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心观察 用心体会

2017-03-15孙利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夹竹桃用心日记

孙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要求习作教学必须回归自然,以自然的生活为本源。这里的“自然”是指以学生的不做作,不拘束,不呆板,非勉强的状态为起点,按照学生的自然的言语智能发展规律,顺应学生的自然本性,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以及终身发展。儿童习作回归自然,就要教学生养成平时留意生活的习惯,督促学生去主动地关心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促使他们去观察,去体会。作文材料的积累,主要靠的是平时生活的用心发现;语言的功夫也在平时的生活,主要靠课外的阅读积累。有了这些平日丰富的积累,写作文时方能“下笔如有神”。

一、细心观察是基础

《新课标》中指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說明观察能力是习作中最重要的基础,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教育莫泊桑:要想文章写得生动,首先要仔细观察。鲁迅先生在《给董永舒》结尾处写到“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强调了观察在习作中的重要性。

古人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确,再好的厨师,没有丰富多样的菜和调料,也做不成一桌令人满意的酒席。所以,我们还得解决好写作的内容,即材料的问题。然而日常生活中,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现象随处可见。因此我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在学习《莫泊桑拜师》一课以后,我尝试让学生观察学校大门口上学或者放学的一个场景,经过调查,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学生能够做到当堂完成。其他五分之四的同学,抓耳挠腮,都说上学放学校门口除了人还是人,试想,如果我们长期这样下去,怎能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怎能写出好的习作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提供两种促使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好做法:

1.随机记事法

即身边准备一本记事本,就像夏洛蒂三姐妹一样,走路、课外活动时都带着笔和本子,发现有值得记载的事物及时记录下来。记录时,不必当作是习作或日记,只要求用简短的语言记载清楚即可。时间紧迫时,三言两语只需记清时间、地点、事物名称或事件名称。记事本中所记事物,并不一定是作为本周习作使用的材料或内容。有些事物,认为有马上使用的必要,也可以作为当天的日记或习作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有些事物暂时用不上,该用时也可在以后的习作时运用。通过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这样的训练,一旦成为习惯,对我们的习作必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2.每日一记法

这种做法,即通常所说的“日记”。日记,就是把一天中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写下来。当然,一天中可能接触的事物很多很多,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可成为日记的内容,我们要加以适当选择,将最值得写的人物、最有价值的事物记载下来。日记,根据习作的需要和水平,篇幅可长可短,形式也十分灵活。它要求有完整的篇章结构,要求对所见、所闻发表自己的见解,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对事物记载的过程要求也较为具体、详细、生动。所以,在习作的难度上较记事大得多。一个长期坚持写日记的同学,不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随时发现有价值的写作材料,而且要有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懈地做下去。从某种意义上说,日记训练是促进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习惯的最重要的动力之源。

二、用心体会是关键

写文章,要用心感受生活,每个人都生活在“生活”之中,可从“生活”中获得的认识与感受却大相径庭。有的人目光敏锐,善于观察,不仅像摄像机一样能把客观的物像摄入自己的眼帘,印入自己的脑海,而且能在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新鲜东西,生动的,带着生活露水的;而有的人身虽在,却看而不见,听而不闻。虽然也用眼睛,但浮光掠影,至多只有模模糊糊的印象。二者比较,关键在于是不是“身入”“心入”。“身”入而“心”不入,生活中大量有趣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材料,就会从眼皮底下溜走;至于“身”不入——不认真生活,不认真实践,那就更谈不上从生活中取材了。

“用心感受生活”,就是要源于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心灵、大脑,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心入”生活。要有一双洞察力的眼睛,有一颗敏感的心,像林黛玉一样,“步步小心,时时在意”。对于生活中的一个自然的景象,一件细微的小事,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丝淡淡的心绪,一点轻微的心灵触动……都要开放自己的感官,敞开自己的心扉,及时捕捉内心细腻、微妙的情感和心灵的波动,因为这些波动都能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成为激发你写作的灵感。

比如季羡林的《夹竹桃》,想必我们周围的很多人都看过夹竹桃!面对夹竹桃的花开花落,大多数人的思维都沉浸在对大自然的赞美与惊叹中,而季羡林先生头脑中却展现了对月光下的夹竹桃的幻想,可以说,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是触发作者思维灵感的火花,作者由此而生发开去,神思飞越,浮想联翩,从而写成了这样一篇人所共赞的佳作。

再如作家陈荒煤笔下的《广玉兰》一文的结尾写到“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如果没有仔细地观察,没有用心的体会,很难写出这样情真意切的文字。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人家怎么写,我也怎么写,就变成了生搬硬套。要把别人的指点化成自己的领悟,才能真正受用。”生搬硬套的东西,写得再好,那只是在描述生活。要想让文章耐读,那需要“我手写我心”。这需要学生不仅会观察生活,还要用自己的心灵去诠释生活,赋予生活以生命,这样的文章自然鲜活。

三、结语

要教学生养成平时留意生活的习惯,督促学生去主动地关心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促使他们去观察,去体会。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和认识事物,让他们的心灵与事物搭起一座情感的桥梁。只有这样,学生的习作才能充满着生活的气息,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折射出时代的光辉,回归自然本真的现实。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也认识社会的纷繁复杂,不仅拓展了作文实践的空间,养成了多读、勤思、常动笔的习惯,丰富学生的生活,还变被动写作为自主参与,尽显习作生命之原色。

【作者单位: 涟水县安东学校 江苏

猜你喜欢

夹竹桃用心日记
北怀集(其一)
用心
夹竹桃下的人
用心熬一碗汤
夹竹桃:酷爱“模仿秀”的毒死人
夹竹桃借微商模式偷渡中国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