行为,由政府出台“呈缴本”制度,并以地方性法规或正式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各相关部门,使其明白有向当地图书馆呈缴文献资料的义务和职责。如果不呈缴,将追究相关人员的渎职行为,这样将从制度上保证地方文献的呈缴收集工作。二是运用社会公益广告等形式,向社会各界宣传征集地方文献工作的意义、作用、内容范围。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让更多的人了解地方文献的价值,赢得全社会的支持,形成广泛关注地方文献工作的良好氛围。三是配合“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全民读书月”等活动,举办地方文献专题展览,展示本地区的文献资料,让社会各界了解本地历史,了解图书馆地方文献收藏情况,充分发挥馆藏地方文献存史、资政、育民的作用,为弘扬西北地区地方文化拓宽道路。这样才能使单位和社会各界认识到将出版物、行业研究成果及个人著述移交图书馆保存,是功在千秋的文化积累活动,才能得到各级政府、社团组织、研究机构、各行各业以及普通老百姓的关心、支持、献计献策,甚至主动捐赠各种文献资料,使收集工作顺利进行下去。
3、建立、健全地方文献收集制度,保障地方文献的完整齐全。地方文献不仅范围广泛,数量巨大,而且形式多样,除公开发行的出版物还包括本地区的档案文献、灰色文献等非公开出版物。仅靠订购和市场购买很难搜集齐全,必须多角度、多视角构建有效的地方文献征集体系,日积月累,形成相对固定的文献征集途径。一是建立“呈缴本”制度。呈缴制度是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以文件形式向出版生产部门下发的征集函,但在实践过程中,许多部门都没有落实“呈缴本”制度。为此,图书馆要加强与这些部门的联系沟通,主动上门征集。二是图书馆应加强与本地区各相关部门间的合作,积极主动地与各生产、出版、发行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实行个人呈缴、社会捐赠、企业协作、单位购买和主动搜集相结合的地方文献采集制度,壮大地方文献的收集队伍,畅通地方文献收集渠道。三是图书馆应结合本地和本馆实际制定收集重点和征集细则,有步骤、有重点地收集。四是图书馆还应制定适当的激励机制,对向图书馆捐赠地方文献的部门、集体和个人实行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如为捐赠者赠送收藏证书或为他们提供查阅资料的优惠条件等。对征集不到的可采取购买或复制等办法进行收集,尽力将有价值的地方文献收集齐全。
4、合理规划,明确重点。地方文献收集工作需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明确本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长期目标,制定详细可行的阶段性实施计划,这是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前提。为此,西北地区图书馆应结合区域特点和各馆的发展需要,制订各省地方文献工作的长远规划和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确定各馆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和重点,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地方文献,逐步建立起本馆的地方文献收集序列,使地方文献工作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5、构建地方文献收集协作网。地方文献收集工作是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环节,如果收集工作途径不畅通,收集工作方法不科学,就无法保证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的顺利完成,那地方文献工作将是无米之炊巧妇难,任何开发、研究、利用将无从谈起。为此,确保地方文献收集工作取得实效,是图书馆深化地方文献工作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在开展普遍收集的基础上,西北地区各省图书馆要努力建立一个覆盖面广、多元高效的地方性联合收集网络。即在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下,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联合社会各界力量,搭建一个多元合作的信息网,共同推动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第一,西北地区各省应构建地区图书馆间的合作网络,明确各成员馆在合作体系中的权利义务及收藏范围和重点。各协作馆按地域实行分工收集,并为其他协作馆代购文献或文献复制品,从而建立分布合理、保障有效的地方文献收集体系,形成一个地区的文献资源在总体上完备、各成员馆又独具馆藏特色的收藏模式。这样既避免了重复收集,又消除了盲区与遗漏。第二,西北地区各省图书馆要加强与本省档案馆、史志办、博物馆、相关名人史料陈列室、名人故居、名人纪念馆、节会办、方志办等部门、单位的合作,这种合作可以使地方文献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建共享。第三,西北地区各省图书馆要与本省出版局、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学术机构、个人等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合作网络,及时从源头上掌握地方文献的出版情况。第四,西北地区各省图书馆要建立本省地方文献信息专家联络系统,将地方名流、专业作家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组织在一起,疏通信息渠道,构建和完善信息收集系统,迅速、全面地收集地方文献资源。
6、加强地方文献专业队伍建设。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绝大部分依赖于工作人员千方百计地去寻觅,这项工作的成败取决于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因此,要做好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除加强地方文献工作人員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技能外,还应拓宽其历史文献知识、补充地域文化知识,并对地方文献所涉及的各类知识有深入的了解,特别要熟悉本地区的自然及社会人文发展史。重点培养一批作风过硬、知识面开阔、专业化程度高的地方文献工作者,使之尽快掌握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理论和技能,及时掌握社会发展动态,善于判断、识别各种文献形态中与地方文献有关的素材及其信息价值,并能运用适当的形式将这些文献信息进行专业选择与整理、加工,形成新的文献形态,从而更好地为读者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本报记者.“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习近平在福建保护文化遗产纪事[N].福建日报,2016.1.6.
[2]李敏.杜定友地方文献学术思想刍议[J].黑龙江史志,2013.(7).
[3]李盛福.青海省州、市、县图书馆第五次评估定级工作概述[J].西北五省(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研究,2014.8.
[4]梅琳.公共图书馆深化地方文献工作的思考[J].图书馆知识服务与阅读推广,2013.8.
(作者简介:靳婉燕(1966.2-)女,民族:汉族,籍贯:陕西洋县人。学历:党校本科。工作单位:青海省委党校图书馆文献信息部。职称: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