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人们都爱怀旧

2017-03-15安娜贝尓·埃莱拉刘梦

海外文摘 2017年3期
关键词:基特

安娜贝尓·埃莱拉+刘梦

回忆总是带着一点苦涩,又带着一点甘甜。人们常说,是过去的经历成就了现在的自己,偶尔回忆过去,可以看清自己一路走来的成长轨迹,有利于想清楚未来的发展方向,但过度地沉湎于过去,就会变得像那些常把“当年勇”挂在嘴边的人一样,被回忆蒙蔽了双眼,反而看不清眼前的路。

怀旧风潮来袭

说起怀旧,一般人可能最先联想到的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对自己的孙子讲述他当年打仗的故事……但其实,怀旧并不仅仅是老年人的专利。西班牙著名记者伊格纳西奥·埃尔圭罗表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科技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人们的休闲方式、教育模式、文化氛围、人际关系到家庭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快的转变推动着人们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以追赶社会发展的速度。在整个社会都在追求“快”的时候,只有怀旧情绪可以让人“慢”下来,停下疾驰的脚步,回头看一看,想一想,等喘口气再继续前进。说到底,怀旧就是现代人放松神经的一种方式。

精明的商家也抓住了人们的怀旧心理,所以推出了一批以怀旧为卖点的商品,就像可口可乐也曾推出过怀旧款饮料罐,在文化领域则出现了翻拍诸如《疯狂的麦克斯》之类老电影的风潮,还有为经典游戏《半条命》编写续集等等,怀旧经济的本质说穿了就是向人们贩卖过去的回忆。

现在的小孩可能完全无法想象,在过去没有手机可以拍照的时候,胶卷相机还是一件比较少见和贵重的东西。那时候,孩子要去动物园或是去春游的时候,父母都会郑重其事地背上相机和胶卷去给孩子拍照,一般的胶卷一卷可以拍12张,多一点的可以拍到24张或36张。在按下快门之前,父母总会反复确认画面背景和孩子的表情是否到位,确保每一张胶卷都不浪费,在慎重地按下了快门之后,也没有办法立即查看照片,要等整卷胶卷拍完之后一起装入暗盒,送到照相馆去冲洗。从照相馆取回冲好的相片之后,再一张一张地小心装进相册里保存,有特别满意的还会装在相框里,然后摆在家里显眼的位置。总之,和我们现在用数码产品拍照的感觉完全不同,如今用手机拍照再也不用受限于胶卷的数量,可以一下子拍上几百张,不仅可以拍照,还可以自拍,并且拍完立马就可以看到照片,不过这些大量的照片最后都只存在手机或电脑里,因为现在很少有人会把拍的照片全都打出来。

“怀旧”的由来

可能是因为听到一首歌,可能是闻到一种气味,或是和老友的一次重逢,就能牵动起我们过去的某些回忆。“怀旧”(nostalgia)一词源于希腊语中的“nostos”和“algos”两个词根,“nostos”表示回家,“algos”表示因渴望回家而产生的焦灼感和痛苦。最早有记载使用过这个词根是在荷马史诗《奥德赛》的第十章中,尤利西斯在外漂泊了20多年,在这期间他始终紧紧把握着一个最原始的目的:回家,回到伊萨卡岛去。在圣女赛丝的劝说下,尤利西斯下到冥府找預言家提瑞斯阿斯预测他的回家之旅,但是提瑞斯阿斯告诉他,要返回伊萨卡岛必将以无数的痛苦为代价,尽管如此,尤利西斯仍然坚持要回家,他说:“我一生都在渴望回家,渴望见到回家的曙光,于再一次看清我的所有,看清高耸的宫殿之后死去。”

1688年,瑞士医生乔纳斯·霍弗在一份报告里第一次将“nostos”和“algos”这两个词组合了起来,创造出了“思乡病”(nostalgia)一词,用来形容远征的士兵因为想家而出现分心、无法集中注意力、心悸、失眠等症状。在当时,霍弗医生认为思乡是一种病,并将它定义为“可导致器质恶性疾病的神经系统疾病”。因为他在研究中发现,思乡会让那些士兵频繁地叹气,睡不安稳,抵抗力下降,进食变少,更有甚者还会出现痴呆的症状。不过,当时也有很多人质疑霍弗医生“思乡病”的说法,有人认为,士兵们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症状,是因为他们从瑞士这样一个高海拔地区去了平原地区,因为气压的变化导致身体无法适应才造成的。还有更可笑的说法称,是因为阿尔卑斯山上大片的牛群脖子上系的铃铛声太响了,使得瑞士士兵们的耳鼓膜和大脑受损,才会产生上述那些症状。

不过,霍弗医生的“思乡病”说法还是得到了当时瑞士医学界的认可,在之后的两百多年里,瑞士医学界一直沿用霍弗医生的理论,认为“思乡”是一种脑部疾病。到了19世纪,“思乡”不再被当作一种生理疾病,但医学界又将其定义为一种心理疾病,属于抑郁症的一种。直到1979年,美国社会学家弗雷德·戴维斯才提出了“思乡”并不是一种心理疾病的说法,并将“怀旧”从“思乡”中区分出来,给“怀旧”做出了“是一种对往事、故人、老家和过去岁月的缅怀之情”的现代意义上的解释。在戴维斯的影响之下,人们才意识到了原来“怀旧”不是一种单纯的消极情绪,它也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怀旧有益身心健康

目前,全世界有很多专家学者在从事有关怀旧心理的研究,其中也包括了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康斯坦丁·斯蒂基特。他之所以会对怀旧心理产生研究兴趣,跟他的个人经历也不无关系。斯蒂基特教授出生在希腊,后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社会心理学博士,曾先后任教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随后又去了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教书,并同时担任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和英国社会与人格心理学会主席。据斯蒂基特教授自己回忆,在他刚从美国搬到英国的前几个月时,经常会突然就想念起了在美国的那些日子,那些和家人朋友尽情欢笑的夏日夜晚,还有那里秋天甜美的气息,他的同事在知道后问他是不是得了抑郁症,斯蒂基斯教授思考后表示,他在回忆时并没有体验到抑郁症患者那种痛苦的感觉,正好相反的是,回忆带给了他愉悦的情绪,让他感觉到生活有根源和连续性,于是,斯蒂基特教授决定要深入研究怀旧心理。

由斯蒂基特教授带领的科研小组对来自英国、中国和美国等不同国家的学生进行了相关测试,其中包括了撰写和阅读文章,勾起童年回忆,用他特制的“南安普顿怀旧量表”进行调查等多种方式。结果显示,那些勾起了怀旧记忆的人比那些仅回忆起普通事件的人在接受测试之后更加快乐。此外,科研小组还得到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发现,调查显示有80%的学生表示每周至少会经历一次怀旧体验,这说明了怀旧并不像人们以往认为的那样,只是老年人的专利。斯蒂基特教授及其小组的研究报告刊登在了《心理科学》杂志上,并被《纽约时报》转载,斯蒂基特教授在报告中阐述了怀旧的诸多益处:比如,怀旧可以唤起我们珍贵的记忆,让我们相信个人的价值,觉得自己拥有有意义的生活;怀旧可以减少我们百无聊赖的感觉,让我们以更有意义和更积极的眼光去看待生活;怀旧可以让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变得更紧密,对陌生人变得更加慷慨,对外人更加容忍,有助于降低孤独感;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来讲,集体怀旧对整个社会都会有好处,它能让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我认同感更强,更倾向于去做一些能让整个社会受益的事情,从宏观上来看,会让整个国家民族的凝聚感更强,从微观角度来看,在面临危机时,社会成员们志愿者的行为会增多,捐款数量也会增加。

在荷兰蒂尔堡大学的一个实验室里,社会行为学家艾德·文格霍特和他的同事发现,听音乐不仅可以让人怀旧,还能让人感觉到身体更加温暖。中国中山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周欣悦和她的同事在实验中花了一个月时间追踪记录学生的状况,结果他们发现,学生们在寒冷的天气里更容易产生怀旧情绪,当他们待在比较凉爽的房间里时,比待在暖和的房间里更容易怀旧。尽管在实验中,并不是所有待在凉爽房间的人都会怀旧,但那些产生怀旧情绪的人确实表示感觉更温暖了,这种心理和身体上的密切联系让心理学家开始思考,也许怀旧对我们的祖先在进化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斯蒂基特教授表示:“如果怀旧可以至少让我们感觉到身体舒适,那表明怀旧在帮助我们进行一种神奇并复杂的环境适应过程,它让我们可以坚持更长时间去寻觅食物和庇护场所,有助于我们生存下来。”

怀旧的生理基础

日本认知神经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实验者观看自己童年时的照片,同时用仪器监测实验者大脑的哪些部分会出现反应,在实验者们观看童年照片时,仪器显示大脑内有一大片网状系统被激活,这个网状系统包括了与自我认知加工相关的区域(内侧前额叶皮质),视觉空间记忆区域(视觉和海马旁区)以及会议区域(海马区)。

近年来,心理学家和神经系统学家也已经证实,怀旧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由我们的神经系统下达的指令,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觉得在青少年时期听的那些歌曲比后来听到的任何歌都更优美动听,不是我们的音乐鉴赏力发生了改变,也不是后来听到的那些歌真的都不好听,而是因为年少时听的那些歌在我们的情绪之中留存着很强的力量。研究者发现,相较于成年之后听到的歌曲,我们的大脑会将青少年时期听到的歌维系得更加牢固,因为从12岁到22岁期间,正是我们大脑神經系统迅速发育的过程,在这段时间内我们所喜欢的音乐和我们的脑叶永久性地关联到了一起,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记忆痕迹,并且这种痕迹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减弱,所以,无论后来的音乐品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的大脑里始终都会回荡着年少时为之着迷过的那些歌曲。而且脑成像研究表明,除了爱和药物之外,没有其他物质能够像音乐一样强烈激发人类的情绪反应,听到喜爱的歌曲可以刺激我们大脑的快感回路,从而释放出多巴胺、血清素、催产素以及其他影响神经系统的物质,让我们感到心情愉悦,所以,心情低落时不妨听一听曾经喜欢的那些音乐,让音乐带着你回到那一段青涩、纯粹、美好的时光中去。

怀旧是把双刃剑

怀旧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让我们知道自己曾经是什么样,后来变成了什么样,从而可以更好地调整现在的状态,但过度怀旧,就会强化我们对过去的依恋,给现在的生活造成更多的挫折和不适应。比如,我们有时会想起昔日的恋人,想起他(她)的时候,脑子里都是他(她)的优点,回忆的都是他(她)对你的好,却忘了当初分手时有多么的不愉快。因为回忆自带了过滤功能,它会过滤掉那些忧伤的部分,每一次回忆都是一次美化记忆的过程,所以不要总是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有的记忆其实本身并不见得多么美好,是我们在不断回忆的过程中把它变得美好了起来。

近几十年来,科技的发展带动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当下社会压力增大、人际关系疏离、工作不稳定等社会现实,让很多人通过怀旧来逃避现实。从更深层次的心理学角度来看,怀旧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面临矛盾和冲突时,我们会通过对过去的回忆来寻求心灵上的安慰。有些人总觉得自己现在过得不好,而自己以前“曾经多么出色、成功、有魅力”,因此宁愿沉浸在逝去的时光里,难以正视自己当下的真实处境,不断想要回到过去,重新为生活做一次选择,最后变得更加失望、沮丧、郁郁寡欢,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那么,要怎样排除怀旧带来的负面影响,让我们更多地享受怀旧带来的益处呢?斯蒂基特教授在回答《纽约时报》记者采访时所说的一段话,也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他说:怀旧时要多回忆一些美好和快乐的事情,切忌沉迷在那些负面的感情当中,也不要总拿往事和现状对比,然后自我暗示地认为过去的生活就比现在美好,这种假设会让我们感到后悔、难过,甚至开始对现在的生活不满。就像那些住在养老院里的老年人,如果总是用过去和现状进行对比,对身心健康都没有好处,还可能会失去活下去的信心。所以,我们要将自己的过去看成一种人生存在的方式,从中去思考和汲取生活的意义,就能让怀旧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巨大的正向作用,让我们的身心都获得积极的响应,这样我们眼中的世界才会变得更加多彩。

[译自西班牙《真有趣》]

猜你喜欢

基特
图片新闻
美国公司推出人形机器人能成功送货到客户门口
睡前,让我们讲一个故事
英盲人大臣舍命救爱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