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地之子》看台静农对鲁迅小说的继承与发展

2017-03-15杜淑文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1期
关键词:乡土小说继承发展

杜淑文

摘要:五四以后,在鲁迅的带领下,一批成长在乡村,寓居于京沪大城市的知识分子,透析了现代都市文明和宗法制乡村的巨大差异,怀着对乡村的眷恋与“改造国民性”的渴望开始了乡村文学的创作,如台静农、徐钦文、彭佳煌等。其中台静农是鲁迅颇为赞赏的后起之秀。鲁迅是乡土文学的拓荒者,台静农是在鲁迅直接关怀帮助下成长起来的乡土作家,他所创作的《地之子》也是二十年代乡土文坛上的代表作品。

关键词:台静农;乡土小说;继承;发展

一、《地之子》的创作对鲁迅的继承

(一)从婚丧嫁娶到封建迷信的风俗沉淀

在作品中台静农用风俗描绘重现了儿时的故乡皖西叶家集镇,也就是小说中的羊镇。多描写了封建乡村落后闭塞的生活,物质匮乏,精神迷信。《拜堂》中汪二和嫂子成亲的场景,仅准备了香、烛和黄表,因为没有红毡子,不得已将汪大嫂床上的破席子拿出来铺在地上。汪二也穿了一件蓝布大褂,将过年的洋缎小帽带上,帽上的小红结,系了几条水红线。从异常简单朴素的一场婚礼中,不难了解到当时落后乡村的贫瘠与朴实。

(二)相似的人物塑造

台静农与鲁迅在乡土文学的创作中视角相似,人物塑造自然也有鲁迅笔下的影子。不论是农村女性形象的塑造,还是聊以自慰的阿Q形象的打磨,还是对冷漠的看客形象的鞭笞,二者之间总有一种无形的共性在延续。以农村女性形象为例,台静农的作品中的农村女性形象都有着悲惨的命运和不堪的人生经历,其中也不乏祥林嫂的影子。较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是《新坟》中的四太太,也是丈夫早逝,在乱世之中女儿被大兵奸死了,儿子被大兵打死了,四太太受不了如此大的刺激后精神失常,所有家产也被人卷走,流落接头,像祥林嫂一样逢人便不停的念叨,幻想儿子和女儿已经成婚的喜乐,最终死在儿子的浮厝旁。她们都是生不逢时的女性悲剧形象,作者通过描写她们的悲惨命运,体现了下层女性在封建思想和道德禁忌的压迫下步履维艰的生活,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三)艺术手法的共性延伸

在艺术手法的应用上台静农与鲁迅一脉相承。鲁迅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以及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台静农在对人物和风景的描写上多吝啬笔墨,继承了鲁迅白描的艺术手法。如在《红灯》中全篇只有一句景色描写“南山阴雨,河水暴涨,沙滩已深深湮没。”鲁迅借鉴西方小说的艺术形式,不重情节的完整,注意结构的严谨,采撷生活的某一横断面来加以创作,台静农的作品中也延续了这一创作手法台静农受鲁迅的影响,与鲁迅的小说常以酒肆、茶馆等下层人们的集聚地为背景相似,台静农也常以茶楼、饭馆、十字街、水井边等场合为背景,营造一种生活的日常氛围,在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中将场景直接展示给读者。乡村语言的灵活运用也是二者创作的共性所在,台静农的小说中也充斥着皖西口语的朴实灵动。人物交互,情节推动多以口语的形式呈现,简洁明快,朗朗上口。且语言贴合人物形象。

二、《地之子》对乡土文学发展的贡献

(一)更为贴近乡村的寫作

仔细研读鲁迅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品中虽有乡村风景的描绘,却缺少了细致的乡村民间的生活图景如干农活的琐碎程序,虽有提及也只是类似于简单几笔的带过,原因还是归结于鲁迅对于乡村实际生活经历的缺失。而台静农自幼在皖西乡村的成长经历,让他有更多乡土文学创作素材的积累,从婚丧家娶到鬼神祭祀到农时劳动,创作起来更信手拈来。并且台静农的作品中语言对话占很大比重,平实的乡间口语让他的文章更亲切生动,真实感人。可以说,在鲁迅之后,台静农的乡土文学创作离乡村更近了一步。

(二)愈深的人道主义关怀

台静农写出了这个残酷的社会,愚昧的风气,森严的等级制度是怎样压垮了他的人民,是以一种悲恸的情绪去关怀他笔下的穷苦大众,相比鲁迅笑骂的“怒其不争”,台静农更多的是“哀其不幸”的悲天悯人,充满着人道主义的关怀。在《弃婴》中当“我”看到弃婴被野狗撕咬吞食时,“我”挥去手杖,不惜被咬伤了腿,“我”凄凉的自责,认为自己是这罪过的主人了,文章中对主人公寝食难安悲痛不已的心理描写,体现了我对这个陌生小生命的人道主义关怀。台静农的文章中虽都是悲剧性的描写,但作者更多的是向世人展示这个人的生存空间被极大压抑的乡土社会,渴望有新的力量来改变这一切,他怀有博大的同情去记录去讲述,通过写实祈求达到唤醒的目的,这也是“大地之子”对他所眷恋的那片乡土上的人民的深深爱意。

参考文献:

[1]台静农.《地之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严恩图.《鲁迅与台静农》[J].安徽师大学报,1987.

[3]夏明钊.《台静农小说集<地之子>述论》[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猜你喜欢

乡土小说继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