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厦门建堤与填海进程共同影响下的城市发展初探

2017-03-15黎洋佟卢山

广东园林 2017年1期
关键词:填海造地城市发展厦门

黎洋佟+卢山

摘要:厦门建堤与填海造地是历史发展与未来城市建设需要共同影响下的行为。通过系统地梳理海堤建设与填海发展的进程,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和脉搏。结合厦门海堤的建设以及长期多项填海造地工程的实施,探索其在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政策导向、土地资源矛盾及海洋文化与生态意识等社会驱动因素下所构成的连锁关系。该进程将改变城市岸线的自然形态,促使用地布局突出服务及居住功能,并会造成海洋生态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减少,次生灾害频发以及水环境功能衰退。

关键词:城市发展;海堤;填海造地;厦门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1-0052-07

收稿日期:2016-12-07

修回日期:2017-01-04

Abstract: Seawall construction and sea reclamation in Xiamen city are influenced by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future urban construction needs. Through systematically comb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eawall construction and sea reclam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law of urban development. Combined with the seawall construc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number of long - term land reclamation projects in Xiamen, the paper studies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some social drivers factors as population growth,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y guidance, land resources contradiction, marine culture and ecological awareness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cess of Seawall Construction and reclamation would change the natural shape of urban shoreline, promote the land layoutto highlight the service and living functions.Besides,it would result in biodiversity reduction of marine biological environment,more frequently occurring secondary disasters and function declines of water environment.

Key words: Urban development; Seawall; Sea reclamation; Xiamen City

1廈门海堤建设与填海造地的发展进程

厦门市的蓬勃发展得益于1955年建成的高集海堤,它搭建起沟通厦门岛与内陆的经济、交通桥梁,不仅有效解决了厦门当时严峻的就业问题,也为民心所向的战备需要做了准备,填海造地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1]。厦门的海堤建设与填海造地发展进程可分为5个时期(表1),海堤建设高峰期,海堤的建成加强了岛内外各地区的交通联系,填海造地以增补耕地为目标,其中集杏海堤实现了约2 600 hm2良田的围垦,为地区积蓄了充足的后备资源;经济特区建设与城市化初期,依托海堤建设高峰期储备的土地资源,填海造地以厦门岛东西近海域为主,其中钟宅海堤的建成对本岛五缘湾片区的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城市化发展高峰期,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带动了基础设施配套的完善,在台商投资与区域协同发展触媒效应下,填海造地活跃区逐步由本岛转移到岛外。厦门翔安机场将落地大嶝岛,大嶝海堤的建设即有效衔接了大小嶝岛与内陆的联系;海湾城市启动期,“走向深蓝”①是厦门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战略目标,在由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转型进程中,土地稀缺势必迫使城市空间又进一步向海洋拓展;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城市建设期,厦门为打造国际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在推进海西经济区协同发展的同时,也深刻意识到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厦门“多规合一”与《美丽厦门战略规划》②中对填海造地建设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生态修复势在必行。

2厦门海堤建设与填海造地的社会驱动力

围填海工程与生态网络间构成了紧密的连锁关系(图1),并在繁杂的社会驱动力下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多种影响,驱动因素多元[2],其中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人口增长驱动

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厦门从建国初期的20万人口,到1980年设立特区时的93.4万人,再到2015年宜居生态城所容纳的390万人口,厦门市总人口从1973年的6.9×105人增加到2015年的3.9×106人,年均增长人口为7.6×104人。外来流动人口加速向厦门聚集,相应的城市住房、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及交通等的需求也大幅增加,人口规模的扩大直接导致了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的下降,厦门城市现有的可建设用地难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基于此,填海造地工程成为沿海城市土地扩张最直接且阻力最小的方式。人口压力对填海造地的影响因子包括人口数量、密度、质量、结构等,城市的发展促使粮食总量及住房面积等需求上升而耕地面积总量下降,是导致土地供需矛盾出现的客观原因,解决这种矛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通过填海造地来增加工农业及建设用地,以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住房等方面的需求[3]。

2.2经济发展驱动

1955年高集海堤的建成,有效衔接了本岛与内陆的交通联系,打通了两地区的经济通道。厦门作为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及沿海中心城市,经济建设与产业调整飞速发展。从建国初期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单一产业结构到以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及海洋产业为主导的网络空间结构,产业转型与结构调整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其国内生产总值从1973年的3.23×108元增加到2015年的3.57×1011元。其中海洋产业的迅速崛起、港区的建设、海洋技术的推进成功打开了海上经济渠道,港口吞吐量从1973年的1.04×106吨增加到2015年的2.01×108吨。1973—2015年,厦门填海造地中用于公共设施用地、港口机场设施用地以及工业用地的面积为11 225.77hm2,占总填海造地面积的75%[4]。可见经济建设与基础设施配套对填海造地工程起关键的驱动作用(表2)。

2.3政策驱动

国家宏观政策及战略方针对厦门海堤建设与填海造地工程起着关键的引导和促进作用,针对不同时期的政策变化,战略区位选择、围填海工程面积、所做用地类型与功能有所差异(表3)。国家对厦门经济特区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战略,直接鼓励和推动了区域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承接台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外溢产业功能,培育海峡西岸经济区,形成东南沿海经济新增长极。

2.4土地资源矛盾驱动

伴随着跨岛发展和美丽厦门战略的深入实施,“十三五”期间,岛内外空间布局将不断优化,岛内外空间融合和协调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截至2015年,厦门区建成区317 km2,岛外面积约200 km2,厦门本岛的面积仅有135 km2。厦门陆地面积约为1 699.39 km2,海域面积约为390 km2,其中14 967.7 hm2为填海造地所增加的建设用地,占总陆地面积的8.8%。近年来,厦门土地供應量小,房价持续攀升,本岛土地的稀缺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与基础设施容量,建设用地需求与耕地矛盾突出,需适时向岛外疏解功能,推动岛内外一体化建设。

2.5海洋文化与生态意识薄弱

海堤的建设与填海造地提升了厦门海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时也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海洋资源的巨大潜力吸引着经济投资的导向,爆发式的增长趋势导致部分行业产能结构性过剩,缺乏核心技术支撑;新兴产业转化率低下,新兴产业或业态发展的新动力和培育机制尚未成型;重化工密集布局滨海地区,加剧海洋资源环境压力,形成安全隐患,同时海洋经济发展相关的政策与保障制度滞后,未能适应海洋文化的拓展。加之海洋近海资源的低价值出让与较低的开发阻力使得政府和开发者更关注巨大的经济利益潜力,围填海活动愈演愈烈,而对海洋资源及可持续发展重视不足,导致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生态意识淡薄是围填海无序开发推进的重要根源。

3影响分析及评价

3.1影响分析

3.1.1对城市沿海岸线演变的影响

1950—2015年间厦门沿海岸线不断向海域扩张,直接导致东西海域面积缩小,海水交换受阻,纳潮量下降,产生凸堤效应,周边的海岸线往内缩,自然海岸保存较少,海岸线也由蜿蜒曲折趋于平滑(图2),取而代之的是围填海观景平台、硬化护岸边界、沿海观光带、港区码头等人工岸线。对海岸地形轮廓形态变化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海堤的建设、填海造地工程以及人工围垦,其次是洋流泥沙的淤积(图3~4)。

3.1.2对城市用地布局调整的影响

分析得到1950—2015年间填海造地的用地类型大致划分为5类:公共设施用地、港口机场用地、居住用地、耕地及工业用地(表4)。填海造地用地类型比例反映出在厦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原来的耕地用地逐步向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机场港口用地和居住用地转变。岛内外填海造地用地类型有所偏向,岛内趋向服务型、文创型,主要为公共设施用地和机场港口用地;而岛外趋向承接工业产业转移以及疏解本岛人口转型,主要为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

3.1.3对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

1)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位于厦门东海域的刘五店渔场以盛产文昌鱼而著名,鱼年产量大且渔业兴旺。但在1956年高集海堤建成与填海造地后,东西海域海水流速减缓且交换量明显减少,涨落潮期间将大量的泥沙带入,长年淤积后使得渔场区海水水深变浅,文昌鱼栖息环境遭到破坏,它们被迫转移至厦门岛东南部和金门岛附近宽阔海域,鱼量大幅度减少,导致了刘五店渔场衰败。

厦门蜿蜒曲折的海岸线与丰富的沿海滩涂为红树林的生产提供了优良的环境,红树林主要分布在九龙江出海口、淡水资源较为丰富的海沧东屿湾、杏林湾和马銮湾一带,红树林景观为厦门滨海岸线增添了一道风景线。但由于近年厦门西海域大面积的围填海造地和海岸建设,使得红树林资源区逐渐被用作港口码头、农田耕地以及养殖池塘等。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更多的围填海土地被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工业以及商业开发的城市建设用地。如今,红树林资源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已近消失。

在厦门东西海域围填海造地之前,中华白海豚仅生活在自然条件较为优越的厦门湾及邻近的河口内湾水域,适宜的水深与气候温度为其营造了舒适且稳定的栖息环境。但过度捕捞和填海造地活动对生物物种及海洋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破坏,海堤的建设减缓了海水的净化与交换速度,近海水质,尤其是东海域受陆源污染较为严重,中华白海豚的活动区开始向西海域以外及金门岛海域转移(图5)。

2)厦门海赤潮的频发

海堤的建设与填海造地工程使得海域面积逐年减小,海域水动力不足,进出海湾水量大幅减少,填海土地对海水的阻隔使湾区内形成大量泥沙的淤积。同时由于湾域面积和纳潮量的减小,海水的自净能力以及带走污染物扩散净化能力减弱,加快污染物在海底积聚,导致海域水质质量恶化。加之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排放,改变了海水的生态环境,水温的逐渐升高和富营养化是近年来厦门海域频发赤潮等灾害的重要根源(表5)。

3)杏林湾功能的衰退

集杏海堤的建成,将杏林湾围垦成完全封闭的內湖,围填海阻隔了淡海水间的交换。受河渠硬化和河岸两侧建设影响,部分涧河汇水路径变窄,河床边界自然地形轮廓改变,形成了“孤立”水系,原具贮水、排涝、净化水质,汇聚径流等作用的杏林湾已逐渐丧失了生态功能。而工业废气与废水的排放,对杏林湾以及附近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2评价

厦门海堤建设与填海造地承载着厦门人的海堤精神和对经济建设发展的期盼,也显著地提升了厦门海洋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然而工程的建设,对生态环境及海洋资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其利弊不能一概而论。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过去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只考虑到海堤建设与填海造地的短期利益,而对长期以来海堤建设与围填海对海洋生态环境所造成的连锁影响与累积效应缺乏后期评估和研究,由于过去城市规划没有给港口仓储服务预留足够的空间,因此只能在生态脆弱性外显后对海洋环境作出针对性的恢复及补救。2010年底开始,厦门启动“海堤开口改造工程”,对高集海堤、集杏海堤在内的多座海堤及围填海工程进行了整治建设,修复厦门的海洋生态环境(图6~7)。

在厦门城市建设进程中,海堤工程与填海造地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解决不同发展时期交通、就业、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用地稀缺的问题。海堤建设、围填海与海洋生态环境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既要满足城市人口增长的需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策导向的引导,又不得破坏赖以生存的海洋生态环境,这就需要城市建设者与公众来共同努力,现也有荷兰、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在缓解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引导城市进行海洋及岸线资源的有序开发等优秀案例得以借鉴[ 5 ]。一是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强化海域使用规划与合理开发;二是借助“多规合一”规划工作的有效整合,合理调整海域利用结构和布局、土地资源和城市空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构建完善的评估体系;三是强化生态意识的培养,重视填海造地活动对敏感生物生态的影响[6~8],打造美丽的厦门海湾,进而实现厦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注:文中图表均为笔者自摄自绘。

参考文献:

[1]李亚宁, 李晋, 潘嵩. 我国填海造地对拓展空间的贡献分析[J]. 海洋经济, 2015,5(3):41-47.

[2]张赫, 陈天, 周韵. 国外典型填海造地区域建设规模驱动因素的历史回顾性定量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15,22(7):45-51.

[3]邱惠燕.厦门市填海造地进程的初步研究[D].福建:厦门大学,2009.

[4]陈维钦. 厦门经济特区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75-2015.

[5]周韵, 陈天, 张赫. 新加坡填海造地区域的空间演变与规模变化趋势[J]. 国际城市规划, 2016,31(3):71-77.

[6]杨波, 朱建斌, 马润美,等. 关于围填海造地的思考[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5,32(10):22-25.

[7]邱惠燕,曹文志.基于遥感影像的厦门市填海造地的进程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9):25-28.

[8]吴丹丹,葛晨东.厦门海岸工程对岸线变迁及海洋环境的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10):67-83.

猜你喜欢

填海造地城市发展厦门
厦门鼓浪屿之行
心之厦门,梦想之旅(上)
厦门品小吃
浅谈机场净空管理与城市发展
城市规划的影响因素探究
城市规划如何适应城市发展的思考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