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社科普及路径探索
2017-03-14魏玉娟
魏玉娟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社科普及路径探索
魏玉娟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利用互联网思维引导社科普及路径创新,探索“互联网+社科普及”的可行模式,是全新的时代课题。运用互联网思维,为创新社科普及提供了更多可能,是社科普及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社科普及价值的现实需要。在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社科普及工作的过程中,存在认识不到位、工作不对路、队伍不健全、保障不完善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要构建新型的传播方式与渠道,建强社科普及队伍,健全制度和强化保障,坚持分层分类推进。
互联网;社科普及;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网络强国的战略高度,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网信事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召开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等系列重要会议,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和互联网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特别是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成为人们获取公共服务的新平台,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必需品”,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在此形势下,将互联网思维与社科普及有机融合,利用互联网思维引导社科普及路径创新,探索“互联网+社科普及”的可行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社科普及的紧迫性
新形势下,社科普及工作在传播社科理论知识、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形势政策教育、改善文化民生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社科普及,这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
(一)运用互联网思维,为创新社科普及提供了更多可能。自从2011年互联网思维这个概念被提出起,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均未给予其明确的定义,多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互联网思维的内涵进行阐释,但其具有的几个本质特点却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互联网思维强调以用户为中心,一切“以人为本”,这就决定了在社科普及中,我们必须树立“受众至上”的思维,运用大数据技术全面深入地认识和掌握受众个体的导向需求和价值追求,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变普遍灌溉为精准滴灌,真正想受众之所想,急受众之所急,不断提高社科普及的实效性,让受众喜欢听、听得进、用得上。互联网思维强调融合与创新,这就决定了在社科普及中,我们必须充分运用好“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及时跟上社会形势的变化和技术应用的变革,在融合与创新中探索“互联网+社科普及”模式,让两者真正产生化学反应,实现社科普及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发展。互联网思维强调去中心化,这就决定了在社科普及中,我们必须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不能再“一招鲜吃遍天下”,而要根据受众多样化需求制定“小灶菜单”,让社科普及更好融入群众生活。
(二)运用互联网思维,是社科普及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群众在哪里,我们的工作就要跟进到哪里。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人均每天上网约3.8小时。这些数据都深刻印证了互联网正深度塑造着人们的生活,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塑造的社会生活形态进一步加强。群众上了网,我们的社科普及也要学会上网,把懂网作为必修课,用网作为基本功,才能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这为新形势下如何强化互联网思维创新社科普及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一定程度上,互联网思维虽然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药”,但现阶段的社科普及离开了它无异于主动放弃主阵地。因此,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社科普及是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
(三)运用互联网思维,是实现社科普及价值的现实需要。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社会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的碰撞和交锋异常激烈。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必须通过社科普及这一重要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通俗化、具体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从而形成思想共识,引领社会思潮。其次,社科普及还必须把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工作导向和工作目标,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围绕人民群众的关心关注点,及时准确、深入浅出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既解疑释惑,又坚定人民群众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的信心。比如,当前我们要把供给侧改革理论作为社科普及的紧迫任务来抓,讲清楚为什么要改、改的主攻点是什么以及各自应承担的职责,从而达到社科普及传播社科知识、推动社会变革之用。而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社科普及,可以把核心价值观建设等的“大道理”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小故事”有机结合起来,讲清楚、讲透彻,从而使“百姓日用而不觉”。
二、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社科普及存在的问题
如前所述,随着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社科普及工作在传播主体、传播格局、信息内容等方面,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挑战。
(一)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当前,相当一部分社科普及工作者还停留在传统的社科普及模式中,习惯性地干熟悉的活、说常说的话,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社科普及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在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方面存在“慢半拍”问题。这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有的是社科普及工作者的学习跟不上发展步伐,头脑升级慢,有的是硬件设施不完善,踩不上发展的节奏,等等。即使部分社科普及工作者看到了两者之间存在的相融相加问题,但由于知之不深、研究不透,这种重视多停留在口头上,未能见诸行动。此外,在社科普及工作顶层设计中,互联网思维也未能得到很好地运用,一些工作规划和举措仅着眼于当下,未能从互联网长远的发展趋势中去谋划、去思考,这也很容易给社科普及发展带来一定的滞后性。
(二)工作不对路的问题。社科普及工作要做好,必须有深厚的理论研究作支撑、作保障,否则社科普及工作易如墙头草随风倒,没有坚定的政治定力和强劲的工作能力。但当前我们的社科理论研究还多停留在综合研究多、专题研究少,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总结阐释多、开拓创新少等阶段,加之网络自媒体的即时表达、随性表达甚至表达,都影响和消解着社科普及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谨性。此外,我们通过“两微一端”、建好阵地、加大文艺创作等多种形式,加大社科普及力度,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群众的需求,但也存在不适应、不适合、不对路的问题。如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没有从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出发,没有真正做到因地因人因时制宜,往往是有什么就送什么、会什么就讲什么,而不是群众需要什么送什么,既造成了资源浪费和无效供给,也削弱了社科普及工作的影响力。因此,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社科普及,要实现由组织型向需求型转变,普惠型向精准型转变,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三)队伍不健全的问题。首先,专职队伍人员少。从当前各地社科联发展的现状而言,虽然其会员数量不少,但真正专心从事社科普及工作的人员非常少。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稍微有能力的人一有好的机遇就“跳槽”,也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专职人员流失。在一些地方也存在队伍结构老化现象,人虽在其位,但能很好履职尽责之人少之又少。其次,领军人物缺乏。本身专职从事社科研究工作的人员就不多,能在该领域取得一定成就、拥有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的高层次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既能熟练应用新技术新手段,又从事应用性、对策性研究的高水平社科人才非常稀缺。再者,各方力量未得到充分发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社科普及需要我们充分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全员齐动手、人人共参与的大格局。而当前,社科普及工作还处在“各唱各的调”阶段,一些外脑专家未发挥应有的智库作用,一些“乡土能人”未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培育,很多团体和群众未得到有效引导,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社科普及的合力未形成。
(四)保障不完善的问题。首先,经费保障不健全。从目前的发展现状看,投入不多、不够、不平衡的问题还很突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费“短供”,工作“缺氧”。要想解决工作的可持续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好经费投入问题,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解决后顾之忧。其次,激励机制不健全。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这种错误的选人用人导向会极大挫伤肯干事、能干事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由于受一些体制机制影响,部分社科组织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还是在吃大锅饭,搞一刀切。再者,培训机制不健全。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社科普及,社科普及工作者就必须练就“几把刷子”。但实践中,相对一些综合性主题培训而言,针对社科普及工作者的专题性培训较少,如怎么“玩转”两微一端更好地提升社科普及实效等,这些都是实际工作者迫切需要的,因为只有不断“加油”“充电”,他们才能润物细无声地把社会科学知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播撒到群众心里去。
三、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社科普及路径的对策建议
当前,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社科普及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我们必须持续增强创新意识,在持续用好传统工作手段的基础上,适应新媒体传播特点和大众审美习惯,努力探索更加富有亲和力和吸引力、更加富有贴近性和实效性的方式,推动社科普及更好落地见效。
(一)构建新型的传播方式与渠道。社科普及要积极占领网络高地,充分利用“两微一端”等载体发力,创建有影响力的官方微博和有品牌影响力的官方微信公众号,进一步完善现有社科普及网站平台,打通“微”渠道,实现互联互通。如,善用微博、微信等平台构筑社科普及、弘扬正能量的“双微”矩阵,及时推送有意思、有意义的微信息、微内容,在重要节点组织编写相关社会科学知识的微信表情和小视频,向社会推荐转发;利用虚拟现实全景展示技术建设永不闭馆的“社科普及馆”,将社科普及变成系统性、长久性的传播展示。此外,天边比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新媒体环境下,社科普及要注意提升受众的参与度,变单向传播为粉丝传播,形成口碑[1]。如,适应受众视听习惯,加大影视作品创作生产力度,用艺术化的表现手段把概念化的道理变得更加生动鲜活,使受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创作集图、文、音于一体的电子杂志,拍摄推出微电影等,引领社科普及潮流。在这方面,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制作推出的一档理论节目《马克思靠谱》值得借鉴,它紧紧抓住年轻人的语言风格和接受特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解读,让马克思说起了中国话、家常话,让人们听得进、听了信,很好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和大众化。
(二)建强社科普及队伍。首先,要配齐配强“专职队伍”。相关部门特别是社科组织,应该在人员编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压缩行政人员占比,增加社科普及专职人员数量,打造一支社科普及工作的“核心圈”,保持常态化的“战斗力”。其次,要打造“社科网军”和“专家智库”。有效整合高校、社科院等部门的社科专家资源,建立专家学者智库,积极吸纳有影响力的媒体记者和网络大V,给予他们资助和指导,引导他们对相关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为工作开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特别是要在建好现有强大网军的基础上,培育一支网上“精锐部队”,有重点的打造一批善于说理的“特种兵”,针对网上错误思想观点和言论开展理直气壮地斗争,做到深度发声、以理服人,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响亮。再者,要集聚“群众力量”。要充分尊重和发挥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广泛吸引社会各界自觉参与社科普及,让社会各界在参与中受益,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最后,要提高议题设置能力。通过培训、交流、研讨、演练等多种手段,努力提高各级社科普及队伍的议题设置能力,能够有目的、有重点、有层次地进行系列化或深层次宣传引导,起到“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效果。
(三)健全制度和强化保障。着眼常态化制度化,坚持软性激励与硬性约束相结合,在激励评价、经费投入、人才培训等方面建立起一套有据可循、有规可依的体制机制。树立成效第一的工作评价标准。实践证明,推进社科普及,如果不能坚持围绕实际成效下功夫、做文章,一味追求形式上的新鲜和短期的轰动效应,就难免出现形式和内容“两张皮”的现象,也不可能产生深入持久的效果。因此,建议在工作中树立质量第一的评价标准,不仅要看做了什么工作,更要看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让有为的人有位,切实纠正那些图形式、走过场的“积极怠工”问题,用切实可行的举措,一步一步向前推进,积少成多、功到渠成。此外,各级党委政府应继续加大对社科普及工作财政性经费的投入力度,拓宽经费来源渠道,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更多社会、民间资本支持这项事业的发展,确保工作开展的基本保障。健全人才培训制度,结合实际,对社科普及人员开展专题培训和全员轮训,从思想政治理论、宣讲技巧等不同方面给予全方位提升,努力锻造一支用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社科普及人才队伍。
(四)坚持分层分类推进。在利益诉求日益多样化的今天,社科普及更需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供需对路。理论只有真正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群众感到可信、管用,才能自觉践行。因此,在社科普及中我们既要搭建平台,让专家学者与普通百姓面对面交流,针对人们普遍关心的物价、房价、就业、教育等问题解疑释惑,又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乐于实践、善于创新的特点,共同推动社科普及入脑入心入行动。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对分众化、互动式传播对策的研究,找准传播方式和载体,善于运用大众化生活化的话语表达,使话语体系、语言风格更符合主流受众接受习惯,引起受众兴趣,提高科学理论的传播力。再者,可以将社科普及与公益活动有效对接,不断壮大正能量。如,借助网络广泛倡导志愿精神和公益行动,更好地推动现实生活中的公益需求与公益活动“精准对接”。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广泛征集、评选、制作、刊播优秀公益广告作品,发起推广文明提示语活动,培育志愿服务网络文化,营造社会认同氛围。
[1]张静.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宣传思想工作[J].党建与政工,2014(7):88.
Abstract:At present, Internet has become a new engine to social development, profound infl uencing and changing people’s way of thinking.Using Internet thinking to popularize the path of innovation of social science and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Internet plus social science is the key to the new era.That Internet thinking provides possibilities for innovation is the requirement for social science and online path, and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of Social Science in the use of Internet to promote innovation in social science that knowledge, work and team is far from perfect security.In view of this paper builds the communication and channels for soci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to improve the system and strengthen security in the hierarchical classifi cation.
Key words:Internet; soci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novation
Using Internet Thinking to Explore the Path to Social Sciences
WEI Yu-juan
(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s, Liaoning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Dalian 116052,China)
G77
A
1008-2395(2017)04-0075-04
2017-01-06
2016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课题《互联网思维下社科普及工作创新路径研究》(2016lslkpkt-01)
魏玉娟(1976-),女,副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