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意向养成研究
2017-03-15孙亚洲
摘 要:21世纪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发展,使得高职教育走个性化教育之路十分必要,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高职专业导师利用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舒伯的生涯发展技术、图画测验技术等职业辅导工具,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稳定的个性化职业意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促使其成为“学习型”学生。
关键词:专业导师;职业兴趣;职业意向
作者简介:孙亚洲(1975-),男,河南周口人,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营销管理。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重点项目“职业意向引导、分层递进的高职‘三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编号:DJA140246),主持人:任文杰。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2-0025-04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人们自我实现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同時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改变了年轻人的消费需求,他们网上会友、上网shopping、喝拿铁,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体验与获取信息,因此带来的海量信息、多样选择使他们充满活力、多变,个性化也就成为其自我实现的主要特点,为了应对这一发展,高职教育顺势而为走个性化教育之路显得十分必要。
个性化教育的实质,就是从元认知角度出发,发掘学生职业兴趣,把他们隐性、感性的兴趣点凸显为量化、具体化的职业兴趣,培养其形成职业意向,驱动他们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角,促使其成为“学习型”学生[1]。
一、科学化选择培养专业导师
在个性化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导师至关重要,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努力提升自身各方面的整体素质。
(一)专业导师的选拔
选拔导师时,要将选人、用人、培养人才的团队管理法则进行梳理和总结,给予导师天马行空般自由文化的熏陶,发掘各类人才培养模式背后的工作逻辑和管理原则,在人才招聘、培养、管理等各方面,全方位打造创新、高效的导师团队。首先,选拔的专业导师必须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讲师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专业机构严格把关),在专业领域至少承担过两门以上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或一门公共必修课,这样指导出的学生才能更专业,视野才能更开阔;其次,专业导师还应政治思想过硬、学术作风严谨、作风正派、品性端正、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重视教书育人,认真履行专业导师职责;第三,专业导师教学工作经历应在十年以上,企业实践经历三年以上,在此基础上才能扎实推进个性化培养学生的重任。
(二)完善导师的专业素养
专业导师首先需要不断完善个人专业素养,不仅要有整体的专业理论架构、突出的专业特长,在课堂上打造磨练个人的教学经验,而且要持续地进入企业实践锻炼,对现实经济社会中的职业发展了熟于胸,成为一名理实结合的行家里手;其次要自我挑战,努力提高个人科研工作能力、不断增强科研水平,推陈出新,积累出丰硕科研成果;同时要不断学习社会经济理论和发展动态,兼具敏锐的社会适应性[2]。
(三)企业化培养专业导师
主动学习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专业导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岗位工作经验,熟悉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工作。这就需要学院主动走出门去联系企业,经常和企业联系感情。以情感人,以利动人,以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为培养学生的动力,和企业保持良好的、持久的合作。这样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既密切了与企业的合作,锻炼了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又促进了学生快速成才。以此为基础,高职院校选派校内教师到用人单位兼职,进行实习和挂职锻炼,参与用人单位的业务实践;校企合作企业则基于企业“准员工”培养的考虑,选派优秀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直接进入学校进行专业课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实训教学和业务操作。达成校企共同组建高水平互渗式的“师傅+导师”结构教学团队的目的。
(四)提升专业导师的心理预期
在整个学生的职业兴趣挖掘、职业意向引导培养中,专业导师必须具备平和、包容、乐观的心态,以学生为中心,和学生共情,想学生所想,达到学生与导师之间的心与心连接;以一颗尊重坦诚的心不断帮助学生打开紧锁的心灵之窗,共建互信的长期“共舞”态势;要自我放松、用愉悦的心情平等地接纳每个“个体”独立的学生,推动学生不断地自我成长。同时专业导师还要掌握丰富的职业意向养成技巧和准确的心理沟通方法,在与学生的收纳面谈中娴熟地运用霍兰德人职匹配理论、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等精确查询出学生的职业兴趣,进而养成学生的职业意向。不断提高学生个人的元认知,打开一个包容的自我,净化心灵,清除负面情绪,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而不是一个演讲者,以欣赏的角度,幽默的语气,不断释放学生心中潜在的语音。
二、精准储备面谈信息
作为专业导师,如何运用系统的干预方法,帮助学生提升个人满意度、从而获得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呢?
(一)专业导师面谈的职业规范
专业导师之所以“德高为师”,是因为必须遵从相应的道德规范,做到“不逾矩”,他应该关爱学生、尊重每个不同生命个体的自然开放;信守承诺、保护每个学生的个人隐私;遵守相关的职业法规;承担在整个咨询过程中的引导和培育责任;担负起为相关学生家长释疑解惑的责任,创造出学生自由成长的氛围;最重要的是要尊重每个学生自己做出选择与决策的权力,以便导师在未来的引导工作中遇到道德困境时,帮助导师自己做出正确的抉择。同时导师需要了解经常涉及的法律法规,有责任有义务让他的学生对影响到个人发展的相关法律问题有一个全面地了解。但导师必须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并非一个专业的律师,作为导师,自己更多地是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而不是给与建议,出现相关问题,你只能把学生推荐到专业法律援助机构。
(二)专业导师的面谈规避
导师往往会忽视,自己并不能承担所有的引导职责,有时错把自己当做“心理咨询师”,面对个别极端的学生,尤其是一些心理严重失衡的学生,导师个人一定要保持足够的清醒,这已不是导师的咨询范围,作为导师并不具备协助学生解决此类心理问题的能力,应及时找专业心理咨询的教师进行化解,以免误导学生。
(三)学生个人信息的前期储备
个性化培养过程的首要工作是做收纳面谈的准备工作,包括对面谈技巧的重新认知,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哪些技巧、方法更适合高职学生,或者面谈中出现了哪些缺失,怎样避免,以及学生经常问询的问题,尽量一一回顾,不要出现环节上的漏洞,努力把面谈沟通流程进行全过程预演,对于将要进行的收纳面谈以做到了然于胸,精确作为。
对学生的家庭情况(如家庭人口构成、父母收入来源、家庭和谐状况等)、财政状况(如个人经济来源情况、存款情况、负债情况、月支出情况等)个人综合素质和个人的可迁移能力(即个人可运用于不同职业的、基础的、可不断转换迁移的能力和技巧,如受过的各类培训经历、以往工作学习、社会服务获得的现实生活经验等)、发展的需求和各种支持(如学生家庭友人支持、个人经济来源支持、班级支持等)、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进行初步了解,为进一步的面谈沟通做好信息储备。
(四)把握区域就业市场的动向
專业导师需要把握高职生区域就业市场的动向,最重要的是对当地的劳动力市场与信息进行认知把握。如当地的教育和培训水平、可利用的科学技术,当地面临的竞争状况、外来求职者的迁移状况,当地的人口规模和劳动力总量、结构性失业就业情况,当地的劳动力工作转换情况,当地劳动力技术状况,当地劳动力的培训和再教育状况,当地的行业分类状况、新兴行业进展情况等,要不断跟踪、调查,以保证所掌握的各种就业信息要适时、客观、全面、准确及可靠。
三、学生个性化职业意向养成
(一)专业导师面谈的氛围营造
面谈沟通的第一步要满足学生渴望爱、自由、尊重的心理共知,接纳面谈时专业导师服装要大方合体,职业装代表正式和专家身份,形成一个良好的可信赖的心理暗示;专业导师和学生的座椅要成45度角,呈非常悠闲放松的状态;专业教师肢体语言非常重要,坐下时,专业导师上半身要微微前倾,两腿平行放置、两手放松交叉于膝盖或大腿间,语言做到缓慢柔和,真挚平静,让学生真正感觉到你是尊重他的,可以陪伴他的,可以让他自由发挥的挚友;在学生和专业导师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互帮互助的、信任友爱的伙伴关系,为进一步的专业指导打下一个良好的感情基础。
(二)学生职业兴趣的初步认知
对于行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发掘职业兴趣是最重要的一步,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霍兰德把人格划分为实用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事务型六种类型[3]。同时他发现人的职业与人格类型、兴趣密切相关,兴趣是人类所有活动的原动力,人一旦选择了有职业兴趣的职业,就会提高人的积极性,促使人主动地、快乐地从事该职业,且职业兴趣与人格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
专业导师通过职业兴趣测试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主观个性取向,发掘兴趣点,进而养成职业意向,把学生最大的活力投入到最如愿的职业发展中[4]。因为学生的职业兴趣会影响其个人的专业发展,当学生所选择的职业发展和他们的职业兴趣霍兰德代码相匹配时,学生的潜在能力即可以得到最彻底的释放,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在专业导师的伴随帮助下,每个学生会清晰地了解自己的霍兰德代码和未来职业选择中的个体倾向,从而在专业发展中找寻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趋向,避免专业发展中的盲目性,很好地规避学生专业学习的迷茫期[5]。尤其是对于缺乏职业经历的高职生,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能够帮助其制定好和形成职业意向,成功地进行职业设计,从整体上认识和发展个人的未来职业能力,同时职业兴趣也是职业成功的最重要的一环,它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运用不同的职业辅导工具,帮助学生养成职业意向
在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中,由于被测试的个人所处环境存在文化的差异性、经济发展的动态的差异性等,就会造成测试工具的自身存在一定的信度与效度偏差,再则由于过于强调理性的适配,从而忽略了个人在决策中的影响作用,最后由于静态测量的结果未必能真正反应出个人的长处与内心深层次的冲突,忽略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6]。为了避免上述误差,就有必要针对不同的个体,运用不同的职业辅导工具进行完善。
1.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就提供了进一步辅导学生更好自我了解,合理生涯规划的指导工具,专业导师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时不但要涉及个人的理性适配,还要注重学生情绪,进而更好地自我探索、不断平衡理想目标及现实的冲突[7]。在与学生的收纳面谈过程中,专业导师可利用生涯自传、生命线练习、画生涯彩虹图等辅导方法,使学生回顾一下个人发展历程的一些特殊人生经历,如过往阅历中重要人物及事件对个人影响、以及当时个人的态度与感受,还有以往各个人生阶段所有社会角色与理想目标间的差异,并对每一重要事件如何影响现在的我加以分析,来增进学生对自己过往历程的认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己设计职业发展规划的行动中,逐渐形成稳定的职业意向。
2.生涯彩虹图描画。“画生涯彩虹图”是一项重要的咨询辅导工作,学生的职业意向会受到三个时间轴的影响:第一是对过往成长事迹的“自我审定”;第二是对目前发展现状的“自我审定”;第三是对未来可能职业意向的“展望”。这三个时间轴是相互影响的,过去是现在的成因,现在又是未来的基础[8]。专业导师对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时,对未来时间轴发生可能性的审视较为重要。
专业导师在实际应用彩虹图时要特别注意:一是生涯发展,既涵盖了学生的发展阶段,又包括了学生生活空间、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内涵,通过彩虹图,可具体而清晰地帮助学生知晓不同角色在同一时期如何构建其个人独有生涯类型,各种角色如何在各个发展阶段组合,达成合理安排,从而实现最佳的自我。二是要注意被辅导学生显著角色呈现的时机与定位,这些线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与咨询未来的生涯发展,并设计出具体的实施步骤,以便于未来的显著角色能得到更彻底地发挥[9]。尤其是高职新生,为了培养他们可持续的职业发展,在经过成长、探索,建立新的高职适应模式,以维持高职学习角色与学习环境后,又要开始帮助他们新的人生阶段——求职准备。原有的高职生活习惯会逐渐衰退,在这一阶段养成他们稳定的职业意向,指导他们进行成长、探索、建立、维持与衰退求职准备人生阶段,生涯彩虹图描画就显得十分重要。
3.图画测验技术。图画是天然的表达自我的有效工具,且人在画图时防御心理较低,因而能直接显示出被测学生的潜意识,精确投射出学生的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同时由于更能够接近学生的潜意识,图画所传递出的信息量就远比语言丰富,表现能力也更强。而且图画技术不受文化水平的影响,在画图的过程中,学生可进一步理清个人的思路,把无形的东西有形化,把抽象的东西具像化,最重要的是图画测验更能够表达测试者的个体差异。要注意的是在测绘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所谓的标准生搬硬套,应更多地从图画的整体入手,进行个性化分析。
对于有些个性具有封闭性、抗拒性的学生,在沟通过程中,导师需要肢体温柔、舒缓,眼神关切、期许,话语温暖、可心,准备一些动态的、新颖的绘图方式,保证这些绘图方式新、奇、特,同时又创意十足,触发他们的好奇心,协助他们打开自己久已尘封的心窗、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任意挥洒,不断表露自我,这样导师可充分挖掘其内心隐藏的某种心理特质,帮助他们找到真实的自我[10]。但是图画技术的评估缺乏统一的模式和客观的评判标准,作为一种个性化的测试工具,是职业意向养成的有效补充工具。
4.克郎伯兹的社会学习理论。专业导师应该清楚地了解学生当前的人格与行为特质表现主要受到其以往的独特的学习经历体验所影响,这些学习经历体验涵盖学生在与所处环境事件的不断互动中,正强化或负强化的事件呈现出的结果对其人格和行为特质影响的认知性分析。学生独有的遗传与特殊能力、个人所处环境及重要影响事件、工具式与联结式的学习经验、面对各种新情况如何完成任务的技能与反应,这四种职业发展路径的影响因素需要专业导师用探究性的语言来挖掘整理,为进一步学生自我了解,尊重其个人的独特性,兼顾学习环境的现实性影响,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创造个人发展机会,提供另一种辅导工具。
5.其他辅导工具的运用。其他的辅导工具,如认知信息加工技术、职业分类卡等,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采取不同的收纳面谈方法,确立独有的收纳面谈思维导图,客观中立地陪伴学生面对目前出现的问题,不追究他们为何会犯错,而应激发学生的个人才智和能量,支持学生自己寻找解决方法,从而帮助学生确立自信,探究出个人职业发展意向,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提供源动力。
通过科学化选择培养专业导师、精准储备面谈信息等环节,教会高职学生积极探索个人职业兴趣,探知个人能力特长,为后续主动选择分类型培养,乃至进入未来的职业领域提供源源不断、自我认知的内在驱动力;也为高职院校因材施教,培养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学习型、员工型、全面发展型”三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GCDF中国培训中心.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资格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23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91.
[3]王来顺.霍兰德职业选择理论及其现实运用[J].求索,2009(7):160-161.
[4]吴建斌.基于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的大学生职业性格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4(3):87-89.
[5]郭兆明.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在大学生职业定位中失效了吗?[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2):40-42.
[6]王麗等.从职业适配到主动建构:高校教师生涯发展现状研究——以浙江某校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2):59-64.
[7]张洪烈.舒伯生涯发展论的评析及应用[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8):154-160.
[8]肖凤翔等.国际职业教育主流理论与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0):21-27.
[9]宋磊.浅析基于“职业生涯发展”的培训模式[J].职教论坛,2006(1):38-39.
[10]王湘,等.汉词和图画再认的ERP效应及脑机制[J].心理科学,2007(7):834-838.
责任编辑 殷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