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义容忍度对留学生汉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2017-03-15郭素红
摘 要:本文从准确性、流利性、句法复杂性三方面研究外国留学生的歧义容忍度对汉语口语能力的影响。调查发现,不同歧义容忍度的学生在语言使用的准确性上没有显著差别;就流利性指标而言,高歧义容忍度学生平均每分钟停顿的次数明显多于低歧义容忍度学生;高歧义容忍度学生在口语表达的句法复杂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歧义容忍度与口语输出中的某些变量具有对应关系。尽管歧义容忍度不同的学生在口语表达上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但其口语综合能力的分数不存在显著差异。该研究结果对汉语学习与教学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歧义容忍度 汉语口语能力 准确性 流利性
一、引言
口语表达是汉语学习中的一项重要技能,口语表达中的复杂情景是影响汉语口语学习诸多因素中较为突出的一个。由于二语产生过程本身的复杂性,且不同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存在不完全对等而产生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外国留学生在汉语口语表达中经常会遇到陌生的、模糊的、复杂的语言歧义现象。比如,留学生在用汉语交谈时,常常会因为对所谈的话题不熟悉,或者对话题所涉及的文化背景不了解而面临陌生的歧义情景。同时,很多留学生由于汉语词汇量缺乏、语法功底薄弱和句型积累不足,经常无法确定某一个词或短语是否可以准确地表达意思,或者不知道应该使用何种句式来更好地表达思想。此外,留学生还可能因为不同语言在发音方面的巨大差异对汉语语音的掌握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在某些词语的发音上感到困难。面对语言歧义情景,歧义容忍度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表现。歧义容忍度是学习风格的一种,主要指学习者对具有歧义性、陌生性、异质性的学习材料或对象所持有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涵盖从主动接受到消极抵制之间的不同层面。Chapelle和Roberts认为,在有歧义的情形下,歧义容忍度高的人能够接受模糊不清的事物,而歧义容忍度低的人则无法忍受模糊不清的事物,因为这些事物往往使他们感到不安。
20世纪80年代,国外语言教学界开始重视学习者“歧义容忍度”因素的研究。其中主要有Chapelle和Robert的《歧义容忍度和场独立作为第二语言——英语水平的预测因素》,Naiman等的《优秀的语言学习者》,Ely的《分析外语课堂上的不安、冒险、交际和动机》和《歧义容忍度与非母语教学》等。在国内有张庆宗的《歧义容忍度对外语学习策略选择的影响》,张全生的《歧义容忍度对中亚留学生汉字学习效果的影响》等。由此可见,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有关“歧义容忍度”的研究都日益受到语言教学界的关注。本研究通过分析留学生口语考试材料和问卷调查,从准确性、流利性、句法复杂性三方面探讨“歧义容忍度”对留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参与本研究的是某综合型大学三个汉语教学班的56名外国留学生,其中男生31人,女生25人,接受调查的学生平均年龄为20.1岁。
(二)口语考试
为得到必要的口语语料,本研究的口语考试分为三个部分:1.考前热身问答(Warm-up Questions);2.就某一话题进行连贯正确的谈话(Continuous Speaking);3.分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56名学生的全部口试内容先按“语言准确性和范围”“语言的长短及连贯性”“语言灵活性及适切性”三个方面给出小分,然后得出每个受试的综合分数,再按三位主考教师给出的平均分作为口试成绩。
(三)歧义容忍度的测量
口语考试之后,采用Ely的SLTAS(Second Language Tolerance of Ambiguity Scale)问卷,调查了学生的语言歧义容忍度。该问卷共有12个项目,反应方式分为四个等级,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问卷在统一时间内由学生填写并当场收回,共收回有效问卷56份。
(四)口语能力的测定
口语是一项语言综合技能,口语测试“应综合考虑语言的准确性、运用语言的流利程度和适切性”。参照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口语能力的测量方法,本研究采用三类共七项指标,从准确性、流利性、句法复杂性三个方面对受试的口语能力进行测定。考察口语准确性的指标,采用“无错误T-单位与全部T-单位之比(ration of error free T-units to total T-units,REFT)”,表示无错误T-单位数量占全部T-单位总数的百分比。Lennon将T-单位定义为包含所有复句,研究中对错误的辨认以标准汉语为基准,将研究者观察到的违反语法规则或用词不当的现象视为错误。测定口语流利性参照的是国内外多位学者的测定方法,具体有以下四种指标:1.语速(speech rate,SR),即平均每分钟话语的汉字数量。2.停顿(pauses,UP),即平均每分钟话语内的停顿次数。3.平均停顿长度(average length of pause,ALP),即所有达到或超过0.3秒停顿的时间总量与停顿次数之比。4.无间断语流单位的平均长度(mean length run,MLR),指的是在两次停顿之间的无重复、无自我修补的语段的平均汉字数量。研究中对停顿的界定参照Raupach的观点:凡是达到或超过0.3秒无填充词为停顿。考察句法复杂性使用的指标为“T-单位平均所含复句数(subordinate-clauses per T-unit,SCT)”和“剔除后c-单位的平均长(mean length of e-units after pruning,MLCP)”。“T-单位平均所含复句数”表示为复句总数与T-单位总数之比。“剔除后c-单位的平均长”表示为剔除后c-单位汉字总数与c-单位总数之比。剔除的对象为无助于理解言语意义的成分,包括被改述、被替代、被重复的汉字、错误启动和犹豫现象。本研究采用Mehnert的定义,将c-单位界定为“语法上独立的述位结构或就问题所做出的回答,这种回答形式上不是述位结构,只不过没有重复所提问题的成分而已”。概括起来,本研究所采用的三類定量指标如表1所示。
研究者借助Cool Edit Pro2.0音频制作软件来测量发音时间和停顿时间。转写材料中语言错误数量的统计以及T-单位和c-单位的具体分、复句数和汉字数量的统计由研究者手工计算完成。本研究运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一)歧义容忍度分析
内部一致性检验表明,SLTAS问卷的整体信度Cronbacha=0.840。根据问卷的评分标准对收回的问卷进行分析,将56位参加测试的学生按歧义容忍度的高低分成两组,其中26名学生属于高歧义容忍度学习者,占总人数的46.43%,30名学生属于低歧义容忍度学习者,占总人数的53.57%。
(二)口语指标差异检验
为了检验高、低歧义容忍度两组学生口语表达的准确性、流利性、句法复杂性三方面以及他们的分数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者采用非参数差异检验中的Mann-Whitney U法对以上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
数据显示,就流利性指标而言,高歧义容忍度学生平均每分钟停顿的次数(UP)明显多于低容忍度学生(p﹤.001)。说明高歧义容忍度学生更敢于冒险,常常在心理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就进入下一话语单元,然后又不得不停顿下来再做准备,这样就会出现许多的非自然停顿,表现为每分钟的停顿次数较多。这符合McLain的发现:歧义容忍度高的人更愿意冒险,更容易接受变化。
在句法结构复杂性的两项指标上,两组学生都存在显著差异(p﹤.05,p﹤.001)。即高歧义容忍度学生T-单位平均所含复句数(SCT)、剔除c-单位平均长度(MLCP)这两项指标上的平均值都显著大于低歧义容忍度学生。说明高歧义容忍度学生在口语表达上敢于大胆尝试复杂的句型结构,在句法结构复杂性上有更大的优势。
在对数据进行整理的过程中,研究者发现,低歧义容忍度学生在言语发出前有较长时间的犹豫和心理准备。Foster和Skeban指出,准备时间长短对语言的流利性和复杂性有明显的影响。然而,尽管低歧义容忍度学生的平均停顿长度(ALP)(mean=5.267秒),即他们的言语前准备时间大于高歧义容忍度学生(mean=4.342秒),他们在流利性方面却并不占明显优势,在句法复杂性上反而处于劣势。一种解释是,Foster和Skeban针对的是同一个语言学习者口语表达中的准备时间。对于同一个语言学习者,较长的准备时间当然有利于提高其语言的流利性和复杂性。而对于低歧义容忍度学生,他们在口语表达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语言上的模糊、歧义,抑制了他们的冒险欲望,阻碍他们去尝试新的、动态的且不断变化的语言形式。因此,虽然低歧义容忍度学生在语言发出前有较长时间的停顿,言语前准备时间较长,语速也较慢,却并没有使他们在流利性和句法复杂性方面比高歧义容忍度学生有任何优势,两组学生在语言使用的准确性上没有显著差别。根据Mehnert的解释,在完成一项语言任务时,学习者无法将有限的注意力资源同时分配在照顾准确性和复杂性上。高歧义容忍度学生在句法复杂性方面占有优势,在准确性上并不占有明显优势。由此可以认为,高歧义容忍度学生口语句法复杂性的获得是以牺牲正确性为代价的。此外,两组学生在口语能力的分数上没有显著差异(p=.4215)。这一结果的出现可从以下几方面得到解释。首先,研究者比较了两组学生入学成绩中的汉语平均分,发现没有显著差异,表明他们的汉语水平相当。其次,从统计数据中定量指标的数值来看,两组学生在七项指标上的平均值各有高低、不分上下,表明他们的口语能力在准确性、流利性、句法复杂性方面各有优劣。此外,尽管高歧义容忍度学生在口语表达中更多地使用了复杂的句法结构,在“语言灵活性”方面表现得较为出色,但其口语中频繁的非自然停顿,影响了他们在“语言连贯性”方面的得分。低歧义容忍度学生在言语发出前有较长时间的犹豫,但在话语中的非自然停顿较少,由此可推测出说话前犹豫时间较长的学生,在语言连贯性上可能会做得更好。从数据上看,低歧义容忍度学生有更长的“无间断语流单位的平均长度(MLR)”。而口语考试的评分“应综合考虑语言准确性和范围、语言的长短及连贯性、语言灵活性及适切性”。所以,尽管歧义容忍度不同的学生在口语表达上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但他们口语综合能力的分数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皮尔逊相关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歧义容忍度对受试口语能力的影响,研究者做了歧义容忍度和汉语口语输出各变量的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歧义容忍度的高低与口语中平均每分钟的停顿次数呈现强正相关关系(p﹤.01)。说明歧义容忍度越高的学生,越敢于冒险,越容易在心理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就进入下一话语单元,且频繁地停顿下来再做准备,因而平均每分钟的停顿次数较多。歧义容忍度与删除后c-单位的平均长度呈现强正相关关系(p﹤.001)。说明学习者的歧义容忍度水平越高,在交际单位里平均所包含的信息内容越多。此外,学生的歧义容忍度与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分数无显著相关。
四、结语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歧义容忍度的学生在口语表达上有着不同的特点。高歧义容忍度学生在口语表达的句法复杂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歧义容忍度与口语输出中的某些变量具有对应关系。本研究的发现对于汉语教师和希望提高口语能力的留学生都有一定启迪。具体来说,汉语教师应认识到歧义容忍度影响留学生汉语口语表达的具体情形,帮助留学生明白歧义容忍的概念,指导留学生正确对待和适度容忍口语表达中出现的语言歧义现象。同时,教师还应了解留学生的歧义容忍度水平,在口语教学中针对不同歧义容忍度的留学生,找出他们的弱项,着重加强这些弱项的训练,鼓励留学生向老师求教及学生间相互探讨。此外,留学生也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在口语学习中注意扬长避短,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口语技巧,尽可能多地进行各项口语训练,尤其是针对弱项技能的訓练,切实提高自己的汉语口语水平。
参考文献:
[1]Chapelee,C.C.Roberts.Ambiguity Tolerance and Field Independence as Predictors of Proficiency in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J].Language Learning,1986,(1).
[2]Ely C M.Tolerance of Ambiguity and the Teaching of ESL[A].In Reid J(ed.).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C].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3]Ely C M.Tolerance of Ambiguity and Use of Second LanguageLearning Strategies[J].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89,(22).
[4]Nuiman N etal.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M].Toronto:The 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1978.
[5]Mc lain DL.The MSTAT-1:A New Measure of an Individual's Tolerance for Ambiguity[J].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1993,(53).
[6]朱蕾.模糊容忍度與初中级留学生汉语听读技能的相关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张庆宗.歧义容忍度对外语学习策略选择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6).
[8]霍佳漩,夏慧言.模糊容忍度与二语习得[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9]张全生,刘欢.歧义容忍度对中亚留学生汉字学习效果的影响[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3,(1).
(郭素红 北京联合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