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金融发展再临考

2017-03-15钱玉娟

中国经济信息 2017年4期
关键词:金服农村金融金融服务

钱玉娟

中央一号文件聚焦金融服务“三农”,为农村金融机构指明业务创新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号文件于日前发布了。在这份全文约1.3万字、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对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更为具化的政策措施。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农村金融方面作出了大篇幅的规定,相较往年写得也是最长、最多的。”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唐仁健表示,农业农村发展在“十三五”期间,投资和建设的需求很大,任务很重。特别是在经济下行、财力增收困难的背景下,如何筹集农业农村发展的建设资金,是个大问题。

与此同时,业内分析人士指出,中央一号文件也为农村金融机构指明了下一步业务发展的重点和改革创新的大方向。

定方针

《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注意到,与去年作出的“加快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资成本”相比,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给出的目标变为“加快农村金融创新确保‘三农贷款投放持续增长”。

另外,文件还针对行业内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事件从城市蔓延到农村的态势,首次提出了“要严厉打击农村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立法”的相关表述。

显而易见,过去的一年中,在农村金融发展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便是农村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的发展,其中涉及非法集资或诈骗等问题尤为恶劣。对此,蚂蚁金服农村金融事业部负责人认为,中央一号文件中出台的新规定,将有助于农村金融规范化,加速包括互联网金融行业在内的相关金融机构洗牌,进一步净化行业环境,对规范化运作的平台型金融机构或企业来说,是一大利好消息。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文件中,银行业也被寄予厚望。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支持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立足县域,加大服务“三农”力度,健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同时文件还提出,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创新信贷投放方式。完善农业发展银行风险补偿机制和资本金补充制度,加大对粮食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的信贷支持力度。

相关银行业机构对此也作出了积极回应。中国农业银行日前出台的《关于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服务“三农”做强县域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做好涉农重大工程和项目金融服务,加强与发改委、农业部等部门合作,建立涉农重大项目工程包,大力拓展高标准农田、重大水利工程、“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等重大建设项目。

不仅如此,中国农业银行表示还将拓展“三农”新主体和新业态金融服务,有效提升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金融服务深度,支持農业适度规模经营,力争2017年拓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10万户。着力加强特色农业和特色资源开发金融服务,进一步强化县域小微企业和个人金融服务。

唐仁健还进一步表示,对于“三农”而言,强调财政支农投入总量的增加才是关键。对此,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优先保障的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更为重要的是,文件中对相关方法举措也作出了更为具化的表述。

强助推

“确保农业农村投入,要下功夫用好用活存量,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大文章。”唐仁健分析指出,整合就是通过对存量资金统筹整合,撬动就是把有限的财政资金当做“药引子”,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

具体来看,一则要用好用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能,把一分钱掰成两分钱用,实现两手抓;二是用财政有限的资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和农村。

既然要合理高效地用活存量,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支农过程便不可忽视。《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了解到,仅“十三五”期间,国开行将发放脱贫攻坚贷款1.5万亿元,其中2017年计划发放4000亿元,精准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易地扶贫搬迁、特色产业发展、教育卫生改善等领域。

而要撬动其他金融机构与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农业农村,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了更多机制和办法,大体包括七类:一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也就是大家很熟悉的PPP。二是实行以奖代补。三是贷款贴息。四是建立担保机制,向市县一级延伸,其他渠道、其他行业也可建立涉农的担保体制。五是建立风险补偿基金,主要是考虑贷款银行出现风险时怎么给予一定补偿。六是设立各类农业农村发展的投资基金。七是加大政府债券,特别是专项债券,加大对地方农业农村基础建设项目的支持。

在采访过程中,蚂蚁金服农村金融事业部负责人也表示,旗下开展的“旺农贷”、“旺农保”、“旺农付”等业务正是文件中提到需要撬动的“金融和社会资本”,而文件具体细化的机制和办法或有助于企业相关业务进一步深入农村,有可能为蚂蚁金服在农村业务的探索创新带来更大发展空间。

唐仁健也强调,若能实施好以上举措,或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十三五”时期农村建设这个庞大的资金缺口,不仅能建立起金融和社会资本“下乡”的“导流渠”,也能疏通资金回流农村的“毛细血管”,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

补短板

有观点认为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领域中,传统金融的模式已经无法更好地服务大众,尤其是“三农人群”,使得农村金融日渐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一块短板,而以京东金融、蚂蚁金服、宜信普惠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力量的出现,不但能有效提高农村金融效率,且正在补齐三农发展过程中的短板或缺口。

国内首部三农互金蓝皮书《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6)》(下文统称“蓝皮书”)中显示,我国目前农村金融的需求缺口高达3.05万亿,目前只有27%的农户能从正规渠道获得贷款,40%以上有金融需求的农户难以获得贷款。

91金融创始人、董事长、CEO许泽玮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需求缺口下,单纯依靠传统金融机构的力量,很难实现覆盖。”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蓝皮书主编李勇坚也给出了一组数据支持这一论点。

据测算,2020年三农互联网金融总体规模将达到3200亿元,其中,电商大数据模式预计占据200亿元,线下风控模式大概2500亿元,供应链金融模式占据500亿元。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调整种植结构、全面振兴奶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等要求,都对涉农业务给予了支持与鼓励。”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宜信租赁总经理毛芳竹认为,文件为像宜信租赁这样的农村金融工作者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特别是从市场角度出发,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農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对高性能、复合型、智能化等大型农机具的需求日益旺盛。”毛芳竹指出,伴随农村产业链、价值链的全流程需求,资金匮乏成为现代化农村建设的难点。有别于传统的信贷模式,国家在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对农机融资租赁业务予以明确鼓励,使得这一业务模式在农村市场逐步活跃起来。

据了解,宜信普惠作为一家金融科技类公司,在农村金融市场早已累积了近十年的经验,目前业务范围已经覆盖93个农村地区。而宜信普惠融资租赁作为旗下专业的农机金融服务机构,早在2012年时便在农机行业推出农机融资租赁服务,为购机资金匮乏的农户提供有别于传统金融机构的融资服务。

实际上,如何深入农村腹地、帮扶农村经济,让农民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优质消费和普惠金融服务,早在2015年初便成为京东在企业发展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京东不仅提出了包括工业品进农村战略、生鲜电商战略和农村金融战略农村电商“3F战略”,并且凭借“电商下乡+农产品进城”两条腿走路,收效显著。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0月,京东金融已经在全国1500个县、30万个行政村开展业务。

在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理财、众筹、支付等多条线都实现了稳固发展的京东金融,为开展农村金融战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京东农村金融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指出,针对农村特点和农民需求开发的“京农贷”解决了涉农企业融资,京东还通过支付、白条等让农民更好地享受消费,“京东下一步会将逐渐成熟的多条业务创新应用到广大农村地区,打造全产业链和全产品链的农村金融,满足农民在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中产生的资金需求。”

不甘落后的蚂蚁金服也于2016年1月成立了农村金融事业部,经过一年多实践,探索出了服务三农用户的三种农村金融服务模式——

通过网络方式为全国范围的“三农”用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包括支付、保险、信贷等服务的数据化金融平台模式;在信息化和金融服务欠缺的县域、乡村,蚂蚁金服联合阿里巴巴村淘合伙人、中和农信(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成立的小额贷款社会企业)等线下“熟人”,为用户提供贷款等金融服务的“线上+线下”熟人模式;面向龙头企业的大型养殖户,与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中华保险)联手,提供从贷款到销售的金融及生态服务的供应链金融模式。

蚂蚁金服农村金融事业部负责人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12月中旬,蚂蚁金服在支付、保险、信贷方面服务的三农用户分别达到1.5亿、1.3亿、3300万。

促创新

备受关注的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删除了“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的相关表述,但以另一种方式进行了更为具体的阐述。

在蚂蚁金服农村金融事业部负责人看来,中央一号文件“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等金融服务,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的表述,无疑是个利好消息,“这与蚂蚁金服‘让信用等于财富,以及‘为世界带来微小而美好的改变的价值理念不谋而合。”

而对当前已经在1500个县、30万个行政村开展各类农村金融业务,并构建起了一个以农民个体、涉农企业、农产品消费者及众多合作伙伴为核心的农村金融生态圈的京东金融而言,拥有9亿人口的农村市场,诱惑力相当巨大。《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了解到,京东金融已于日前宣布将深耕农村金融作为其2017年六大战略之一。

事实上,不但有京东金融、蚂蚁金服、宜信普惠等金融科技巨头将布局农村金融视为重大战略,一些“年轻有为”的金融科技企业也纷纷响应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加快农村金融创新确保‘三农贷款投放持续增长”的目标,努力把握这一发展机遇。

91金融正是其中积极的年轻探路者。它不仅在北京延庆大庄科乡开展精准帮扶工作,还在贵州石门乡政府联合创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和特色的“乡村工坊”,实现造血式扶贫。“未来,我们会进一步助力贵州等农村区域借助‘互联网+等渠道打开销路,提升当地农民收入,或将复制建立更多的‘乡村工坊,帮助农民实现‘本土化就业,深入实践农村脱贫攻坚工作。”许泽玮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还进一步强调,当前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已经渗透到农村基层,发展农村各类经济都需要“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形式予以支持和推动,但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金融科技类企业在开展农村业务时确实会面临诸多挑战,例如要寻求更广阔的资金渠道、开发更大的市场、降低风险成本与人力成本。

不过,金融科技企业的优势也十分明显。在许泽玮看来,互联网金融可以加大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提高农户、农民融资的可获得性,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无论是互联网支付、P2P网贷,还是互联网理财,互联网上的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等各个方面都可以为农村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务体验。”同时,能够实现交易双方的直接沟通,有效减少中介作用,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实际上,不论传统金融机构还是金融科技类企业,在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突破解决农村金融发展难点、问题的过程中,都将迎来更多发展空间。“虽然双方在风险管理、成本把控、客户规模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彼此是互补的关系。”宜信普惠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坦言,希望有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能够进入这一市场,不断满足大量农村客户的潜在资金需求,将农村普惠金融的蛋糕做大。

对此,蚂蚁金服农村金融事业部负责人也进一步表示,未来将一如既往地加深在农村金融方面的实践,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与更多金融机构等合作伙伴一起服务三农用户,助力我国农业面向现代化、规模化发展。

猜你喜欢

金服农村金融金融服务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高杠杆融资难以为继 央行叫停蚂蚁金服ABS产品
四川重庆签约蚂蚁金服,今年将有大动作
农村金融扶贫 脱贫要“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