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科毕业生服务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研究

2017-03-15张子谦冯晨静王文显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农村建设服务

张子谦++冯晨静++王文显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當前,农村最关注的问题就是如何适应经济的发展趋势,立足于这个情况下,需要更多的人才扎根农村,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服务。所以,高校必须考虑怎样才能使农科大学生毕业之后扎根农村,为农村的发展带去新的生机。这篇文章分析了影响农科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主要因素,提出了让农科大学生服务基层的举措。

【关键词】农科大学生;服务;农村建设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 年) 》中提出,未来几年,我国的农科技术人才会持续增加,能过为农村服务的人数也会有所增长。但是,根据2014年的调查发现,实际为农村发展服务的农科毕业生数量非常少。当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人才的缺乏。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所以,当前高校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引导农科大学生为基层服务,为农村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1 农科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1.1 职业价值观

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都想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在自己的本质岗位上获得一份基本的收入维持自己的正常生存。但是生存指的不仅仅是收入,还有周边环境,周围的交通、文化等,大学生在就业的时候,不仅会考虑到经济利益,同时也会考虑自身的价值是否能够得到很好地实现。因此,农科毕业生就职的时候,必须会考虑相应的经济利益以及自身价值的实现。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毕业生就业的时候,最为关注的就是经济利益以及工作的城市。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农科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会存在一定的功利性,这就导致农村在吸纳人才方面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1.2 就业政策

(1)农村为毕业生提供的岗位比较笼统,没有细致划分,有的岗位根本不需要太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农村的普通青年就可以胜任,这就导致大学毕业生无法发挥自身的优势,自身的价值不能够得到很好地体现。

(2)国家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颁布了相应的政策,让大学毕业生服务于基层,但是这些大学生一般只会在基层待2年到三年,一旦合同期满,这些大学生就会选择继续深造,离开农村,最后留在农村的人才少之又少。

(3)国家出台的关于农村的相关政策不健全,很多用人单位的保障制度不到位,工人的劳动时间与工人所得到的劳动报酬出现严重反差。很多地区的养老制度、医保制度都尚未健全,这就极大地削弱了大学生服务基层的热情。

1.3 对农村工作的认识不充分

在第十八次人民代表大会上指出,要加快发展我国的农业,把我国的一些重要的设施建设投放到农村地区,大力建设新农村,逐渐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优化农村的生活条件。从这里可以看出,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摆在很多大学生面前的现象是,农村发展速度缓慢,农村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都十分艰苦,想要在农村实现自己的价值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等,这些大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些表象,他们并没有看到农村发展的内在潜能。

2 农科毕业生服务农村建设长效机制

2.1 以自我成长价值和岗位成才同步实现为目标,激励大学生“下得去”。

目前,虽然很多大学毕业生在面临就业的时候都关注自己的薪酬待遇以及自己工作的环境,但是,他们的信念和理想以及对于祖国崇高的爱依然占据着他们心灵深处最重要的位置。所以,高校在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时候,应该加大对国家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立足于大学生自身价值的视角,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实现自我,为祖国的农村建设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让这些大学生在基层体会到自身的存在感,真正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

2.2 以职业生涯规划和社会实践主题教育为载体,引导大学生“认清楚”。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让大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职业,对于自己的未来有更加明确的目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加大学生的阅历和经验,让大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农村。高校可以举办一些报告会,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观。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举办一些乡村支教的活动,让大学生真正走进农村,感受农村的精神风貌,让大学生了解农村未来的发展可能性,只有让大学生亲身感受到农村的变化,才能够真正打动大学生,为农村的建设注入新的血液。

2.3 以创新农业人才培养体系为立脚点,提升学生服务农村的能力,使大学生“干得好”。

要想在农村有自己的一番作为,那么大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农业院校要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以及社会的需求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深化教育改革。在发展好专项专业的同时,还要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最近几年以来,很多农村增加了许多科目,形成了多种科目共同发展的局面,这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辟了道路。

2.4 以满足毕业生合理、必要的物质需求为保障,吸引大学生“留得住”。

如果大学生到基层工作,那么基层要根据国家相应的政策为大学生提供合适的薪酬,不仅要保证这些毕业生的工资待遇,还要给予这些大学生公平的职称评定,在生活方面要给予适当的补助等;除此之外,要给予这些学生足够的支持和物质奖励,这样才能够把大学生真正留在基层,促进基层的不断发展。

总而言之,让更多的大学生到基层工作,为基层服务,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高校应该鼓励、支持大学生扎根基层,保障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尚宏丽,齐文,李敏,刘兰英,王芳.正确引导农科类大学生就业与考研的措施探讨——以锦州医科大学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22).

[2]蔡正云.农科类大学生“招生难 就业好”现状及前景分析[J]。民营科技,2014(12).

[3]蔡秀娟.农科类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2(03).

[4]张玲,吴风亮.农科类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现状分析与对策[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22).

作者简介

张子谦(1981-),男,河北省新河县人。硕士学位。现为河北农业大学经济师,现从事教育与管理工作。

作者单位

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省保定市 071000

猜你喜欢

农村建设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公证在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分析
农村精英流失问题研究
农村扶贫开发的模式总结和反思的研究
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