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2017-03-14李春山
李春山,李 月
(1.大连大学 国际合作交流处,辽宁 大连 116622;2.大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浅析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李春山1,李 月2
(1.大连大学 国际合作交流处,辽宁 大连 116622;2.大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性格的精华所在,而文化自信则是对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高度赞赏和认同,两者浑然一体、密不可分。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既是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又是民族精神的弘扬者,更需要加强民族精神的培育,坚定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滋养民族精神,激发民族精神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将民族精神内化于其心,外化于其行。
民族精神;文化自信;培育
一、文化自信与民族精神的内在契合性
文化的概念纷繁复杂,古今中外对它的定义也都不尽相同、各有其说,究其本源,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它们的共有特性便是都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发展所专有的历史标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5000多年历史长河中孕育而出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艰苦斗争中孕育而出的革命文化、在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中孕育而出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价值标识。文化自信便是对这些民族文化积淀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标识的高度认同。而民族精神蕴含于民族文化之中,构成了本民族基本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标识,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夯实了基础。因此,必须正确认识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发挥民族精神的价值和功能。
(一)民族精神的生成发展历程是文化自信实现的基础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所逐步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亦是如此,它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积淀和升华。随着民族的发展和时代的更替,民族精神也呈现出自身所特有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不断丰富着文化自信的内涵。民族性,即民族精神根生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蕴含着本民族文化所特有的精神理念,是一定时空体系中民族文化积淀的产物,具有明显的民族历史特性。时代性,即民族精神是不同历史时代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性活动的反映,具有特定历史时代的烙印。中华民族历经沧桑,在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前行的实践活动中,特别是近代以来为维护民族的尊严、实现国家的解放,党和人民英勇抗争、不懈努力,形成了一系列为普通大众所认同和拥护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并薪火相传,成为推动国家和民族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
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带给人们巨大物质利益的同时,多元文化冲击现象也日益显著。如何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下实现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就必须以民族精神为根基,了解民族精神的发展历程,培育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民族精神总是伴随着民族的存在而存在,只要“民族”这个称谓还继续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这些民族的精神也就会继续活在人们的意识之中。如果一个民族在其生存发展过程中没有民族精神作为支撑,那么,它也终将会被历史和时代所淹没,更别提实现自身的文化自信了。因此,民族精神的生成发展历程是文化自信实现的基础。
(二)文化自信解决了民族精神的社会化认同和发展的本质性问题
培育民族精神首先要面临的问题便是如何正确认识民族精神,进而才能加强对民族精神的社会化认同[1]。在这里要明确的是,民族精神不是僵化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因此,对于民族精神的正确认识也应具有动态性,即在认识视野上不单单只局限于民族精神的起源问题,还应涵盖民族精神的发展演变历程、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问题。民族精神作为人们头脑中的、观念上的、意识形态化的产物,如何能被普通大众所接受和认同,转化为人们心目中的、熟悉化的产物,这便一定要借助于一定的文化来加以阐释,而文化自信便是这一阐释的最佳选择。
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其生成、发展和历史演化过程实际上就是民族文化所经历的一系列演变和发展过程。而对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就是要加强对本民族思想文化的认识和认同。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而认识又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过程,认识主体在获得初步的感官认识的基础上,还必须用理性思辨的思维去对感官材料进行合理的逻辑加工,最后,才能形成正确的理性认识。同样,若想使人们认同本民族的思想文化、自觉培育本民族的民族精神,就必须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之上形成一定的“文化自知”,以自知促自信[2]。只有具备这种文化上的自信,人们才会正确认识民族精神,形成对民族精神的社会化认同。也正是这种文化上的自信,才促使人们全面认识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问题,赋予民族精神以时代化的内涵。在当代中国,民族精神发展的本质性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培育民族精神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双向互动性发展。
二、文化自信对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价值和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提出要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3]。进一步强调了文化自信对当代中国发展建设的重大意义。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国与国的竞争也已由传统的军事领域的竞争,转移到经济领域的竞争,再到现如今文化领域的竞争,文化已成为各国宣传自身价值理念的一张名片,并愈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既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继承,又担负着民族文化的传扬,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不仅有利于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更加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一)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使大学生正确认识民族精神的本质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生成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沃土之中,是民族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积淀和升华,也是民族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精神化的产物。因此,大学生要正确认识民族精神的本质内涵,首先就必须以民族文化为起点,了解民族文化的基本内涵,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民族文化并不特指某个时代或某个历史时期,它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古时皆有重视民本、崇尚和谐、讲求仁爱、追求大同的优秀文化传统,而自近代以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程战火、革新等种种磨难,最终被时代赋予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也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形成了长征精神、抗战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一系列优秀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形成发展,离不开优秀民族文化的深厚滋养,换句话说,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从根本上是相通的,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也就是对民族精神的高度信服。坚定文化自信,就是不仅要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要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而科学理解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内涵,真正培育民族精神。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坚定文化自信,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前提。
(二)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使大学生深刻认识民族精神的价值
现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各项改革渐趋加深,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也纷纷涌现,如何统一社会个体的道德共识和精神认同,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科学正确的文化导向、精神理念来凝聚人心、增强共识。中华民族精神便是全体社会成员所共同认同的精神归依。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作为社会主义未来接班人的大学生必须深刻认识民族精神的价值,发挥其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对于大学生来说,文化自信首先就要求他们能够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有一定的文化自觉;其次,便是要将这种文化自觉的信念转化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实现文化自豪;最后,以文化自豪坚定文化自信。在对民族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实现文化自信的过程当中,作为在民族文化的熏陶、影响之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也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了民族精神的价值,心怀文化自信,培育民族精神,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三)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为大学生培育民族精神提供动力
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并不单单只是一个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通过理论灌输便可解决,还必须借助文化的手段,尽管文化看上去形形色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从何处来,往哪里去。民族精神的培育需要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坚定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在民族文化中寻求精神动力,为培育民族精神夯实基础。只有加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民族精神的当代转化,才能使民族精神的社会化认同得以实现,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路径选择
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经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利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4]再次宣示,今天中国要再次引领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首先就要以文学艺术点亮民族精神的火光。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也需要以文化为滋养,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来激发民族精神的生命力;通过革命文化教育来增强民族精神的凝聚力;通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来扩大民族精神的感召力,不断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加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民族精神的生命力
民族精神是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本民族思想文化的集中表现,其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价值理念、思维模式,经过时代的打磨和历史的沉淀,已经融入我们的骨髓之中,成为我们日常行为的行动指南。因此,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必须要加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以优秀传统文化来增强民族精神的生命力,增进社会共识,促进全民族民族精神的培育。当今,传统文化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和基本精神也逐渐淡出人们的头脑,要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就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全面正确的认识民族传统文化,并努力开拓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通过多种传播形式、传播方式、传播载体,使传统文化能够真正深入人心。只有这样,民族传统文化才能发挥其固本清源的功能,才能使人们不断从中吸取精神营养,增强民族精神的生命力,形成全社会进行民族精神培育的社会共识。
(二)加强优秀革命文化教育,激发民族精神的凝聚力
文化是时代的映射,反映着不同时代的历史发展状况,也受不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状况所制约。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接连入侵,特别是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深刻影响,我国进入到了一个艰难而又不得不为国人心生自豪的特殊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特殊的经济状况、特殊的政治背景,革命文化油然而生。文化,听起来虚无缥缈,似乎只是知识分子的专有名词,可是,它却在潜移默化之中渗透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凝聚我们的力量,指导我们的行为。革命文化所蕴含的便是那个特殊时期人们革命精神的体现,也正是这种革命精神,才凝聚了整个民族的精神气韵,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促使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面临日益强劲的西方文化的影响,文化已成为各国不断推销自己价值理念的重要手段,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处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的思想已经逐渐从本民族文化中剥离,开始走入“西化”。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的激荡下凝聚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再次激发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就必须加强优秀革命文化教育,于安逸中映射不易,鼓励大学生牢记历史,不忘初心,加强民族精神的培育。
(三)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扩大民族精神的感召力
文化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念传入中国,并与中国的客观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那个时代所特有的革命文化,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摆脱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独立。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三大改造,我国顺利进入到社会主义国家的行列之中,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念、思维模式开始占据人们的意识生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改革开放后,为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思想开始逐渐深入人心,为适应时代发展的特殊需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随之产生,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容,也扩大了民族精神的感召力。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所形成的一系列优秀文化的总和,它不同于旧时的封建文化,带有明显的腐朽气息;也不同于现今的资本主义文化,带有罪恶的剥削性质;它是在实践基础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继承与升华,带有显著的中国特色,也更加适应当下时代发展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扩大民族精神的感召力,增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就必须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另外,在进行社会先进文化教育的过程当中,还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真正将民族精神培育内化于大学生之心,外化于大学生之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应有之力。
[1]王春江.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J].辽宁教育研究, 2007(8):105-106.
[2]薛玉成.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其培育研究[D].南华大学, 2014:22-23.
[3]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论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构[EB/OL].[2016-07-07].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707/c49150-28532466.html.
[4]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联十大、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引发热烈反响[EB/OL].[2016-12-01].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1201/ c1001-28917823.html.
Abstract:The national spirit is 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the unique character of a nation, an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s highly appreciated to national history culture and identity of inseparable integration.College students as the future of our nation's hope, is not only the successor to national spirit, and also the national spirit to strengthen the national spirit that strong cultural self-confi dence nourishes the national spirit with cultural selfconfi dence, stimulate the national spirit, cohesion and appeal, national spirit in its heart, externalized in behavior.
Key words:national spirit; cultural self-confi dence; cultivate
The Cultivation of the National Spiri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ulture Confi dence
LI Chun-shan1, LI Yue2
(1.Offi c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s, Dalian University, Dalian 116622, China; 2.College of Marxism, Dalian University, Dalian 116622, China)
G641
A
1008-2395(2017)04-0102-04
2017-04-02
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BKS129);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辽宁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ZS2015002);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L15BKS011)
李春山(1977-),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价值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