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加坡基础教育“少教多学”看“全人教育”
2017-03-15杨柱森
杨柱森
[摘 要] 在新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新加坡提出“少教多学”的教育理念,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全面落实德、智、体群美的“全人教育”。并卓有成效地落实,为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培养和发展。“少教多学”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我们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地方特色的学校教育评估体系,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 新加坡;少教多学;全人教育
新加坡政府于2004年提出了“少教多学”的理念,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全面落实德、智、体、群、美的“全人教育”,经过逐步推行与完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新加坡的教育汲取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培养和发展,有利于每个学生循序渐进地发展自己独特的天赋和兴趣。
一、新加坡教育
(一)新加坡的教育体制
新加坡基础教育的基本学制是六年小学加四年中学,小学教育前四年一律课程统一,四年后实行第一次分流,分流是以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分为三种不同课程。分流目的是让学生能以自己的进度学习,使其潜质得到充分发挥。小一到小四是奠基阶段,宗旨是给学生在英文、母语和数学三方面打好稳固的基础。主要修读科目有英文、母语和数学。小五、小六是定向阶段,学生将被分入三种主要语言中的一种,每一种语言的课程将使学生能配合中学教育的课程,学生在修完小六后参加小六的离校考试,即第二次分流。学生会考成绩优秀的进入特选中学,良好的进入快捷中学,其余的进入普通中学,三者的比例大体为1∶5∶4。前两种课程的学生可以在中学第四年参加普通教育文凭“普通”水准会考。普通班学生成绩好的可在中学第五年参加这项考试,约有75%普通班的学生参加普通教育文凭“N”水准会考,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而升上中五。中学课程分为四种: 特别课程、快捷课程、普通学术课程和普通技术课程。特别课程是四年制课程,学生可以修读高级母语,高级母语和英语两者之一可以为第一语文;快捷课程是四年制课程,学生只能修读快捷母语课程,其他课程与特别课程相同,英语为第一语文。普通学术课程是五年制课程,学生在第四年参加剑桥“N”水准考试,通过后可以修读第五年的课程,然后与特选或快捷课程学生一起参加剑桥普通文凭考试。普通技术课程是四或五年制课程,学生有两门主课,英语和数学,第四年参加剑桥“N”水准考试,大多数学生在“N”水准考试后不再修读第五年课程,而直接进入技术学院。
中学毕业后学生进入第三次分流,主要流向有三个,一个是初级学院和大学预科班(相当于我国的普通高中),二是理工学院(相当于我国的中专和大专),三是工艺学院(相当于我国职业高中),三者比例约为3∶5∶2,初级学院和大学预科班毕业生有少部分不能升入大学的,可以报考理工学院,以接受高等职业教育,这种分流制度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既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又有利于学生最大限度发挥各自的学习潜能。
(二)新加坡课程设置及课堂教学
从课程的设置上,新加坡教育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高中阶段的国家课程分为H1、H2和H3三个层次,即高级辅修、高级主修和高级专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专长,在满足报考大学的基本要求(3H2+1H1)的前提下,选择不同等级的科目进行学习。校本课程是由学校利用校内外资源,由本校教师根据学生的主客观条件编写的教学材料。校本课程要与政府的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核心单元的主题相一致,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全人教育”。另外,课程辅助活动也是实现“全人教育”的补充部分。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应用学习项目和生活教育项目,应用学习就是把课堂所学运用到真实生活中,学以致用。生活教育项目是通过艺术、体育、户外探险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自我身份认同,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教学中,步道学习即体验式学习,开拓了学生的学习途径和渠道。学生可以漫步在博物馆、植物园、街道、社区去亲身发现、探究、学习和创新,在行走中去观察、寻找。汽车轮胎、屋子窗口、楼梯、门廊、电梯都可以是学生观察的素材,实现“学以致用”和“少教多学”。
(三)以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全人教育”
新加坡教育以实现人的价值为根本目标,促进了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新加坡治国的基本原则是以价值观为本,以务实为施政的基本原则,不断寻求平衡点。而教育作为立国的重要支柱和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为新加坡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教育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础,通过培养21世纪的技能,让学生成为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发展所需技能,高质量服务社会,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贡献的“全人”。
新加坡政府提出了以尊重、负责、韧性、正直、关怀、和谐为内容的教育核心价值观。同时明确了“自我价值”“道义价值”和“公民职责价值”三个层次的具体内容。新加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意识,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此外,新加坡注重培养学生多元种族、多元文化意识,让学生懂得学会尊重他人、关怀赏识他人、学会与人和谐相处;注重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见地、敢担责的好公民。为了全面落实“全人教育”,新加坡从政府到学校,从全面意识到教育理念,形成了一系列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
(四)新加坡卓越学校管理和学校评估
1997年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提出了“重思考的学校,好学习的国民”的教育愿景。为实现这一愿景,新加坡政府建立了与监督脱钩,与发展挂钩的卓越学校管理模式。该模式是参照新加坡质量管理奖和欧美绩效管理评估模式制定的卓越的学校管理模式。對学校的评估包括过程评估和成果评估两方面。过程评估包括对领导、人事管理、策略规划、资源管理、以学生为主的的各种程序与活动的评估。成果评估包括人事管理的成果、行政管理的成果、合作和社区贡献的成果、各项以学生为主的活动成果。评估方式分为自我评估和官方评估:自我评估是学校内部委任自我评估核心小组,根据SEM(卓越学校模式)的要求,每年一次进行的评估;官方评估每六年进行一次,由学校向教育部提出官方评估申请,教育部组建由他校校长、处官员(前校长)、督导、他校校长以及其他机构成员的评估委员会,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评估,评估结束后向学校提交正式书面报告,为学校提出改进管理、提升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卓越学校管理模式赋予学校更大的自主权,利于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由新加坡教育得出的反思和启示
(一)关于教育分流和因材施教
1.有很多专家对新加坡小学六年级学生就开始分流有过质疑,但笔者认为,新加坡这种及早入手的分流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让愿景规划根植于心,避免了学生对前途和未来充满懵懂和迷茫,不能真正使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得以淋漓尽致发挥,从而导致一味追求热门专业,盲从主流,最后落得就业岗位与专业不匹配,造成对人才的极大浪费。
2.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感觉因材施教并非易事,总达不到预期效果。通过本次考察学习,悟出关于因材施教存在,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看待“差异”。教师、家长乃至社会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才能够“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要让不同的学生接受适合的教育,从而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实现自己不同的最大提升空间,这才是“因材施教”,这才是教育公平。
(二)关于课程设置和课程辅助活动
新加坡的课程设置是以学生自身特长为中心,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科,依据所学情况随时作出人为调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规避了厌学情绪。新加坡政府对学校的辅助教学活动(类似于中国的社团活动)投入了大量的专项资金,做到外聘专任教师外聘,使得辅助教学更趋于专业化、系统化。学生参与课程辅助活动的成绩与他们未來的升学、申请奖学金甚至申请住宿有关,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三)关于学校管理和学校评估
我们国内学校的一些评估,达标检查的确为学校特别是乡村薄弱学校带来了财政支持,学校在校舍、操场、设施设备等硬件建设方面有了显著提升,在制度建设和教育管理等方面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但评估指标单一、量化指标不合理、评估主观性较强及标准不够统一等问题仍亟待解决。因此,要加强评估科学的规划,完善学校评估体系,让第三方评估机构参与,以确保评估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让全社会认可学校综合评估的结果,建立综合评估体系的社会氛围。要让评估以促进学校整体发展为目的,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让学生个性化培养得以体现。
因此,我们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地方特色的学校教育评估体系,实现其体系的系统性、制度化、标准化和长期化;要建立一种基于学校自我要求的评估模式,引入第三方进行评估,改变评估主体的行政化状况,实现管、办、评分离的管理运行模式,从而促进学校不断进步和发展,使每一所学校都能成为落实“少教多学”实现“全人教育”的卓越学校,培养出能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才能为国家建设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育人田园。
责任编辑 满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