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语音教学模式构建的认知基础
2017-03-15薛晶晶
摘 要: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语音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符合第二语言学习者认知的特点:SLM、PAM以及CWM等语音感知理论应该成为语音教学模式构建的重要基础;语音感知能力存在母语差异以及个体差异。在构建语音教学模式时要考虑到感知能力的差异性和多元性。
关键词:感知理论 汉语语音 教学模式 构建
一、引言
教学模式的构建是连接基础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桥梁,是形成理论到实践一体化研究的中介环节。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研究领域,学者们多重视宏观研究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理论研究,或者侧重微观研究即操作层面的教学技巧的研究,而对于中观层面的教学模式研究较少(马箭飞,2004)。语音教学至今仍然存在这一问题,基础研究和教学实践是割裂的,语音各个领域分门别类的研究成果都很丰硕,但将各个领域加以衔接与结合的研究被忽略了,具体表现在:在理论层面,学界理论成果丰富,但未及时应用于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在教学实践中,语音教学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教学者过于依赖经验而未获得理论的有力支撑,所以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由此可见,一体化研究的中层研究即教学模式的研究迫在眉睫。
语音的习得包括两个方面:语音的感知和产出。在教学实践中,第二语言的汉语语音教学,受普通话母语语音教学的影响,语音产出即“发音”的教学比例较大,而语音感知的训练因为缺乏重视和理论指导,一直被忽视。在理论上看,语音感知理论有丰富的成果,然而未能很好地应用于教学。基于此,本文提出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语音教学模式要将语音感知理论作为构建基础之一。
二、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学模式是针对一定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对教学所做的教学形式上的安排(鲁健骥,2016),所以教学模式的建立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习者,要建立在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上。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音教学中,对学习者的认知特点的关注程度还不够高,教学的效果还不甚理想,主要表现在:1.缺乏理论性。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音教学较多地依赖教师自身的经验,很多第二语言语音认知研究的新成果未能及时运用于教学,不了解学习者的习得特点和规律,就很难有的放矢,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2.重视发音训练,忽视感知能力的训练。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音教学多是借鉴母语普通话教学的模式,系统讲解汉语语音知识,大量的模仿练习以及教师纠错。语音感知的正确性影响发音的准确性,教学者如果忽视了这一语音认知特点,在语音训练中难免陷于机械模仿和不断纠错中,学习者的发音得不到有效纠正,也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3.缺乏差异性的语音教学。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在汉语语音学习中存在不同的学习难点,发音存在不同的问题,然而目前的语音教学课堂多为“联合国”式,尚未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语音训练。另外,即便是同一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在语音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语音感知能力以及发音能力也存在差异,这在语音教学中也常常被忽视。
本文认为,要解决以上问题,应将认知理论引入教学,在理论指导下建立有效的语音教学模式,将基础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教学模式的构建是语音教学实践发展的需要,语音教学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教学理论和习得理论加以指导,从而进一步提高语音教学质量。
三、语音教学模式的认知基础
针对以上语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构建有效的语音教学模式要了解和遵循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音认知特点、认知过程和认知规律。目前,第二语言学习者语音认知的研究在国外已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一)第二语言语音感知理论
目前,第二语言语音认知理论主要是语音感知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语音的感知影响产出。Flege(1987、1993、1997、1999)通过多个实验研究发现,语音感知与产出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学习者第二语言语音感知的正确性会影响其产出的准确性,后来的学者也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一点。以上研究成果对我们构建教学模式的启示是,在语音教学中要重视语音感知的训练,比如在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时增加感知训练的比重;在模仿发音的练习之前,先进行一定量听的练习;再如借鉴感知实验的经典范式,增设以辨认(identification)和区分(discrimination)任务为主的感知训练①。感知训练以这两种为基本练习模式,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练习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更加丰富,以增加学习者的兴趣。
其次,语音范畴的获得。第二语言语音习得的过程就是学习者第二语言语音范畴化感知能力不断发展,直至最终获得第二语言语音范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學习者母语的语音范畴会影响其第二语言语音范畴的获得。Flege的“语音学习模式”(Speech Learning Model,简称SLM)以及Best的“感知模式”(Perception Assimiliation Model,简称PAM)都是对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时母语语音范畴对第二语言语音范畴影响和作用的解释。语音范畴的获得受到语音经验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应该尽量多地为学习者提供第二语言的语音经验即大量的语音输入,与此同时,减少母语语音的输入。
再者,语音线索的权衡。在第二语言语音感知研究中,感知空间中声学信息加工的研究(Iverson et al.,2005)发现,在感知空间中,学习者在进行底层的声学加工过程中,对不同声学信息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从而影响第二语言的语音学习,学习者如果对非关键性的声学信息过于敏感,就会导致第二语言语音学习的失败,如果学习者对第二语言语音中关键性声学信息的敏感度提高,那么就能逐渐成功地获得该语音片段,这一理论叫作“线索权衡理论”(Cue-weighting Model,简称CWM)。如汉语普通话的声调使用音高高度和音高趋势两个维度(dimension)来表征,在普通话母语者的感知空间中更多地关注音高趋势这一维度的信息,利用音高的曲拱来区分不同的声调。也就是说,音高趋势是声调辨认的关键性声学线索,然而,非声调语言母语者则更多地利用音高高度这一声学线索来感知汉语普通话的声调,从而造成了感知中区分的困难(Chandrasekaran et al.,2007a,2007b)。这一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语音教学模式的构建中,要知晓和认真思考如何在语音片段的教学上凸显语音片段的关键性特征,以便在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中有的放矢地进行语音片段的训练;通过大量的输入和教学指导让学习者抓住最为关键的语音特征,从而有效地改善学习者的发音。
最后,语音感知能力具有可塑性。上世纪90年代以来,感知训练(perceptual training)成为第二语言的语音习得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Flege,1997;Wang et al.,1999、2003;Wong et al.,2007、2010;Chandrasekaran et al.,2010;薛晶晶,2013)。研究发现,通过听感的训练,学习者对元音、辅音以及汉语声调的感知正确率都有所提高,发音的准确性也有所改善,而且训练的结果可以长期保持。这些研究表明学习者对第二语言语音的感知能力是具有可塑性的,只要有足够的输入,学习者就可以成功地获得新的语音范畴。这表明学习者第二语言的语音感知和发音是可以改善的,在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必须将提供大量、丰富和有效的语音输入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基于以上语音感知理论,在语音教学中,学习者语音感知能力的训练应该成为语音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之一,这包括语音范畴感知分辨能力、关键性语音线索感知能力等的训练。在语音教学模式构建中,要将语音感知理论作为构建理论和基础之一,以提高学习者汉语语音的感知能力,从而改善其汉语发音。
(二)语音习得的母语差异与个体差异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语音的习得受母语语音特点的影响很大。首先,在感知方面,母语语音范畴与第二语言语音范畴的感知存在差异,需要通过大量语音的输入才能进行有效地感知和区分第二语言的语音片段。另外,在发音上,发音器官肌肉的运动习惯也是母语的习惯,要改变母语发音习惯需要通过长期准确的第二语言发音的肌肉训练来实现,所以,母语不同,发音习惯就有差异,需要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发音纠正。这要求我们在构建教学模式时,充分考虑到不同母语背景学习者存在的学习难点,根据学生母语背景的情况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进行相应调整,最好能做到针对不同国家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王若江,2013)
除此之外,学习者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即使同一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在语音习得过程中的表现也存在差异。有些学习者天生對语音差异较为敏感,发音器官的肌肉相对更加灵活,所以在学习中习得较快。以汉语普通话的声调训练(Chandrasekaran et al.,2010)为例,总的来说,美国学习者只对声调的音高高低比较敏感,对声调的曲折变化不敏感。但是也有个别学习者对声调的曲折变化更为敏感,这些学习者在汉语普通话声调的训练过程中,进步更大,听辨的正确率明显高于其他学习者。
我们在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要了解学习者的母语语音特点,在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中做到有针对性,对学习者的语音问题能区别对待和有效解决。总而言之,重视教学对象和教学难点而有所差异,教学模式的建立要考虑到这种差异性和多元性。
四、结语
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模式的构建,很多学者(崔永华,1999;徐子亮,1999;李泉,2006;史有为,2008;刘颂浩,2014;马秀丽,2014;吴勇毅,2014;郑艳群,2014;汲传波,2014)进行了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这些对语音教学模式的构建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过,目前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如分技能教学模式、明德模式等,都是针对整个教学环节的模式探讨,而专门针对语音教学的教学模式研究尚不多见。
语言的认知包括语言感知和语言理解。语言感知是语言理解的基础,语音教学模式的构建要从语音感知这一基础出发,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要遵循和凸显第二语言语音认知的特点,根据语音学习的目标以及语音学习对象的情况,将教学模式构建成连接语音基础研究和语音教学实践的桥梁。
(本文由中华女子学院校级科研课题“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音教学模式的构建”[项目编号:110003151036]资助。)
注释:
①辨认任务是向学习者提供一个语音刺激,要求学习者作出判断:A还是B;区分任务是向学习者提供一对语音刺激(AA,BB,AB或BA),要求学习者判断听到的两个刺激是否相同。
参考文献:
[1]崔永华.基础汉语教学模式的改革[J].世界汉语教学,1999,(1).
[2]端木三.汉语的节奏[J].当代语言学,2004,(4).
[3]汲传波.论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构建——由美国明德大学汉语教学谈起[J].汉语学习,2009,(4).
[4]李泉.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述评[J].世界汉语教学,2006,(2).
[5]林焘.语音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1996,(3).
[6]刘颂浩.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创建问题[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4,(2).
[7]鲁健骥.关于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对话[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6,(1).
[8]马秀丽.教师培养意识和教学模式[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4,(2).
[9]马箭飞.汉语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初论[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1).
[10]史有为.教学法和教学模式的解析与重组——兼及日本汉语教学中的相关课题[J].世界汉语教学,2008,(3).
[11]王若江.汉语教师短期语音培训的重点和难点[A].第十一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452-456.
[12]徐子亮.对外汉语教学的模式构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13]薛晶晶.美国和泰国学习者汉语普通话阳平与上声习得的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14]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创新与教材编写[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
[15]郑艳群.技术意识与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创建[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4,(2).
[16]Chandrasekaran B.,Jackson T.G.& Ananthanarayan K. Neuroplasticity in the Processing of Pitch Dimensions: A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Analysis of the Mismatch Negativity[J].Restorative Neurology and Neuroscience,2007a,(25).
[17]Chandrasekaran B.,Ananthanarayan K.& Jackson T.G. Experience-dependent Neural Plasticity is Sensitive to Shape of Pitch Contours[J].Cognitive Neuroscience and Neuropsychology,2007b,(18).
[18]Chandrasekaran B.,Padma D.S.& Wong, P.Idividual Variability in Cue-weighting and Lexical Tone Learning [J].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2010,(128).[19]Flege,J.E.The Production of“new”and“similar”Phones in a Foreign Language: Evidence for the Effect of Equivalence Classification[J].Journal of Phonetics,1987,(15).Flege,J.E.Production and Perception of a Novel Second-Language Phonetic Contrast[J].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93,(3).Flege,J.E.Training Japanese Listeners to Identify English /r/ and /l/:IV.Some Effects of Perceptual Learning on Speech Production[J].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97,(101).Flege,J.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2 Production and Perception[M].In Proceeding of ICPHS,1999:1273-1276.Iverson,P.,Hazan, V.& Bannister, K.Phonetic Training with Acoustic Cue Manipulations:A Comparison of Methods for Teaching English /l/-/r/ to Japanese Adults[J].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2005,(116).
(薛晶晶 北京 中華女子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 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