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导向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创新研究

2017-03-14衣庆泳

大连大学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导向党组织机制

衣庆泳

(大连大学 图书馆,辽宁 大连 116622)

问题导向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创新研究

衣庆泳

(大连大学 图书馆,辽宁 大连 116622)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问题导向”逐渐成为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成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创新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在问题导向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应该将关怀、对话和服务作为逻辑起点,不断健全以问题查摆为导向的发现机制、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整改机制、以问题反思为导向的长效机制,以提升工作实效性。

问题导向;基层党组织;机制创新

问题存在四种释义: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需要进行研究讨论来解决的矛盾、疑难;重要之点、关键;事故或意外。导向则是指“引导方向”。因此,“问题导向”就是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力和方向,围绕重点、热点、疑点和难点来开展工作,关键之处在于问题的解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加明确地强调各级党委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把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由此,“问题导向”成为新时期涵盖高校在内的各级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关键词与风向标。与强调工具功能的“方法导向”和关注结果评价的“任务导向”相比,“问题导向”下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不再只局限于过程执行情况或指标完成情况,而是聚焦于其中的显性或隐性问题。这成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建设和发展的出发点、原动力与最终归宿。

一、问题导向视角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创新的价值考量

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机制创新问题,一直以来倍受关注。在2016年,根据形势的发展与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以及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的要求[1]。这成为新时期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创新的指导性思想。

(一)必要性

高校基层党组织包括学生、教工党支部,在学校党委、院级党总支的领导下面向师生有组织地开展教育、管理和服务等工作。高校基层党组织同一线师生的接触与联系最为频繁、紧密,也最为直接,在广大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着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担任着凝聚人心、增强战斗力、服务党员群众,确保党的教育方针有效贯彻落实的重要职责。

一直以来,“方法导向”、“任务导向”使得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或多或少地脱离于广大师生的思想状态与生活实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基层党组织工作缺乏与客观实际情况的联系,也很难满足不同层次党员群众的发展需求。而不可回避的是,一些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看似合乎规范,但却缺乏针对性与适用性,常常解决不了现实问题。因此,为了真正解决现实问题并促使其取得实质性进步,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必须实现从“方法导向”或“任务导向”到“问题导向”的转换。原有工作机制所受到的巨大冲击与必需工作机制的缺乏,要求必须在建立健全反映时代要求和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内在规律的新机制上实现突破。

(二)可能性

“问题导向”作为一种模式或范式,更多地应用于各类学科的教育教学。在教育教学领域,围绕“问题”组织或设计教育教学活动的思想由来已久,从苏格拉底的谈话法、卢梭的自然教育、杜威的“教学五步法”、布鲁纳的探究教学法,到原苏联马赫穆托夫的“问题教学”理论以及美国的“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思想和理论,都涉及“问题”在教育或学习中的价值、内涵以及应用策略等内容。这些与“问题导向”相互关联的教育教学思想理论,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的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广大师生所具备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和学科背景,更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的“问题导向”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问题导向视角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创新的逻辑起点

对高校基层党组织而言,“问题导向”强调不唯书、只唯实,聚焦于问题,更关注于党建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党员群众的满意程度。这是高校基层党组织“问题导向”区别于“方法导向”或“任务导向”的鲜明特征之一。

(一)关怀

关怀理论的代表人物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强调,教育最好围绕关怀来进行,即关心自己和身边的人,也要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更要关心人类创造出来的物品、知识和技能。[2]关怀可以密切党员群众之间的联系,增强基层党组织内部的凝聚力,更可以筛选出高校基层党组织所应关注的问题。因此,“问题导向”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的创新,要体现出基层党组织关怀的核心和灵魂——爱的付出与接收,即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群众爱党、爱国、爱民、爱自己、爱事业、爱岗以及热爱大自然,让党员群众学会表达“大爱”的同时,也学会接纳“大爱”。

(二)对话

对话贯穿于“问题”的产生、发展和消除等每个阶段,也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反思问题的重要手段与主要方法之一。问题是对话的核心。只有有了问题,个体才有对话的愿望,才会与“他”更深入交流解决问题;如果没有了问题,那么对话则容易流于表面形式,难以实现精神共享。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对话开始于问题,但在外力的影响下,对话却可以推动疑难、问题的解决,从而促使事物得到新旧更替,生命得到提高升华。“问题导向”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的创新,要强调教育教学中的各个组成因素是自由的、平等的、和谐的、共享的一种意义关系,更要强调党员与群众、教师与学生等群体或个体之间在富有教育意义的对话中实现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的创新,要让问题成为对话关系的中介和各方间合作的基点,通过探究式的问题型对话,突破重重困难,发掘问题的本质和意义,调查问题并找到答案,尽一切可能避免使问题性质朝向不利于事态发展的一面转化。

(三)服务

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纷繁复杂,但服务、管理与教育是其三项基本职责。如果高校基层党组织过于依赖强制性的约束、枯燥地说教,而弱化服务在基层党组织工作中本应有的地位与权重,那么可能会导致基于群策群力的“问题导向”失去根基。因此,“问题导向”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的创新,要有利于提高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热情,以增强党员干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反思问题的主动性、自觉性;也要有利于提升党员干部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让党员干部不出现能力恐慌,从而奠定以问题为导向的党建工作的实践基础;更要有利于组织、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服务于人民群众,从而使其成为能够俯下身子聆听群众心声,能够脚踏实地造福于人民群众的服务者。

三、问题导向视角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创新的路径选择

问题的查摆、解决和反思,是“问题导向”不可或缺的关键性阶段和重要组成部分,这决定了高校基层党组织需要不断完善问题的发现机制、整改机制与长效机制。

(一)以问题查摆为导向,健全发现机制

高校基层党组织要通过自查与自摆、他查与他摆等正向和反向渠道,找出显在或隐藏的各类问题,并全面客观地加以公开呈现。“查”,是要查找出各类问题的发生部位、症状特征、危害影响以及内外诱因等构成要素。“查”既要权衡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新变化,从而发现自身工作需要抓紧破解的新矛盾;又要清醒认识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深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以确保教育教学秩序的平稳良性发展。“摆”,即要把问题的类型、原因与整改措施,以一定的方式加以公开,从而接受批评指正与检查监督。“摆”要敢于对不良现象进行批评指正,更要勇于自我剖析和自我批评;“摆”也要光明磊落,全面细致地展现问题,特别是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而不是避重就轻或一言以蔽之。总之,“查”能够找到问题以及产生的根源,更多依靠的是洞察能力;而“摆”则是将“问题”向公众呈现,体现的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勇气和态度,更多依托于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

发现不了问题,常常是最大的问题。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完善“问题”的发现机制,进而提高自身“自查”、“自检”的能力。首先,全面洞察。问题是对现有条件与目标实现之间的一种心理体验,是组织发展并需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这里的问题指向社会和自然世界中事件的状态,而不仅仅指向参与者内部的价值和信念。全面洞察工作机制,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要从党组织内部、高校的教书育人工作以及国内外形势变化等多重视角,筛选、确定影响教育事业发展、师生健康成长的各类问题。其次,突出重点。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以解决突出问题为切入口,扶正祛邪”[3]。对任何一个高校基层党组织而言,遇到的问题可能来自于领导干部、党员或群众,也可能来源于日常教学、科学研究和管理实践。突出重点的工作机制,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不要因为无关紧要的诱因而分心,而是要全神贯注地聚焦在基层党组织或个人的现实表现与上级党组织要求存在的差距性问题;影响或制约本专业、本学科与本单位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广大党员群众普遍关心的现实性问题,或者让师生处境不利的利益性问题。再次,项目管理。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中的问题有静态的常见性问题,也有动态的发展性问题;有可见性的现实问题,也有长期隐藏的深层次问题;有偏离理想目标的设定性问题,也有出现状况偏差的维护性问题,更有对照比较的差距性问题。项目管理的工作机制,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要根据问题的症状、时效和影响力等要素将各类问题层次化并归类,进行分类管理。最后,依靠群众。无论是“查”,还是“摆”,都要以人民群众为本,既要将人民群众作为工作的主体,又要将人民群众的各项利益作为工作目的,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依靠群众的工作机制,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召开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和设置群众意见箱等沟通渠道,或者通过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广泛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和建议,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二)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完善整改机制

发现问题只能是各项事业发展的条件和前提,而解决问题才是各项工作取得进步的核心和目的。解决问题成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核心,其实质是个体和团队的知、情、意、行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大体包括分析问题、制订方案以及尝试处置等三个基本环节。分析问题是对于发现的问题,通过深入剖析各个矛盾主体、客体以及相互关系,以明确问题的性质,以及问题解决所必须的条件与所要达到的结果。制订方案是在前期问题分析之上,常常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重新配置矛盾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论证并提出问题解决所应该采取的原则、途径和方法等假设。尝试处置是在实践中运行与调适解决方案,经过探索,直至获得正确结果,问题才算解决。

问题解决是否彻底、成功,除了人的因素之外,主要依赖于整改机制是否完善和适用。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要不断完善整改机制的建设。一是深入探究。问题当中常常包含着解决问题的答案或线索,可这些答案或线索又通常不是直观可见的,而是需要人们深入细致地调查与研究,在经过理论思考和实践检验之后才可得出。因此,与其说发现问题需要研究,不如说解决问题更需要研究。探究机制,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可以将相关问题分析地更加科学,将问题研究地更加深入,进而弄清问题性质,并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使得问题的解决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二是抓住核心。对问题的探究要由表及里,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些事物的本质多是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程度地决定着事物或事件的性质以及发展速度和方向,常常是问题解决的关键性节点。核心机制,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善于从繁杂的问题现象当中把握各个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弄清各个事件之间相互影响的机理,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三是分而化之。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普遍性联系,又都各自独立,拥有着自身的鲜明个性,因此在问题的解决过程当中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各个击破。分化机制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要通过多轮不同层次的论证分析,明确面临问题的性质,例如,是全局性的问题还是局部性的问题?是一般问题还是特殊问题?是思想认识问题还是政治原则问题?等等。通过必要的论证分析,也要明确问题的产生根源或诱发因素,比如,问题是由于体制机制引起的?还是工作责任不落实等人为因素造成的?等等。通过必要的论证分析,更要明确问题解决的步骤,例如,是马上解决?还是延迟解决。现实问题的解决多不是立竿见影、水到渠成的,而是一个相当复杂、曲折、迂回的过程,中间常常会出现挫折、失败,甚至出现停顿或反复。由此,问题整改机制呈现的并不是单一的“直线式”特征,而多是较为复杂的“循环探究式”特点。

(三)以问题反思为导向,形成长效机制

对于个体而言,问题反思是在问题解决完成之后、新经验形成之前,经历者对问题的深入思考,通过已获得的探究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的初次“对话”,以提升个体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高校基层党组织而言,问题反思是指团队成员共同对问题产生的根源、预防措施、问题的处理过程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影响等进行反省和检讨。通过反思问题,可以使高校基层党组织消除或降低此类问题再次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为此后的党建工作提供方向和修正意见。

通过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重新审视组织与个体的倡导性行为或禁止性行为,最终要转换为固化在组织内部的长效机制,从而为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其一,完善教育机制。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在校党委的领导下,采取党校学习、岗位培训、进修深造、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等方法,构建全方位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教育体系,以提高负责人的党建工作热情、党建工作意识与党建工作能力;通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专题讨论等培训方式,使党员的思想素养得以提高,政治素养得以进步,作风素养得以转变,纪律素养得以增强。通过教育,让干部党员始终保持对“问题”的警惕性与战斗力,从而使干部党员始终走在群众的前列。其二,完善约束机制。各项规章制度具备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可以成为处置各类问题的尺度与准绳。因此,建章立制成为实施“问题导向”的根本保证和基本手段。高校基层党组织要通过反思问题的产生与消除过程,增、改、删现有的规章制度,从而形成适用、规范、系统的规矩体系。高校基层党组织作为一线的战斗堡垒,需要严格遵从并执行党的纪律与规范,坚决维护国家法律和法规的权威,可以采取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组织生活会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诫勉谈话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实施批评与监督。高校基层党组织也要健全应急性与长效性结合、他律与自律结合、警示与教育结合、多元追责主体结合的问责机制,形成出现问题时,能够落地查人、有错必纠的强大震慑力。其三,完善创新机制。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始终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以各类问题为对象,进行广泛地调研、探讨与解决,努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开拓创新能力,以保持组织和个体的活力与先进性。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09.

[2]NelNoddings.Caring: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M].Berkerl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3]习近平.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EB/OL].http://cpc.people.com.cn.2015-4-7.

Abstract:Since the Third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problem-oriented” has become a guiding ideology for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and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target of mechanism innovation of basic party organizations in the universities.The work of the basic party organizations in the universities should be a starting point to constantly discover the mechanism based on problem and to check the rectifi c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long-term mechanism based on the problem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work.

Key words:adhering to the solution; basic CPC branch; mechanism innovation

On Mechanism Innovation of Basic Guidance-oriented Party Organizations in the Universities

YI Qing-yong
(Library, Dalian University, Dalian 116622, China)

D267

A

1008-2395(2017)04-0129-04

2017-06-02

2016年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问题导向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创新研究”(2016GXDJ-C036)。

衣庆泳(1973-),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导向党组织机制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清华党组织公开
“偏向”不是好导向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