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学科工作室成果展示
2017-03-15郭岗田陈晓莉王艺文赵勇伟李凤超
郭岗田+陈晓莉+王艺文+赵勇伟+李凤超+蔡子华+文涛+王亚芬+蔡军
编者按:
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履行“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职责,进一步强化市级教研部门对全市教研工作的顶层设计、规划、指导和评估作用,凝聚市、区(县)、校三级教研力量,加强学科教学教研团队建设,重点研究课程教学改革前沿问题,培养学科名优骨干教师,抓好全市教学研究智库建设,发挥先行研究、交流研讨、示范引领的作用,使学科工作室真正成为教育行政决策咨询的平台、课程教学问题研究的平台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从2016年年初开始,由学前教研部、小学教研部、初中教研部、高中教研部、电教信息部、艺体教研部、德育教研部、职成教研部、民族教研部共9个教研部门牵头,吸收了近600名成员,组建了52个学科工作室。他们对学科工作室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以学科教研员为导师,部分兼职教研员、学科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组成研究团队。各教研部主任是学科工作室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各学科教研员是本学科工作室的导师,也是工作室各项责任的承担者。学科工作室以提高教师的整体专业化水平和指导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为重点,以提高教研员的教学评估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评估能力为目标,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技能为核心任务,以解决问题为着力点,不断推进教研工作的转型发展。按照“边工作边研究,以学习求发展”的工作路径,帮助教师解决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团队合作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学科工作室成立之初,积极研究制订建设方案、研修计划、管理制度和考评标准等,为学科工作室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按照中小学教育智库建设的思路,工作室从课程教学改革的6大领域中,精选了11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分学段进行研究,形成了学科工作室问题研究报告,我们选编了其中一部分,供大家借鉴。
初中数学:如何指导教师充分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指导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新课程标准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关系与“新课程标准”所构建的教学方式相悖,而信息技术的出现和使用,为我们改进教学方式提供了新的机会。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具有建构主动图式的能力,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按照这一学习理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学生才是課堂上真正的主人。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与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完全符合这一学习理论,能带来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犹如置身于一个“数学实验室”之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主要做法
1.通过调研听课,发现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问题,分析原因,探讨解决对策。
问题:教师教学观念有待改变; 缺乏信息技术的专业指导;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校的硬件设施不完善;学生基础能力差异大。
原因:受中考考试制度的制约,当前评价制度存在弊端;部分教师思想观念落后,责任心、事业心不强;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不高等。
对策: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加强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培训;发现并树立典型,总结经验并在全市进行推广。
2.通过“烛光杯”教学展示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转变。
2016年,哈尔滨市初中数学学科组织并举办了第七届“烛光杯”教学展示活动,这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关于“初中数学学科教学方式变革研究”的尝试与探索。教师在改变教学方式上呈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1)教师采用新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进行个性化学习,通过几何画板开展小组学习活动,这些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2)教师使用电子白板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等形式,探究了多个数学问题,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3)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教师重新呈现教学内容,利用课程网站搜索工具搜索网络学习资源,补充学习材料,使教材转变为学材。
3.利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
工作室全体成员参与了哈尔滨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通过对哈尔滨市各学校教师上报的200多节课进行评选,我们总结、探索出了优化课堂的几点教学策略:
(1)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例中,教师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教学内容中来,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2)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实现精讲精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标。心理学表明,学生课堂上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很短,一般为8至10分钟,加上课堂活动比较紧凑,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下降等情况。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情并茂的特点,用几何画板画图、演示、讲解,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有限的时间内,从而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难题,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资源共享。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教师和学生可以便捷地实现资源共享与知识交流。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先对本节知识进行学习,课前产生的问题可以拿到课堂上继续研讨。借助互联网平台,教师也可通过微课的形式,把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发布在微信或QQ群中,大大节省了课堂上构图、讲解的时间,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不断实践研究,我们感受到信息技术深刻地影响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在今后的实践研究中,我们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数学课程的特点,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初中地理:如何基于教育教学真实问题,基于大量、客观、可靠的事实和数据,运用科学方法,使用科学工具进行教学研究与分析?如何形成基于事实和数据的教学诊断和教师专业发展诊断
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初中部地理学科通过构建初中地理教学需求的数据网络平台,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教学精品,利用数据网络平台开展丰富的教研活动,网络资源平台上大量的数据和精品课程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给养,同时进一步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一、哈尔滨市初中地理网络教研功能
二、哈尔滨初中地理网络教研的意义
三、哈尔滨市初中地理网络教研的数据和内容
哈尔滨市初中地理网络教研数据和内容包含了教研动态、活动导航、教材研究、教学点评、区域教研、考试专栏(复习指导、试题交流)、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精品课件、精品教案、精彩图表、教学参考、探讨争鸣、热点荟萃、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教学技能、地理实践、师培专栏(教师天地、骨干园地)、友情链接等22个栏目,还通过QQ群与微信群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地理教学的课程资源,每年上传的资源达上千件,受到了教师的欢迎。(网页图见文后。)
四、哈尔滨市初中地理网络教研取得的成果
在地理网络教研平台中,全市地理教师通过纵论地理教研策略,交流教学成功之道,感知地理世界的奥秘,欣赏精品课程的魅力,荟萃地理教学知识精华,感悟地理教育精彩人生。地理教研平台通过汇集全市的优秀教学资源和数据,以精彩的内容、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内涵带给地理教师全新的感受。地理网络教研求新、求实、求特、求精、求活、求导等特点为全市地理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在地理教研家园中,每一个参与者通过写作记录地理教学轨迹,通过思考点燃地理智慧火花,通过回复共享地理教育思想,通过引领促进专业成长。地理网络教研平台已成为全市地理教师的挚友、地理教研的助手、地理教学的参谋。
五、运用多元信息手段开辟地理教研更大的空间
地理网络教研手段正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通过QQ群、微信群等网络交流工具,及时将地理学科的前沿知识传递给一线教师,弥补他们知识更新慢的短板,使全市的网络教研逐渐具备了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时代性、指导性、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针对性、学术性、资料性、前导性等优势。
网络教研通过大量、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全市教师领略到了教学精品,体验到了专业成长带来的喜悦,引领教师接近地理发展的前沿,引发教师创新教学的灵感。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教研平台,进一步加强地理信息服务力度,力求贴近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将资料新和实效强作为地理教研平台的突出特点。我们开辟的精品教学、交流平台、教学参考等22个栏目,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大量的精品课件、精品教案、精彩图片等教学参考资料,成为教师教学的有利助手,受到了教师的好评。
地理学科网页力求做到定期更新,从课改动态、学术研究等角度为一线教师提供信息资源服务。通过构建地理网络教研平台,让地理教研更快捷、更方便,让教师明晰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明确教师专业发展方向,同时也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地理教师提供了优秀的课程资源,成为地理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如何指导学校开展各门课程在不同年级、不同学段间的纵向、横向整合,解决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间,三级课程间缺乏联系、相互疏离的问题
当前,我国虽然经历了 几轮课程改革,但是基础的学科体系依然保持相对完整。如何让各个学科间建立横向联系,同时保持学科各自的知识体系,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直接改革整合并不现实,我们工作室的解决办法是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在实践中自然而然地建立学科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在实践中体会学科知识的实际应用,产生浓厚的学科学习兴趣。
一、建立主题
主题活动可以分为系列主题和随机主题。系列主题是指在设计一个大概念主题时,先按照时间或者内容等组织形式设置实施顺序,然后将各个阶段分解为不同主题。这些主题活动按照线索组成一个系列主题活动,从而建立学科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随机主题是指结合学校的一些非计划内的活动,临时设计综合实践的主题内容,将涉及到的学科整合到活动中去,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科知识学习兴趣。
二、分析主题,建立活动框架
我们采用树形的结构形式,以主题为树干,把各个主题活动可看作树枝,而各个学科知识就是叶子,所有这些支撑起我们的主题活动。以树干为线索建立学科间的纵向联系,以树枝为线索建立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帮助教師在设计活动时明晰各个学科知识的应用节点,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活动。
再对各个主题活动分别进行设计,最终使它们能够形成系列,统一围绕干线主题实施活动,应用不同的学科知识去完成活动内容,主题活动与学科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双螺旋上升的结构。这种活动形式打破了单一学科知识学习的壁垒,让系列性学习逐步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习惯。
三、建立主题与各个学科间的联系
在确立了各个主题活动的内容后,我们就要分析每个主题都有可能会与哪些学科知识产生联系。在此过程中,不强调绝对的程序化,但是要准备可能涉及到的学科知识,以期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实践。在“树枝”结构中,“叶子”的组合是零散的,它们的横向联系依靠“树枝”来建立,所以在主题实施中,它们的应用也是杂糅的,不必在活动中刻意剥离。也就是说,设计时需要根据主题剥离各个学科知识,但是在实施指导活动过程中,不必对学生过分强调学科知识,学生能够通过引导自主进行活动即可。
如果是教师团队的主题活动,有相关学科教师的参与,那么这些内容则能更好地为学科教师把握活动、对学生实践进行有效指导而服务,帮助教师引导学生顺利地完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应用学科知识,体验应用学科知识的成就感。
四、根据实施反馈,逐步调整完善主题活动
在完成主题设计后,我们要对活动实施中的效果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活动中的问题,及时调整活动中的细节内容和指导策略,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主题。学校可以根据系列主题,在活动的不同时期引入不同的教师参与主题活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让研究性学习成为学生的习惯。
五、建议
首先,应当组建教师团队,而不是由某一位教师单独设计和组织实施。建议以学年组为单位,将各个学科教师引入团队,以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为主,共同完成活动设计,协调解决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学生提供更精准的活动指导。
其次,不应当局限于单一课时。要充分考虑到活动时间问题,为系列活动的主题延续创造机会。因此,在设计活动时,可以考虑整合课时,将几个课时整合在一个时间点上,而不是人为地切断它。
初中思想品德:如何指导教师充分挖掘学科综合育人的价值,发挥学科综合育人的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学科综合育人功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是落实和完成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与本质要求。我们学科工作室基于这一认识,力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这些要求,走出一条便捷、通畅、充满阳光朝气的育人大道,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朝阳、清风、雨露一样,融入课堂,浸润学生心田,使育人课堂充满生机和魅力。
一、善于挖掘学科育人价值,是发挥学科综合育人功能的前提与基础
现行教材的内容蕴含了育人价值,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功能,需要教师去整合与挖掘。我们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结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新教材课程内容,分析整理出每一节课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以表格的形式,把学科育人落实到每一课的教学目标里。
二、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提升学科综合育人功能的保证
优质的课程资源是发挥人文教育功能,提升学科综合育人实效的保证。我们收集整理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文本、歌曲、视频、课件、微课等多种呈现形式,便于教师灵活使用,以此为载体,促进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1)收集了《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七年级(上)各课的全部资源内容。(2)为落实2016年《青少年法制教育大纲》,重点整理了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典型案例,达20余万字。(3)配合实践探究活动收集了一部分拓展资源。
三、优化课程实施要素,是发挥学科综合育人功能的有效保障
优化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课堂活动、评价等课程实施要素,能够有效发挥学科综合育人功能。装备优良、方法得当才能有的放矢,天堑变通途。结合本学科特点,要重点优化以下4方面要素。
1.课堂问题的设计与实施。要遵循设计原则,采取开放式、思考式、悬念式、递进式、分析式、综合式等有效的提问方式,精确操作环节,注重过程性评价。
2.思维导图的引入与使用。 2016年秋季《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首次将每一单元知识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配合这一形式,工作室成员首先自学并在教学中尝试实践,然后为全市初中政治教师做培训与讲座。
3.有效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实施。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工作室成员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归纳出了常用的有效的7种教学方法并进行了理论探讨。
四、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是发挥学科综合育人功能的专业支撑
教师的核心素养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与育人质量。初中教师应重点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提升。
1.提升教师法治素养,发挥学科综合育人功能。法治素养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做到:第一,学习重要的法律文件和必要的法律常识;第二,阅读工作室推荐的法律相关书目。
2.培养教师时政素养,凸显学科综合育人功能。我们不断整理最新的时事资料,包括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我国所获得的国际殊荣、领导人近期参与的重要活动与会议等。做到用时事热点导入新课,激活课堂;用知识点对接时政热点,助力课堂;开展时事政治讨论,丰富课堂。
3.提升教师文化修养,展现学科综合育人魅力。
(1)阅读涵养底蕴,滋养育人魅力。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许多教师除了备教材、教参、习题、时事等内容之外,无暇或无心阅读其他书籍。根据对172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81.98%的学生认为思想品德教师具有优秀的综合素养对学生成长影响深远。教师提升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方法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我们建立了“阅读典藏”導读本,内容包括新教材涉猎的名著名篇简介、教育部推荐教师阅读的100本书名录、“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首批确定的书目名录等。
(2)用好经典教材,释放育人魅力。我们梳理了新教材中的“引经据典”栏目,详细介绍这些经典的出处、释义以及相关典故。拓展整理了“人物百科”资料夹,范围涵盖古今中外各领域名人以及古代传说人物的基本信息、主要成就或事迹。
(3)领略文化风采,彰显育人魅力。我们收集整理了“文化采风”名片夹,内容涵盖世界历史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各国民俗风情与习惯等,提供有益的文化综艺电视栏目的名录,为学科教师拓宽了解析文化信息的途径。
五、实施建议
首先,应当组建教师团队,而不是由某一位教师单独设计和组织实施。建议以学年组为单位,将各学科教师引入团队,以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为主力,其他教师辅助,完成后动的设计,解决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学生提供更精准的活动指导。
其次,不应当局限在单一课时上。要充分考虑活动时间问题,为系列活动的延续打好基础。因此,设计活动时,教师可以考虑将几个课时整合在一个时间点上,而不是人为地切断它。
高中化学:如何基于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基于大量、客观、可靠的事实和数据,运用科学方法、使用科学工具进行教学研究,构建基于事实和数据的教学诊断和教师专业发展诊断的教研
首先,要对学科工作室的教师进行培训,通过指导教师设计有效的问卷、访谈提纲、观察记录表格等环节,收集教育教学一线存在的问题。
其次,通过数据分析提炼出实际存在的真实问题,剔除虚假问题;找到普遍存在的真实问题,舍弃极端的个别问题;发现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与教育教学的瓶颈。根据不同的问题设计相关的研究过程与方法,分析解释,最后得出基本结论。
最后,指导工作室教师把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再把实践提炼上升为具有普适性的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一、依托高考,研究命题方向,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要精通所教学科,还要懂得如何将方法与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要对所教学科有深入的了解,熟悉学科知识的渊源和结构,明了它们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深入研究高考试题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一条途径。
研究高考题会让我们发现高考方向。例如,在2009年高考化学试题中,“控制变量”思想在很多省份的试题中均有出现,汇总如下。
在2010年的高考中,我省新课标卷的27题是一道14分的大题,有一个大问、6个空,就是“控制变量”思想在影响速率因素上的体现。
2013年高考前,通过对14份试卷进行分析我们发现:60%的省份3年内较稳定地考查了工业流程题,所以我们预测流程题将是2013年新课标卷即将出现的新题型,结果证明了我们预测精准。这种研究指导对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和素养有很大帮助。
二、关注教学,通过课堂观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从狭义的角度说,“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指教师个体内在的专业化提高。所以教师必须具有从教能力和育人能力,而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关注课堂、科学地分析课堂上的教学行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所以,我们以填写课堂观察量表的形式让教师去发现问题。以“教师对学生错误的指导”为切入点,设计了“课堂问题的设置”观察量表、“对学生的反馈的处理”观察量表等内容。
这种形式既能发现别人教学中的问题,又能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使我们的教学更快地从经验型、随意型向专业型转变,帮助教师快速成长。
众所周知,课程改革的失败不一定在于教师,而成功则一定在于教师。教育的质量不可能超越教师的质量,改变课堂应该从改变教师在课堂中的行为开始。
工作室的研究开展时间还比较短,研究内容还不够全面,研究方法也不够丰富,研究的成果还有待完善,成果的推广还要深化。任何研究都是与时俱进的,我们的研究也不能停留,要继续下去。
高中历史:如何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指导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1.课前,利用多媒体平台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调研,做到因材施教
很多教师都是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在借鉴教学参考书及优秀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课前教学准备的,这样做的弊端是容易导致教学的盲目性和主观性,教师很难真正看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往往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观其本质,这样的教学仅仅停留在“教师教”的层面,教学过程往往是教师机械地“背台词”。可想而知,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学”很难真正实现。为了全面了解学情,进行针对性强的教学设计,我们组织了香坊区高中历史学科“问卷星的使用”主题研修活动,通过讲解“问卷星”平台的使用方法和问卷设计的技巧,帮助教师掌握网络操作技能。全面提倡教师课前结合新授内容进行网络学情调研,设计有针对性的问卷题目,通过网络答题汇总的方式了解学生预习的真实状况,在分析问卷的基础上,组织集体备课,根据学生存在的困惑进行针对性教学设计,形成“板块式教案”,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
2.课上,利用微课、小视频破解学科难题,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微课具有聚焦性、简短性、直观性三大特点,即有利于聚焦学科核心知识,有利于节省课堂查阅资料的时间,有利于将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化。通过这三个有利于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掌握学习重点并提升自我学习能力。
学习贵在心悟,高中生已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我们不能单纯地讲授学科知识体系,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动态的、因人而异的,所以我们采取微课、小视频的方式帮助学生实现“异步学习”。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中学的卓越老师在《新文化运动》一课中构建了12个微视频链接,形成了微课资源。课上,学生在学案的引领下,通过点击微视频可自主进入新课的学习。这样,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课堂上可以达到同一学习目标,实现了分层次学习。
3.课外,构建多层次网上研修系统,进行全国范围的跨区域研修,提升教师的研究力
构建QQ群、微信公眾平台、在线视频研修三位一体的网上研修系统。QQ群旨在解决教师备课中生成的即时性问题。群内设有在线值班专家,使教师的即时性问题得到及时反馈。微信公众平台旨在推送教育讯息,传递学科教研动态。
高中历史学科创建了微信公众平台“历史教学园地”,主要分为好书导读、史料导析、学案导思三个板块。每个板块内容均由一线教师提供。这些文章经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后,引起了教师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开始从关注“教的技巧”转向思考“学的策略”。在线视频研修能以在线会议室的形式。实现跨区域线上交流。2016年4月28日,此平台成功举办了哈尔滨—重庆两地高考试题难题分析与教学对策研讨会。重庆市2016年首次加入全国卷高考,作为高考的重要考区,在把握高考方向和历史教学对策的应用上有明显的优势。此次网络研讨,双方分别精选了3位一线优秀教师,精讲了近3年高考全国课标卷历史试题难题与教学对策。本次线上研讨还引发了两地教师的跟帖研讨及线下持续热议。2016年11月17日,我们以“高考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及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探讨”为主题,再次与重庆方相约网络,安徽省作为第三方加入,各地均派出两名主讲教师,广西省作为观摩团队也参与了本次研讨。思想的交流、观点的碰撞,让不同地域的教师经历了一次头脑风暴,这些皆归结于信息技术的驱动。
高中生物:如何根据不同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特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及其策略与方法
策略一:建章立制,实行动态管理,更规范、更有效地促进工作室成员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1.建立工作室成员管理制度。要求成员明确工作室对教师的培养目标和各项量化考核标准,充分发挥制度的规范、制约、导向、激励作用。
2.制订成员个人成长规划。
3.重视教育理论学习和专家培训:每位成员依据自己的情况制订相应的读书计划。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组织的关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的培训,整体提高了哈市生物教师在新一轮课改中的理论素养,让教师们重新认识了生物学教学的方向。
4.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工作室成员的特点制订不同专业发展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训课程、培训形式、研究专题、考核评价等。建立个人发展档案,追踪、整理、反馈成员的成长业绩,交流分享成长经验。
5.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定期开展研讨交流。定期开展送课下乡活动,发挥名师的辐射作用。通过交流互动和思想观念的碰撞,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选择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论坛主题,由一名成员做中心发言人,采取专家点评、教师提问、名师解疑等互动形式,使论坛深入实际,收到实效。
6.建设工作专题网站。依托http://www.eduyun.cn网站,及时更新信息,及时将工作室的各种研讨活动与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与推介。
策略二:制订计划,认真实施,提升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的生物专业素养。
1.名师讲坛、名师风采——陈飞负责,成员有张彩波、王忠良、崔梅荣。
为了让年轻教师更快成长,我们举办了名师风采展示活动。首先推出的是哈尔滨市特级教师张彩波,主要介绍了张老师选择教师职业的初衷,从初为人师到精师,再到名师,最后到特教的发展历程,引发年轻教师对自我发展规划的思考。
2.青蓝讲堂和成长驿站——张庆岭负责,成员有吕程、霍贤。
我们精选了师德高尚、敬业乐教,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并在本学科领域具有独到见解的教师为导师,以结对的形式帮带师德好、工作实、爱学习、好上进、肯钻研并具有良好的教学基本功,教龄在5年以内的教师。为此我们多次举行专题讲座,指导青年教师制订教学计划,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利用教研活动组织青年教师听常态课、研讨课、示范课,观看教学实录,进行课后总结评析,共同研究改进教法的措施。我们积极扶持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部门组织的各项业务竞赛和交流活动,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在我们的努力下,哈尔滨市第七十三中学的王丹丹老师和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谷波老师在烛光杯大赛中取得了好成绩。我们还认真指导青年教师分析学生情况和教学实施状况,制订教学管理措施,向他们传授教学管理的方法和艺术。黑龙江省实验中学的廉晓冬老师,哈尔滨市第七十三中学的曲桂玲老师,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的刘树焕老师、韩野老师在这些活动中快速成长起来。
3.最新动态、网络课程和微课精品——赵春涛负责,成员有于显龙、张珩。
通过网络平台,本小组成员组织所有青年教师学习制作微课课件、微课视频的方法,同时上传一些优秀的微课供大家欣赏和学习,以适应互联网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青年教师更快发展。学习内容如下:微课录制要求、电脑分辨率如何设置、让你成为PPT的制作高手、怎样录制视频操作流程、微课录制的注意事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微课录制实例。年轻教师结合自身需求,根据所给的详细的内容逐一学习,已基本能够独立制作微课。
4.课资源开发及应用和试卷整理——王志强负责,成员有甘雨波、秦铁军。
第一,教会教师利用好教材、教辅。教师备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加工课本、调整教材、善用教辅书的过程。第二,建设与开发资源库,制作与整理相关课件。第三,重组与归纳核心知识。第四,撰写与组织教学论文。第五,搜集网络资源。网络上的知识丰富、更新快,很多内容免费,教师要学会搜集并学习。第六,建设精品教学案。以时间为线,收集我市各校、各学年期中、期末、月考、模考试题,进行归类整理,实现试题资源共享。我们已上传了“对生物高考命题表述的研究”,各个学校的月考、期中、期末试题,高三各次模拟考试试题等内容,以期更快地促进各学校年轻教师专业发展,进而提升全市教師的专业水平。
5.专题讨论和问题互动——李淑敏负责,成员有董玉成、马洪涛。
此环节重在为教师解决教材中的疑难问题、习题中的问题、教学设计中的问题、教法方面的问题以及学生学法的问题。专题讨论:小组成员每周上传一个以教材内容为主的专题或一个以教法研究为主的问题与教师互动,让参与教师对其进行评价,在评价中培养教师的思考习惯,让他们更快成长。问题互动:教师可以随时在平台上提问,把自己质疑的问题抛出来,请其他教师帮助解决,这个平台已经成为学习的主阵地。我们带领年轻教师举行了“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复习中的研讨和运用”“神经调节”专题研讨,微课“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分析”等专题研讨活动,同时积极为各位教师答疑,形成了良好的教研风气,促进了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面对中高考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新挑战,如何调整教学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面对中高考招生考试制度现状,传统固有的教学形式已经很难满足不同师生群体的需求。结合教育资源不均衡、师资分配不均衡、学生素质的差异性、学校硬件配备不同等因素,如何在现有师资条件和硬件基础上有效利用资源,激活师生内在动力,使各方资源发挥最大价值,成为现代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经研究,构建多元动态教学模式,可实现高效立体课堂,打破固化的班级模式,使不同教师、学生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模式,满足自我需求,实现价值最大化。
现将模型中的几个点进行说明:
根据学生能力、兴趣、等级分及教师学科特点、专长等综合情况设置班级,打破固化班级形式,使师生拥有特有的班级和教学内容。组建的班级若没有达成师生意愿,需要师生共同研讨调整,重新进行分配。
教师、学生打破校际界限进行选课,实行走班制教学,使课堂变成校内、校际、远程等多种形式并存的立体课程。每周固定日期进行动态走班、教学,师生根据实现情况(师生选课情况、学生家庭远近、学校硬件、课程类型等)选择校内、校际或远程课堂。
教学评价多元化。从课前、课中、课后几个时间节点对教师、学生的目标达成度,课堂教学效果、状态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师生间相互制约、共同参与,随时调整师生等级分,作为后续班级选择的参考条件。
整个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建立师生进入和离开班级通道,调整的过程就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班级的过程,以达到最佳教学状态。
此模型实现了教师资源、学校资源共享,利用互联网技术打破了区域界限,实现了教学相长,形成了师生共同成长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