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算训练小议
2017-03-15黄水生
黄水生
口算能力是小学生一项重要的能力,学生在进行口算时,既要耳听,又要眼观;既要口说,又要心记。从某种意义上说,口算是耳、眼、心、口四种感官的有机结合。口算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发展了学生的注意力、理解力、记忆力及表达能力。口算能力差,势必会影响到笔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影响计算技能的形成。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先过好口算这一关。
一、基本题型天天练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口算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长时间坚持不懈。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每堂课课前两分钟是学生进行口算练习的时间,除非有特殊原因,否则决不间断。在练习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切勿贪多。刚开始练习时每次做十二道口算题,题目都是二十以内的整数加减法、表内乘除法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口算速度和准确率都有很大提高。然后加大训练题量,每次做十八道题。难度也适当提高,增加一些两位数乘、除一位数的题目和一些并不复杂的小数乘、除法。实践证明,如果能长期坚持,日积月累,学生的计算速度与准确性都会慢慢地得到提高。
在小学生的眼里,计算是件简单而又枯燥的事情。说它简单,是因为真正没有掌握计算方法的学生微乎其微,但是一做就错的现象却是十分的普遍。究其原因就是训练量不够,学生对二十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和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没有达到娴熟的程度。即便如此,但学生还是不愿多加训练。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开火车、视算、听算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听算和视算是让学生看投影上出示的口算题或者听老师读口算题,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些题目,这就要求学生注意力自始至终都要高度集中,同时每一个学生都能完全参与到口算练习的整个过程,正好可以弥补“开火车”存在的不足。
二、易混题目对比练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思维的逻辑性不够严密,同时注意的持久性也不强,有些模棱两可的题目常常容易出错。因此在平时进行口算训练时,针对这些容易出错的问题需要经常进行对比训练。例如在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后,为了向学生强调“在进行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必须对齐”的算理,我在口算训练时出了以下两组对比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18+2、1.8+2和9.7-0.7、9.7-7;在学习了小数乘法之后,我出了这样的两道题让学生进行练习:0.24×5和0.25×4;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之后,我经常出这样的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4×[25][÷][25]×4,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认为先算两边的乘法更简便,所以想当然地认为结果就等于1。经常进行这样一些对比性练习,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促进学生笔算能力的提高。
三、计算技巧适时渗
在平时的教学交流中,常常听到有老师抱怨学生计算速度慢,计算的准确率不高。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没有掌握一定的计算技巧也有相当的关系。有的学生在做计算题时,常常不先认真观察算式的特点,只知埋头死算,往往将一些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如果我们能将一些常用的计算技巧教给学生,就能让学生在平时的口算中化繁就简,由难变易。例如在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之后,我出了以下口算题让学生练习:125×24、47×99+47,第一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能熟练掌握乘法结合律,我告诉学生,看到125,就要想到8,而24恰好等于8×3,所以125×24=125×8×3=3000;而第二道题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能熟练运用乘法分配律,47×99+47表示99个47再加上1个47,也就是100个47,结果是4700。在学习了小数除法后,可以告诉学生:一个数除以0.25就相当于乘以4,除以0.125就相当于乘以8,除以0.5相当于乘以2,除以0.2相当于乘以5,遇到类似于4÷0.125这样的题目学生就能迎刃而解了。
四、学习成果階段见
争强好胜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一般每个月举行一次“口算、心算大比拼”的能力竞赛。首先将学生按能力从高到低分成A、B、C三个大本营,先让学生自己报名参加哪一个营的比拼,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对人员做适当调整,一般是B营的人数最多,A、C两个营的人数相对较少。竞赛题目的难度也依次从难到易。规定时间内正确率达到百分之百的同学就是该营的元帅,达到百分之八十五的是该营的将军,达到百分之七十的是该营的普通军官,达到百分之六十的是该营的列兵,正确率低于百分之六十的都是该营的预备队员。
口算能力的培养,重在平时,贵在坚持。也就是说,要增强口算意识,养成口算习惯。无论是小数目还是具有某些特征的数组成的算式,凡能用口算或部分能用口算的尽量用口算解决,这样有利于提高判断能力、训练反应速度,同时可以熟练巩固口算方法,并进一步转化为技能。
口算能力的提高,直接关系着学生计算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也为后续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宁都县黄陂小学 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