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新闻真实性 杜绝虚假新闻传播

2017-03-14肖晓艳

活力 2016年12期
关键词:职业道德

肖晓艳

[摘 要]现今的社会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新闻的传播途径多样化,媒体之间竞争的压力也日趋增大,不可避免地会为了"收视率"和"经济效益"而做出违背新闻原则的事情。新闻的真实性永远都会是新闻存在的根本,虚假新闻的存在对媒体的可信度是一个严重的损害。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维护媒体的可信度,传播正能量。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杜绝虚假新闻传播;职业道德

新闻的真实性永远都会是新闻存在的根本,是新闻赖以生存的决定性因素,新闻媒体都应当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为第一要务。因为真实发生的事件才是报道的先决条件,只有发生了的事实才有报道的可能,这是事件发展的必然规律。站在公正、公平的角度去完整地报道客观事实,不掺杂个人情感,不做任何有损事实真相的描述,让受众能更真实的了事件全貌,这是新闻及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为了"收视率"和"经济效益"而报道的虚假新闻,会导致人们对新闻媒体的不信任,也会降低媒体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虚假新闻直接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某一事件的错误看法,根据虚假新闻的内容和传播范围大小,一些危害极大的虚假新闻还会产生很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坚持新闻真实性,杜绝虚假新闻传播是新闻媒体的原则性问题,是必须要做到的。要做到新闻的真实性,可以参考以下几方面。

一、不断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修养

新闻工作者的道德水平,决定着新闻是否值得大众的新人。要是新闻工作者缺少应有的职业道德修养,极容易被各种利益影响,从而为了一些利益而做出有失偏颇的新闻报道,以至于丢掉职业道德去做虚假新闻。虚假新闻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可计量的,不单单会降低整个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引起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因素,所以新闻工作者要正确的意识到需要肩负的社会责任。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建立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之上,本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精神,秉承遵纪守法,客观的报道新闻事件的真相。要深入地了解事件全貌,不道听途说抑或是加入主观印象,以至于做出有失偏颇的新闻报道。新闻工作者要有社会责任感,要代表党和政府传播正确的舆论导向,要用真实的声音唱响正能力之歌。要坚持作为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底线,努力杜绝虚假新闻的产生和传播。

二、政府加强对虚假新闻传播的管理

政府要建立起完善的司法惩罚机制去约束新闻的传播,要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虚假新闻作为失实的报道是有欺骗性的,是会对人民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甚至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新闻报道,一旦出现的信息与真实不符,可能会影响一批人甚至是一代的选择和发展,不良影响是深远的。

国家要对虚假新闻的产生和传播加大打击力度,要不断完善新闻传播管理、处罚的有关规定,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虚假新闻的惩处,让法律法规能更好地应用于虚假新闻的管理中去。对传播虚假新闻的单位和个人,要严格地惩罚,并且公开揭露相关责任人的不良行为。政府要促使媒体首先考虑的是社会效益,其次才是经济效益,要传递正能量,让社会向更美好的方向转变。

三、新闻媒体单位加强内部管理,完善新闻采编工作制度

新闻媒体单位要对自己传播的新闻真实性负责,要对公众负责,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新闻单位应鼓励记者深入一线实地采访,不要因为网络资源省时省力,就毫无保留的相信网络新闻线索,进行粗糙的复制、粘贴。但是所有新闻都去实地调查、采访是不现实的,也允许新闻单位从其他渠道获取现成的新闻报道。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新闻的时候要对新闻的真实性做鉴定,要避免获取的是虚假新闻而导致虚假新闻的传播,另外,借鉴参考他人新闻也要适度,不要简单粗暴复制新闻,借鉴参考要是成了抄袭,就是一个很恶劣的事情。

新闻单位要站在客观的立场去报道事实的真相,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因个人情感而做有失偏颇的新闻报道,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全面性,不会因为各种原因影响新闻的公正性。要做好新闻采访的核实工作,要对新闻的真实性负责,应严格按照"三审制"去审核稿件,层层把关,缺一不可。最好有两个以上独立的新闻来源相互佐证,以减少虚假新闻出现的可能。哪一层出现问题,那一层负责人就会受到严格地惩罚。如出现虚假报道,视情节严重,还应吊销相关人员从业资格等证件,并公开揭露不良行为。

四、完善监督制度,维护媒体公信力

新闻单位要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并且要做好好人民群众监督的接待工作。为了使广大读者和人民群众更信任新闻媒体,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接受监督和批评指正,积极的处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探索出与时俱进的监管途径和监督管理制度,加大日常的监督打击力度,嚴厉处罚违反相关规定的单位和个人。新闻单位和个人要承担新闻发布的法律责任,要对广大读者和人民群众负责,要做到新闻的真实可靠。完善监督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能有范围更广泛的人民群众参与到杜绝虚假新闻的活动中来,使虚假新闻没有生存的土壤,把虚假新闻消灭在萌芽之中。

媒体要得到读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才能长久发展,这也是完善监督制度的主要目的。人民群众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地跟媒体沟通,消除误会,不但能增加人民群众的信任,还能杜绝虚假新闻出现的可能。媒体的信誉是日积月累的,但是虚假新闻对媒体的信誉却是致命的,是灾难性的,失去信誉就再难以挽回。新闻工作者要确保新闻的真实可靠,以免葬送媒体的生命。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

出版社,2011.

[2]张珍.如何杜绝虚假新闻的产生[J].新闻

世界,2011.07.

[3]王锐.浅谈经济之声如何通过制度建设

杜绝虚假报道[J].中国广播,2011.04.

猜你喜欢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与法律 教案
傅维利,于颖: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独特品性
浅谈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浅谈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基于加强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浅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调查
谈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