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初中数学课堂的闪光点
2017-03-15王伟微
王伟微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标教材”在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颁布下陆续出版了.从“北师大版”到“华师大版”,再到现在的“苏科版”,笔者发现无论是哪一种版本,体现出来的教育理念却是殊途同归.现如今初中数学课堂上要能找到这几个闪光点:
一、生活点
新课程颁布以来,各门学科老师仿佛都有一个共同的发现,每一个新知识的导入都以生活为切入点.为什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
如“用字母表示数”的导入部分,可以先让学生列举自己在生活中遇见过哪些字母?它们分别表示什么含义?这样做有什么特点?学生会列举:“P”表示停车场,“VS”表示挑战,“PK”表示打败别人,赢得胜利,“KFC”表示肯德基,“CCTV”表示中央电视台……在学生跃跃欲试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字母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它简洁明了,有创意.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说明字母还可以表示数!学生因此感觉到字母的巨大魅力,进而增强了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
二、个性点
鼓励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也可以理解为构造开放数学课堂.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在他的一节公开课上出了一道题目:7+7+7+7+7+7+3=?暂可夫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得出7×6+3的方法.但出乎意料的是一开始一个学生就说:“我可以7×7-4的方法来计算.”在《教学与发展》这本书中,赞可夫回忆到:当我听到这一方法的时候,我非常激动,这个孩子非常了不起,她看到了一个不存在的7,她发现了数学本质.
三、合作点
《新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合作学习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例如,学习了“有理数及其运算”后,学生已掌握了有理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教师可以出示“二十四点”游戏.游戏规则为:任取四个整数,将这四个数(每个数用且只能用一次)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4.例如,对1,2,3,4可作运算(1+2+3)×4=24,现有四个有理数3,4,-6,10,你能运用上述规则列出算式算出24吗?另有四个数字-5,7,2,-13.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合作.
四、练习点
练习在数学课堂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大多数的数学课堂都有要求学生学习到某种计算能力、解题方法、数学思想的目标.而这些目标往往需要通过练习这个平台达到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选择合理、恰当的练习是这一环节的关键.如,我们在学到一次函数的性质时,要重视学生对数学中“数形结合”这一思想方法的应用.要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选择这样的习题,图中表示一次函数y=mx+n与正比例函数y=nx(m,n是常数,mn≠0)图像的是( )
设计的习题最好能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运用比较、分析与综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方法解决数学问题,达到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五、关注教育技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确,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数学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初中数学中有许多较为抽象的概念,如有一次,我在讲“生活中的轴对称”这节课时,利用学生对对称的模糊认识,在情境导入部分,将课前收集的大量具有对称性质的国内外建筑、工艺品、民间剪纸等图片,制作成Flash动画呈现在学生面前,并在播放过程中插入动听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绘声绘色的情境世界中.学生在惊叹中立即对“對称”这个概念充满了兴趣,同时感觉到生活原来这么美!
新课程带来的数学课堂改革是一个尝试、探索和创新的过程.教师要能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模式,注重实质,淡化形式.我们的课堂一定会愈来愈到位,愈来愈精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