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教育创新实践基地为依托构建联合培养研究生新模

2017-03-15胡淳罡式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联合培养

胡淳罡式

摘 要随着我国协同创新工作的持续推进,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层次也逐年提高。本文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与天津科技大学共建的天津市高校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基地出发,探索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模式,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创新实践基地;联合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2012年,我国启动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旨在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的合作。2013年,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共建“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计划”,共同探索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天津工业生物所)正式成立于2012年,是中国科学院在天津市的唯一整建制科研机构。自筹建伊始天津工业生物所就积极响应国家协同创新的号召,于2009年开始与天津科技大学开始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并于2014年将合作关系提升到全面战略合作层面。为此,研究所构建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培育、研究生教育”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牵头成立了“工业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科、教、企”三方的优势资源整合到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并于2015年开始建设天津市高校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摸索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1 基地运行情况

1.1 基地组织架构

紧密依托天津工业生物所、天津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和生物工程学院,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下辖导师选聘工作组、导师指导工作组、合作科研工作组、成果转化工作组和日常保障工作组等部门,分别负责基地导师的遴选与备案、上岗培训与工作评议、科研与产业化发展规划的制定、合作项目的实施和研究生教育全过程管理。为了保障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基地制订了包括《医疗保险管理办法》在内的16项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建立了学生突发情况应急处理机制和日常心理辅导联动机制,为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基地运行机制

第一、基地实行“学校导师+基地导师+企业导师”的三导师制,每年从天津工业生物所和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具有副高级以上的人员和企业高级研发人员中遴选出具有联合培养研究生资格的导师,通过考核保证导师队伍健康稳定的增长。第二,基地实行多模式多时间段式联合培养运行机制,以联合招生、创新课题等多种模式选派研究生到基地定期半年到两年的多时间段进行学习和实验;第三、联合培养研究生在基地学习期间,校内导师和基地导师共同负责研究生的科研实验、学位论文,企业导师负责自主创业等内容的指导。通过三方导师的联合指导,研究生可以根据专业要求和个人兴趣从事与生产实践紧密相关的研究课题,为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 教育管理体制

基地建设伊始,各方都十分重视研究生的过程培养,整合三方各自优势,对整个培养过程实施全程管理,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导师小组与研究生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第二,开展联合教学工作,在基地内开设前沿讲座课程和创业大讲堂,为研究生传授最前沿的科技进展和创业技能。第三,建立原始数据核查机制。每位研究生的实习记录本进行编号和实名制登记,研究生在基地期间的所有实验数据和图标必须记录或粘贴在实验记录本上,并保证真实和完整。第四,实施论文评审一票否决机制。研究生毕业论文评审实施内部审核和外部盲审相结合的双重审核制度,特别是在外部盲审环节,基地根据研究生论文的研究方向从专家评审库中随机抽取进行,研究生及其导师全程不参与,保证了评审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1.4 生活保障措施

基地双方单位每年投入一定数量运行经费,用于研究生在基地期间的食宿、交通、医疗和生活补助等开支;每年投入一定比例的科研项目经费,用于研究生在基地期间科研实践活动,保证他们学习和生活的有序开展。

多年来,已共同联合培养研究生135人,发表论文近200篇,申请发明专利15项。基地建设以来毕业生就业率100%,其中5%自主创业。基地为全日制工程硕士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实习和创新平台,增强了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和技能,增强了人才培养质量。

2 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参与基地建设的企业规模有待提升

建设初期来看,基地建设的主力仍然是高校和研究所,深入参与的企业不多,特别是领域内的大企业不多。究其原因还是多年来形成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导致企业参与的实践环节多数局限于参观、短期培训、顶岗实习等内容。

2.2 研究生受益面和专业覆盖率有待增加

目前进入基地的研究生主要为生物工程专业全日制工程硕士,需要进一步推进实践基地和产业联盟参与企业的联系,从而增加进入基地实践和实习的研究生比例,逐步的由生物工程专业带动其他相关专业专业。

3 未来发展方向

“十三五”时期,基地在“满足需求、提高质量”的总体要求下,必须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思路,革新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积极扩大招生规模,稳步拓展招生层次,促进基地建设各方的在管理、人才、科研、对外服务等领域的深入合作,全面提高基地的建设水平。

第一,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培养基地优秀的毕业生到国外继续学习深造的同时,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号召,招收留学生到基地中学习,拓展学生的类型和规模。

第二,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首先,不断完善双方单位的沟通联动好会商机制。其次,完善基地“三导师”制,支持导师国内外学术交流、访学和参与行业企业实践。最后,完善专业型研究生质量评价机制和监督保障体系,促进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

第三,加深产业技术联盟融合,推进成果转化服务社会。基地要紧紧以产业技术联盟为依托,不断加强大型企业项目合作,逐步推进推进合作成果向京津冀区域辐射,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同行,2016(07):145.

[2]殷灿彬,余方.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市场,2016(36):191-192.

[3]王翠翠.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0):73-75.

作者简介

胡淳罡(1983-),男,天津市人。現为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人事教育处教育主管、工程师。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天津市 300308

猜你喜欢

联合培养
地方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的双主体机制研究
校企双主体联合培养室内设计专业技能人才的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校企高端合作 培养创新型工科博士
浅析《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机器人大脑”双培计划实施
联合创建博士后培养新平台
高职和本科院校应用技能型人才联合培养教育模式
广西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生物医学工程(再生医学)专业本科生联合培养模式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