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课堂教学

2017-03-15顾梅娥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公益活动思想品德生活化

顾梅娥

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这一学科来讲,其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增强其交际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等,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需开拓创新,尽量使教学内容贴近实际生活,开展“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课堂教学,以满足现阶段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实际需求。

一、树立“生活即教育”理念,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经课程改革后,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大多以问题、情境和案例为主要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为该学科的生活化教学提供了方便。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需以本节课教学内容为基础,选取现实生活中的教育素材,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实现学生对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内化。

例如,在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是我们的共同责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对“在长城游览时刻上自己的名字这种行为是否合理?为什么?”这一案例进行课堂探究学习。首先教师可让学生自行阅读文章内容,熟悉教材;其次,教师可向学生灌输与此种不当行为有关的法律知识或道德准则,使学生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其探讨因果,待学生在独立思考并获得一些研究成果时,可将班级内学生进行分组,开展小组合作与班级讨论,促使学生之间的思想相互碰撞、启发和提高,促进其共同进步;最后,由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并归纳和总结本节课的课堂知識。通过以上这种生活化的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快速产生共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培养学生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理论联系实际生活,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

现阶段,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转变以往传统的“照本宣科”“理论说教”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讲解过程中积极渗透生活化教育理念,充分开发、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经验与教育资源,围绕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

例如,在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感受社会变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班级学生通过采访、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了解近几年来本市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上课后,要求一些学生在课堂中畅所欲言,分析资料收集结果,如高楼大厦逐渐增多、城市绿化面积扩大、私家车开进万家等,并鼓励其说出自己的看法,如环境保护刻不容缓、交通拥堵需改善以及群众道德水平有待提升等。于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分析和研究产生此种巨大变化的具体原因,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增强研究深度。通过以上这种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生活化教学方法,不仅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启发思维,而且还能够促使学生做到知识与行为的和谐统一,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积极开展社会公益活动,践行思想品德教育知识

从本质上来讲,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宗旨主要在于通过教育教学的育人功能,促使学生体验、感悟和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同时,应用“教育付诸实践”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其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实现道德内化,以服务于社会。

例如,学校可组织开展“安全知识进万家”“关爱孤寡老人与留守儿童”“养老院公益服务”等一系列志愿性质的社会公益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公益活动过程中认识到中国社会发展现状及其变化、老人与儿童的社会问题以及安全知识的普及程度,树立忧患意识,培养其关爱老人、关心社会、奉献自我力量的良好行为习惯及其社会责任感,并适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开拓思维,发展其创造力,提高学生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的公益活动开始前期,会有许多学生不太适应,参与积极性不高,此时教师可通过口头表扬或鼓励等方式对学生所付出的努力进行肯定,并发挥自身的带头作用,以此来激励学生,调动其主动性与积极性,并使其在活动过程中积极表现和展示自己,获得宝贵的亲身体验过程。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法已成为目前该学科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现阶段在新课改背景下,本文建议该学科任课教师需树立“生活即教育”的教学理念,依据教学内容积极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并有选择地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生活,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同时还可通过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的方式,充分践行学生课堂所学的思想品德教育知识,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其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涟水县红日中学 江苏】

猜你喜欢

公益活动思想品德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公益活动证书
手拉手,献爱心公益活动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