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作为英语测试能力手段的研究与分析
2017-03-15李金珠
李金珠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语言的应用与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高校中,翻译也开始被应用到教学中,并作为考核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重要测试手段。通过本文对具有代表性的三类英语测试中的翻译题型的分析,能够看出翻译不仅仅测验学生的翻译能力,还测验学生的语言能力,如书面表达、语法、词汇运用等。除此之外,本文还详细阐述了大学英语翻译测试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明确英语测试的目的,合理科学地进行英语翻译试题的设计。
关键词:翻译测试;大学英语;试题设计;功能手段
在高校英语的教学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测试是一个必要的环节。从我国的英语教学实践经验可以知道,翻译曾经被当作主要的教学手段和测试形式。自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规模的水平测试突然流行起来。由于这种测试对测试的效度和信度要求过高,并具备风险过高、规模过大的特征,所以试题大部分都是客观题型,以此来确保测试的信度和效度。然而主观类题型虽然具备良好的效度,但自身的评分形式造成信度的无保障。近些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加深,英语教学水平也不断地提高,所以社会向学生提出了更高水准的英语交际能力的要求,也正因如此,翻译题型等这类的主观题又重新被应用到英语测试之中。例如,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将可供选择的翻译题变为必做题;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也将翻译题在测试中的比例由原来的15%增加到20%;研究生入学考试也将翻译题作为必考项目之一。本文结合国内现有的三种典型英语测试来对其能力手段进行分析和探究。
一、大学英语翻译测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黄忠廉教授曾指出在上世纪的40年代时,清华大学会在每一年的新生入学考试中的英语试题出两篇翻译,一篇是英译汉,另一篇是汉译英,双方各占50分,进而了解和判断学生所具备的英语水平,作为取舍学生的衡量标准。通过清华大学的这个做法可以看出翻译在英语测试能力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体现出翻译是作为英语测试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现阶段大学英语测试处于一个日渐成熟的状态中,翻译题型是大学英语测试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题型。如果英语测试中缺少翻译题型,那么就无法贯彻落实教学大纲,进而对教材内容的教与学造成极大的影响,并且无法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所以在大学英语测试中翻译题型是不可或缺的。在传统的英语翻译测试中,教师会采取简单的句子或段落来进行翻译,这就造成命题形式过于单一。然而关于考察学生技能水平和翻译知识的测试题型设计又存在一定的设计难度,进而导致翻译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得不到重视,因此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得不到复习和巩固。在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翻译的相关技巧和理论知识结合到测试过程之中,否则就会造成学生对翻译理论和技巧产生厌烦感。与此同时,学生也会认为不学习理论和技巧也能够顺利进行考试,应付翻译测试。如果一直维持这种想法会使学生忽略对翻译理论知识的学习,一味地重视翻译实践,进而影响对学生灵活运用英语理论和技巧的培养目的。
在改革英语翻译测试时,要在确保考试内容难易度适中的同时,也要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并且其中的命题内容也应展现出不同阶段的学习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阶段水平进行试题难易程度的设计和参考,尽最大可能地做到一致性。测试形式要求题目类型较为丰富,主观题和客观题都要具备,并且要将综合式测验与分列式测验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和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运用能力,还有利于扩大测试题目的出题范畴,将考试重点强调地更为明显,进而实现英语测试所具备的引导作用。现如今,各类型的英语考试都在向标准化靠拢。虽然增强了测试试题的公平和客观成分,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主观判分的弊端,但是当标准化的部分开始加大比例,就会造成考试信度的丧失,学生也会因此对标准化的题目感到僵化,影响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主观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主观题具备较好的效度,却缺乏一定的信度,而客观题能够保证测试的信度。翻译作为英语测试中的主观题之一,向题目的设计者提出了一个既要确保效度也要确保信度的重大难题。我国相关的语言学专家曾指出翻译题共具备两种功能手段:一是高级翻译手段,不再仅仅是对词汇和句型等的考核,而是對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进行测验;二是测试语言项目,例如动词短语、虚拟语气和过去完成时等,测试形式多为单句,具有明确的考试重点。所以,根据测试专家的研究数据和实际的翻译测试经验表明,翻译题具有进行英语能力测试的重要功能。
二、各类英语测试中翻译试题的分析
(一)大学英语四、六级测试
大学英语四、六级翻译题型的主要内容由原来的单句汉译英转变为段落汉译英的形式,翻译的具体内容包括社会的发展情况、中国的经济、文化以及历史等等。四级的翻译段落长度为140-160个汉字;六级的翻译段落长度为180-200个汉字。这也就明显提高了整份试卷的难度。与此同时,在翻译的主要内容上,四、六级考试还包含中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发挥了翻译的文化交流与沟通的功能。段落汉译英在四、六级考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的比重是考试总分的15%,主要的答题时间分布为整份试卷总共答题时间130分钟中的23%,为30分钟。翻译题型涉及到了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要求答题者具备较强的语言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如果答题者没有深刻掌握自己的母语,没有足够输出目的语的能力,不可能做好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四、六级英语翻译题型主要通过段落汉译英的形式来测验学生的二语转换和运用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自身具备一定的汉语基本功,要对原文进行充分的理解后才能正确地翻译出来,否则就会存现逻辑上的错误。例如四级样题中的“剪纸最常用的颜色是红色,象征着兴旺和健康”,很多学生都对其进行了逐字的翻译,“Paper cutting often uses the red symbolized prosperity and health.”,能够看出是对句子汉语逻辑理解不当造成翻译错误,上述句子主语应该是“剪纸”,而不是“采用红色的做法”,正确的翻译应为:“The color most frequently used in paper cutting is red which symbolizes prosperity and health.”。
(二)英语专业八级考试
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中的翻译考题大部分属于主观性的题目,主要是由汉译英和英译汉两个部分来构成的,每个部分都是一个连续的篇章。汉译英的题目要求是将一段为150个汉字长度的中文段落进行相应的英语翻译;而英译汉的题目要求是将一段为150个英文单词的英语段落进行相应的中文翻译,两个部分的翻译时间限定为60分钟之内。对于翻译教学训练,学生应注重对英语语言基础的学习,加强自己的语感,熟练掌握中英语言之间隐含的区别。由于中文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着翻译的好坏,也要求学生在认真学习英语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汉语水平。所以,学生在日常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仅要不断积累自身的英语能力,也要加强对汉语的学习。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引导学生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和知识面,翻译者应具备较为全面的知识面和较强的综合素质。所以,学生应在学习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同时,增加自己的阅读量,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关于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天文、地理、习俗、宗教等方面都具备一定的了解,平时做好知识文化的积累,为自己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并且教师还应向学生传授英语翻译的理论知识和技巧,对不同类型的翻译试题进行不断的练习,通过阅读优秀的翻译作品来向他人的技巧和优势进行学习,做出一定的总结和归纳。
(三)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
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翻译题是作为阅读理解中的一项,主要是对考生的复杂结构英语文字材料的应用能力以及准确理解的考察。考生通过对一篇长为400词左右的文章,把其中划线的五个部分(150词左右)翻译成汉语,译文要通顺、完整和准确。它的分数占整体试卷的10%,共10分,答题时间限制大约为18-20分钟,考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对其进行翻译,共分为5句,每句2分,共10分。文章的内容普遍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和发展的议论文。从语言方面和内容方面来看,英译汉试题都具有科技英语的主要特征。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的测试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对英语文章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汉语进行翻译的能力,而主要考察点可以分为句法和词汇两方面,这其中的句法是指对英语的特殊语序和表达形式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够熟练并准确地翻译出符合汉语表达规律的句子,与此同时,对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句子的语法结构等等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有所理解,并对其运用汉语进行明确的表达。
三、结语
在高校英语的教学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测试是一个必要的环节。现代语言学会在未来不断地对语言的测试手段和內在本质进行探索,翻译题也会随之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到各种类型的英语测试当中。通过以上对国内现有的三种类型的英语测试手段进行分析,并根据相关学者对英语翻译测试的研究成果进行参考,能够发现翻译题可以用作测试英语翻译能力的直接手段,也可以用作对其的间接手段,例如英语教学测试中的词汇运用、阅读理解以及语法结构上等的具体运用手段和语言组织能力。而为了能够在英语教学时充分发挥翻译题的多重测试功能,必须合理科学地设计翻译试题,主要包括减少干扰英语测试效度和信度的主要因素,根据翻译理论和测试理论制定合理的测试重点,并且形成科学的评分系统,进而加强翻译测试题的效度和信度。
参考文献:
[1]吉晓霞.国内外翻译教学研究十五年回顾与思考——基于13种外语类核心期刊论文的统计与分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04):72-78
[2]李思涵,王永亮.大学英语四六级测试中翻译能力与翻译评价标准的建构[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02):82-83
[3]沈莹,李惠平,梁力,樊宇飞.RANGE语料库分析软件在应试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