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历史上的对外交流与互动
——第九届“东方外交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7-03-14王庭霞
张 帅,王庭霞
(大连大学 人文学部;辽宁 大连 116622)
东方历史上的对外交流与互动
——第九届“东方外交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张 帅,王庭霞
(大连大学 人文学部;辽宁 大连 116622)
2017年8月11日,由大连大学历史学院暨东北亚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与澳门大学历史系联合主办的第九届“东方外交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成功召开。来自国内外数十所高校与科研院所的50余位专家学者紧紧围绕“近代史上的中外交流与互动”主题展开研讨交流。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按照开幕式、主题报告、分组讨论和闭幕式四个阶段进行。在开幕式上,大连大学纪委书记吴高飞教授、大连民族大学原副校长关捷教授、外交学院外交学系主任王春英教授、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魏楚雄教授及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旅游文化学院院长刘贵福教授分别在大会致辞。大会开幕式由大连大学张晓刚教授主持。
吴高飞教授认为,此次“东方外交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能在大连举办,意义非凡,并且高度肯定了此次会议的学术成果及现实意义。关捷教授针对国内对甲午战争的陆战方面相对于海战研究及宣传较为薄弱的情况,倡议学界,应该对甲午战争战略战术以及清陆军将士的抗敌精神进行深入研究,把甲午研究提高到新水平。王春英教授认为,东方外交史研究不仅契合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崛起的大势,而且据此挖掘我们自己的外交原则,外交制度是很重要的。魏楚雄教授从历史文化角度分析比较了东西方外交理念及全球治理的差异,强调研究东方外交史可以为塑造当今新型国际关系提供思路。刘贵福教授指出,近代中国的外交比较复杂,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去展开,并且强调外交官的重要性。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刘明翰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李红岩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宋成有教授,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魏志江教授及大连大学历史学院王夏刚教授分别在大会上作主题报告。刘明翰教授所作的《中日关系史上几个问题的思考与评析》报告中,以史实为鉴,通过分析比较“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这两次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改革,揭示中日关系的沿革并总结出深刻的经验教训。李红岩研究员在题为《从社会性质出发:历史研究的根本方法》的报告中指出:“史学方法的核心是思想方法、理论方法,而非技术方法、研究方法”,尤为强调从社会性质出发的方法的主导型。宋成有教授以《狼贪鼠窃:简评明治前十年的日本东亚外交》为题,通过日本的对清外交、对琉外交与对朝外交三个方面,全面深入剖析其东亚外交的历史背景、原因及影响。魏志江教授以《论宋元时代中日韩海上丝绸之路与东亚海域交涉网络的形成》为题目,阐释了十到十四世纪中日韩海上航线的演变、中日韩海上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东亚海洋交涉网络的形成等问题。王夏刚教授在《试论抗战时期金毓黻先生对东北史研究的倡导和践履》的报告中,论述了金毓黻先生在家国情怀的驱使下,通过其所撰述的东北史著作,用学术研究对日本军国主义和满蒙学派进行了批驳。
在分组讨论阶段,与会代表在3个分会场针对几个议题进行了讨论交流,专家畅所欲言,会场气氛热烈。
第一组的情况: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陈月清教授在《郑和下西洋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贡献——郑和下西洋的伟绩同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对比》中,分析比较了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航行,以说明中国的天下观及其对外政策的理念与西方殖民侵略的世界秩序论之截然不同。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高文胜教授的《中日两国的相处之道——以王正廷的〈王道与霸道论〉为视角》全面阐释了民国外交官王正廷的中日外交构想。日本大学的川口智彦教授的《美国特朗普政权与朝鲜半岛形势》分析了特朗普政权的朝鲜半岛政策,并对其中的中国角色功能进行了论述。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孙立祥教授的《中日复交谈判与历史认识问题 ——写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之际》就中日复交谈判中围绕历史认识问题的分歧及斗争、经验及启示等进行探讨。苏州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的张建伟老师以《美国对冲绳军用土地政策的缘起(1945—1952)》为题梳理了美国对军用土地政策的形成过程和该政策与土地建设两者之间的联系,揭示了地方政策与国家政策之间的关联性。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王华副教授的《海运毛皮:炫耀性消费影响下的美国早期对华贸易》论述了1785年—1832年出现在北美西北海岸和中国之间的海运毛皮贸易的兴衰、特点、原因及意义。苏州科技大学祝曙光教授的《徘徊在新、旧外交之间 ——试论币原外交的限度》通过分析协调外交的典型代表——币原外交的时代背景及演变,揭示协调外交的内在矛盾和限度。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费驰教授的《清初敕使及随行人员在朝鲜贸易研究》论述了清初敕使及随行人员在朝鲜贸易的状况、特点及影响。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陈海宏教授的《甲午中日战争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资金、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等方面论述了甲午中日战争对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宋芳芳老师的《“大东亚交易圈”下的日本对外贸易政策(1942-1945)》探讨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东亚交易圈”下对“日满支”交易政策和“南方交易圈”中的对华侨政策。
第二组的情况: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黄凤志教授的《朝鲜第三次核试与中国的政策应对》详细论述了朝鲜第三次核试后的中国半岛政策。中国语言文化大学任晓萌在《十八至十九世纪末中意文化双向交流的中心 ——那坡里圣家中华学院中国人记略》报告中对那坡里中华学院中国人所作的贡献,从促进天主教传播、中西国际交往、中意文化交流的纽带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陕西师范大学车效梅教授的《蒙古人西征与中东城市贸易格局的变迁》报告,从战争的视域下探讨了蒙古人西征对丝路、中东城市贸易格局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建华教授《无政府主义幽灵:克鲁泡特金之死的中国激荡》的报告,描述了克氏的人生历程、思想传播及对中国的影响等。台湾大学政治系唐欣偉副教授的《对三极结构不稳定论的再分析 ——以中、韩三国为例》通过分析比较中、韩三国时代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演变,一方面检验了当代西方学者对于“三极体系”的论述,另一方面也检视与比较了当代亚洲国家在处理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国际关系时的战略思考。台湾德霖科技大学陈英杰副教授的《蒋介石与开罗会议 ——以〈蒋介石日记〉为中心的探讨》通过对《蒋介石日记》和相关历史档案的内容进行比对分析,更清晰地展示了蒋氏的决策思维与行为。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中心魏楚雄教授的《中西文化在葡统澳门的并存与融汇》论述了葡统时期出现的中华文化中的民间信仰、传统文化、传统习俗及精英文化等的延续发展与中西文化的并存现象。北京师范大学陈奉林教授的《对近百年来日本丝绸之路研究的总结与思考》梳理了日本丝绸之路研究的历史脉络及成果,指出其研究意义不仅是东亚史学科建设的需要,也是通过日本反观我们自己如何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需要。
第三组的情况:山东师范大学亚太研究所所长杨鲁慧教授在《一带一路与合作共赢的大国外交》报告中指出,中国为了与周边国家共生、共建、共享,提出“一带一路”等一系列建设性的多边合作倡议,并且提供更多的国际公共产品,有助于我们从国家战略的宏观层次,审视把握命运共同体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深刻蕴涵,并提供一种超越传统大国崛起的新战略模式,探索践行一条和平崛起与互利共赢的新道路。北京师范大学李兴教授在《俄罗斯“转向东方”与中俄安全关系、历史与现实》报告中从历史与现实角度,论述了中俄关系的发展变化及现状。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潘晓伟副教授的《想象的异邦:〈燕行录〉中的俄罗斯人形象》,通过分析比较十九世纪前后期燕行使眼中的俄罗斯人形象后指出,是朝鲜“北学论”思想的兴起与在华俄罗斯人自身素质的提高这两个因素逐渐改变了朝鲜人对俄罗斯人最初的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潘静如研究员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与近代学术思潮 ——以近现代学人的先秦文明史建构为例》报告,探析了在晚清的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在这种选择中所扮演的角色。大连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张晓刚教授的报告《日本开发北海道的经验对其在中国东北殖民统治的影响管窥》论述了“北海道经验”在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在闭幕式上,三个分会场的代表对各自小组的研讨情况作了归纳性发言,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陈奉林教授对本次大会作了总结发言。此次学术研讨会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新老代表们不仅促进了学术交流,也加深了感情,大家期待着“东方外交史”研究在学术界薪火相传,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作者系大连大学人文学部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