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境旅游资源的概念界定与分类框架研究

2017-03-14李庆雷杨培韬

大理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边境边界旅游

李庆雷,杨培韬,娄 阳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昆明 650500)

边境旅游资源的概念界定与分类框架研究

李庆雷,杨培韬,娄 阳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昆明 650500)

旅游资源是边境旅游发展的重要凭借,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调查是边境旅游开发与规划的基础工作。边境旅游资源是围绕两国或多国边界的防守与交流形成的物象和人事中可用于旅游开发的部分,受地缘政治、跨国贸易和城乡建设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传统的分类方法无法凸显边境旅游资源的特质,不利于突出边境旅游的特色。从开发和利用实践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国家边界的基本功能,边境旅游资源可以划分为边界与标志、边政与外事、边防与战争、边贸与物产、边民与聚落五大类型。

边境旅游;旅游资源;类型;特质

一、问题的提出

旅游业是个资源型产业,有赖于自然馈赠和社会遗产〔1〕。边境旅游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同样离不开对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与评价,有学者认为:“边境旅游资源是边境旅游研究无法绕过的命题。”〔2〕近年来,随着陆疆开放的深入推进,旅游作为沿边开放的先导产业和口岸转型发展的优势产业,备受关注。与此同时,边境旅游资源的相关研究得到学者们的重视,但研究报道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局部边境段落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等方面〔3〕。

Timothy认为边境的旅游吸引力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边境线、界碑、篱笆、城墙和瞭望塔等景物,二是购物、美食、饮酒、博彩等活动;在国外,Gelbman和Timothy等指出敌对边境特有的吸引物包括特殊意义的界线、敌对时期的观察点、遗址纪念、恢复良好外交关系的象征;还有学者指出,边境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是构成边境旅游资源的组成部分〔4〕。在国内,毕燕等分析广西龙州边境旅游需求特征时把自然景观、历史文化、边关气息和民族风情作为边境旅游资源〔5〕;姜晓娜分析黑龙江省边境旅游资源并将其划分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冰雪旅游资源以及民俗旅游资源〔6〕,突破了国标中提出的八大类型分类法。陈永涛考虑还原边境旅游资源整体范围,依据所处的方位,将其分为边界景观、己方资源、对方资源,并提出边境旅游资源重在“框景”和“借景”的观点〔2〕。钟林生等沿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对中国陆地边境县域旅游资源进行了梳理,认定了3 263处单体,总结出了边境县域旅游资源的五大特征〔3〕。

这些成果为深入研究边境旅游资源的类型、基本特征、生成机制、开发模式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着“边境”特质体现不足、将边境旅游资源等同于边境地区旅游资源等需要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不具备边境特殊性的旅游资源,如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孔明山、望天树、喃呢温泉等,可以纳入原来的旅游资源理论体系中去描述、解释和预测;对于具备边境特殊性、无法用传统知识体系去分析的旅游资源,如磨憨口岸、关累港、“一眼望三国”(中老缅界碑)、中老泰国际赶摆场、边民互市点、中老友谊村(青松村)、尚勇克木人村寨、中老边民苗族“丢包节”、卡米人红花节等,则必须另起炉灶,进行专门的研究。

二、边境旅游资源的概念界定

对边境旅游资源这一概念进行界定,是边境旅游资源理论研究的基础,也是边境旅游资源分类的前提。在现有研究成果中,学者多沿用传统的观点,采用演绎的方法,将边境旅游资源界定为边境地区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社会事物或其他任何客观事物。这类定义表面上看似无可挑剔,但仔细深究就不难发现其问题所在:引入了一个模糊不清、语焉不详的名词——“吸引力”,实际上是偷梁换柱式的概念替换;没有提供判定某一事物是否属于边境旅游资源的标准,实用性和指导性较差。

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7〕,对边境旅游资源的概念界定、类型划分、开发利用,应以体现边境旅游“特殊的矛盾”为基本原则,而不应以空间或地域来作为判定因素。从这一原则出发,边境旅游资源应是具有边境特质的旅游资源,其外延并不等同于边境地区的所有旅游资源。这些特质或差异表现在生产、生活、生态的诸多方面,难以一一描述,但其根源都与国家边界有关。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边境旅游资源是能够体现边境“特质”、能给游客不同于内陆地区的旅游体验的资源,是围绕两国或多国边界的防守与交流形成的物象和人事中可用于旅游开发、为游客提供独特体验的部分。

这一定义主要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强调“边界”是边境旅游资源的核心成因,也是边境旅游的主要吸引力与核心竞争力所在。没有边界的设立,就不存在边境旅游和边境旅游资源。围绕边界划定、标志设立、领土防守、贸易往来、文化交流,会形成一系列不同于内陆地区的景观,这构成定义边境旅游资源的逻辑基点。边界具有防御、贸易、政治和法律等职能〔8〕,具有隔离、接触和渗透三项功能〔9〕,这为思考边境旅游资源的类型指出了方向。第二,强调边境旅游资源的人文主导属性。边境旅游资源既有“物象”即自然景物、建筑与设施、遗址与遗迹(如界山、界碑、纪念碑、国门广场、战争遗址),主要是有形的旅游资源,又涉及“人事”即以边民和特殊流动人群为主体的人文活动与事件(如中缅胞波狂欢节、赶摆、跨国婚姻等),主要是无形的旅游资源。“物象”与“人事”都被打上人为划定的“边境”的烙印,从根本上带有浓郁的人文色彩。它们“本来都是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地方,但因人为的划分,又具有了非同寻常的国际政治意义”〔10〕。第三,强调边境旅游资源的旅游体验功能。只有能够用于旅游开发、为游客塑造殊异体验的边境特质“物象”与“人事”,才能列入边境旅游资源的范畴。这就将涉及国家安全、无法对公众开放、供游客体验的“物象”与“人事”排除在边境旅游资源之外。

三、边境旅游资源的分类框架

根据边境特质导向的思路,考虑到国家边界的基本功能,笔者将边境旅游资源划分为五大类型,即“边界与标志”“边政与外事”“边防与战争”“边贸与物产”“边民与聚落”五类边境旅游资源。下面主要以云南省为例,对这一边境旅游资源分类框架进行阐述。

(一)边界与标志类边境旅游资源

人文地理学家F.拉采尔认为国界线是为保障国家集团自身利益而人为划出的一条界线。隔离被列为边界的三大传统功能之首,边界地区往往是难以穿越的森林、河谷、山脉,起到一定分离和缓冲的作用〔9〕。因此,界山、界河、界江、界湖、界瀑、界岛、界洞等位于边境线上的自然地理景物就成了边境旅游资源,有些甚至是标志性的边境旅游资源。以云南省为例,这类边境旅游资源就有河口、金平、江城与越南之间的红河、天生桥、十层大山,镇康、瑞丽、福贡与缅甸之间的跨国溶洞、瑞丽江、高黎贡山。除了云南,国内外还有许多形态各异的边界自然景观,通常以“跨国”命名或作为宣传重点和独特卖点,如位于广西德天和越南边境线上的“跨国瀑布”。

为了更加清楚地识别两国或多国边界,通常会设立标志国家领土范围的标记,即边界标志。边界标志即为确定国界线走向而设立或确认的人工或天然的标志物,主要包括界标(桩)、附标(桩)、界(附)标方位物、界碑、辅助标志、界路、界树、骑线井、泉、三角点、标高点等〔11〕。这些标志物能够满足人们体认国家边界、“窥视”邻国景观、求新求异的需求,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例如位于江城县十层大山上的中老越三国界碑,就是确定三国边界的标志,也是三国人民和睦共处的象征、三国边界交界地区和平与安宁的佐证,因其作为国家主权象征和“鸡鸣三国”的特殊位置而备受瞩目。

除了上述两种类型之外,还有一些建筑与设施,因被边境线穿越而变得与众不同,成为边境旅游资源。如德宏州瑞丽市的“一寨两国”(姐相乡银井寨)、“一院两国”(屯洪村项补家庭院)、“一园两国”(畹町来门山森林公园)、“一井两国”(弄岛乡姐冒寨和缅甸滚海寨之间的水井)、“一街两国”(姐告商业街)、“一桥两国”(畹町桥)等。中缅84号双立界碑位于瑞丽市屯洪村项补家院中,其厨房卫生间在缅甸,客厅卧室却在中国,形成“一院两国”的奇特景观,吸引不少游客前来造访。

(二)边政与外事类旅游资源

边界地带处于两个不同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相接的地方,是国与国之间进行接触的前沿。为了更好地对这一地区进行管理,国家通常会制定特殊政策,设置管理机构,举行外交活动,以保障边境地区安全、协调双边或多边关系,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居民正当权益。“边政”意为边境地区行政管理,包括管理制度、管理机构、建筑设施、传说故事等,有时涉及外交外事活动,如勘定边界、举行会晤、签署条约等。

在新时期,国门及其附属建筑设施、“一关三检”(海关、商品检验、动植物检疫和卫生检疫)办公场所是国家对边境事务进行管理的标志,升国旗仪式也随之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南溪河畔的国门及其附近的广场成为河口县城的地标和游客的第一印象区,“国门仪仗队”和升旗仪式每天都吸引众多游客。经过规划设计,国门甚至会成为高等级景区,如满洲里国门景区已被评为5A级景区。

在历史上,为了对边境地区进行管理,出现了以羁縻政策和土司制度为代表的治理方式。土司制度尽管曾广泛存在于南方诸省区,但主要又是存在于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其中以云南地区的土司制度最具有代表性〔12〕。目前,滇西地区保存的土司衙署遗存较多,如梁河、孟连、六库、兔峨、潞江土司衙署遗迹等,其中梁河和孟连两地宣抚司署规模较大、保存相对完好,又以孟连县境内的土司文化遗迹最为丰富。除了娜允古城内的孟连宣抚司署、上城佛寺之外,还有土司井、塔罕勐、公主坟、土司避暑山寨(勐外)等遗迹,以及宣抚土司礼仪乐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孟连县重要的旅游资源〔12〕。此外,有些边境地区会因外事活动而留下一些遗迹或旧址,构成边政与外事类旅游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1956年12月,周恩来和时任缅甸总理的吴巴瑞一起在芒市参加中缅边民联欢大会,并各自亲手种下一棵缅桂树(即“中缅友谊长青树”),后来还修建了缅桂亭,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前去观赏并拍照留念。

(三)边防与战争类旅游资源

边界是以固定的线来表示动态的事物的,结果常引发国家之间的矛盾〔13〕。当边界的自然条件起不到阻碍作用时,就需要人为地设置军事防御力量,用以阻挡外来干扰,这样的边界地区常会有冲突发生,被称为“历史的伤痕”〔9〕。围绕着国界的防御,边境地区形成了大量的边防与战争类旅游资源,具有历史文化研究、怀旧思古探幽、爱国与国防教育、军事体验等方面的价值和功能,可以满足人们探秘、英雄崇拜、军营情结、国家认同等需求。有些战争和冲突对某一国家或民族产生了重大影响,保存下来的战争旧址、涌现出的英雄人物、提炼出的内涵精神也随之成为对大众具有普遍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如位于麻栗坡县境内的老山主峰、猫耳洞、烽火台、老山精神和后来辟建的纪念馆、将军林、老山干部学院等。

在历史上,受独特的区位条件影响,云南境内的中缅、中越边境地区都曾发生过战争或冲突,如明代抗缅平叛战争、马嘉理事件、片马事件、班洪事件、滇西抗战等。其中,以金平、泸水、腾冲、麻栗坡等县(市)最具代表性。红河州金平县从20世纪50年代援越抗法支持奠边府战役、60年代援越抗美到70年代后期开始的对越自卫反击战,留下了以金平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十里村大山自卫还击阵地、营盘山抗日工事遗址、白石岩抗日遗址为代表的战争遗址遗迹。泸水市则见证了片马抗英胜利、栗柴坝渡口惨案、驼峰航线坠机、远征军回国等事件,留下了灰坡——小横沟争夺战遗址、片马风雪丫口战场遗址、片马抗英胜利纪念馆、驼峰航线纪念馆、中航C-53号运输机坠机旧址等边防与战争类旅游资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些战争遗址与纪念场所为新时期进行和平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此相关的一些历史遗迹,如施甸县清平洞、隆阳区立煌营、腾冲市下绮罗李珍国故居、瑞丽市弄岛飞机场旧址、河口起义纪念馆,也可以列为该类旅游资源。

在和平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主旋律的新时期,部分过去神秘的军事禁区开始创新理念,建设国防教育基地,打造边防文化的载体,在确保军事秘密不泄露的前提下向社会公众开放,发挥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和军事文化体验功能。位于河口县城郊的四连山曾是19世纪中法战争中黑旗军的大本营、20世纪边境战争的重要战场,现在是“红河前哨钢二连”驻守地,留存着大量战场遗址遗迹。2012年,四连山启动了“云南边防八千里文化长廊”项目和国防教育基地建设二期工程,规划建设了四连山历史陈列馆、双拥亭、长城围墙、烽火台(观景台)、古炮台等主体工程,打造红河千里边防线上独具特色的“文化长廊”和国防教育基地,每年可接待上万名参观者。

(四)边贸与物产类旅游资源

由于两国或多个国家之间存在地理梯度,边界是资源、劳动力、产品、资金技术相互流动最为活跃的地区〔9〕。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跨国贸易成为边境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设立了一批边境城市、沿边国家级口岸、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成为边贸活动较为活跃的区域。边贸市场、边民互市点、免税店、边境交易会能够满足游客的求异、购物、商务等需求,成为重要的边境旅游资源。与此同时,作为贸易对象的重要来源,地方特产及其生产、加工、制造场所也成为边境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云南境内,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河口、瑞丽两大口岸。

河口是中越边境云南段最大的口岸,是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其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开放政策优势和腹地经济优势使其成为中越边境贸易的重要通道。越南城、北山边民互市交易市场、国际会展中心、免税店、红木家具店、中越(河口)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和每天早晨南溪河中越公路大桥的“冲关”现象构成了河口重要的边境旅游资源。与河口相比,瑞丽市的边贸起步更早,特色更鲜明,旅游化程度更高。珠宝步行街、赌石城、华丰市场、姐告玉城毛料市场、南菇河淘宝场等凸显着“东方珠宝城”的城市定位和气质,吸引无数观光客、淘宝爱好者和商务人士流连忘返。

与跨境贸易相关的古老商道、商号、会馆、商人故居及代表性商品,是边贸与物产类旅游资源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早在西汉时期,西南地区就出现了一条由四川经云南通往缅甸、印度的古商道,留下了板桥、蒲缥、和顺等边陲丝路名镇,“翡翠大王”故居、缅甸华侨巨富和爱国侨领梁金山先生故居,还有无数关于马帮的传说故事,构成了人们寻幽探秘、怀旧思古、破解财富密码的对象。而勐腊县易武古镇的古茶园、老商号旧址则是边贸商品及其生产加工场所的典型代表,车顺号、东和祥、易德昌、元泰丰都是这里诞生的老字号品牌,易武生产的普洱茶至今仍具有较高的市场影响力。

(五)边民与聚落类旅游资源

边界地带是多民族、多元文化的接触带,具有语言相通、文化相似、边界居民往来频繁等地理和社会人文特征〔9〕。“少”(即少数民族)的特征在陆地边境地区是十分突出的,少数民族拥有一些特殊的风俗和禁忌,他们的文化带有宗教色彩,宗教大多受周边国家影响。同一民族跨境而居是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的显著特征之一,跨境谋生和通婚现象较为常见〔14〕。边民的生产和生活习俗与内地迥异,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存在,在传统节日期间表现尤为明显。作为边民聚落的主要形式,特色村寨和城镇是边境旅游资源中易于产品化的部分。

边民的主体是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受交通不便、经济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他们保留了独特的歌舞、婚恋、节庆、信仰习俗,对外来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如傣族、佤族、景颇族、傈僳族、独龙族等。除了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还包括仅分布在边境地区的特少族群,如西双版纳州边境地区的克木人、补过人、排角人、空格人、老品人等。此外,在边境地区短暂生活的特殊群体,如知青、侨民、屯垦戍边军士后代等,也可以算作边民中的特殊类型,耿马县孟定知青园(纪念馆)、施甸县的契丹文化遗迹白坟坡就是相关旅游吸引物。

村寨和小城镇边民聚落是边民文化的核心载体,也是边境旅游资源中吸引力较大的类型,其中利用价值最大的就是民族特色村寨、特色边境风情小镇和部分华侨农场,如“国门第一寨”“一城两国”。陇川县拉允傣寨属于典型的“一寨两国”,寨中以中央的大榕树、竹篱和地埂为界,立有中缅50、51号界碑,两国边民同饮一河水、同赶一条街、同奉一寺。南伞镇是边境风情小镇的代表,“一城连两国、国门在城中”,城区有国门广场、南伞河畔公园、南伞老城民族文化广场、观景塔、碉堡山公园等旅游观光场所。河口县老凹厂村居住着118户从越南来的难民,被称为“难民村”,属于比较特殊的边民聚落。

四、结论与启示

边境旅游资源是围绕两国或多国边界的防守与交流形成的物象和人事中可用于旅游开发、为游客提供独特体验的部分。边境旅游资源的分类应凸显“边界”“边境”“边地”特质,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旅游资源分类体系,主要类型涉及边界与标志、边政与外事、边防与战争、边贸与物产、边民与聚落。这一结论具有如下三点启示:第一,边境旅游资源未必分布在边境线近距离范围内。由于边界的变动、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区域性中心城镇的搬迁,有些具有典型边境特质的物象与人事位于距离边境线较远的地方。如蒙自海关和哥胪士洋行旧址位于蒙自市南湖畔,距离河口口岸约155千米。第二,边境旅游资源以人文景观为主、自然景观为辅。国界是人类活动的产物,边境旅游资源带有较强的人文性。即使是界山、界河(江)、界湖等表面看似属于自然景观的边境旅游资源,其“边境”特质仍是国界划定这一人文活动赋予的。第三,边境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可拓空间。根据边境旅游资源的人文主导属性和旅游项目无限化理论,在边界标志设立、聚落规划、贸易发展、外事活动中注意观光旅游与文化体验功能,就可以形成新的边境旅游资源。如瑞丽市的“天涯地角”暨320国道终点石碑、景洪市接待泰国诗琳通公主下榻的“公主楼”、泸水市片马镇的驼峰航线纪念馆。

应该指出的是,本文是从研究的角度出发对边境旅游资源进行界定和分类的。在边境旅游开发实践中,旅游线路设计与产品开发不会仅仅局限于这些资源,而是遵循旅游体验最大化原则,将边境地区具有一定特色和等级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如怒江州中缅边境旅游线路可以从六库出发,经登埂温泉(澡堂会址)、滴水河阴阳瀑布、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姚家坪管理站、风雪丫口到片马参观抗英胜利纪念馆、茶山人村寨、国门和界碑,其中登埂温泉、滴水河阴阳瀑布就不属于文中界定的边境旅游资源。诚然,本文中提出的“五边”分类框架只是对边境旅游资源类型研究的一种尝试,五大类型可能尚未涵盖边境旅游资源的所有外延,对每种类型的分析仍有不够全面和深入的地方,期待业界方家批评指正和后来者补充完善。

〔1〕威廉·瑟厄波德.全球旅游新论〔M〕.张广瑞,译.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169.

〔2〕陈永涛.边境旅游研究无法绕过的命题:边境旅游资源〔J〕.红河学院学报,2013,11(3):87-90.

〔3〕钟林生,张生瑞,时雨晴,等.中国陆地边境县域旅游资源特征评价及其开发策略〔J〕.资源科学,2014,36(6):1117-1124.

〔4〕葛全胜,钟林生,席建超,等.中国边境旅游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4-9.

〔5〕毕燕,易烁君,梁丽文.边境旅游需求特征分析研究:以广西龙州县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8(1):68-75.

〔6〕姜晓娜.黑龙江省边境旅游发展探析〔D〕.开封:河南大学,2010.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9.

〔8〕王恩涌.政治地理学:时空中的政治格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98-99.

〔9〕方维慰.区域一体化趋势下国家的边界功能〔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1999,2(2):108-111.

〔10〕安德明.体验国家的边界:以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的旅游为个案〔J〕.民俗研究,2014(1):38-44.

〔11〕沈国光.正确认识和维护国界标志确保边界清楚和稳定〔J〕.外交学院学报,1994(3):27-31.

〔12〕林荃.云南土司制度的历史特点及分期〔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45-49.

〔13〕廖继武.边缘地区域演变与发展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2.

〔14〕李向荣.论中国陆地边境文化〔J〕.云南社会科学,1994(6):25-30.

Study on the Definition of 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 Framework of Border Tourism Resources

Li Qinglei,Yang Peitao,Lou Yang
(School of Tourism and Geography Science,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

Tourism resources are importa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order tourism.Classification and investig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are the basic work of the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of border tourism.Border tourism resources are part of the image and personnel that can be used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about the boundary defense of two or more countries,which are influenced by geopolitics,transnational trade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The traditional classification method can not highlight the features of border tourism,which can't stress its characteristics.From the point of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as well as the basic function of national boundaries,border tourism resources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categories:boundary and sign,border politics and foreign affairs, border defense and war,border trade and property,border population and settlements.

border tourism;tourism resources;types;characteristics

F590:F592.7

A

2096-2266(2017)03-0019-06

10.3969/j.issn.2096-2266.2017.03.004

(责任编辑 杨朝霞)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西部民族旅游地创意资本培育机制研究”(13XJY027)

2016-11-28

李庆雷,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发展与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边境边界旅游
边境扬威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拓展阅读的边界
守卫边境的“帕米尔雄鹰”
探索太阳系的边界
意大利边界穿越之家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