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化教育:教育环境改变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2017-03-14□杨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政治环境思想

□杨 茂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0054]

· 网络文化 ·

网络文化教育:教育环境改变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杨 茂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0054]

随着移动网络等新媒体的普及,网络环境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新的影响,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变化,网络文化也成为继传统文化之后影响和改变大学生思维模式、行为表现、道德程度最多的文化载体。虽然网络文化教育目前还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就其独有的特性和在学生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来说,网络文化教育已逐渐成为了传统教育环境改变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网络文化教育;环境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一、教育环境的变化

广义的教育环境是指凡是与人的成长教育相关的多因素多结构的系统的集合体,它包含了以人为核心的教育对象,以及系统之间的关系。狭义的教育环境,主要是指以实现教育功能为主的国家各层次教育体系,更多特指各类学校教育及相关环境。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大学生面临的教育环境也逐渐发生了改变[1]。

(一)全球化带来的变化

教育环境按照一般的理论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学校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必然会带来教育环境的细微差别,这些差别因为时空的区隔,会形成具有区域特点的教育发展模式和特点。比如国内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同一省份的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都呈现出很大差异。

而教育的社会环境主要是针对影响学校教育发展的所有社会条件的综合。这也包括外在和内在两个部分:外在社会环境主要涵盖教育所在国家和地方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和道德水平、经济科技实力,以及家庭自身存在的物质和精神因素;内部社会环境主要是针对教育主体学校的教育模式、资源配置、管理水平、运行体制以及内部人员之间的关系,文化传承等。比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学校差异、同一个国家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的差异等都是由社会环境造成的。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互联网普及,世界打破时空概念,在虚拟的网络中变成了同一个世界,东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不断碰撞和磨合,思维的开放和眼界的开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教育环境的局限性和影响,也让传统的教育环境发生了变化。

(二)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和人的物质精神环境也随之发生改变,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科技发展迅速,社会环境也逐渐宽松,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视野逐渐开阔,逐渐开始从追求物质生活到追求精神生活,对教育制度的改进、教育资源的分配、教育环境改善、教育效果的评价、教育对人综合素质提高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整个环境对教育直接或者间接发生作用的各种条件不断综合凝聚,行业界限越来越模糊,交叉融合的产业越来越多,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标准越来越高,这些变化都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环境。

进入互联网时代和自媒体时代后,技术的革新深刻影响着社会,网络与环境开始了高度融合,深层次革新了社会人的自我发展和社会交流的方式,越来越多的虚拟平台和网络资源,越来越灵活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都对人的教育环境产生了很多改变。

由社会发展所引发的对教育环境显性和隐形的影响,改变了国家对教育的方针政策,改变了大众教育的意识,让每个主体都可以变成教育和受教育的中心,教育环境不再仅仅局限在固定的时间空间,教育对象也不仅仅局限在校园里面的学生,而是逐渐开放,充分实现个性化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极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和学习内容。

(三)高校自身的变化

随着国家经济和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和需求也不断在发生变化,因此在针对教育发展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硬件条件保障提高等方面也有巨大的改变。各高校根据国家的指导和政策的引导,结合自身的条件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同时随着高校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不同定位,科研和人才培养的不同层次要求,学校发展的思维意识和眼界也决定了高校如何利用现有的环境和资源来进行发展。高校内部的师生员工所形成的传统校园文化,精神风貌,个性特征等在现有环境下的变化也对高校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成为教育环境改变的因素之一。

随着国家“双一流”战略实施,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将开展新一轮快速发展,而更多学生也不再把本科就业作为第一选择,更多树立起更高的发展目标,学校的教育不再是单纯依靠学校自身进行,更多与社会和市场接轨,同时与国家的战略发展结合,也不再是简单培养技能型人才,而是把塑造综合实力强的人放在第一位。这些都反过来对教育环境改变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环境的新领域—网络环境

教育大环境发生了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途径也应发生变化。目前网络已经成为改变人类生活和工作的有力推动剂,极大改变了人的交往模式和发展模式。在高校中,网络环境已经成为传统实体教育环境之外的最大的虚拟环境,网络无处不在的覆盖性,广泛的使用基础以及扩散式渗透和影响效果,充分融合在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全过程。在网络环境中形成的网络文化,依托传统校园文化进行了融合和提升,形成了高校特有的亚文化。

(一)网络环境是思政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环境论指出环境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人对环境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因此我们也可以通过改造环境来达到加强环境育人功能的目的。环境将自身所承载的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价值导向和行为产生影响,达到教育的作用,环境育人也已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的重要思想和内容[3]。

网络环境是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成为环境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多样化的文化形态、丰富的教育资源、灵活的载体传播性、广泛的参与性,成为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媒介和新领域,具有思想引领、舆论引导、氛围营造等作用,也成为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中的重要环节[4]。

(二)网络环境具有高度开放性和深度融合性

依托网络技术作为基础,通过互联网搭建出超越时空限制的统一虚拟平台没有特定的局限性,呈现出完全开放和资源共享的特点,任何人都能通过网络参与其中,具有明显的大众性,这让网络环境具有了高度开放性和深度融合性。

根据2015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了解,我国网民人数已高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也达到了48.8%[5]。随着物质条件的提高和经济条件的改善,高校大学生无疑已经是网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机的普及率已经超过90%,笔记本电脑或者平板电脑的拥有率也相当高。就笔者所在的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为例,2016年9月入校的280多名16级本科新生,已经100%拥有了手机,随时在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互动。随着现在新媒体的大量运用,学校的教育工作和管理服务工作也依托移动端开展,这样让学生不再受时空限制可以参与到学校生活、事务办理和网络文化建设中来,甚至连课堂教学和课后互动也逐渐向新媒体和网络发展。可以这样说,当前的高校大学生几乎实现了100%进入网络文化环境,并成为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同时因为网络环境的高度开放性,决定了其进入门槛较低,形成了特色的缺乏绝对中心但有多个辐射中心的爆炸式人际传播特性,打破了以前少数人对信息和资源的垄断性,传统的权威和专家现在很难形成具有一定深度的控制影响力,但网络的辐射中心可以极大地传播信息,通过巨大的影响范围实现巨大的影响力,通过广度弥补影响深度。

网络环境深度融合性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通过网络和手机的存在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不受时空限制的知识积累和个体发展,同时依托网络的延伸功能在能达到的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影响整个社会,反过来继续影响到个体发展需要和提升。正如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中英文百科(维基和百度),都是让互联网参与者成为百科的编撰者,不断完善和修改,最终形成容量大、内容新、时效快、专业性强的知识类全书。与传统的媒介相比,大众的参与性和话语权得到了极大提升,明显表现出对传统和权威的颠覆和挑战。

(三)网络环境具有现实补偿性和特殊渗透性

网络是现实的真实反映,也可以是超出现实的虚拟反映,网络上的主体可以对应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个人、某一个组织、甚至是某一种现实中无法具象的主体,而传统的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在网络中可以不需要身份、形象、特征甚至性别,采用更为开放直接的双向模式进行,参与的主体同时成为网络资源的生产和消费者,呈现出多主体、大范围、重融合、深层次的特点。

在这种前提下,网络主体可以改善甚至颠覆与现实完全不同的主体环境,抛开传统的约束,在新的规则下充分展示自我优势,隐藏自身弱点,或者是在一个全新的领域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甚至可以获得在社会现实中很难得到的东西,这让网络环境具有了很强的现实补偿性。在高校教育中,网络环境最突出的现实补偿性来源于游戏成就感,根据《2016年1~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仅半年中国游戏市场的实际销售收入就高达787.5亿元,其中移动游戏增长迅速,高达374.8亿元。中国游戏用户达到了4.89亿人,其中中国移动游戏用户数量就达到4.05亿人[6]。而这上千万计的玩家中,绝大部分都是青少年,特别是在大学自由环境中的大学生,有些因为现实发展不够好而沉迷于网络,荒废了学业,甚至变得性格孤僻,不愿与同学老师交流,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

也正是因为出现了现实补偿性,每个现实人总能在网络中找到与自己相似甚至相同的群体,彼此给予支持和交流,容易获得平衡感和满足感,也能一定程度缓解社会的矛盾和压力,维护稳定。再由于社会各阶层、各种思想都可以利用网络来宣扬自己的利益诉求,将现实问题网络化,信息来源和真实度弱化,也让网络环境具有了特殊渗透性,通过不同的发泄途径和窗口,涉及社会各方面问题,充分利用信息不对称和资源不均来掩盖一些不正当的目的或者行为,很可能引起不当结果。

(四)现实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

习总书记在第一次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会议中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7]

按照教育环境理论的相关解释,教育总会选择其适合的环境,这种积极和消极并存的环境,如果任由其发挥支配作用,那就会让教育失去独立性,无法承担实现促进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功能。而从事教育工作的主体的积极性才是能让教育对环境有更好的选择性的关键,而习总书记的指示正是符合现阶段网络发展和进步所产生的新的变革和影响。

现实的网络环境已经对社会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产生了影响。最初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相对闭塞,更多停留在特定时空中,而且是面对面或者传统媒介的交流,但现在已经无限拓展到开放,打破时空界限的网络空间当中,同时可以通过新手段和新形式来影响教育对象。这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来说,其教育环境已经从模式、方法、理论、伦理、技术手段、心理层面等各方面发生了创新和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网络环境的利用和改造,将其转化为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能力,把握现在的发展机遇来加速教育发展,同时更能实现提高全民素养,培养合格人才,促进社会进步,也能实现行业发展、技术革新和经济发展。

三、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途径—网络文化教育

现实网络环境中对人影响最大的因素当属网络文化,而文化主体的集群化和易变性,网络影响的爆炸式扩散,同类细碎事件的易整合性,从众状态的群体极化效应等都使得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传统环境相比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样的改变为大学生提供了全新的文化传播和交流方式,深刻地改变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也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善于利用其正面的、积极的相关特性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规避或改善其负面的、消极的相关特性,消减不良事件和不良因素的影响,甚至将其转化为有利因素[8]。

(一)网络文化教育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网络文化逐渐成为了高校校园文化里缺一不可的重要内容,将传统校园文化进行了不断融合和进化,形成了具有网络特性和高校自我特点的群体文化,成为师生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集合体,更是高校精神和无形价值的高度体现。

也正是因为网络环境的诸多特性,使得网络文化教育可以成为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手段,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平台,传统校园文化教育内容可以被移植转化到网络环境中,并得到迅速传播,形成良好的引导,达到教育的作用[9]。正如90年代末,互联网进入高校的初期,电子科技大学就在学技术的学生引领下产生了极具影响力的校内BBS—栋力无限和一网情深,以全校学生甚至其他高校学生为主体,使得学生的活动、学习、生活、交流等环节拓展到网络,形成了独特的校园网络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同时潜移默化地推进了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也造就了在全国高校长达十几年的BBS黄金时期。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网络文化教育的手段也不断改进,但都无一例外提升了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在目前以论坛形式或者互动为主的社区,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学生网络活动逐渐类社会化。

(二)网络文化教育让思政教育载体多元,效果更好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兴起并与传统媒体互相支持和补充,形成了现代立体式多样化互相融合发展的传播体系,网络文化教育也出现了更多形式和价值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载体也得到了极大丰富。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阵地之一的课堂,其教学模式已经逐渐改变为传统授课和网络、视频、互动平台等技术支撑的新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模式,使得传统思政教育逐渐拓展到更广阔的空间,缩短了时间线程。

另一方面,现在大学生可分配的时间精力都相对充沛,对网络新鲜事物以及信息交流有较强的需求,各种有趣的媒体公众号、App和手机游戏、丰富的网络视频信息资源都极大满足了学生的休闲学习需要,同时也让学生成为这些信息的产生、参与和传播者。通过2015年11月对笔者所在学院学生的调查,大部分同学在学习之余利用网络首选的是看电影、各类视频和打游戏,超过三分之二比例的学生使用的是QQ、微博、微信等各类常用社交软件和优酷、A站、B站等视频资源提供平台。然后有超过一半的学生会利用网络补充知识获取学习资料等,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会使用网上购物消费。以上受大学生欢迎的网络载体都可以用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通过了解学生对网络的需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创造,构建多样性、个性化的参与平台,打造校园网络文化精品,突出思想性、专业性、互动性和原创性,使之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主阵地,成为大学生自我学习和研究的基地,让思政教育接受度更高,体验感更好,吸引力更强。

(三)网络文化教育让学生价值更多元,让辅导员角色更复杂

据近年大学生思想状况相关调查显示,网络已经成为了当前大学生获取、交流信息的最主要方式和途径之一,手机则是学生的“首选终端”。网络文化的多样性,特殊性让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网络环境的部分承载了太多良莠不齐的信息,现阶段被喻为“没有围墙的大学”的大众传媒环境,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信息,但这些信息中混杂着大量消遣的娱乐信息、未经证实的虚假信息、甚至是带有浓重“色彩”的信息。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自己学生中高达83.59%的人会在网络上关心国内外新闻热点话题或网络突发事件,并会与周围人进行讨论。有74.06%学生认为自己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网络言论和观点的影响,但会凭自己经验选择性接受;10.85%的学生认为会受到很大影响。

同时面对众多外来信息,77.83%的同学认为西方思想涌入对中国的道德状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71.22%的同学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冲击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网络技术发达和环境开放,东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在网络上出现了激烈碰撞影响和融合,在还没有形成稳定人格性格和成熟鉴别能力的大学生面前,海量的信息必然会导致价值观多元化,而我们大学生容易受到影响,同时会将自身性格、思维矛盾、心理因素、社会环境等因素糅合在一起,产生各种新的复杂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专业教师或辅导员所扮演的角色也变得更加复杂。不仅仅变成知识传授者,更成为具备心理咨询、突发事件应对、有谈判和说服技巧、做事细致周到等全方位角色集合体,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难度。

因此,在网络方面,一方面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和立法措施,努力消除其中不良信息的影响,净化空间;一方面可以创造性利用网络环境开展工作,并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深度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适用于网络环境的信息,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不同事物和矛盾,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格和价值观,将网络文化育人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化,并做到精准化渗透。

[1] 吕旭进.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西安:西安科技大学, 2013.

[2] 岳金霞,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分类研究[J]. 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 21 (2): 81-85.

[3] 董杰.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J]. 湖北社会科学, 2009, 19(10): 25-28.

[4] 周波, 刘晓年. 培养高素质“数字公民”—关于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建设的调查报告[N]. 光明日报, 2015-04-30(5).

[5] CNNIC. 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5-07-23). http://www.199it.com/archives/ 369025.html.

[6] 2016年1~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 [EB/OL]. (2016-07-31). http://www.cgigc.com.cn/gamedata/4175.html.

[7] 习近平.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重要讲话[EB/OL]. (2014-02-27). http://www.gov.cn/ldhd/ 2014-02/27/content_2625036.html.

[8] 陈志超, 汪谦慎. 用先进网络文化引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2(3): 108-111.

[9] 郑艳, 吕京. 网络环境下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 2014(35): 52-53.

Network Culture Education: A New Approac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after the Change of Education Environment

YANG Mao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0054 China)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new media such as mobile network,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has constituted a major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veryday life, which has brought new influence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new change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llowing traditional cultures, the network culture has become the cultural carrier that influences and changes thinking mode, behavior, and mor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lthough the network culture education still has limitations at present, considering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popularization among students, the network culture education is gradually becoming the new method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the change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network culture education; change of education environ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w methods

G64 [

] A [DOI] 10.14071/j.1008-8105(2017)01-0043-05

编 辑 张莉

2016 – 06 – 28

电子科技大学2016~2017年度网络文化建设专项研究课题(WLWH201610).

杨茂(1981– )男,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党委副书记、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政治环境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思想与“剑”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