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式课堂”让小学数学焕发活力
2017-03-15朱红林
朱红林
建构式课堂”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设以人为本课堂环境,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全面交流,促进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设计。从现阶段基础教学现状来看不少地方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 ”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只是单纯地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建构式课堂”以其更关注学生需求和课堂参与度的优越性而在众多教师中受到欢迎。
一、重视情境教学,丰富学生课堂体验
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也会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而有效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如《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上,教师可以采用以往学生学习过的三角形知识来创建情境,同时借助多媒体设备一同进行。教师授课的过程中,从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入手,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这样才能够顺利进行课堂管理,并实现传授知识目的,还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有效性。
二、保护学生个性,促进思维发挥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是以讲课和知识传授为主。而学生像机器人似的对知识进行接收,课堂气氛也显得压抑沉闷。再加上教师的一味监管,大大降低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构建式课堂”下,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在教学中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打开思索的大门。教师还可以有效地利用各类课堂资源,促进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如在解答“我国已经拥有世界遗产30处,其中文化遗产占7/10,自然遗产占2/15,其他遗产占1/6,则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共有多少处”,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先以(30×2/15)得出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共有多少处,再以(30×7/10)得出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共有多少处,再让两者相加。在教学中,教师先询问学生应该如何解答,有學生则可能提出(30×2/15+7/10)的解题方法。通过这种方式打开学生的思维,并结合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这能够促进学生个性思维和独特见解的发展,对于提高学生创造性及活跃课堂氛围均具有积极意义。
三、加强合作,强调课堂的交流和共享
生态课堂中师生互动是一个重要过程,而互动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协作、沟通、交流及共享,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实现课堂的构建。例如在一次统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摸水果游戏。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每组学生有一个口袋,袋子中放有不同数量的苹果、橘子、梨等,让学生轮流摸取,并对其进行记录。游戏结束后让学生记录游戏结果,有的学生先在本子上画好了水果图片,有的学生则用数字代表不同的水果,教师再对其方法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四、注重迁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当注重对迁移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能够将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如在教学《比例尺的意义》时,可设计问题如“学校要建一个长28米、宽15米的篮球场,如果你是设计师,请以适当的比例画出篮球场的设计平面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不同学生知识掌握的差异,还可设计“钉画框的螺丝钉长3厘米,螺帽宽5毫米,如果你是技术师,请画出它的平面图”等问题。让学生在几个问题中进行选择。
总之,打造小学数学“构建式课堂”,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锻炼实践运用能力的要求。同时也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人性的、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思索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作者单位:灌云县侍庄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