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就是不

2017-03-15克劳迪娅·福格特牛欢

海外文摘 2017年3期
关键词:性暴力个案法律

克劳迪娅·福格特+牛欢

当今社会,关于性暴力的公开争论,揭示了人们对于是否应该遵从“不,就是不” 的原则问题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频繁出现的性侵丑闻

在过去的几周里,对于性暴力这一问题,大家议论纷纷、争执不休。然而正是由于过于频繁的争论,性暴力背后所隐藏的问题却渐渐淹没于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和言论观点之中。一名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的23岁女子在法庭上控告称,2015年1月,醉酒后处于昏迷状态下的她曾在一个垃圾箱背后遭人强暴。在痛陈了令人愤慨的事实后,这名女子直接面向年龄比她小3岁的强奸犯控诉道:“你不认识我,却挤进了我的生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会在这里的原因。”

据这名年轻女子讲述,事发当晚是一个周六,她的妹妹过来与她共度周末,父亲备好了可口的饭菜,一切都与平常无异,然而不久之后这种习以为常的生活便不复存在了。饭后,这名年轻女子在其妹妹的劝说下一同参加一个派对。在前往派对的路上,她的妹妹还在取笑她穿得像个图书管理员,因为她竟然穿了一件米色的羊毛衫。

经过了数小时的昏迷,这名年轻女子在医院中恢复了意识。这时她发现自己的内裤竟然不翼而飞了,取而代之的只有一条薄薄的长裤,这是人们在医院帮她穿上的。之后,有医生将纱布棉球塞进她的阴道,在那里涂上冷蓝色以便让擦伤清晰可见。此外,这名女子还必须张开腿,这样才能让相关人员为她的伤口拍照取证。“就这样持续了数小时之后,我才得到允许可以去洗澡。在噴射的水柱下,我检查着自己的身体,觉得自己已经不想要这具遭到污染的躯体了。我想要像脱下夹克衫一样褪下自己的躯体,然后将其同别的东西一起扔在医院。”

很快,这份长达数页的声明在社交网络上广为传播。这名23岁女子的悲惨遭遇获得了大多数人的同情,就连美国副总统乔·拜登都对她的言行充满赞赏。“她将自己所遭受的不幸如此清晰地表达了出来并且义正辞严地捍卫自己的尊严,我对她的这种勇气充满敬佩之情。”拜登在一封公开信中如是写道。

性暴力是一种犯罪行为,这种犯罪行为与其他犯罪行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受害者主要是女性。如果人们阅读了这名年轻女子的声明,则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相关数字及材料背后究竟隐藏着何种不可磨灭的可怕遭遇。如今,性暴力问题在社会上的普遍程度很难确定,究其原因在于众多受害者由于自身的羞耻心、缺乏独立性以及听天由命的态度往往放弃报警。2014年欧盟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十分之一的女性在15岁后都曾遭受过性暴力;而二十分之一的女性则表示曾遭到过强奸。在众多案例中,受害者认识案犯,这也是众多罪犯没有被绳之以法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则在于受害者担心通过起诉的方式会再次揭开疮疤,加剧自身的痛苦。

最终,法院仅判处强奸这名年轻女子的罪犯6个月监禁。虽然检查机关曾要求对其处以6年监禁,然而据法官称,鉴于这名年轻男子并无刑事犯罪记录故对其进行了轻判。

上述案件是一例个案。然而,性暴力这一问题正是由不计其数的个案所构成,其中包括私密的和公开的个案。在“德国超模新秀大赛”上作为替补选手出名的吉娜·丽莎·洛芬克的故事也是例个案,她自称曾遭到两名男子的强奸。

另一例个案则发生在慕尼黑音乐学院。5月中旬,慕尼黑地方法院因性侵罪判处该学院前院长吉富雷德·毛瑟1年监禁,缓刑3个月,并处罚金2.5万欧元。对于这一判决,毛瑟提出了上诉。控告毛瑟的是一名女教授,也是其昔日的同事。这名女教授控诉毛瑟曾于7年前在一次学术研讨中对其进行了骚扰和强吻。然而,毛瑟对此倍感冤屈,他向《南德意志报》表示,人们可以指责他逾越了礼貌的界限,“但我从未逾越让对方自主决定的界限”。

诸如此类的个案不胜枚举,例如小提琴手大卫·加勒特的旧爱曾指责他在两人分手后对自己进行性侵;美国色情演员史托雅曾控诉其前搭档詹姆斯·迪恩对其性侵。而将这些各不相同的个案联系在一起的则是随之引起的公众的激愤之情。

这些不断涌现的新个案所引起的持续争论揭露了一个可怕的事实,即当今社会关于性暴力的谈论大多仅停留在热议下一件丑闻所带来的兴奋感与刺激感的层面上,并无深层次的沉思和醒悟。于是,在这种兴奋感中,人们的观点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一方面,要求强化性侵法律的呼声在社会上日益高涨。其原因在于德国的强奸法不够完善,无法明确判定如何才算构成性侵。该法律规定,如果受害人因恐惧而未对性侵行为进行强烈的肢体反抗,那么则不能按照性侵或强暴对施暴者定罪。为此,德国司法部长海科·马斯发起了性侵法的改革,“不,就是不”的原则同样应该在德国得以应用和巩固。

关于性侵法改革的批判声音

与此同时,也有人担心严苛的法律反而会助长不法行为的嚣张气焰,因为这种严厉谴责性骚扰行为的氛围足以毁灭一个生命。反对意见称,有关强奸的指控向来都会令被告背负着难以洗刷的污点和耻辱,这可能会导致报复行为的发生。反对性法律改革的批判者们相信,这种修正案不仅不会弥补女性保护方面的欠缺,反而会在犯罪者的心中打上沉痛的烙印。

这一争论的界限并非处于男性与女性之间,而是按照一种之字形路线存在:一些男性报纸评论员和女权主义者主张“不,就是不”并且支持明星洛芬克;然而,一些知识分子如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和巴伐利亚美术学院院长迈克尔·克吕格则对一种“毒害氛围”表示警告并且对音乐家毛瑟的观点予以支持。

2013年,当70岁的克吕格退休时,他已经领导和管理慕尼黑汉瑟出版社长达30年之久,简直成了汉瑟出版社的形象使者。克吕格不仅与许多作家都是志同道合的挚友,还能够谱写诗歌。“文艺爱好者”这一名词仿佛是为他量身定做的。

5年前,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克吕格表示,自己并不打算让出版商伊丽莎白·鲁格接替其职务成为汉瑟出版社的负责人。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克吕格认为鲁格不具备胜任这份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则由于鲁格已经是两位孩子的母亲了,而照料孩子的事情自然而然会令她在工作上分心。在克吕格看来,汉瑟出版社应该由另一名男子即乔·伦德尔接管。

对于毛瑟事件,克吕格曾专门撰写过一封读者来信。在此信得以发表后,《明镜周刊》曾询问克吕格是否愿意接受私下采访并且详细地解释对此事件的看法,对此,克吕格简短且友好地回答道:“是的,愿意。”

在采访刚开始的时候,克吕格就表示毛瑟是他的一位朋友。在他看来,关于毛瑟的事可能是他人另有所图,而毛瑟则会采用合理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利益。此外,克吕格还讲述了多年未游泳的他最近去一个游泳池时的所见所闻。在游泳的那一个小时内,他受到了安全管理员的15次警告和提醒:您不能站在那儿;此处不允许游泳;您必须游快一些;您的脚不能跨过这条线。“不断有蠢货吹着哨子警告我不允许做什么事。当然,管理员肯定也是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管理的,但是这令他觉得自己仿佛置身牢笼一般。”与强化性法律所带来的弊端相似,这种过度监管的危害也是克吕格所抵触的。法律对社会的监管越是严格,那么这样的社会就越会令人产生不适感。

改革的反对者一再辩称,如果法律过于严苛,则会导致诬陷案件数量的增加。恩岑斯贝格在致《南德意志报》的信中写道:“那些利益遭到拒绝的女人像地雷一样具有潜在危险,她们的报复心不容小觑。”在给《明镜周刊》的邮件中他又补充道:“当然,也存在‘男性地雷。”然而,不论这种“地雷”的性别属性是什么,其关键問题在于遭到性暴力的受害者能否得到合理的对待。

“人们总是能够设想出许多由误解导致的需要审判的案件,这令我十分不安。”克吕格说。他将这称作“社会的合法化”,然而在他看来这种“合法化”会导致焦虑恐惧和局促不安,会造成幸福感的缺失。“您可以想象在巴黎的花神咖啡馆中,由于各种法律规定的严格限制,所有人都不再自由惬意地享受生活,而是目光呆滞地望着他们的咖啡杯时的情景。这当然是不可行的。过于严苛的法律不会产生完完全全按照法律规定做事的人。”

女权主义者的观点

26岁的克里斯蒂娜·伦茨是牛津大学的一名毕业生。据伦茨讲述,6月初她曾在柏林逗留数日。在此期间的一天晚上,伦茨拎着手提包走在回家的路上,当时天气很热,人们都坐在外面纳凉。经过一家小酒馆时,她引起了3名男子的注意,“嘿,你的手提包一定很沉吧,你看起来很性感啊,骚货。”

“这简直令我无法相信,”伦茨气愤地说道,“此前我们还在讨论是否可以用这种字眼来形容女性。”当今社会,对于性骚扰和性暴力问题的处理,人们众说纷纭。对此,伦茨与克吕格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伦茨相信,规则和法律能够并且应该持久地改变男性和女性之间的权利结构。

此外,伦茨还认为,那3名男子的这种行为,是一种男权主义的体现。伦茨称自己不接受男性更强大的解释,她认为男权主义的思想会对女性造成伤害。所以当她在晚上独自出行时更是要反对男权主义,因为这种情况下男性对女性进行性暴力的事情经常会成为现实。

伦茨不仅提倡“女权主义外交政策”,还呼吁进行“禁用性别歧视图片”的活动,这一活动旨在反抗《图片报》的性别歧视行为。此外,伦茨还参与了德国“不,就是不”的运动。

当伦茨听闻恩岑斯贝格和克吕格的观点,即他们认为严苛的性法律会助长诬告情况的势焰时,这名本来就心怀不平的女性变得更为愤懑了。“这种观点背后所隐藏的思想在于,女性不能够运用她们的权利。这归根结底是一种错误的思想。这种煽动性思想历来就存在:当女性为自己的选举权斗争时,就会产生这样的争论,认为女性不善于处理政治事务;当讨论避孕药的时候,那些反对者又称,女性应该像吃雀巢牌‘聪明豆巧克力一样吃避孕药丸。现在,他们又想让我们相信将实施性侵的男性绳之以法的行为是荒谬且疯狂的。那么请问,女性形象到底是什么呢?”伦茨质问道。

伦茨是一名思想先进且引人注目的女性,她支持女权主义,更旗帜鲜明地维护女性的立场。她们的活动在全球一呼百应,众多积极分子都致力于性暴力问题的研究。例如6月初,她们就在里约热内卢海滩边举行了抗议活动,活动上展示了印有血色手印的肖像。

“不,就是不”的原则在德国的进展举步维艰,这令伦茨颇感沮丧。2011年,联邦德国签署了欧洲委员会的伊斯坦布尔公约,按照此项公约,性侵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据积极分子称,此后的5年里,“德国的宗法结构才真正牢固地结合在一起了”。这种情况应被称为“是,就是是”。即判定一个人是否同意性行为的标准应该在于,他或她自己愿意并且口头表达“是”,而不是缺乏反抗。然而,由于其局限性,伦茨也遵循英国的格言,即“不要让完美成为优秀的敌人”。

伦茨的手机中有一张吉娜·丽莎·洛芬克的照片,这是她在德国图片网上的一张截图,图片上可以看到洛芬克的面孔,她的嘴巴像张开的鸭嘴一样,图片上标注着“洛芬克”。伦茨认为,女性的公众形象与其私下所遭受的暴力之间的关联始终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一般而言,性侵这种犯罪行为很少有目击证人。然而,在法庭前义正言辞地发表声明的这名年轻女子的情况却是一个特例。事发时,两名博士恰巧骑车经过犯罪现场并且目睹了这一幕,于是这名年轻女子才获救。然而对于大多数性侵事件而言,由于缺乏人证且原告与被告所提供的供词经常相互矛盾,因此在出现起诉时,法院只得尽可能不失公允且准确地使判决接近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纵使问题越来越尖锐,关于性法律的改革也不会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改变。由于受害者必须在法庭前证明自己曾对施暴者的行为进行过否定和反抗,所以可判决的性侵案件的数量也不会出现明显增长。

尽管如此,“不,就是不”的原则必须被纳入法律改革。这一原则的规范力量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期望其深深地植根于男性和女性的意识之中,也希望这一口号可以有助于推动社会变迁。“不就是不”这一原则针对的是犯罪行为发生之前的情况,而其目的则在于制止犯罪行为的发生。

[译自德国《明镜周刊》]

猜你喜欢

性暴力个案法律
职业道德与法律 教案
涉及网络募捐的现有法律规定
超三成在校大学生曾遭性暴力或性骚扰
“荡妇”游行
“性暴力”入法究竟难在哪儿
本期导读
政治法律
“人世”与我国法律观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