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适应性研究
2017-03-14王伟陈祥碧
王伟?陈祥碧
摘 要 通过建立吻合度和偏离度指标,从教师和学生视角测算我国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性情况,实证结果显示,6项适应性计算结果仅3项合格,职业学校教师及其培养的学生专业结构与行业就业适应性明显不足,文化艺术类和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师和学生表现突出。应积极引导教师转型,增加职业学校与地方产业结构适应程度的考核,强化企业、学校对职业学校师生的培养。
关键词 职业教育;产业结构调整;专业结构;适应性;吻合度;偏离度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5-0028-06
一、引言
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关系在人力资本理论兴起后,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Schultz(1962)指出,决定人们工资的是其边际劳动生产率,教育创造了人们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技能[1]。20世纪70年代,Doeringer和Piore(1971)提出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对在职教育培训的实施不同,加剧了市场分割,促进产业分化[2]。Tabbron和Yang(1997)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在全球竞争中生存,就必须重视职教,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界合作[3]。Tushar Agrawa(2012)指出,印度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职业教育成本过高,办学缺乏必要的资源等问题,这影响了职业教育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4]。
在教育扩招的浪潮下,国内学者把目光聚焦于职业教育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上。曲维富(2003)等人从宏观上论证了职业教育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变革[5],杨燕(2006)、韦弘(2009)等则进一步指出,要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作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基准,加快专业结构优化,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调整[6][7]。后续学者加强了定量研究,如王守龙(2012)、刘水国和牛旭光(2014)等开展了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比较,得出了两者不相适应的结论[8][9]。还有一些学者如朱新生和谢忠秋(2011)、王伟(2012)等采用时序数据建立回归模型的方法,得到“职业教育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率明显”的结论[10][11]。
从现有研究来看,我国职业教育不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突出。“十三五”期间,经济增长还将面临“6.5%底线”的重压,这意味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将会迈得更快,职业教育必须加速转型,提高适应能力。以往文献大多从学校的角度,认为做好专业设置就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本文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职业教育直接推动者、传播者和改革者,是职业教育最关键的因素,通过研究教师及其培养的学生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吻合度和偏离度,更能准确地把握問题、提出对策。
二、适应性测算指标
借鉴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提出的产业结构差异度指数,通过构建吻合度指标和偏离度指标,来测算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性。假定两个系统x1、x2,设表征其结构的指标向量为:x1=(x11,x12,…,x1i)和x2=(x21,x22,…,x2i),其中i=1,2,…,n,那么可用下式来度量两个系统的吻合度:
其中,C代表吻合度,x1i和x2i为向量指标。其中,x1i为表征职业教育的向量指标,包括教师从事某专业的比重、教师从事某专业所属行业的比重,以及学生学习某专业的比重、学生学习某专业所属行业的比重;x2i为表征产业结构的向量指标,包括产业产值的比重、行业产值的比重以及行业就业人数的比重。
一般吻合度C的数值介于0~100之间:当两个系统的结构完全相同时,其值为100;当两个系统的结构完全不相同时,其值为0。其值越大表示系统结构的吻合度越高。同时,从式中易知,当指标向量x1与x2的差值越大,|x1i-x2i|也越大,吻合度C将越小。也即要让两个系统之间的吻合度保持较高水平,则需要让代表它们的向量指标越接近、差值越小。如果向量指标的差异性太大,两个系统必然也将不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当系统间的吻合度太低,就必须找出其原因,并加以矫正,为此可引入偏离度这一数学工具。偏离度是指实际数据与目标数据相差的绝对值所占目标数据的比重,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D代表偏离度,A为目标数据,X为实际数据。可将代表产业结构调整的向量指标x2i设为A,代表职业教育的向量指标x1i设为X,进而计算D。D值介于0-∞之间,当D越趋近于0,意味着偏离程度越小,即目标数据与实际数据越相等,直至完全相符没有偏离;当D值越大,则表示实际数据与目标数据偏离度越大,两者也就越不相符。
三、数据来源及口径处理
本文引用的数据来源包括:2006年以来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由于2009年的专业分类发生了变化,需要合并处理以便统计,同时,行业分类与专业分类也不统一,需要归并处理。本文根据相近原则,进行了处理,统一为14大类,见表1。
四、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性分析:教师角度
(一)教师从事专业与行业产值适应性分析
将处理好的数据,代入指标公式,可计算出吻合度、偏离度,详见表2。
从表2可知,2006年、2014年职业学校教师从事专业与行业产值吻合度分别为45.33和54.64,吻合度有所上升,但总体水平不高,与吻合度理想值100的差距较大。这不仅印证了理论界多次提出的“职业学校教师与行业发展脱节”观点 ,还警示了这种脱节的严重程度。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均明确提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切实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推动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变革”。可见,职业学校教师要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
整体吻合度不高的原因,直接表现在有些专业类别的偏离度过大。文化艺术类、信息技术类、医药卫生类、旅游服务类、教育类等表现较为突出:首先是文化艺术类偏离度最大,2006年高达1979.37,尽管到2014年有所降温,但仍高居不下,是为数不多的高偏离度专业,属于教育部“黄牌”专业,就业市场也一直存在供过于求的现象。其次是信息技术类专业,偏离度8年来一直居高不下,且数值已从735.46上升到772.99,是偏离度上升的专业,也属于教育部“黄牌”专业,亟需进行专业革新,打造专业新增长点。医药卫生类偏离度也较高,2006年达到420.53,2014年有所降温为303.47,一些地方招生非常“火爆”,但受医疗体制和人才培养层次的约束,毕业生实际就业并不乐观。最后是旅游服务类、教育类专业偏离度也较高,与入职教师本身的专业结构存在密切联系,他们大多为近10年本专科毕业生,因就业分流而进入职业学校。
偏离度有改善或处于较合理的专业包括交通运输类、农林牧渔类、财经商贸类以及其他,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教师从事的专业与行业发展偏离度不断缩小,二者之间的脱节程度在缓解,也即产教融合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这是一个积极信号,说明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人气爆棚”并不代表专业实力的增强,“骤然降温”需要思考的是合理定位以及专业师资的调整。与这四类偏离度有所改善的专业不同,文化艺术类专业属于问题突出的极端例子,一段时期以来不少职业学校大肆招收“播音与节目主持”“音乐”“舞蹈表演”等专业,专任教师也随之加速扩充,但行业的就业面窄、吸纳劳动力有限等最终使得该专业频现危机,亟需全面整顿。
(二)教师从事专业与行业就业适应性分析
从表3可知,职业学校教师从事专业与行业就业吻合度尽管有所提高,2006年刚刚过半,2014年则小幅上升了7.6个百分点,但总体仍然偏低,亟需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事实上,行业就业不仅代表行业发展前景,也意味着行业的最新动向,职业学校教师从事专业如果长期与行业就业脱离严重,势必造成严重后果:其一,老师所教与就业所需不匹配,如果课堂里教授的都是一些陈旧、过时乃至淘汰的技术、流程、操作等,学生将难以就业、就好业;其二,学生所学与实际所用不对接,学不能致用,学的不是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势必影响以后的工作。
同样,从偏离度来分析引起吻合度不高的原因。2006年偏离度前三的专业类别为信息技术类、文化艺术类和旅游服务类,前二者偏离度甚至高达1000以上,比前述专业与行业产值偏离度前几位的结果也要高出很多,这需要高度重视。所幸的是,其他专业类别的偏离度大都低于100,使得最终的吻合度为50.51,比专业与产业产值的吻合度45.33略高,说明從事其他专业类别的教师在行业就业方面有积极进步的一面。2014年,信息技术类、旅游服务类专业偏离度有所下降,但文化艺术类专业变化不明显;财经商贸类专业偏离度降至个位数1.47,为所有专业类别中最低,表明教师的专业结构与行业就业匹配性好、相符程度高,其未来的发展也将更加可持续;类似的还有交通运输类专业,它们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经验可总结推广。
(三)教师从事专业所属产业与产业产值适应性分析
从表4来看,2006年,教师从事专业为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大致是1∶3∶14,而产业产值实际为1∶5∶3;到2014年,这两个比例分别为1∶3∶12和1∶5∶4。教师从事专业所属产业和产业产值本身的比例均发生了明显调整,主要体现为第三产业的“一降一升”:2014年,教师从事专业归属为第三产业产值的比例达到78.05%,比2006年的73.46%下降了4.59个百分点,相应的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也由34.97%升至38.51%,提高了3.54个百分点。“一升”代表第三产业的地位得到提升,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的发展方向。而“一降”则反映了教师专业结构的变化,是教师比例优化的表现,其并非不合理,相反是对“一升”作出的适应性改变。
从吻合度来看,相比前两者的C值,职业学校教师从事专业所属产业与产业产值比例的吻合度显然要高,2006年为56.94,2014年上升为64.17,达到了合格水平。这意味着从宏观角度看,职业学校教师基本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虽然两者发展不匹配,偏离度一直存在,但没有达到极其严重的境地。通过后续的积极引导,职业学校教师群体的发展将会越来越紧密地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进而产生协同带动效应。从偏离度来看,第一产业偏离度下降,第二、三产业偏离度上升,这主要与教师从事专业所属第三产业的“一降”以及第三产业产值的“一升”有关,在两者共同作用下,第三产业偏离度进一步扩大,第一、二产业则出现小幅下降。2014年吻合度上升的原因,一方面可以归结为第一二产业偏离度的下降,另一方面则是教师从事专业所属第三产业下降的比例(4.59%)快于第三产业产值上升的比例(3.54%)的结果。
五、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性分析:学生角度
(一)学生学习专业与行业产值适应性分析
从表5来看,2006年学生专业结构与行业产值的相符度仅达到理想值的一半,2014年的C值提高较为明显,达到61.36,相比2006年提高了7.62,提升幅度为14.18%,这说明学生学习专业所属行业与行业产值的吻合度提升明显。与此同时,2006年这一数值(53.74)高于教师从事专业与行业产值的吻合度(45.33)以及教师从事专业与行业就业的吻合度(50.51),2014年同样前者(61.36)高于后两者(54.64、57.61)。通过比较,很容易证实教师的“长期行为——培养学生”比“短期行为——改变自身”,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更大,它们间的关联性更强。因此,职业学校教师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除了根据偏离度作出专业类别调整,积极谋求转型,还要加强教学能力提升,以更好地培养学生适应产业结构调整。
吻合度不高的背后是有些专业类别的偏离度太大。2006年偏离度超过100的专业类别为信息技术、文化艺术、医药卫生和旅游服务,2014年教育类专业也加入上述行列,这与教师适应性分析的结果类似,但偏离度上总体要小。由此,要进一步加强以上五类专业的学生数量管控,重点做好专业设置、招生指标以及人才规划等方面的科学引导。但同时,8年来偏离度下降明显或处较低值的专业类别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财经商贸和农林牧渔等,其目标值和实际值差异性较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强,有关部门和学校应加强呵护和政策倾斜。
(二)学生学习专业与行业就业适应性分析
从表6来看,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所分布的专业(行业),与行业就业的吻合度2006年为56.57,2014年则是57.80,均超过理想值的一半,但低于及格线,没有产生持续的、较大的进步,基本处于低水平的“原地踏步走”。这表明,8年来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学生所属行业与行业就业的吻合度总体不高,教师所培养的学生与行业所需要的学生存在较大程度的脱节。尽管近年来职业学校就业率基本在95%以上,但就业对口率不高,社会认可率还很低,这与实际调研结果较为相符,尤其是财力薄弱、产业关联度低,同时又地处县域、靠近农村的职业学校,表现得比较明显 。值得警惕的是,这一状况8年来并无较大改善,反映了有关部门和学校的重视不高。
在具体专业类别上,偏离度较高的主要为信息技术类、文化艺术类和旅游服务类专业,偏离度较低的则是财经商贸类和教育类专业;偏离度上升明显的是农林牧渔类专业,下降明显的是其他、教育类和交通运输类。在指标高低和升降分布上,基本与前述有关结果类似,有较大反差的是农林牧渔类专业偏离度急剧上升。其背后的原因,直接体现在招生人数连续下降、毕业生数小幅升高(时间错位缘故),而第一产业吸纳就业人数占比又由2006年的3.72%显著下降到2014年的1.63%,在多种缺口作用下,产生了该专业培养数高于实际需求值,偏离过大而急剧上升的结果。
(三)学生学习专业所属产业与产业产值适应性分析
就学生学习专业所属产业而言,2006年第三产业的比例近3/4,远远高于其他两个产业,2014年有所下降,也超过60%,不仅与产业产值的分布存在较大偏离,还与学生本身就业的产业分布存在一定偏差,第三产业供大于求、但第二产业又存在明显的紧缺现象。但总体来看,职业学校学生学习专业所属产业与产业产值的吻合度处于历史较高水平,2006年C值为60.53,已达到及格线,2014年更是跃升到71.35,高于职业学校教师从事专业所属产业与产业产值的吻合度(56.94、64.17),为前述所有吻合度的最大值,见图1。这进一步从定量角度印证了,宏观来看我国职业学校教师培养的学生也基本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能达到最高水平的吻合度,与表7中的偏离度逐年下降密切相关。2006年第一产业的偏离度为58.82,到2014年下降了近一半为34.82,毕业学生所属第一产业比例13.59%与第一产业产值比例10.08%达到同一数量级,数值也十分接近。第二产业偏离度也有所下降,主要与教师培养学生所属第二产业比例上升、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又同时下降的双重作用有关,从数值变化易知,教师培养学生的供需缺口有进一步缩小的趋势。第三产业偏离度下降程度与第一产业类似,尽管如此,分布在第三产业的毕业生比例仍然与行业产值有不小差距,开办信息技术类等黄牌专业的学校仍有待进一步设限。
需要注意的是,通过图1的对比,可以发现,从C值的大小来看,当前职业学校教师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吻合度整体水平仍然偏低。6项吻合度分析中,2006年达到及格线的仅1项,2014年达到及格线的有3项,全部年份不及格的有3项,分别为“教师从事专业与行业产值”“教师从事专业与行业就业”“学生学习专业与行业就业”,它们的吻合度亟需教育有关部门、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花大力气提升,进一步优化教师的专业结构,对接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设置专业,注重对口培养学生。
六、结论与建议
从前述分析可知,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性仍然不足,部分专业(如文化艺术类和信息技术类)的职业学校教师及其培养的学生,与行业产业的吻合度很低、偏离度很大,6项适应性计算结果仅3项合格,教师、学生与行业就业出现的不适应警示情况,亟需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以及行业企业合力解决。
一是多种渠道消化不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教师存量,引导其积极转型。随着适龄考生的持续减少,以及《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贯彻实施,部分学校教职工的转岗和分流预期将会增强,尤其是不符合地方产业布局、不适应学校专业发展的一部分教师(如文化艺术类专业和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师),将会面临消化和转型的现实,要有坚定的改革决心,有步骤地稳妥处理,明确时间表,出台有关管理办法,建立长效机制。
二是在职业学校示范校立项和验收中,建議加入量化的教师和学生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偏离度和吻合度评价指标,设定考核值区间。职业教育离不开产教融合,学校不能脱离产业布局设置专业和配备师资,教师及学生的培养更不能置产业行业发展于不顾而“闭门造车”。
三是建立企业培训职业学校师生的长效机制,开通师生培养的多元通道。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应将企业培训职业学校教师及学生纳入法定义务,并实行经费分担机制。同时,加大学校培训教师力度,硬性要求教师每年参加行业企业实践不少于1个月;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强化学生就业指导,提高就业对口率。
参 考 文 献
[1]Schultz,T..Reflections on Investment in Man[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2(70):1-8.
[2]Doeringer P.,Piore M..Internal Labor Markets and Manpower Analysis[M]. Leixintong:Health Leixintong books,1971.
[3]G.Tabbron,J.Yang.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TVE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dvanced Countr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1997,17(3):323-334.
[4]Tushar Agrawal.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India: Challenges, Status and Labor market outcomes[J].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 Training,2012,64(4):453-474.
[5]曲維富.天津市产业结构调整与职业教育改革的研究[J].中国培训,2003(2):56.
[6]杨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6):59-61.
[7]韦弘.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应关系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6):53-57.
[8]王守龙.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度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209-211.
[9]刘水国,牛旭光.青岛市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J].职教通讯,2014(20):4-6.
[10]朱新生,谢忠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贡献的实证研究——以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6):29-33.
[11]王伟.中职教育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的实证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1):44-47.
Study on Adaptabi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Wang Wei, Chen Xiangbi
Abstract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goodness of fit and deviation indicators, we measure the adaptabi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among 6 adaptability calculations, only 3 passes, the adaptability of professional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employed structure of teachers in vocational schools and their students is obviously inadequate, especially teachers and students majoring in arts & cultur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actively guide the teacher to transform, increase assessment for adaptation of vocational schools and local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strengthen businesses and schools to trai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vocational schools.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restructuring; professional structure; adaptability; goodness of fit; deviation
Author Wang Wei, PhD student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hongq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ongqing 400067); Chen Xiangbi,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hongq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