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渊及其《瑶天笙鹤词》
2017-03-14刘进进
刘进进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汪渊及其《瑶天笙鹤词》
刘进进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汪渊是清末民初时期的文学家,一生创作颇丰,且耽于词的创作。《瑶天笙鹤词》是其传世的最后词作,该词集题材多样,风格婉约缠绵、音韵谐美,悲情洋溢,受浙西词派影响较大,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汪渊;《瑶天笙鹤词》;浙西词派
汪渊(1851-1920),字诗圃,号时圃、词痴、竹洲词隐。原籍安徽绩溪郎家桥村,寄籍休宁县商山村。光绪十五年(1889),优选拔贡,例授教职。因厌恶官场腐败,绝意仕进,以授徒为业。他毕生潜心诗词,著有《藕丝词》四卷,《麝尘莲寸集》四卷、补遗一卷,《瑶天笙鹤词》二卷,《味菜堂诗集》四卷,《味菜堂累次韵诗》二卷;另有《齑盐词》,未付梓。其中《麝尘莲寸集》、《瑶天笙鹤词》、《味菜堂诗集》除刻本外均有稿本传世,现藏于安徽省徽州文化博物馆。《瑶天笙鹤词》是汪渊传世的最后一部词作。经历了前期的酝酿准备、积蓄学习,这部词作可以称为汪渊较成熟的作品,本文试对其进行探究。
一、汪渊的交游及其著作
据《瑶天笙鹤词》及其他相关文献,可考察汪渊的交游状况。汪渊交往的对象对汪渊的创作、思想、生活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谭献、汪子贤、祁世长等人。
谭献,字仲修,号复堂,晚号半厂,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著有《复堂词》,著名词学家。汪渊为程甘园(承澍)《匏笙词》题词云:“还选入,箧中也(复堂曾录二阙入《续箧中词》)。”[1]708可见谭献在当时较有影响力,汪渊才会以程甘园有词入选《箧中词》赞誉其词。汪渊本人也先送自己的少作《藕丝词》求教于谭献,谭献称其“清脆婉秀,固是当行,盖王眉叔之友也。”[2]1895后又为其《麝尘莲寸集》作序,谭献序云:“辱示新编,并聆寄语,乃知千云一色,无闲于山川;八音成声,遥同夫琴瑟也已。”[3]26谭献对汪渊的推尊提升了汪渊的知名度。
汪子贤,字述祖,号林甫,安徽省休宁县石田人。清末政治人物,光绪二十年(1894)恩科进士,同年五月以主事分部学习。著有《馀园诗稿两卷》。汪子贤不仅是汪渊的同姓亲族,还是他志同道合的好友。汪渊的《齐天乐·寄怀子贤》云:“惭余初稿拙甚(时以所刊《藕丝词》就正),祗沈诗任笔,君擅双绝。砌石邀云,穿泉养月。韵事曾经心折。馀园景物(君所居园名)。好他日留题,翠罗笺迭。多少吟朋,琴樽高会列。”[1]705可知,汪子贤不仅对汪渊的词作创作进行了指点,文人墨客在其馀园饮酒酬唱的活动,也扩大了汪渊的交际圈子。
祁世长,字子禾,自号敏斋,山西寿阳人。诰受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工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汪渊曾在其门下学习。汪渊《沁园春·次韵和歙吴东园先生六十自寿》:“花甲龄新,齑辛词妙,倡和何曾一字贫。吾犹幸,幸感深知己,同出坡门(余亦以文字受祁寿阳师知)。”[1]711祁寿阳师指祁世长。汪渊“十八岁(1868年)会试,录取贡生,旋受知于寿阳尚书祁文恪公,学业大进,岁科试四冠其军”[4]。汪渊十八岁(1868年)参加会试时被选为贡生,后因文采出众受到寿阳尚书祁文恪公的赏识,从其学习。祁文恪“幼耆深湛之思”,“冥心孤诣,所得于宋儒性理独多”[5]198。汪渊的思想亦受到其师的影响,这在其著作中有所呈现。汪渊比较注重家风,词作中多有提及。如其《陂塘柳·第二图》云:“半耕半读家风在,清福让君消受。”[1]705其《锦园春·紫荆花用张于湖韵》云:“想田氏、家风犹淑。”[1]711其《一萼红·题鲍雪汀孝廉鸿独立图》云:“想家传慈孝,世诵清芬”[1]707等。
此外,汪渊还与许多画家有交往,或主动、或应邀为其画题词,如其《金缕曲·题金消翁山水遗册》、《高阳台·杨彦规观察鸿度庽斋漳兰有并头之瑞,绘图索题》等;也与一些文人有交往,或与其筹唱赠答,如其《寰海清·夏眉老邀饮古城岩之半亭,用王庭珪韵》、《摸鱼儿·次韵和乐亭福州泛湖有感金陵旧游》、《三姝媚·友人有婢眉目姣好,而肌微黑,呼曰黑儿,词以宠之》、《水晶帘·和刘景武赠金凤校书,用东轩韵》等;或为其作品题词,如《凤栖梧·题门人汪松川尚志轩集》、《齐天乐·题程甘园承澍皖江百詠》等。与他们的交往丰富了汪渊的日常生活。
二、题材的多样化与个性化
《瑶天笙鹤词》共193首,其题材具体分类如表1:
表1
由上表可知,汪渊《瑶天笙鹤词》题材丰富多样,其节序、游仙、悼亡、隐逸、纪游、写景等题材所占比重虽然不高,却都有所涉猎。193首词中,咏物词77首,占百分之四十;艳词36首,约占百分之二十;题画词24首,占百分之十以上,可见其对咏物词,艳词、题画词的偏爱。汪渊《瑶天笙鹤词》中所呈现的咏物词、艳词、题画词有其个性化特点。
(一)追步竹垞的咏物词
咏物词有两个比较明显的发展过程。一为宋代,北宋咏物词甚少,南宋始渐盛行,至宋末则登峰造极;一为清代,朱彝尊《茶烟阁体物集》问世,使浙西词派群起效仿、大开咏物之风的滥觞。[6]258汪渊虽是清末民初时期的词人,其词之创作仍受到了朱彝尊的影响。《瑶天笙鹤词》中有大量的咏物词,数量达到百分之四十之多。从题材上看,汪渊《瑶天笙鹤词》一集中和朱彝尊《茶烟阁体物集》一样,所咏之物,范围甚广。有气象类,如春水、春阴、秋声、秋感;有动物类,如萤、燕等;有天象类,如夕阳、新月等;有生活用品类,如灯花、浣花笺、游舫、翎枝筒等;有娱乐用具,如秋千、美人风筝、斗蟀草筒等;有水果蔬菜类,如白菜、水芹、荔枝等;有植物花卉,如红叶、杨花、荷包牡丹、石竹花、紫藤花、剪秋萝等。其中对花卉的吟咏为最多,共48首。
从咏物词的创作特点来看,汪渊也似竹垞,有托物寄兴、形神兼出的作品,如其《聒龙谣·秋草》就以“秋草”写出了自己纷繁杂乱的思绪:
南浦魂消,西堂梦冷,一碧萋萋无限。争奈秋来,又雨昏烟乱。是谁家、废绿亭台,和前度、落红池馆。映夕阳、黄色连天,凄然写,王孙怨。 铜鞮陌,玉钩斜,问旧日、何处罗裙葱蒨。一道闲门,竟难寻遗钿。叹故苑、霜讯催频,剩荒原、烧痕铺遍。更何人、碾借车轮,把愁根刬。[1]717
是词用典较多。“南浦魂消”指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西堂梦冷”指谢灵运在永嘉西堂作《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碧萋萋无限”和“凄然写,王孙怨”用李重元《忆王孙·春词》:“萋萋芳草忆王孙。”“争奈秋来,又雨昏烟乱。”化用唐吴融《春晚书怀》:“争奈风凄又雨昏”。“废绿亭台”出自沈传桂《高阳台》:“废绿亭台,一鹃啼瘦东风。”“落红池馆”出自许宗衡《〈随园图〉为仲复题》:“落红池馆,记得分明,那是春好。”“铜鞮”指地名襄阳,“玉钩斜”是古代著名的游宴地。“一道闲门”化用王维《过李楫宅》诗:“闲门秋草色”。“竟难寻遗钿”化用周邦彦《夜飞鹊·别情》:“遗钗不见,斜径都迷。”“把愁根刬”化用秦观《八六子》:“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这首词上片以“春草”与“秋草”、“今”与“昔”的对比,衬托出现在的一片凄凉衰败的景象,惜别之情,物是人非之感融入其中;下片词人的情感在一“问”一“叹”、一“竟”一“更”中起伏跌宕,汪渊生前经历了清王朝的灭亡,频发的战乱,“叹故苑、霜讯催频,剩荒原、烧痕铺遍。”喟叹深长,倾诉了作者山河改容、故国衰飒之悲。一片秋草寄寓着词人割刬不尽的愁思。
但汪渊更多的是体物入微、穷形尽相的作品。现分别列举朱彝尊的《殢人娇·垂丝海棠》和汪渊的《碧玉箫·垂丝海棠》加以比较:
蜡蒂何长,红丝齐绾。算风信、梨花尚晚。一番雨过,一番春暖。似卯酒、人慵髩钗横乱。日炙逾明,莺衔不断。伴蝴蝶、深枝眠惯。须烧银烛,更浮金盏。任桃李漫山,有谁人看。[7]362
(朱彝尊《殢人娇·垂丝海棠》)
蒂削纤纤,丝垂帖帖。何须老梗横如铁。开到春三,一笑嫣然绝。 晕透香肌,脂融粉颊。烛烧高照红妆列。袅向阑前,欲罥低飞蝶。[1]712
(汪渊《碧玉箫·垂丝海棠》)
朱彝尊此词上片写花蒂、花蕊、花期、花香,出之以比喻;下片先以日、以莺烘托其矫柔,又以“蝴蝶”状其貌,需“银烛”、“金盏”,不看“桃李漫山”又从侧面衬托出对垂丝海棠的喜爱之情。汪渊的《碧玉箫·垂丝海棠》上片先以“老梗”对比,意在写花蒂之纤、花蕊之柔,继而写花期、花开貌;下片着重描写花之香气、花之色泽,又出之以想象,写风中之花似蝴蝶翩翩飞舞之态,喜爱之情融于其中。两首词异曲同工,着笔细致精微。
(二)漫抒心曲的艳词
叶嘉莹先生《朱彝尊之爱情词的美学特质》一文中对中国古代男性作者所写艳词的发展演进行了归纳,以因男性作者使用女性形象及女性语言写作,所以流露出一种双性心态,形成富于深微幽隐的言外意蕴的《花间集》之艳情词为起始,经历了三次转变,一为不避俚俗的柳永,一为对歌妓侍女不耽溺于爱欲、且将其写成具有独立思想与人格的人物的苏轼,一为增加了一种曲折繁复的故事性的周邦彦。汪渊《瑶天笙鹤词》所呈现的艳词有其独特性。他的三十六首艳词中,只有一首小令《甘露歌》是以男性视角来写女子居住处的外部环境的,剩下的三十五首全部为“代言体”,且描写的大体为女性的心绪。或为春心萌动,如《破字令·用比竹馀音韵》云:“花丛蜂蝶纷围绕。恼春风、几番吹到。”[1]720或为伤春,如《镜中人·用无名氏韵》云:“无限春愁难自隐。悄被眉峰引。”[1]712或为感叹韶华易逝,如《饮马歌·用曹松隐韵》云:“隐含悲陌柳,低望远,楼头悄。玉颜老。”[1]711或为对美好爱情的期盼,如《鹊桥仙》云:“一丝梦影袅如烟,也化作、双心同绕。”[1]705或为怨别,如《玉连环》云:“情深油壁迓,怨极春衫换。那知去后,枇杷门巷,几番梦断。”[1]718或为相思,如《柘枝引》云:“妆罢罗衣换熏香,点笔赋相思。”[1]711或为盼归,如《望江南》云:“江南望,芳草碧毵毵。斜日画桥流水远,柳花如雪扑征衫。何处问归帆。”[1]706或为孤寂,如《浪淘沙》云:“卷帘西风人独立,瘦比花黄。”[1]704或为忧愁,如《南乡一剪梅》云:“梅子心酸莲子苦,酸也侬心。苦也侬心。”[1]704汪渊《瑶天笙鹤词》的艳词有《花间集》的含蓄幽微却无其浓妆艳抹,可谓独抒心曲、清丽婉约。
(三)以吟咏画主为中心的题画词
题画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题画词指的是直接题写与画面上的词。广义的题画词,就其处所讲,不仅包括题在绘画作品上的词作,也包括题在扇面、画屏、手卷等具有画面的器物上的词;就其内容而言,也包括咏画、赞画的词作。《瑶天笙鹤词》的题画词属于后者,其所题之画既有绘画作品,也有题在画扇和帐额上的,而且并非都直接书写到画面上。题画词于晚唐时期就已产生,到清代发展至极盛。从漫长的题画词历程中看,汪渊题画词的突出特点是多以画主(画家)为中心进行题画词创作,此类作品占题画词总数的一半以上。有对画主田园生活的歌颂,如其《陂塘柳·吴仪五前辈春郊耨馌图》云:“贫也得。有下潠百弓,便自耕而食。烟蓑雨笠。喜荆布人来,菜根味进,偕隐傲沮溺。”[1]705有对画主闲适情怀的赞美,如其《忆旧游·题胡显文丈洪谟竹林清署图》云:“何须浮瓜沈李,高会诩南皮。且互答行歌,相携缓踏明月归。”[1]708有对画主生平事迹的介绍,如其《摸鱼儿·题子贤半山课耕图》云:“年时事,乱起东南半壁。天倾遂及西北。横门露冷铜盘折,空见金仙掩泣。君愤极。计惟有田居隐寄渊明迹。馀园影息。奈下潠虽存,令原已杳,少个耦耕溺(君弟子榖新逝)。”[1]710有对画主家世的交代,如其《摸鱼儿·题吴子鼎竹洲泪点图,图为其祖母黄母洪雨代苦节而作》云:“琅玕堨阻(《竹洲集》有《玉琅玕赋》:堨上多腴田,俗呼牛阑干堨,与竹洲近。)好买个扁舟,棣华堂外(棣华堂为吴文肃偕其兄国录公读书处),同访旧鸥鹭。”[1]709有对画主家世品性的介绍,如其《一萼红·题鲍雪汀孝廉鸿独立图》云:“小住龙山山下(山在歙棠樾,君世居于此。),想家传慈孝,世诵清芬。格比松高,情耽桂隐,怀抱更与谁论。偶乘兴、飘然长住,便掉头、余子谢纷纷。海上成连,何处琴韵空闻。”[1]707有的则道出与画主的交往情深,如其《摸鱼儿·题乐亭万壑千峰深闭门图》云:“侬来访旧。向雪薄飞馀,烟峦展处,重与话樽酒。”[1]709再如《金缕曲·题金消翁山水遗册》云:“回思三十年前话。郡城中、啸琴图示,新词题罢。赠我楼东梅妃像,今日书斋犹挂(光绪辛巳己在郡斋,为题啸琴图,蒙画梅妃见赠。)。奈老辈、久伤凋谢。剩有丛残遗册在,付文孙、收拾装潢者。珍手泽,莫轻假。”[1]710另从上述例子不难看出汪渊对画主或画中人物的隐逸情怀很关注,这也流露出了汪渊的隐逸思想。
三、汪渊词作的艺术风貌与成因
《瑶天笙鹤词》有王咏霓、吴承烜的序,吴长荣的题词。他们都对汪渊词的艺术风貌有所阐发。王咏霓说:“观其因物抽绮,穷力追新,委婉如诉,缠绵若结。情深而不冶,辞缛而不繁,意密而不流,韵芳而不匮。笙孔万悦,似步虚之有声;鹤鸣九宵,或写怨而坠泪。洵可谓惊采绝艳,独秀前哲已……按律审音,各臻微旨。”[1]703吴承烜言:“况诗圃之为词也,较白石,轹碧山;轩玉田,轾樊榭。得草窗之隽,有竹屋之痴……笙磬同音,协律振千秋之奇响;瑶琚永好,论文定一代之词宗。”[1]704吴长荣云:“玉宇高寒银汉邈,依稀古调重赓(集中多收红友之调)。小山乐府漫同评(涵虚子《词品》以张小山为瑶天笙鹤)。前身王子晋,今代史邦卿。”[1]704
据上,汪渊的艺术风貌可归纳为三点:韵律的按律审音、风格的婉约缠绵、情感的洋溢悲情。
汪渊《瑶天笙鹤词》守律之严密,风格上崇尚婉约,与其追步浙西词派有很大的关系。浙西词派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前期以朱彝尊为宗主的浙西六家为代表,中期以浙西中坚樊榭及吴中七子为代表,后期浙派嗣响以吴中后七子为代表。浙西词派推举姜夔、张炎,标榜醇雅、清空,以婉约为正宗,注重词的格律精巧,尤其到了晚近时期,吴中后七子更是“极力兜售、倡导‘韵’、‘律’在词创作中的地位”[8]168。汪渊《瑶天笙鹤词》所呈现的按律审音、婉约风格就与浙西词派的倡导不无关系。
从地域文化上看,皖籍词人与浙西词派颇有渊源。作为浙西词派词旨弘扬的载体的《乐府补题》就是先由休宁的汪森购买,而后朱彝尊才有机会将其携带至京师,汪森还与朱彝尊合编词选《词综》。而中期的“浙派”词人群主要有三个群体,其中的一个群体就是寓居扬州的皖籍人氏,像祁门的马曰管、马曰璐兄弟,全椒的吴烺,休宁的朱昂,歙县的汪棣等。虽然我们不能说皖籍词人与浙西词派的历史渊源导致了汪渊追步浙西词派,但我们可从中窥探出浙、皖两地文学的交融,扩大了浙西词派的影响力,使汪渊了解浙西词派成为可能。
从汪渊的词作创作历程来看,他的词作里一直都有浙派的踪影。浙西词派宗主朱彝尊的《茶烟阁体物集》中收录了十二首《沁园春》,分别歌咏美人的额、鼻、耳、齿、肩、臂、掌、乳、胆、肠、背和膝,汪渊的《藕丝词》中也有八首《沁园春》是对女性身体部位的吟咏,分别是髻、唇、颊、舌、颈、腰、唾、汗。另外,汪渊的《瑶天笙鹤词》中有大量的咏气象、植物、动物等的咏物词,这也与朱彝尊的《茶烟阁体物集》十分相像。中国古代的集句词虽然在两宋时期就已出现,但还十分小众,集句的词人不多,所集词也只有几首。集句词以专集或专卷的面貌呈现是从朱彝尊开始的。朱彝尊撰有《蕃锦集》二卷,是采集唐人诗句、词句联缀成词的,汪渊也大力进行集句词创作,其《麝尘莲寸集》五卷乃集晚唐至元词人的名句而成,不夹入诗句或己句,共集词284首,156调,刊行后颇为流传,他还作诗《闻有闺媛嗜诵予〈麝尘莲寸集〉感赋》[1]701来感叹此集句词集的流传。与浙西词派兴盛有很大关系的《乐府补题》有五咏,分别是龙涎香、白莲、莼、蟹、蝉,汪渊的《藕丝词》中也有两首模拟《乐府补题》之作,是《天香·龙涎香》和《桂枝香·蟹》。“家白石而户玉田”的浙西词派宗奉南宋,汪森《词综序》说:“鄱阳姜夔出,句琢字炼,归于醇雅。于是史达祖、高观国羽翼之,张辑、吴文英师之于前,赵以夫、蒋捷、周密、陈允衡、王沂孙、张炎、张翥效之于后。”[9]1汪渊的学习对象也以南宋词人为主。他的《藕丝词》中就有模拟史达祖用韵作《东风第一枝·用史梅溪韵》、用姜夔、梦窗自度腔作《疏影·琵琶》、《古香慢》等。他的《瑶天笙鹤词》以和韵的方式呈现的仿古作品有六十多首,其中有近三十首都是对南宋词人的效仿。这也符合了吴承烜对其的评价“况诗圃之为词也,较白石,轹碧山;轩玉田,轾樊榭。得草窗之隽,有竹屋之痴。”[1]704
汪渊《瑶天笙鹤词》悲情洋溢的情感基调,与其坎坷的人生遭际有关。
因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士人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汪渊也是如此。他同治七年(1868)参加会试,录取贡生,光绪十五年(1889)选为拔贡,例叙教职,可是由于清末官场的腐败,不得不绝意功名。所以,汪渊的词中反映了他壮志难酬与仕隐两难的人生困顿。一方面他看清了尘世劳累,绝意归隐,其《忆东坡·寓意,用王之道韵》云:“荣辱梦中身,得丧灯前影。尘世劳劳何时息,蓬转随风梗。多少名争利战,不如半局枯棋,袖手旁观胜。北窗一枕自适,羲皇卧游兴。园林雨后,变幻多奇景。不妨携酒闲酌,醉月频中圣。漫自登高舒啸,送来樵唱渔歌、触耳声相竞。放怀天地甚宽,饮啄安吾命。”[1]716另一方面,汪渊的词中仍有壮志难酬的慨叹,如其《买陂塘·白菜》:“英雄事,谁识当年怀抱。”[1]704《安平乐慢·用万俟雅言韵》:“英雄事、星星两鬓,空教意气犹狂。”[1]718等。汪渊看着自己的国家日渐衰落,在西方列强的魔爪下苟延残喘,动荡不安,虽倾心于山水,潜心于诗词,仍不免陷入严酷的伤痛、悲怆之中。其《金缕曲·诵白石最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鴂之词,黯然成此》道:
患气由来久。自东渐、欧风播入,竞相夸诱。立国四维全不讲,祗识权争利斗。无所谓、人才贤否。三十六炉财横铸,叹举朝、张说皆其偶。纲与纪,竟谁守。 董龙果是何鸡狗。好家居、尽教撞坏,纤儿之手。君政推翻民政出,专制转来黔首。况暴动、时时而有。欲享共和真享福,恐何清、难俟人徒寿。辞未毕,泪沾袖。[1]710
人生在世,知己难求,而灵魂之伴侣更是难求。汪渊寻求到了。程淑,字秀桥,号绣桥,休宁商山人。九岁便通四声,喜吟咏,其父因赏识汪渊的人品、文章,将她许配给他作继室。汪渊贫寒,程淑却能安之若素,且与汪渊赋诗集词,相互唱和。汪渊《麝尘莲寸集》中的校注就出自程淑之手,俩人被称为“伉俪词人”。1899年程淑去逝,终年四十二岁,汪渊不能释怀,内心悲苦,作词以悼念其妻,如《春声碎·辛亥秋馀在玉京悼亡,今馆城北,忽又凉风起矣。凄然有感,用谭明之韵》:
孤馆月如银,映出一帘空水。虚帷卷上,残编坐对,任烛花流腻。高楼外。有风送笛声,潜吹得,愁心碎。 安仁鬓尤悴。况复簟封尘起。单衾梦冷,便泪滴重泉,也难寄。魂断际。纵写千叠蛮笺,奈莫写,悲秋意。[1]714
是词上片以景蓄情,以月照孤馆起,用卷帏、烛泪、笛声铺排,结尾道出愁心;下片直接抒情,先以潘安自况,又用泪滴重泉难寄、写千叠蛮笺难抒来抒发自己的思念、孤寂、悲苦之情,凄然之感弥漫于纸上。
汪渊一生著作颇丰,且耽于词的创作,被称为“词痴”。但严迪昌先生的《清词史》和莫立民先生的《近代词史》都未曾提及他,可见其名气并不大。不过,对汪渊的词作进行探索还是有一定的意义的。一方面,他反映了作为近代词界格局构成的五大板块之一“皖”地词人对词的积极创作;另一方面,他对浙西词派的追步也反映出浙西词派在清代乃至近代影响深远,并没有因常州词派的兴起而销声匿迹。
[1] 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773[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 孙克强,杨传庆,裴喆.清人词话[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1895
[3] 汪渊集句[M]//麝尘莲寸集.萧继宗,评订.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8.
[4] 邵弹声.徽州近代词人汪渊、程淑夫妇及其《麝尘莲寸集》[J].徽州社会科学,2016,(7).
[5] 王先谦.王先谦诗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8.
[6] 严迪昌.清词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7] 朱彝尊.曝书亭集[M].上海:国学整理社,1937.
[8] 莫立民.近代词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9] 朱彝尊,汪森.词综[M].长沙:岳麓书社,1996.
(责任编辑 何旺生)
WANG Yuan and Anthology of PoemsYaoTianSheng
LIU Jinjin
(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AnhuiUniversity,Hefei230039,China)
WANG Yuan was a writer in the late Qing and the early Republic period. He was prolific, and especially devoted to verses. The Anthology of PoemsYaoTianShengis his last masterpiece that was handed dow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Zhe Xi Poetry School, the collec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various themes, graceful and euphemistic style, musical rhythm and sentimental atmosphere, so it is of high value.
WANG Yuan; The Antology of PoemsYaoTianSheng; Zhe Xi Poetry School
2016-11-12
刘进进(1992-),女,辽宁朝阳人,安徽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I207.23
A
1674-2273(2017)01-006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