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水画形态节奏之我见

2017-03-15陈顺尧

群文天地 2017年1期
关键词:山水画节奏变化

一、引言

1、选题的意义和缘起

“节奏”一词本是音乐概念,但建筑、雕塑、绘画等视觉艺术和音乐的通感效应很早就有人进行了专门研究,美国当代美学家苏珊·朗格曾在其著作《情感与形式》一书中,对静态艺术节奏进行了专门论述。我国古今艺术家也曾对绘画与音乐的联系做过讨论,但很多论述都停留在抽象的文字表达和宽泛的理论探讨上,单纯的视觉语言研究很少见到,本文通过个人的学习实践总结,对山水画中点、线、面、体等形态因素在画面中形成的节奏、秩序加以归纳和疏理,以期达到对山水画自身表现规律的更深层次理解。

2、节奏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节奏”一词的运用始于音乐,但在客观规律当中,节奏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它为人们所感知,所体验,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说:“节奏……到处都能看到它,作为一个组成要素,它出现在一切艺术中,也出现在一切富有自己的时间过程的现实中,出现在生命现象中,或许还出现在历史现象中。”

事物的节奏变化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重复节奏形式,一种是渐变节奏形式。节奏有动态性、间隔性和起伏性等特征。“节奏的本质是紧随着前一事件完成的新事件的准备……是在旧紧张解除之际新紧张的建立。”

绘画中的节奏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节奏,是同一视觉元素连续重复或多次出现而产生的运动感,秩序感。是画面形象排除物理认知性的一种有机联系,是画面形象和非形象矛盾关系的对立与融合。可见,画面中形象之间形成的各种对比关系是产生“节奏”的重要原因。客观世界存在着无比丰富的形态元素,这些元素在走进画面时,已不是物理属性的自然元素而是在画家理性关照下的似点、似线、似面的抽象元素,这些点线面体的有机组织就形成了画面的形态结构,本文论述的重点就是山水画的形态元素在画面中形成的节奏变化。

3、山水画形态节奏的研究现状

有关绘画节奏与音乐节奏的联系的命题,西方艺术家和美学研究者早就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俄国著名艺术家康定斯基在其著作《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就对画面结构与节奏的关系以及绘画与音乐的相通之处做了研究,并对点、线、面等形态元素的性质做了仔细的分析。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生命活动最独特的原则是节奏性,艺术也具备着节奏的模式。”并对各种艺术的节奏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我国艺术理论家王令中通过《视觉艺术心理》一书对美术表现形式的成因和效应进行了逐层深入的分析;艺术理论研究者于培杰在其著作《艺术节奏论》一书中,对节奏的概念、表现类型及在各门类艺术中的状态做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还有近几年我国发表的关于绘画节奏的学术文章也不在少数,这些论著从笔墨,构图,绘画的节奏与韵律等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总体理论认识上都是相同的,认为绘画中的节奏是构成绘画成败的关键。但单纯谈论山水画中形态节奏的专门论述还较少,本文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以山水画中的形态因素为研究对象,梳理形态节奏在山水画中的各种表现性。

二、节奏对山水画本质追求的重要意义

1、山水画的本质追求

山水画在两千年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完备的语言体系,从两晋时期稚拙单一的表现技法到五代两宋时期的相对写实,再到明清成熟期的主观抽象表现,每个时代都有着鲜明的风格差异和审美倾向。近几十年的创新求变和对西方艺术成果的借鉴,使中国山水画的面貌再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本土文化衍生而成的文人情怀,老庄哲学影响下的宇宙观,孔孟礼教束缚下的尊卑观念,一变而为纯视觉化的艺术语言体系和科学的审美思维方式。题材、形式、创作方法都在变化,但人们对绘画的本质追求并未改变。

山水画诞生于一个谈“玄”论“道”的时代。经过魏晋战乱时期对人精神肉体的严重伤害,古代文人的精神归向了山林,转而向自然寻求人生的意义。“玄”学兴起,探求人的真实存在和理想人格的建立。南朝宋宗炳在其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篇山水画论《画山水序》中,揭示了圣贤之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把画山水认为是一种体“道”行为。因此,山水画实际是画家借助自然之象印证“以神法道”的体验过程,这种法“道”的程度就表现在山水形式之中。为了实现这一追求,就要处理好山水画的形式关系及各种关系间的节奏与韵律。

2、山水画是有机的生命运动形式

“希腊人认为,求得秩序和美的比例的直接来源是人体……我们称为美的东西是整体的各部分取得调和关系而产生的”。这里讲的“整体的各部分取得的调和关系”实际就是生命的运动形式。人是大自然最杰出的创造,人体的比例是美的典范,而中国山水画是以大自然为载体,借用了大自然许多物象為媒介,并将它们抽象化、符号化,转化为干湿,浓淡,刚柔等形态万千的视觉元素,再通过对这些视觉元素的有机组织,形成各种大小,疏密,虚实,开合,动静,奇正,冷暖等相对因素的对比变化并使之和谐,最终建立一种节奏和秩序清晰简明,画面结构明确的有机生命形式。朗格在其著作《情感与形式》中说:“在我们称之为生命的现象里,真正存在着不停的变化和永久的形式。这种形式凭借实际因素间相互影响的复杂配置而组成、而维持、运动由此也总是倾向以某种突发的方式发生……生命感不是反映在实际的线条里,而是反映在它们的创造物即它们所具有的运动里。”可见,运动是生命形式的必然条件,山水画要求得这种有机的生命运动形式,必须处理好构成画面诸多元素的节奏关系,其中形态元素的节奏变化是重要组成部分。

三、形态节奏在山水画中的表现

1、潘天寿对中国画中“点”的位置和作用,曾有一段议论:他说“画事用笔不外点线面三者……吾国绘画,以线为基础,故画法以一画为始。然线由点连接而成,面由点扩展而得,所谓积点成线,扩点成面是也。故点为一线之母。”

点在绘画中是最自由的形态元素,古人在运用点的方法上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总结出来很多经典的运用程式,为后来人们的学习创作提供了再创造的启示。石涛在对点的理解运用上有很精辟的论述。

“点:有雨雪风晴四时得宜点,有反正阴阳衬贴点,有夹水夹墨一气混杂点,有含苞藻丝缨络连牵点,有空空阔阔千遭没味点,有有墨无墨飞白如烟点,有焦似漆邋遢透明点,更有两点,未向学人道破:有没天没地当头劈面点,有千岩万壑明净无一点。咦,“法无定相”,气概成章耳。”

可见,点在山水画中不仅具有表现春夏秋冬,风雨明晦,阴晴雨雪这些自然现象的功能,还可以起到调节画面节奏的作用,画中物象过于密集或过于疏朗时,可以通过巧妙用点,达到分散或聚合的效果;有时画中物象显得散乱零碎,可以通过巧妙用点,使画面气脉贯通,秩序井然;有时画中物象显得拥堵,可以用点疏离、间断,使之气息畅通;有时画面节奏需要突出某一部分,可以用浓重畅快的墨点,增强视觉效果;反之,当画面需要减弱或隐藏某一部分物象时,用“点”可以使他含蓄而朦胧。当代绘画对点的运用更加广泛,点往往以抽象元素构成画面形式美,图1图2是典型的以点为主元素构成的画面,鸡雏成为形象而有趣的点元素,图3也是以点结构为主的画面,抛开物理属性和认知性,我们看到的是点线面的抽象构成和画家的特殊审美情趣。

中国画是以线造型为主,一点一画一勾一勒都是在画家理性关照下按照某种节奏运行的。关于线在造型艺术中的重要意义和在中西文化中的审美价值本文不再赘述。这里只谈及中国画中线性因素形成的节奏秩序和形式美感;在中国画形态结构中“线”的表现有多种状态。在画面中的线已不是抽象的“线”的概念,而是由各种具体物象形成的线性因素,一种是显性的线,能被我们直觉直接感知的线。另一种是隐形的线,需要我们去发现、去联想,是画家主观意识下制造出的线性因素。这些线以长短、曲直、方圆等相对形态呈现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组合,这些形式和形式之间的组合关系,就构成了画面的节奏美感。在山水画中线的状态一般通过一些具体物象来体现,如山势的走向,云水的运动,时断时续的山路,树的组合等呈现着线的状态。

如图4图5所示,一组人的剪影、一组树木的组合形成几条线的关系,有长短、粗细、疏密的变化。为了避免平板、僵直、机械,在创作中就要使其有秩序,有变化,达到“不齐而齐”的视觉效果。这种线的有序组织,往往贯穿整幅作品,画面结构在纵向或横向上分别形成的纵线结构或横线结构。这些纵横的结构线往往是抽象的,是隐性的,但却带着具象的面纱,是构成画面有机性与整体性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这些显性和隐性的纵横线在长短、粗细、曲直、刚柔的对比中变化,是一种动态的有机组织,很少横平竖直的静止状态。这些具有动态感的“线”,有时是通过时断时续的频闪效果显示其视觉效应,有时是通过不同形质元素的连续性体现其内在节奏。这种频闪和連续性不仅表现在形态节奏上,还出现在画家主观意志下产生的多种现象中。

图6是黄宾虹的山水作品,画面中似断还连的白线形成有节奏的关系,这些通透的点线是画家主观控制下形成的线性结构,没有一条是客观存在的,由此形成的主节奏鲜明而多趣,是山水画中线节奏的典范。图7以螃蟹为线的载体,以这种相对稳定的短线形态,通过疏密、黑白、纵横等相对因素的矛盾关系,体味对立与和谐、多变与不变微微错动的线的节奏。图8是虚谷对线的独特经营,变化微妙而趣味横生,下图具象的小船和抽象的远山形成动静、纵横变化,简洁而有意味,充满着智慧。

造型艺术中,面的呈现状态千变万化,具有复杂而宽泛的表现性。山水画中面的因素较为复杂,常和点线体等因素互相转化。当狭窄细长的面积出现在画中时,虽具有面的性质,但它成为画面结构中的线性因素;当较小面积频繁出现在画面中时,在画面结构中可能变为点的功能。当单纯的面的形式出现时,又是以不同质地的对比状态出现;为了追求画面整体节奏的和谐,在画面构成中,面有时会充当线的角色,有时渐变或突变为体或点。总之,面在画面中不管怎样变化都要为画面整体气韵和节奏服务。图9虚谷的《蘺宅桑枝》中几个形状、大小、质地不同的面积形成有趣的节奏变化,由桑枝构成的抽象而杂乱的面积,和篱笆墙的细密整洁、房屋规矩的线面组织共同形成简洁而有序的画面,清新、自然。

2、节奏在我的山水画中的表现

(1)审美心理的形成

对节奏的理解、把握和敏感度是由艺术家的内在修养决定的,任何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的经历。人对节奏的把握一部分来自于先天的禀赋,一部分是在生活体验中逐渐形成的。因而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艺术节奏的理解和把握也是有差别的。但对同一个人而言又会具有相对稳定的性格和情感,艺术表现中总会带有这种性格,甚至会伴随作者一生。画家在长期的审美训练中,逐渐也会形成对画面节奏和秩序独特的理解。这种独特性源于画家各不相同的学习历程,我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多方面汲取营养,通过书法练习、音乐欣赏、水墨写生等方法来培养自己对节奏的直觉敏感性。在各种艺术中,音乐最容易激起人的情感反应,随着旋律的跌宕起伏,人会陶醉其中,激越短促和优美流畅分别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觉,我常常试图将这种体验转移到书法和绘画中去,在已有知识系统里,让情感主宰直觉去创作。

(2)在写生中对节奏的体悟

对绘画中节奏的把握与画家的笔墨修养、创作风格和对意境的追求等有关。我在山水画学习中,除了对传统山水画笔墨语言的悉心揣摩、反复练习外,主要是在写生中观察和体悟自然中所蕴含的节奏和秩序之美。自然往往是纷繁芜杂的,很难直接看出理想的画面,这时候需要“脱去胸中尘浊”,放弃对事物物理属性的认知,进入一种纯审美的心理状态,以抽象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画面构成和节奏的律动。将自然中杂乱的物象归纳整理,通过纵横、疏密、黑白、虚实等多种对立的语言因素构成画面的节奏,这时候要注意画中物象“势”的把握,山石、树木、房屋乃至所有走进画面的物象,都应视作点线面体等抽象元素,做好疏密虚实经营,“得势则随意经营,一隅皆是,失势则尽心收拾,满幅都非。”在把握好大形势的情形下,找出画面的主节奏,可以是树木形成的线性因素,也可以是田地、山石形成的面体。一般来说,一幅画的主节奏只有一个。使主节奏因素形成有序的排列或有规律的重复,并让这种重复在不断变化中行进,让这种变化因有趣味而妙不可言。为了整体画面秩序的鲜明,我常常删减细节变化,突出基本形,使外轮廓尽可能简洁明了。图10是我的写生稿,画的上部本应该有山石,为了画面的完整全部舍去了,只留下线与面的交织协奏。边缘线在整体关照下寻求多变,或平静或跌宕,始终要与内在结构有机协调。

(3)创作中对节奏“度”的把握

有规律的节奏变化符合人的心理需求,而过于单一的节奏会使人感到乏味;相反,过于多变不仅会失去节奏,还会让人难以接受。这两种极端的节奏处理方式都是不可取的,而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相对节制的有序变化更适合人的天性。变化的程度取决于整体形势关系的需要,既富有变化又不杂乱无章,能够符合人的生物节奏和生命节奏的需求就是理想的节奏秩序。由于长期受庄禅思想的影响,我们对艺术的经营,力求自然而然,不留人为痕迹。

如同音乐中的调式和节拍,我在山水画创作中首先确定的是整体的气韵、节奏及预期的最终效果。有了这样一个心理期待,后续的创作过程都会围绕着这一主线进行,所有的节奏变化都会服务于这一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常常要把局部节奏变化放到整体大关系中去考虑,节奏过强或过弱都会导致整体的失衡,破坏全局气息的贯通而造成画面郁结。图11试图通过几条线的组合来说明矛盾与和谐的关系。图11(1)中一纵一横两条线垂直相交,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关系;图11(2)是几条平行线,线与线除了平行,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显得刻板而单调;而图11(3)中所示,线与线的关系是杂乱无章的,没有秩序可言;图11(4)(5)分别是齐白石和虚谷的作品分析,明显可以感觉到线的组合有秩序、有趣味,动静、疏密、长短等变化寓与其中而和谐统一。可见,画中相对因素的矛盾究竟调和到什么程度,需要具体情况来定,图11(6)中是一组牛毛皴,笔与笔之间是相互生发的关系,后一笔的笔势一般要根据前一笔而定,千笔万笔都源于一笔,正如石涛所说:“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總之,对节奏“度”的把握是作品成败的关键,将事物的多样性纳入有条理的组织之中,在规则之中破以不规则,在渐变之中安置突变,既要秩序和节奏,还要避免单调和杂乱,对这种“度”的把握的程度,取决于创作主体综合修养的高低,审美建构愈高,愈能适应人们丰富的视觉心理需求,愈能契合宇宙的和谐秩序。

四、总结

山水画的节奏变化如同交响乐的节奏变化,是多种因素通过多样手法的协调配合来表达某种审美理想的,虽不能像音乐那样直接从生理到心理影响人的情感,但是节奏感会直接依附在画家的情绪上,并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一种独属于画家自身并带有明显“标签”的风格。这种“标签”的形成与画家的学识、经历、审美修养等有直接关系,进而形成或柔和、优美或雄强、刚劲的节奏感。

不仅形态具有节奏变化,黑白、虚实等同样是在创作主体审美心理支配下进行着变化。优秀的山水画作品,无论是整体的大结构、大关系,还是局部的小结构小关系,甚至一笔一画中都包含着强弱、轻重、方圆、刚柔等节奏变化。画中某种有联系的因素按照某种关系形成一个节奏序列,是画家审美心理的印记,比如:画中几块大小不一的面积,按某种关系形成一个节奏序列,构成画面单向因素的主节奏,在保持这种主节奏的前提下,各部分又可以再组织、再变化形成更小的节奏,如此往复,从整体到局部都会形成有序的节奏变化。本文从个人实践出发,通过对山水画的形态元素的节奏分析,从一个侧面梳理了节奏在山水画中的表现,为个人更全面的研究山水画艺术储备经验。

参考文献:

[1]审美经验现象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

[2]美国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美国E·B·Feld.艺术创作心理[M].台北艺术图书公司印行,何政广译.

[4]潘天寿.听天阁谈画随笔[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

[5]韩世德.大涤子题画诗跋[M].石涛画语录研究.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版.

(作者简介:陈顺尧,男,汉族,籍贯:甘肃靖远。学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硕士学位,中级职称:馆员。单位: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文化馆。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与研究。)

猜你喜欢

山水画节奏变化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节奏
轻快漫舞
这五年的变化
经理人的六大变化
喜看猴年新变化
变化休想逃过我的眼睛
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之我见
程灿山水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