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低年级学生伪思考现状、成因、价值及策略
2017-03-15王艳
王艳
一、观察—— 审视学生伪思考的现状
1.“骨碌转”的“大眼睛”
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有的孩子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眼珠子骨碌骨碌地转,非常认真思考的表情。等提他回答的时候却一无所知或答非所问,其实这样的孩子是在伪装思考。
2.“装模作样”的“小可爱”
在写作业或考试的时候,我会看到有些孩子一直在“认真”思考,思考来思考去也写不出什么或胡乱瞎写。走到他面前时,他马上做出一副更加认真思考的样子,真是“可爱”呀!
3.“跃跃欲试”的“告状王”
还有一些孩子难得看到他们高高举起小手,可是提他们回答的时候,他们会说:“老师,我刚才看到某某同学在下面偷玩玩具”之类的回答,他们在课堂上成了名副其实的“告状王”。
4.“人云亦云”的“小鹦鹉”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孩子也积极举手,每当提他回答问题的时候,他总是把别的同学说过的答案再回答一次。“人云亦云”缺乏思考,却又表现出积极发言的样子。
5.“坐享其成”的“小骗子”
在教学中有的学生不动脑筋,却回答出老师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学生借助一些“工具书”之类的课外读物“照本宣科”,让老师觉得他们很积极、很聪明,其实一切都是伪装的。
二、剖析——挖掘学生伪思考的原因
(一)挖掘学生伪思考的原因
在从事十几年的低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中,通过对孩子们的观察与分析,我深刻地发现:低年级学生出现种种“伪思考”。究其原因主要有:
1.学生自身因素
(1)思维“小懒虫”
学生思维惰性,懒于思考,在家依赖父母,在校依赖老师,遇到问题都等着别人去“喂”。在课堂教学中又想得到表扬,于是就伪装自己去假思考假回答。
(2)思维“开小差”
在课堂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自己想自己的事,根本没有听清楚老师所提问题,但又害怕被老师批评,也表现出认真思考的样子。
(3)思维“小傻瓜”
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属于真正学困生,他们压根就不会回答,但为了表现自己,为了得到同伴的认可和老师的表扬,他们也会假装认真思考。
2.教师教育因素
(1)教师眼睛不够“亮”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伪思考的现象不够重视,或没有擦亮眼睛发现学生伪思考的种种表现,只专注于自己的教学内容,但对学生关注太少,没能及时发现制止学生的假表现。
(2)教师课堂启发“弱”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启发学生的思考不到位,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不了学生的思考兴趣,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就丢失了主动思考的欲望,从而产生思维的惰性。
(3)教师课堂教学“快 ”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忽视学生的思考过程,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就给予答案,学生尝试不到通过思考解决问题带来的快乐,时间一长养成了思维惰性的坏习惯。
三、实践——克服学生伪思考的策略路径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卸下伪装?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问题意识”,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欲望
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培养学生的思考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克服学生的思维惰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乐于思考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可是依然有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为主角,要么一讲到底,要么一问到底,使孩子没有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失去了因思考解决问题带来的快乐。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
(1)互动,课堂更精彩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光彩,让课堂更精彩。让课堂上的每一个人做倾听者,思考者。
(2)参与,学生更快乐
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的活动中,启发式每一位学生主动思考,学生可以自由发表,畅所欲言,对创新的回答要充分肯定,鼓励个性发展。对理解不到位或错误的学生,也不要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要给予正确引导。
(3)思考,体验更充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在根据学生年龄、教材特点提出一些问题后,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给孩子充分的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2.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主动思考
在语文课堂上,我力求教学方法多样化,让学生经常有一种新鲜感,让他们乐于思考。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学期“识字五”这课时,首先用多媒体显示夏天刮台风下雷雨的场面,让学生说说此时此刻的感觉。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认读这些词语,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夏天和台风、雷雨的关系。“在这夏天里你们知道有哪些动物、植物、水果呢?”多媒体依次出现“青蛙跳、知了叫、蝈蝈叫”的画面,让学生说说自己所见所感......学生朗读语调变了,神情变了。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情感在激荡,思维在跳跃,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习为享受,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二)启发:让学生思维“勤”起来
由于有的小学生有很强的依赖性,在家依赖父母,在校依赖老师,遇到问题都不主动去思考,长此)以往学生形成思维惰性。因此教师运用启发式教育,调动学生思维,促进个性发展。
1.榜样示范引导,激发学生思维
(1)思维的故事
教师经常通过古今中外名人主动思考,努力探索真理的事例教育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要主动思考,独立思考才能取得好成绩。
(2)榜样的力量
作为老师要以身作则,首先就要先克服自身的惰性,严格要求自己,认真负责地对待工作。在班级中塑造榜样,号召学生向他们学习,形成积极思考的学习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努力战胜依赖,调动学生思维
有一首儿歌“穿衣要人系扣子,下床要人拿鞋子,刷牙要人送杯子,吃饭要人递筷子,写字要人端凳子,大便要人提裤子,小时是个懒孩子,长大变成大傻子”正是对那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懒孩子的真实写照。作为教师,在与家长的交流中要讲究艺术,协调、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让家长认识到溺爱、包办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家长正确的教育方法,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3.注重说理训练,推动学生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能力的强弱,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思维是否灵活。加强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表达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
4. 精心设计问题,引導学生思维
小学生年龄小,独立性和自觉性差,对问题的概括能力也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考的方法。
5.感性直观升华,促进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比较难理解,有时作为教师往往只重视了“读、写、说”的能力,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训练的机会。我们应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练习六”中“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这首儿歌时,为了使学生明白儿歌的深刻内涵,首先引导学生亲身观察弹簧,试着按压弹簧。让学生明白用力就能把弹簧压下,放松就会被弹簧弹起,从这些实物操作中感知形象,让学生领悟到儿歌的意思。接着再通过学生说感受,老师补充讲解,让学生理解儿歌的内涵。
四、结语
总之,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苏光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