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底蕴探析
2017-03-14孙慧明
孙慧明
(河南工程学院思政部,郑州 451191)
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底蕴探析
孙慧明
(河南工程学院思政部,郑州 451191)
五大发展理念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五大发展理念蕴含的哲学思想主要有:一是对传统发展观的扬弃,蕴含着唯物论的理论品格;二是对辩证法的联系、发展两大特征和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三大基本规律的自觉运用;三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自觉运用,具体体现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四是对唯物史观的切实贯彻,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发展观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五大发展理念所蕴含的哲学思维将引领中国经济社会走向更大的发展和飞跃。
五大发展理念;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哲学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不仅具有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指向鲜明的突出特点,而且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本文就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底蕴进行初步探析。
一、五大发展理念蕴含着唯物论的根本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1]2802015年11月18日习近平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时表示,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2]。总书记的“四个没有变”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具体体现,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情的高度概括。尽管我们总是希望国家繁荣昌盛,前进的道路一帆风顺,但也要实事求是地看到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许多问题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既对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心,又对现实问题不盲目地乐观,脚踏实地做好当下的工作,这就是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最好体现。
当前我国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日益迫切,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出现,需要我党在发展理念上不断创新,做到与时俱进,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不断开创经济发展的新局面。五大发展理念是针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而提出来的新的战略指引。
“创新”要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从国内看,发展方式粗放,我国产业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有些过剩,企业效益出现下滑等现象,因此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创新发展不仅是我国发展的形势所迫,也是国际形势的大势所趋。
“协调”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曾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3]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依靠中国模式创造了中国奇迹,也出现了所谓的“快乐的烦恼”,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日益凸显。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东部像欧洲,西部像非洲;两个文明不同步,硬实力和软实力不匹配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协调发展的理念是奏响全面发展“协奏曲”的战略开端和冲锋号。
“绿色”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我国资源状况需要绿色发展,我国环境形势需要绿色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绿色发展。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可以说,坚持绿色发展,是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开放”注重的是解决内外联动问题。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着眼于国内国际大局提出坚持开放发展理念,这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历史启示,既是顺应世界经济潮流的客观要求,也是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共享”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坚持共建共享,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改善民生力度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但是也应该看到,现阶段在共享方面仍然存在着某些薄弱环节,一些问题依旧很突出。比如,贫困人口规模还是很大,民生改善的任务依然很艰巨,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有待实现等。因此,必须牢固树立起共享发展的理念,谋民生之福利,解民生之忧愁,让发展体现温度,让全体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真正能够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是,时和势是有利于我,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依然存在着。综合判断起来,“十三五”时期,总体的情况有利于我国,目前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内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既面临着有利条件,也有不少风险和挑战。五大发展理念是对我国总体形势作出的科学判断,其蕴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二、五大发展理念是对辩证法的特征和规律的自觉运用
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辩证法运用的结果,同样,五大发展理念的实施也需要辩证法的指导。五大发展理念确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历史方位,确定了“十三五”规划期间的发展问题,擂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鼓。这是辩证法与时代特征深刻结合的集中体现。
1.体现了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联系的观点不仅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也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孤立的事物是不可想象的,也是根本不存在的。恩格斯在谈到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透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交织起来的画面”[4]。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构成的复杂系统,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体。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对“五位一体”布局的具体化和全面展开,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发展为了谁,发展的成果由谁享有”等一系列发展观的基本问题,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继承与提升。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相互联结、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一个整体,因此要对它们统一进行贯彻而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使彼此相互替代。
创新发展就是要注重更高的质量、更高的效益。坚持创新发展,将会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更均衡、更环保、更优化、更包容。创新发展对其他四个方面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协调发展要求做到均衡与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将会推动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的进程,也意味着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社会保护。绿色发展就是注重环保与社会和谐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必将深刻地影响一个地区的发展模式与幸福指数。实现绿色发展,就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绿色发展将会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使共享发展成为高品质的发展。开放发展注重的是优化和融入发展。坚持开放发展,将会增强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开放性和竞争性。开放发展不仅是国家繁荣的必由之路,而且将使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也更有利于实现共享发展。共享发展就是坚持公平与正义的发展。坚持共享发展是贯彻其他发展理念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也将为其他发展理念提供支持和动力。
五大发展理念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缺一不可。如果有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那么整个发展进程都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5]。因此,一定要深化认识,不但要从整体上,还要从内在联系上把握五大发展理念,切实做到贯彻落实发展观的系统性,不断开拓发展的新思路和新境界。
2.体现了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总特征。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和动力,良好的发展理念将引领社会取得巨大的进步,相反,不良的发展理念将导致发展的失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不是写在书本里的教条,它体现的是时代的精华,它要丰富和发展就必须与具体的国家、具体的时代以及具体的实践过程密切结合起来。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适应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适时地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用以指导社会发展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总结了国内外有关发展的经验教训,并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自觉地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共产党执政规律,不仅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而且用新的发展理念统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思路与发展方向。
五大发展理念是在分析与总结国际发展形势、国内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的。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有了某些新的变化趋势,科技创新呈现一些新突破。国内社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诸如经济增长速度、发展方式以及发展动力等方面同过去相比都呈现出显著的变化。面对新的变化,如果依旧走老路子,实行旧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新变化要求我们树立新的理念,走出一条新路子,实行一些新方法。当前我国发展的创新能力不足,发展不协调,环境问题凸显,开放水平有待提升,社会公平问题突出,发展过程中问题和短板明显,因此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出现的新的问题和矛盾。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短板,五大发展理念旨在补齐短板,不仅强调发展的过程性,而且强调发展的整体性。“十三五”时期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发展的基本方式是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绿色,发展的现实环境是开放,发展的目的是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符合我国国情,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有利于我国将来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主要角色,反映了党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3.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它们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普遍本质,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的最一般的规律。五大发展理念的形成过程就是三大基本规律描述和展示运行的过程,因此要实施五大发展理念,就必须把握好事物运动的基本过程。
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就要把握好事物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对立统一是事物矛盾所固有的一对基本关系和基本属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发展是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的结果。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实施五大发展理念,就要做到眼前和长远的统一、全局和局部的统一、渐进和突破的统一、横向和纵向的统一以及上下和左右的贯通。
遵循质量互变规律就要把握好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关系。质和量是事物发展的两个方面,质量互变是客观存在的规律。由于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极其复杂,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多种多样且丰富多彩,要实施五大发展理念,就不能急功近利,要克服急躁情绪,树立起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努力做改革和发展的促进派。
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就要把握好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关系。肯定和否定是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或两种因素,二者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出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甚至有倒退现象发生。要允许探索不同的途径,宽容暂时的失败,“风物长宜放眼量”,建立起鼓励创新发展的纠错机制。要敢为人先,勇于冒尖,准备曲折,不怕反复,以“好事多磨”、“事缓则圆”的心态,自我革新,浴火重生[6]。
三、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具体运用
五大发展理念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掌握和运用认识论在于使发展理念落地生根,然后开花结果,成为普遍的实践活动。五大发展理念发力于这场关系到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进程,反映出新时期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共产党执政三大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从认识论高度发挥着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的作用[7]。
1.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马克思主义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认识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这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党中央相继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的论断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是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并将其置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强调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地位,让创新贯穿于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中,在全社会形成创新的良好氛围。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只有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也只有发展才能为社会进步提供巨大的支撑力。世界各国都谋求发展,谁不发展、不进步就要落后,就要被动,这是发展进程中世界各国所形成的共识。因此,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价值取向。五大发展理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价值取向,它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其他国家,蕴涵着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传播着中国的发展哲学和思维方式[8]。
2.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环境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激发中国的创造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能否迸发出国家的发展优势,是对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五大发展理念是对我国以往发展经验的总结,在贯彻和落实它的过程中又将总结出新的经验,创造出新的中国发展奇观,从而也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集中体现。五大发展理念开拓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其之所以可行,原因在于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优势。五大发展理念既汲取了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也是对新中国发展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五大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五大建设应在动态中保持平衡,不能有的长、有的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着眼于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发展的目标、动力、布局和保障等方面形成了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五大发展理念聚焦当代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指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趋势,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升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遵循。
3.是对党的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念创新永无止境。创新是动力,协调是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五大发展理念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如何实现发展的问题,是关于“发展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新理解,是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在发展理念上的创新创造和最新概括。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与时俱进,每当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时,都会适时地提出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和指导我国社会发展实践活动。从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党的几代领导人先后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每一次发展理念的提出都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都推动了中国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的科学把握,是科学发展观的升级版,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创新。
四、五大发展理念是对唯物史观的切实贯彻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发展成果理应由人民群众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契合了民生福祉,深刻揭示了“发展为了谁”的价值取向。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是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对唯物史观的切实贯彻。
1.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五大发展理念聚焦人的生存、需求、利益和发展,是人民主体思想的全面体现,是以人为本原则的全面展开,充分彰显了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和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最终发展目标的执政理念。人是发展的主体。一切发展的具体内容都是人的自觉活动的产物和主体素质的客观显现。五大发展理念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鲜明地提出了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发展主旨,始终聚焦于对人的关注、处境关怀以及对整个人类前景的展望。人是发展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阶段,其特点是要满足人的多样性需求和层次渐进性需求。五大发展理念着眼于维护人和满足人,把人相关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始终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一切部署都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都是致力于让人民拥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2.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按照马克思的预言,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不仅是发展目标的确立者和发展模式的探索者,而且是发展战略的制定者和发展任务的完成者。社会发展程度越高,人民参与、尽力和共享的程度亦越高。五大发展理念展示了一幅全民向往、参与和共享的宏伟蓝图,把人民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意在建立起一个全社会参与的鼓励全民创业、创造的体制机制,激活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积极性,把我们正在做的和将要做的事情做好[9]。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请教,向智者问策,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1]129
3.体现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的发展目标,经过全党、全国人民多年的努力,现在已经进入最后决胜阶段。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既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也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必然选择。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群众造福。因此,应持续不断地增进民生福祉,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补齐基本民生保障的短板,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如果我们实现了共享发展,那么将收获经济社会发展的双丰收:既有助于公平正义的实现,也将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精神动力。要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要解决好发展课题——不断做大蛋糕,又要解决好分配问题——分好不断做大的蛋糕。这就需要加大深化改革的力度,政府既要承担起应有的民生责任,同时还要简政放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着眼于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新趋势和新问题,开启了关乎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五个方面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又相互促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自觉将五大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并以此为指挥棒引领社会发展行动,就要学会善于运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争取在这场深刻变革中占据主动地位,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获得更强的能力。综合来说,要做好崇尚创新、突出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大文章,努力开创出一个气象非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2]习近平.发挥亚太引领作用应对世界经济挑战[EB/OL].(2015-11-19)[2017-03-22].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119/c1024-27830907.html.
[3]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4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5.
[5]张广昭,陈振凯.五大理念的内涵和联系(五大发展理念的中国实践①)[EB/OL].(2015-11-12)[2017-03-22].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1112/c40531-27806226.html.
[6]曲青山.辩证法:实施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N].光明日报,2016-04-06(13).
[7]汤荣光.五大发展理念焕发马克思主义哲学旺盛生命力[N].光明日报,2016-04-09.
[8]颜晓峰.五大发展理念是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EB/OL].(2016-03-02)[2017-03-22].http://www.wenming.cn/djw/ll/201603/t20160302_3181136.shtml.
[9]岳亮.从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看五大发展理念[N].学习时报,2016-06-20(A8).
2017-03-2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6BKS020)
孙慧明(1964-),女,教授;E-mail:sunhuiming04@126.com
1671-7031(2017)04-0109-06
D6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