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地理教学与生活的融合

2017-03-15陈超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初中地理融合生活

陈超

[摘 要] 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很多教师将地理书本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理论知识点作为教学重难点系统讲解,而忽视了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忽略了地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应用性学科本质,因此,初中地理走向生活化是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构建“生活化”的初中地理课堂,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里去想象、去体验,从而使初中地理教学变得更生动、更有效、更实用。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生活;融合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常常会愤怒于学生对地理常识的一无所知,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并非对它熟视无睹,只是学生还无法将课本中的地理理论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所以,与其愤怒,不如尝试带领学生走近生活、关注生活、观察生活,当注重到地理教学与生活的融合时,学生头脑中构建地理知识体系也就是水到渠成之事。

一、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初中地理课程理念的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进行中,2011年国家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地理“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更加重视学生在接受、理解地理知识之后,将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在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理解、解决。

因此,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将“生活化”教学应用初中地理课堂,无疑是对初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的完美契合,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明智选择。

(二)初中生的思维特征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小学儿童的思维倾向于具体思维和动作思维,初高中生则倾向于抽象思维。初中生作为过渡阶段,思维形式正由具象思维过渡到以理性逻辑思维为主的抽象思维,但这种理性逻辑思维能力仍依赖于感性经验和具体形象,思维仍属经验型。所以初中地理等自然学科教学要从学生具体经验出发,当学生缺乏有关感性认识时,需要通过观察实验和其他教学手段,向学生提供具体感知,借助形象思维,使学生思维不断向高水平转化。

二、初中地理教学与生活融合的具体措施

(一)结合生活实例,加深知识理解

想要让学生理解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先要让学生看到地理在生活中的形态。初中地理教师要善于创设与地理理论知识点相关的生活情境,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入手,在教学中列举学生司空见惯的地理现象,以丰富学生的感知,并从这些现象中,挖掘地理知识。生活经验是学生亲身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授课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学生感到地理就在自己身边,并不神秘。

学习由地球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时,笔者先引导学生观察学校的“夏季作息时间表”和“冬季作息时间表”,发现学校在后者安排上,比前者提早上学、放学,由此追问:“学校为什么要作出这个改变?”再提出问题:“冬天放学回家的时候,天是亮的还是有点黑?夏天放学回家的时候,天是亮的还是有点黑?”

放学回家的天色,是学生每天经历的生活体验。这些我们每天生活遇到的事情,就是地理现象,正是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

这一节课,学生表现积极,参与度大大提高。学生能根据自身生活实际理解地理问题,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既对地理产生兴趣和信心,又对地理建立了一种需求感。

(二)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地理环境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深入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我们可以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的许多现象。

穿衣方面,运用气候或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地理知识:夏季气温高,太阳高度大,太阳能量集中,浅色衣服反射率高,可以把太阳光反射回去,人吸收的太阳辐射就小,不至于太热;而冬季气温低,深色衣服反射率低,吸收率大,可以把太阳辐射更多吸收,人就会暖和,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人们夏季喜爱穿浅色衣服,而冬季穿深色衣服”。

居住方面,传统民居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限制。草原牧民为了让牲畜有粮食保障,实现草原可持续发展,适应游牧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建方便、搬迁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窑洞源于黄土有直立、保暖性好的特点,为了适应该地区干燥少雨、多风沙天气的自然环境,一般背风建设,呈东北、西南方向,可保暖驱寒,避免风沙天气侵害;西南地区吊脚竹楼,高悬地面,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既通风干燥防潮,又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又如“南稻北麦”“南米北面”“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南尖北平”“南船北马”“江浙盛产丝绸”“新疆瓜果香甜”“黄河下游的地上河”等无一不与地理规律有密切关系,这些事实的原因都能从地理知识中找到答案。

理解、掌握地理知识,运用地理知识就能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待身边生活现象,生活在更理性的世界中。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好奇心,使之转化为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三)设计地理实践,解决生活问题

在“做”中学地理,是陶行知“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在实践中学习地理知识,充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越用,印象越深刻。身临其境感受知识的力量,会让学生更能接受抽象的地理知识,甚至爱上学习。

地理知识的实践,从身边小事开始:曾经拍摄的旅游照片,或旅游地图,以此引起学生对旅游生活常识的兴趣;生活中我们觉得顺利成章的事,也蕴含地理知识,如我们居住的房子朝向的选择,不同省份的四季存在较大差异等。有趣的学习方式,又能够提高让学生学习时,乐在其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四)有意观察生活,培养地理思维

要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地理知识,不仅能巩固已学地理知识,更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以此学习未曾掌握的地理知识。鼓励学生以怀疑的眼光看生活,对习以为常的事物,更要重新思考,探究每个地理现象背后的地理知识。

我们从《地理》教科书中知道,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第二产业,占用资源少,不会产生废气、废水等污染物而被称为绿色产业,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每到假期总能见到各大景区人山人海。家乡的菊花展、五店市传统街区作为当地力推的旅游产品,早已闻名遐迩,只要走出家门就能见证旅游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人流的爆发性增长带来周边餐飲的繁荣,也增加污水、垃圾排放量;越来越多家庭置办了汽车,自驾游成为一种潮流,汽车尾气也跟着“蒸蒸日上”;超负荷接待造成景区破坏……这样的旅游业并非我们期望的“纯天然,无污染”。这样的观点,正是来源学生对于生活与书本知识的思考,学生们敢于对既有理论质疑,不正体现了他们的地理思维吗?

著名捷克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无论什么东西不可单因它在学校里有价值去学习,要因它在生活上有用才可学。这样一个学生学的知识,才不至于一出学校立刻就消失掉了。”

紧紧围绕新课标,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学以致用,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中处处有生活,体验到地理来源生活,服务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教师的职责才能得到更好履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

[2]张文.高玉柏.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10):47-49.

[3]杨景娜.让初中地理教学更贴近生活.关爱明天.2015(6):351-352.

[4]岳利敏.初中地理教学与生活.学苑教育.2011(7):90.

责任编辑 邓 振

猜你喜欢

初中地理融合生活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生活感悟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